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 国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6 14:18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張世超:佔畢脞說



佔畢脞說
張世超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上博》(六)《天子建州》第十三簡曰:“所不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學)於帀(師)者三:强行、忠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謀)、信言,此所不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學)於帀(師)也。”[1]陳偉先生曰:“敏,簡文从母从言。整理者釋爲‘謀’。今按:似當讀爲‘敏’。忠,讀爲‘中’。中敏,猶‘內

中国历史远古的传说故事

敏’。《漢書·循吏傳·黃霸》‘內敏,言心思捷疾也。’”[2]
按,此段文意仍以整理者曹錦炎的思路方向爲確,文中“行、謀、言”乃並列之三事。《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簡文“忠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謀)”與“爲人謀而不忠乎”相應;“信言”與“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相應。只不過這裏的“忠”不能解釋如曹注所云的“忠誠”。《說文》:“忠,敬也,”段玉裁據《孝經》疏補“盡心曰忠”四字。“忠”之古義來源於“中”,“中”訓爲“正”,“盡心”是個引申義,確切說,“忠”應訓爲“持正,負責任”。以下語例可證:
《國語·周語上》:“考中度衷,忠也。”
《鹽鐵論·刺議》:“以正輔仁謂之忠。”
《春秋繁露·天道無二》:“心止於一中者,謂之忠。”
在先秦的語言裏,“忠”往往是指對平等之旁人,或指對“民”,如:
《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弃也。”
《左傳·宣公二年》:“賊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又《莊公十年》:“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又《桓公六年》:“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忠”是一種美德,因而在不同的語境中容易引申出其他的美好意義。《孟子·滕文公上》:“教人以善謂之忠。”就很容易使人想到“忠”有“善”義。古書上“忠”之引申義除“盡心”外,還有“恕也”、“愛也”、“厚也”、“直也”、“誠也”、“實也”等等。[3]簡文與《學而》中之“忠”,還是以訓爲“持正負責”爲好。
至於簡文中的“强行”,與儒家對“言”“謀”的要求一樣,是對“行”的品德標準。
《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看來“行”是孔子培養弟子品行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行”就是實踐,“强行”,就是努力實踐之意。《論語·述而》:“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躬行君子”就是“强行”的注脚。

《上博》(七)《武王踐阼》第2簡中有一個被隸作“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的字,共出現二次(以下引文采用寬式,無需說明的通假字徑用本

藏在书包里的中国历史故事

字出之):
“王如欲觀之,盍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乎?將以書視(示)。武王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三日,端服冕。”
二“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整理者皆讀爲“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曰: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整理者讀爲‘齋’,恐不確。此字從‘祈’得聲,或當讀爲‘祈’,下文簡12類似的語境中有‘君齋,將道之;君不祈,則弗道’,‘祈’與‘齋’大概是一類活動。下文‘武王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三日’之‘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亦當讀爲‘祈’。”
按,從此簡“武王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三日”和第12簡“君齋,將道之;君不祈,則弗道”來看,整理者將“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和“祈”都讀爲“齋”是正確的。
“祈”是“求福也”,祈禱,是祭祀過程中的一項內容,不是持續很長時間的一種行爲,古書上未見有“祈三日”或“祈七日”的記載。而“齋”指的是沐浴更衣,戒酒葷,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裏保持一種虔誠的狀態,古書上“齋三日”、“齋七日”的記載倒是常見,除《大戴禮記·武王踐阼》與簡文“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對應的字皆作“齋”外,還有例如:
(1)《御覽》39引《吳越春秋》:“禹乃退,齋三日,登宛委,發石得金簡玉字之書。”[4]
(2)《六韜·文師》:“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
(3)又《立將》:“乃命大史卜齋三日,之太廟鑽靈龜,卜吉日以命斧鉞。”
(4)《禮記·郊特牲》:“故君子三日齋,必見其所祭者。”[5]
(5)又《祭義》:“齋三日,乃見其所爲齋者。”
(6)《史記·趙世家》:“襄子齋三日,親自剖竹,有朱書曰……”
《春秋繁露·求雨》中多處講到齋,如:
(7)“祝齋三日,服蒼衣。”
(8)“小童八人,皆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
(9)“田嗇夫亦齋三日,服青衣而立之。”
(10)“祝齋三日,衣黃皆如春祠。”
(11)《尚書大傳·洪範五行傳》:“參乃從六沴之禮,散齋七日,致齋三日,新潔祀,用赤黍。”
關於“致齋”、“散齋”,《禮記·祭義》上說:“致齋於內,散齋於外。”鄭注:“散齋七日,不御、不樂、不吊耳。”《御覽》530引《禮記外傳》曰:“大祀散齋七日,致齋三日,則十日齋矣。”又引《孔子家語》曰:“季桓子將祭,齋三日而二日鐘鼓之音不絕,冉有問於孔子。子曰:孝之祭也,散齋七日,慎思其事;致齋三日而一用之,猶恐不敬,而二日伐鼓,何其?”看來“三日齋”、“七日齋”是古代常見的齋戒制度,這與《武王踐阼》2簡“武王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三日”12簡“武王齋七日”正合。
下面再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的結構,將2簡的兩例“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形列在下面: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此字下部左側爲“口”,當是飾符。右側之字一直以來被隸作“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比較下列楚簡文字中所從

中国历史感人的亲情故事

之字,可知它就是個“几”字:
凥[6]: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郭·語三·12、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包10、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包156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7]: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包36、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包43、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望M1·26
其形體演變的軌迹如下: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西周金文中有“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用爲“祈求”之義,戰國“祈”字似乎應是“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的演變,然而在戰國楚文字裏,確切用如祈求之義的字仍然作“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或將所從之“單”改爲“言”作“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8]“祈”似乎是另外一個字。從楚簡材料看,它應就是“齋”的異體字。
“祈”字古音家歸微部,或據其諧聲“斤”字主張歸文部。在楚方言中,它應該是個與“齋”字同音的脂部字。所謂的“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實際上是增加了一個脂部的“几”字標音。從聲紐上看,“几”見母,“祈”群母,同屬牙音。“齋”從“齊”聲,屬齒音從母,在楚方音中,聲紐可能也屬牙音,古書資料中從“齊”的聲的“嚌”字就有齒音、牙音二讀。《上博》(六)《天子建州》篇有二“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見於同樣的文句中,曰:“古(故)見偒而爲之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整理者讀“偒”爲“禓”,可從,釋“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曰: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祈”字繁構,是在“祈”字上加注“臼”聲。
說“祈”字加“臼”標聲,並無道理。古音“祈”在微部,“臼”在幽部,二部懸遠,不得以“臼”標“祈”。
況且,說“見禓而爲之祈”也不太合於情理。爲了說明問題,我們把相關簡文一並列在下面:
臨城不[言]毀,觀邦不言喪。古(故)見偒(禓)而爲之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見窔而爲之內。時言而世行,因德而爲之折,是謂中不韋(違)。(第11——13簡)
這段話的主旨是“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說文》:“禓,道上祭。”在路上見到祭祀就上去祈禱,未免唐突,故此處之“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仍是“齋”之異。《廣雅·釋詁一》:“齋,敬也。”《論語·鄉黨》:“祭,必齊(齋)如也。”何晏集解引孔曰:“齊,莊敬貌。”簡文是說,在路上見到有人祭祀,立即現出嚴肅恭敬之貌。“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亦楚文字中“齋”之異體。下部所從之所謂“臼”,實際當爲“齒”字之省。楚文字中“牙”字作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曾165)、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上博三·周易23),此形《說文》收作古文作“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這些“牙”字下部所從顯然是“齒”字之省。學界隸定爲“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其實是不正確的。《上博》(三)《周易》第33簡:“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膚”,今本《周易》睽卦作“厥宗噬膚”,“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應該就是“噬”的古文,此字上部有不同的隸定寫法,下部一般都隸定作“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將“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改隸爲“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下部從“齒”省,是很有道理的。[9]“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也應隸作“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所不同的只是,在上二例中“齒”字省形充當了義符,而在“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中,“齒”字省形充當了聲符。
“齒”,古音在之部、穿母三等。包山簡遣策第266簡所記隨葬物中有“二祈”,李家浩先生在朱德熙先生讀望山簡文“近”爲“巹”的基礎上,指出“祈”當讀爲“巹”。[10]“巹”從“丞”聲,古音在蒸部、照母三等,“之”“蒸”陰陽對轉。“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從“齒”省聲,與“祈”讀爲“巹”同樣道理。
上文說過,“祈”字古音家歸微部,我們根據楚文字材料看,認爲它在楚音中應讀入脂部。其實,就古音家的研究成果來看,先秦音中的脂、微二部關係十分密切。清人分部多脂、微不分。後人將脂微分立。近來又有學者研究發現,脂、微合韵,通假皆見於江淮流域或曰楚方言區內。[11]羅常培、周祖謨二先生指出,脂、微二部在西漢時合一,至東漢時又多見與之部押韵之例。[12]其實,先秦語言中之脂二部的關係就十分密切,已經有多位學者論及此事。[13]
洪颺先生曾據出土文字材料論證戰國末期至漢初楚方言中“之(脂)質”合流的情况。[14]
由此,使我們想到楚簡裏的另一個字,此字作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等形,在包山簡中頻見,均用如“日期”之“期”,學界起初認爲它就是“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之異,後來辨認出其上部所從乃“几”字,此字當隸定作“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裘錫圭先生曾撰文主張將此字讀爲“幾”,訓爲“期”。[15]“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從“几”聲,古音在見母,“期”從“其”聲,從“其”聲之字“基”“箕”等亦在見母。所不同者,其韵一在脂部,一在之部。從上文所述楚方言特點看,楚簡的“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還是直接看作“期”的異體爲好。
2011.10.26



[1] 見陳偉《上博竹書〈天子建州〉試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所”上原有“不韋”二字,曹錦炎先生注釋屬下讀,今依陳偉先生意見屬上,二“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讀爲“學”亦從陳文。
[2] 同上引陳文。
[3] 參看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774頁。
[4] 類似的文字還見於《藝文類聚》卷十一,《初學記》卷五所引。
[5] 《御覽》530引“三日齋”作“齋三日”。
[6] 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05頁。
[7] 同上注,第421頁。
[8] 同上注,第425頁。
[9] 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吳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67頁。
[10] 李家浩《包山266號簡所記木器研究》,《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4頁。
[11] 參李存智《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韵學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字研究生博士論文,1995年,第150頁;李玉《秦漢簡牘帛書音韵研究》,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第108頁。
[12] 參羅常培、周祖謨讀《漢魏晋南北朝韵部演變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第30、59頁。
[13] 參王蘊智《字學論集》,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第355頁;黃綺《解語》,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87~226頁;王志平《“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的讀音及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7輯。
[14] 洪颺《古文字考釋中的通假關係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第129~132頁。
[15] 裘錫圭《釋戰國楚簡中的“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
”字》,《古文字研究》第26輯。

点击下载附件: 0987張世超:佔畢脞說
, ,,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980.html

以上是关于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国学-張世超:佔畢脞說;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0817.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