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6 15:0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孫剛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東周時期齊國文字中的“達”有如下幾種形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鎛 集成217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叔夷鎛 集成285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陶文圖錄3.352.1
陶文中的“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最早由李家浩先生釋出,他在考釋《九店楚簡》M56第30號簡中的“達”時指出[1]:
“達”字原文作“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按包山楚墓竹簡一一一號、一一二號有人名“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一一三號有人名“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一一九號有人名“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第二個字跟第一個字比較,唯“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旁中間一豎與其下二橫相連。第三個字跟第一個字比較,唯“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旁下多一“口”。戰國文字从“口”與不从“口”往往無別,本墓竹簡的“丙”作“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即其例。因此,這三個字當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古文四聲韻》卷五曷韻“達”字引《古老子》作“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與之十分相似,可見上引包山楚簡文字都應當是古文“達”。本簡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與包山竹簡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的寫法十分相似,唯“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旁下多一短橫,他們顯然是同一個字,也應當是古文“達”。本簡日名之字,秦簡《日書》甲、乙種楚除皆作“達”,也可以證明把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釋為“達”是可信的。戰國文字有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古陶文字徵》二三七頁)、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古璽文編》四二五頁)二字。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與上引《古老子》“達

新中国历史成就故事有哪些

”相近,大概也是古文“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所从“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與上引包山楚墓竹簡一一一號、一一二號“達”所从“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旁相似,黨是一個从“疒” 从古文

古代中国历史经典故事

“達”省聲的字。
後來公佈的郭店簡等材料,證明李家浩先生對“達”字的釋讀是完全正確的,現將相關材料徵引如下: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包山簡119、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九店M56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郭店《老子甲》簡8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語叢一》簡60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窮達以時》簡15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窮達以時》簡11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包山簡111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包山簡113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語叢一》簡61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五行》簡43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包山簡121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六德》簡48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性自命出》簡54
趙平安先生曾撰文對相關材料進行了梳理,并把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鎛、叔夷鎛中的“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也釋為“達”,趙先生的釋讀是完全正確的[2]。從目前所見到的文字材料來看,“達”從西周金文到戰國、秦漢文字似乎有著不同的發展脈絡,一條為“燕秦”系統,其文字演變一脈相承: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集成3787.2

中国历史关于家风的故事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璽彙1340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璽彙3948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睡虎地《日書》乙902
另一條,就是“齊楚”系統,上文所舉齊、楚兩系文字中的“達”與燕秦一系諸形體的確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我們認為“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與“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應該是異體關係,“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右下部所從與金文和戰國陶文字中的“舌”極為相似:
舌: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舌方鼎 集成1220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艅舌盤 集成10035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盂鼎 集成2837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鼎 集成2704
絬: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陶錄3.132.1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陶錄3.133.1
其所从“舌”形的發展脈絡如下: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盂鼎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叔夷鎛、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陶錄3.133.1
“舌” 上古音屬船母月部,“達”屬定母月部,二者韻部相同,“船母”、“定母”二母同為舌音,這是二者可以相通的理論依據。《清華簡·楚居》篇記載了“自季連開始到楚悼王共二十三位楚公、楚王的居處與遷徙”,簡七有這樣的一段內容[3]:
至宵囂(敖)酓鹿自焚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徙)居宵。至武王酓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自宵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徙)居免。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簡文作: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李家浩先生認為武王“酓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就是典籍所記載的“熊達”[4]:
“酓”下一字原文作從“奚”“䏦”聲。“䏦”字見於郭店楚墓竹簡《語從四》19號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周易》27號,皆用為“舌”,當是“舌”的異體。楚武王名“熊達”,傳本《史記·楚世家》誤作“熊通”,參看梁玉繩《史記志疑》第二冊第1008頁(中華書局2006年)。上古音“舌”屬照組三等月部,“達”屬端組月部,二字韻部相同,照組三等與端組相近,可以通用,如《儀禮·既夕禮》“設衣撻焉”,鄭玄注:“今文‘撻’為‘銛’。”《說文》說“撻”從“達”聲,“銛”從“舌”聲,即其例子。……
通過李先生的論證我們可以知道,從“舌”得聲的字是可以讀為“達”的。我們再將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與“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相比較可以發現,彼此最主要的區別僅在於文字的右下部,據此我們認為齊系文字中的“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等形體是西周金文“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這種形體變形音化的結果(詳參劉釗先生《古文字構形學》第七章[5]《古文字中的“變形音化”》),“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在演變過程中,其右下部改成了具有表音作用的“舌”字。
楚系文字中的“達”(如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包山簡119、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郭店《老

中国历史上真实女性故事

子甲》8,)一方面可能是由“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變來,如果將中間的兩彎筆寫得平直些,就會變成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另一方面,可能直接來源於下列楚文字中的“舌”: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上博五·姑5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上博五·姑7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上博三·周27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老子丙 7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语丛四 19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鄂君启节集成12113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清華一 楚居7
其演變的過程可與“言”相參照: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包山2.159→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包山2.157
在“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的基礎上將兩橫筆寫成斜筆就變成了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語叢一》簡60),其變化過程可與“害”相比較: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上博一·孔7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上博一·孔10
《性自命出》簡54(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之類的形體趙平安先生在《“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字》一文中指出所從的“月”為累加的聲符,按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等按下部所從與“月”並不相同,明顯是從“肉”,而戰國時期楚文字中的“舌”也都是從“肉”的,這正好說明這類形體的“達”是從楚文字“舌”的。
綜上,我們認為齊、楚兩系文字中的“達”來源於西周金文,是將金文中的一部分部件改換成“舌”聲而產生的異體,其文字演變如下: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87頁[一〇〇]條,中華書局,2000年。
[2]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字》,《中國文字》新廿七期51-63頁,[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又載《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218-225頁,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又載氏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77-89頁,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3]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181頁,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4]李家浩:《談清華戰國竹簡《楚居》的“夷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及其他――兼談包山楚簡的“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人”等》,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二輯)57頁,中西書局,2011年。
[5]劉釗:《古文字構形學》109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本文在修改過程中導師馮勝君先生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特此致謝!
点击下载附件:0992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 ,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965.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孫剛: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0832.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