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 淮南子,读书,路史,玉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6 19:0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金樓子》校補(一)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1.引言
梁元帝蕭繹《金樓子》原本10卷,今存6卷,乃清人周永年從《永樂大典》中輯集成編,清人鮑廷博刻入《知不足齋叢書》,後《四庫全書》亦據以收入。
此書有二個校釋本。臺灣許德平1967年著《金樓子校注》,是他的碩士學位論文,未克目睹。許逸民著《金樓子校箋》,由中華書局2011年出版。《校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金樓子》的新式排印本,同時也掃除了《金樓子》中的一般閱讀障礙。但《校箋》校對尚粗,每多誤字,是當倍加注意者。許逸民氏雖在《凡例》中自稱“本書於校改慎之又慎,可改可不改者,一律不改;無關重要者,決不妄下雌黃”,然細讀許書,發現問題甚多。主要表現為:(1)引用文獻出處,喜據類書重複轉引,不能直接引用原書;(2)引用文獻,文字、卷數每多有誤;(3)徵引文獻,有漫無節制,甚至長達千字者;(4)失考、誤考典故;(5)訓解錯誤;(6)疏於訓詁,不解文意,輕於改竄古書,往往失其本旨。
本文為求簡質,對前三類問題,一般不出校,偶爾舉例說明;側重於補正存在的後幾個問題。
2.校補
《興王篇》第一
(1)燧人氏沒,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于木,為百王之先
許校:庫本校:“案:首,原本作‘者’,今依《帝王世紀》校改。”《初學記》卷9引《帝王世紀》:“燧人氏没,庖犧代之,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為百王先。”
按:“首”字當屬下為句,《帝王世紀》同。《御覽》卷78引《皇王世紀》:“燧人氏沒,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生(王),首德於木,為百王先。”《漢書·律歷志》:“言炮犧繼天而王,爲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爲帝。”《宋書·禮志一》:“昔在庖犧,繼天而王,始據木德,為羣代首。”“首德於木”即“始據木德”也。
(2)至于共工,覇而不王
許校:四庫本作“覇而不已”,並校:“案:此下疑有脱文。”
按:“已”為“王”字誤。《漢書·律歷志》:“炮犧氏没,神農氏作,言共工伯而不王,雖有水德,非其序也。”《漢紀》卷1:“故太皞始出於震,為木德,號曰伏羲氏,共工氏因之,為水德,居水火之間,霸而不王,非其序也。”《類聚》卷11引《帝王世紀》:“其末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强,伯而不王。”[1]皆其確證。言共工至於霸,而不能至於王也。《荀子·議兵》:“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彊弱之效也。”《新序·雜事四》:“桓公用管仲則小也,故至於霸而不能以王。”皆其比。
(3)二十月,生黄帝,龍顔,有聖德,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循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按:二十月,《類聚》卷10、《初學記》卷1、10、《御覽》卷7、《事類賦注》卷2、《路史》卷14羅苹注引《帝王世紀》並同,《御覽》卷79、135引《帝王世紀》、《宋書·符瑞志》、今本《竹書紀年》卷上梁沈約注作“二十五月”,《周易·繫辭下》孔疏引《世紀》、《尚書序》孔疏引《世紀》、《史記·五帝本紀》《正義》作“二十四月”,《路史》卷14作“二十有四月”。循齊,《史記·五帝本紀》、《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作“徇齊”,《索隱》指出:“《孔子家語》及《大戴禮》並作‘叡齊’,一本作‘慧齊’。”今本《大戴禮記·五帝德》作“慧齊”,《家語·五帝德》作“齊叡”。《路史》卷14亦作“慧齊”。循、徇古字通。徇齊,即“恭而遜”、“恭敬而能弟”之誼[2]。
(4)迺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
按:得行其志,《大戴禮記·五帝德》同,《史記·五帝本紀》無“行”字。《御覽》卷308引《史記》有“行”字。《史記》脱“行”字,《治要》卷11引已脱。“得”是助動詞,而非動詞。“行其志”為古人恒言。
(5)屈軼草生庭,佞人入則指之
許校:《御覽》卷873引《孫氏瑞應圖》:“屈軼者,太平之代生於庭前,有佞人,則草指之。” 《博物志》卷3:“堯時有屈佚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則屈而指之,又名指佞草。” 《宋書·符瑞志上》:“有屈軼之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則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3]
按:當引《文選·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李善注引《田俅子》:“黄帝時有草生於帝庭階,若佞臣入朝,則草指之,名曰屈軼,是以佞人不敢進也。”《漢書·藝文志》載墨家“《田俅子》三篇。”顏注:“先韓子。蘇林曰:‘俅音仇。’”田俅子為墨家早期代表人物,早于墨子。《論衡·是應》:“儒者又言太平之時,屈軼生於庭之末,若草之狀,主指佞人。佞人入朝,屈軼庭末以指之,聖王則知佞人所在。”“佚”為“軼”借字。草名屈軼者,以其能屈而軼出,以指佞人也。也省稱作“屈草”,南朝·齊·謝朓《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代人應詔》:“屈草戒諛,階蓂紀日。”
(6)黄牧(收)純衣,彤車白馬
按:黄牧純衣,《大戴禮記·五帝德》作“黄黼黻衣”,《史記·五帝本紀》、《路史》卷20作“黄收純衣”,《御覽》卷80引《大戴》作“黃斧紼衣”。“紼”同“紱”。“斧紼”為“黼黻”音近借字。《集韻》:“黻,古通作茀。”《逸周書·命訓解》:“有紼絻,有斧鉞。”“紼絻”即“黻冕”。皆其比也。
(7)冬則鹿裘,夏則絺葛
許校:《韓子·五蠧》:“冬日麑裘,夏日葛衣。”
按:幼鹿為麑。《御覽》卷694引《韓子》作“冬則鹿裘,夏則葛絺”。
(8)焦僥氏来獻沒羽
按:“焦僥”亦作“僬僥”、“僬堯”,與“嶕嶢”、“嶣嶤”、“嶕嶤”同源,高貌。短人而名之焦僥者,取相反為義也。《初學記》卷19引《漢武故事》:“東郡送一短人,長七寸,名巨靈。”短人名為巨靈,是其比也[4]。許校引袁珂説,謂“焦僥”為“侏儒”之聲轉,非也。
(9)九年,績庸不成
按:《書·堯典》:“九載,績用弗成。”孔傳:“載,年也。三考,九年。功用不成,則放退之。”用、庸一聲之轉。
(10)堯于是降以女娥皇、女英,配之妻舜,以觀其内
許校:英,原作“瑩”。庫本校:“案,《列女傳》作‘英’。”今據改。
按:“瑩”字不誤,字或作“罃”、“匽”。《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列女傳》云:‘二女長曰娥皇,次曰女英。’《系本》作女瑩,《大戴禮》作女匽。”《列女傳》見卷1,《大戴禮》見《帝繫》。《御覽》卷135引《帝王世紀》:“女瑩生丹朱。”有注:“《漢書》亦云女瑩。”《漢書·古今人表》:“女罃,舜妃。”顏師古曰:“即女英也。罃,音于耕反。”《路史》卷20羅苹注:“《御覽》[引]《世紀》:‘女罃生丹朱。’非也。”女罃所生為商均,非丹朱,故羅苹謂誤也。《路史》卷21:“女罃生義鈞及季釐。”又“妃以盲婭以罃,以觀其内。”羅苹注:“盲即娥皇,字娥娙。皇、盲聲相滋也。罃即女英,見《世本》。故孝桓梁后名曰文(女)罃。一曰匽,見《大戴禮》。”《後漢書·后紀》:“桓帝懿獻梁王后諱女瑩。”《御覽》卷137引《續漢書》:“孝桓懿獻皇后順烈后之女弟也,字女瑩。”梁后諱女瑩,即取古人名為名也。《集韻》“英”、“罃”同音于莖切,諸字並一音之轉也。《公羊傳·襄公十四年》:“晉荀偃。”徐彥疏:“解云舊本作荀偃,若作荀罃者誤。”“偃”、“罃”古通,非誤字。黄生曰:“舜妃女英,《大戴記》作女匽,此亦音之轉也。”又云:“《荀子》:‘入其央瀆。’……方以智《通雅》以為即今之陽溝,是也。愚繹其名,央當即讀偃。舜妃女英,《大戴記》作女匽。英、匽一聲之轉,其音可見。”[5]
(11)綏耳、貫胷之民,来獻珠蝦
許校:“綏耳”未詳。疑“綏”字誤,《山海經》有“聶耳國”、“耽耳國”,或近之。
按:陳志平、熊清元據《御覽》卷943、《天中記》卷57、《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別集卷87引校作“緩耳”,並指出《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34引誤作“鈸耳”[6]。二氏説是也,《路史》卷46引亦作“緩耳”。《廣博物志》卷37、50引作“援耳”,亦“緩耳”之誤。《類聚》卷61後漢·杜篤《論都賦》:“深入匈奴,割裂王庭。連緩耳,鎻雕題,摧天督,牽象犀。”[7]《後漢書·文苑列傳》同,李賢注:“緩耳,耳下垂,即儋耳也。”又《南蠻西南夷傳》:“及其化行,則緩耳雕腳之倫,獸居鳥語之䫫,莫不舉種盡落,回面而請,吏陵海越,障累譯以内屬焉。”李賢注:“緩耳,儋耳也。”《文選·石闕銘》:“南服緩耳,西羈反舌。”李善注引《論都賦》。是“緩耳”為南蠻之國也。《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第》:“凡相馬之法,先除三羸五駑,乃相其餘……大頭緩耳,一駑;長頸不折,二駑……”“緩耳”亦謂馬耳下垂。此文及《後漢書》,其國人耳下垂,因名其國為緩耳也。蝦,《路史》卷46引作“鰕”,同。
(12)天下不歸商均而之禹
按:之亦歸也[8]。下文“人不歸益而歸啟”,《孟子·萬章上》作“不之益而之啟”。《漢書·董仲舒傳》:“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而歸舜。”文例同。
(13)胷坼而生禹于石紐
許校:石紐,原作“石坳”,今據《史記正義》引《蜀王本紀》改。
按:《類聚》卷11引《帝王世紀》:“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於石坳。”《書鈔》卷1、《路史》卷22引《世紀》亦作“石坳”,不當遽改。“石紐”是山名或地名。石坳者,石紐山之石坳處也。
(14)虎鼻大口,兩耳參鏤
許校:鏤,庫本校:“案《淮南子》作漏,別卷又作僂。”
按:庫本校云“別卷又作僂”,未詳。參鏤,《宋書·符瑞上》、《御覽》卷82引《帝王世紀》[9]、《册府元龜》卷44同,《類聚》卷11引《帝王世紀》作“參屚”[10],《淮南子·脩務篇》作“參漏”,高注:“參,三。漏,穴也。”《潛夫論·五德志》、陳禹謨本《書鈔》卷1引《帝王世紀》、《御覽》卷82引《雒書靈准聽》亦作“參漏”,《御覽》有注:“漏,空也。”《白虎通義·聖人》、《論衡·骨相》、《劉子·命相》作“三漏”,《類聚》卷17、《御覽》卷366引《淮南》亦作“三漏”,《廣韻》“漏”字條云:“禹耳三漏。”《路史》卷16:“(老子)耳七寸而參屚,故名耳,而字儋。”《路史》卷22:“(禹)耳三屚。”羅苹注:“《世紀》:‘耳參鏤。’本作漏。”漏、屚、鏤,三、參,並通用。作“漏穴”解之正字為“屚”。漢代人皆以“三穴”解之,此為正解。普通人耳有二穴,禹、老子為聖人,故以有三穴為異相也。方以智曰:“參漏,滲漏也。《淮南》言禹耳謂滲漏,今之漏耳,《論衡》遂曰三漏。”[11]《類說》卷25引《炙轂子》作“滲漏”,是宋以前人已誤解,未足為方說之證也。朱起鳳曰:“三漏云者,猶《孔叢》‘臧三耳’之類。言夏禹聞善則拜,聲入心通也。漏言其通,若作漏穴解,則厚誣聖人矣。鏤、漏同音,屚為漏字之省。”[12] 此說亦非是。
(15

中国历史匡衡人物故事

)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言可信
按:勤,《史記·夏本紀》、《路史》卷22引《大戴禮記》同,今本《大戴禮記·五帝德》作“濟”,《家語·五帝德》作“齊”。齊,讀為濟,王聘珍訓濟為成[13]。違,《史記》、《路史》卷22引《大戴禮記》同,今本《大戴禮記》作“回”,《家語》作“爽”。王肅注:“爽,忒。”違、回,並讀為𩎮,《說文》:“𩎮,衺也。”《大戴禮記》、《家語》、《史記》“其言可信”上並有“其仁可親”四字,此當據補。
(16)廟中有鐡屧、鐡莢、石船
許校:鐵莢,原作“鐵䔪”,今據庫本改。按《類篇》:“䔪,草名。”此作草名無解,當作“莢”,同“策”,“鐵策”即鐵杖。
按:《御覽》卷47引《郡國志》:“塗山,禹會萬國之所有石舡,長一丈,云禹所乘者,宋元嘉中有人於舡側掘得鐵履一雙。”[14]又卷770引作“越州白塗山有石舡,[長]一丈,大禹所來乘者,宋元嘉中有人於船側得鐡履一量。”䔪,讀為𦄍。《方言》卷4:“緉、𦄍,絞也。關之東西或謂之緉,或謂之𦄍。絞,通語也。”郭注:“謂履中絞也。”《玉篇》:“𦄍,履中絞。”《集韻》:“𦄍,《博雅》:‘緉、𦄍,絞也。’一曰履底繩。”鐡屧、鐡𦄍,指鐵製的鞋底、鞋繩。庫本臆改,不可信從。
(17)啟一名建,一名余,母化而為石
許校:母化而為石,《御覽》卷135引《山海經》:“太室嵩高咸陽西,啟母化為石焉。”
按:《御覽》卷887引同,今本《山海經》無此文。考郭璞注《山海經·中山經》泰室之山云:“啓母化為石而生啓,在此山,見《淮南子》。”此本是郭注文,《御覽》二引,誤為正文也。郭注已指明出《淮南子》。考《御覽》卷51引《淮南子》:“禹娶塗山,化為石,在嵩山下。后方生,啟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漢書·武帝紀》顔師古注:“啓,夏禹子也,其母塗山氏女也。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慙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啓,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啓生。事見《淮南子》。”[15]今《淮南子》佚。《御覽》卷51引《隋巢子》:“啓生於石。”皆謂啓生於石,故說者以為啟生而母復為石也。
(18)夏禹氏絶,少康出于竇之中,復禹績也
許校:績,原作“跡”,今據《左傳》改。
按:不煩改字,跡、績古通。《文選·弔魏武帝文》:“遠跡頓於促路。”李善注:“跡,功業也。《思玄賦》曰:‘盍遠跡以飛聲。’”亦皆用借字。古書例證甚多。
(19)豐下兌上,皙而有鬚
許校:兌,庫本作“銳”。《初學記》卷9引《帝王世紀》:“豐下兌上,皙而有髯。”
按:當引《晏子春秋·内篇諫上》:“湯質晳而長顔以髯,兌上豐下。”《宋書·符瑞志上》、《竹書紀年》卷上梁沈約注亦云“豐下銳上,晳而有𩓿”。“𩓿”同“髯”。銳、兌,正、借字。
(20)白狼銜鉤
許校:鉤,原作“劍”,今據《宋書·符瑞志》改。
按:《論衡·恢國》:“湯起,白狼銜鉤。”《隸釋》卷19《魏公卿上尊號奏》:“□湯革命,白狼銜鉤。”《唐開元占經》卷116引《尚書璿璣鈴(鈐)》:“白狼銜鈎入殿(殷)朝。”注:“鈎,縛束之要。案《帝王世紀》曰:‘湯得天下要,地有神麞(牽)白狼,銜鈎入殿朝。’”[16]《御覽》卷83引“鈴”作“鈐”,“殿”作“殷”,注:“鈎,縛束之要,明湯得天下之要也。”
(21)溲于豕牢,生文王
許校:《列女傳》、《宋書·符瑞志》云云。
按:當引《國語·晉語四》:“臣聞昔者大任娠,文王不變,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病焉。”韋昭注:“少,小也。溲,便也。”
(22)紂謂西伯曰:“譖汝者,長鼻決耳也。”
按:《說苑·雜言》:“昔者費仲、惡來、[膠]革,長鼻决耳,崇侯虎順紂之心,欲以合於意。”[17]《文選·運命論》李善注引《說苑》作“去鼻决目”,形之誤也。《御覽》卷571引《古今樂録》:“紂謂宜生:‘譖岐侯者,長鼻決耳也。’”
(23)文王乃獻洛西,赤壤之國,方千里,請除炮烙之刑,紂許焉
許校:國,《尚書正義》作“田”。
按:《資治通鑑外紀》卷2、《通志》卷3亦作“田”字。考《韓子·難二》:“文王乃懼,請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國,方千里,以請解炮烙之刑。”“國”字不誤,指封地。此文“洛西”下亦當據補“之地”二字。《史記·殷本紀》:“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烙之刑,紂乃許之。”又《周本紀》:“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炮烙之刑,紂許之。”《尚書·泰誓上》《正義》所引為《殷本紀》之文,孔氏臆改,不足據也。“赤壤”為地名,《初學記》卷8引《上黨記》:“髙平、赤壤,其地阻險,百姓不居。”[18]陳奇猷曰:“松平康國曰:‘赤壤,猶言美土也。’案:松說是,國亦地也。……‘赤壤’疑亦為地名。”[19]陳說“國亦地也”非是。
(24)周武王發,望羊高視,𪘀齒
許校:《論衡·骨相》:“武王望陽。”《宋書·符瑞志上》:“武王𪘀齒望羊。”《白虎通·聖人》:“武王望羊。”陳立《疏證》:“《家語·辯樂解》:‘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注:‘望羊,遠視也。’”《釋名·釋姿容》:“望羊,言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又《史記·孔子世家》:“眼如望羊。”《集解》:“王肅曰:‘望羊,望羊視也。’”[20]
按:《釋名》一本作“望佯”。劉氏云“言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未得其語源。“望羊”、“望陽”,其語源為“仿佯”,遠大之義,故仰視、遠視皆謂之望羊也。《晏子春秋·諫上》:“杜扃望羊待於朝。”孫星衍曰:“望羊,猶仿佯。”[21]于鬯曰:“或云:‘望羊’或轉是人名。”[22]孫說是,于說非也。《樂府詩集》卷57《文王操》:“興我之業,望羊來兮。”望羊亦猶仿佯。徐𤊹曰:“望羊,言如羊之望視。”[23]失之。字或作“望洋”、 “盳洋”, 《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釋文》作“盳洋”,云:“盳,莫剛反,又音旁,又音望,本亦作望。洋,音羊,司馬、崔云:‘盳洋,猶望羊,仰視貌。’”成疏:“望洋,不分明也。”《集韻》:“盳,盳洋,仰視皃。”林希逸注:“洋,海中也。”桂馥曰:“望羊,字又作‘洋’,正作‘陽’。案:望陽,言能視太陽。”[24]郭慶藩曰:“洋、羊皆叚借字,其正字當作陽,言望視太陽也。太陽在天,宜仰而觀,故為仰視。”[25]蘇輿曰:“《洪範·五行傳》鄭注:‘羊畜之遠視者屬視。’故遠望取義於羊。”[26]胥失之矣。馬敘倫曰:“揚乃美目之稱,揚借為滕。”亦失之;而馬氏又謂“望洋”為遠大之義[27],則得之。字或作“亡陽”,《莊子·人間世》:“迷陽迷陽,無傷吾行。”郭注:“迷陽,猶亡陽也。”洪頤煊曰:“亡陽,即望羊,古字通用。”[28]單言作“望”,《左傳·哀公十四年》:“望視。”杜注:“目望陽。”方以智曰:“今曰羊眼人。”[29]今吳語謂之“羊白眼”。
(25)魏武帝曹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量敵制勝,變化如神
按:量,《御覽》卷93引《魏書》同,《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作“譎”。譎,讀為決。《荀子·儒效篇》:“謫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楊倞註:“謫與商同,古字。商度其德而定位次。本或亦多作譎,譎與決同,謂斷決其德。故下亦有‘決德而定次’也。”《荀子·正論篇》二作,一作“圖”,一作“論”;《荀子·君道篇》作“論”,《韓詩外傳》卷5作“決”。《通鑑》卷245:“度德而敘位,量能而授官。”論、圖、度,亦皆考量之義。王念孫曰:“作譎者是也,作謫者,譎之譌耳。譎、決古字通。”朱駿聲亦讀譎為決[30]。
(26)(曹操)自作兵書十餘萬言,諸将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叉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
許校:《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臨事又(當作叉)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又《趙儼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儼叉手上車。”
按:耿廣峰謂“叉”當作“又”[31],是也;許說傎矣。《御覽》卷93引《魏書》亦作“又”,《册府元龜》卷44同。許氏所引《魏略》“叉手”,非其誼也。手,親手、親自。《韓子·難三》:“有間,遣吏執而問之,則手絞其夫者也。”言諸將征伐,皆按曹操兵書辦理,臨事,曹操又親自調度指揮也。
(27)宋臺建,有司奏東西堂施局腳床、銀埿釘
按:埿,《宋書·武帝本紀》、《南史·宋本紀》、《建康實録》卷11、《通典》卷7並作“塗”。埿亦塗也。《集韻》:“埿,杇也。”字亦省作泥。塗或作度,《殷芸小說》卷1引《宋武手敕》正作“度”。《南齊書·髙帝本紀》:“馬乘具不得金銀度。”俗字作鍍,《玉篇》:“鍍,金鍍物也。”《廣韻》:“鍍,以金飾物。”
(28)辨解聯環,論精堅白
許校:堅白,喻志行堅貞。《論語·陽貨篇》:“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集解》:“孔曰:‘磷,薄也。涅,可以染皂。言至堅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喻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汙。”
按:許說非也。《莊子·秋水》言公孫龍“合同異,離堅白”,《史記·魯仲連傳》《正義》引《魯連子》言齊之辯士田巴“離堅白,合同異”[32],蓋亦祖於公孫龍之學。《淮南子·齊俗篇》:“公孫龍折辯抗辭,別同異,離堅白。”“堅白”是戰國時名家學說的一個命題。辨,讀為辯。《淮南子·俶真篇》:“智終(絡)天地,明照日月,辯解連環,澤潤玉石。”[33]高注:“始皇遺齊襄王后玉連環,曰:‘齊多智,解此環。’后椎破之,謝曰:‘已解矣。’”辯解聯環,論精堅白,言其善於辯論也。《甄正論》卷2:“謂縱堅白之辯,乃肆染素之談。”(29)凡公私行旅,多停大雷,輙逾信次……軍直兵啟:“風浪大,不可冒,宜入浦待靜,兼應解周何郎神。”
許校:二神,原作“郎神”。庫本《考證》:“案樂府有《聖郎曲》、《白石郎曲》,《太平廣記》有郎子神諸稱,似六朝時亦有以郎名神者。然此字於周瑜為宜,于何無忌不甚相合。其‘解’字雖有禳解一義,亦未明晰。查《南史·王僧辨傳》有僧辨進師尋陽,夢周、何二廟神助天子討賊之語,正與此所稱相合。以史文相證,‘郎神’或當作‘二神’。”
按:《類聚》卷79引南齊·謝朓《祭大雷周何二神文》,亦作“二”字。亦可證“周何二神”正在大雷也。“解”即禳解消災之義。
《箴戒篇》第二
(1)夏桀作為璿臺瑶室,象牙之廊,白玉之床,以處之
許校:廊,原作“席”,今據《淮南子》改。《淮南子·本經訓》:“晩世之時,帝有桀、紂,為琁室瑶臺,象廊玉牀。”《御覽》卷82引《尸子》:“桀為琁室瑶臺,象廊玉牀。”
按:許校“席”為“廊”是也。字或省作“郎”,《史記·龜策傳》:“紂有諛臣,名為左彊,誇而目巧,教為象郎,将至于天;又有玉牀,犀玉之器,象箸而羮。”《集解》引許慎曰:“象牙郎。”《史記考證》引陳子龍曰:“郎之與廊,古字通用也。似以象飾室之名,或作繪象,如後世畫室之意,二義俱通。”[34]陳氏後説“繪象”非也。
(2)夏桀淫於婦人,求四方美女,積之後宫,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瑋戲者,聚之於傍,造爛熳之樂
許校:《列女傳》卷7:“桀既棄禮義,淫於婦人,求美女,積之於後宮,收倡優侏儒狎徒能為奇偉戲者,聚之於旁,造爛漫之樂。”“收”字原脫,今據《列女傳》補。
按:《御覽》卷569二引《列女傳》,一引“收”作“於”,“美女”上有“四方”二字,“旁”作“房”,“爛漫”作“爛熳”;一為節引,仍作“爛漫”,亦有“四方”二字。“於”字誤,《列女傳》當補“四方”二字,房讀為旁、傍。“爛漫”、“爛熳”,字或作“瀾漫”、“爛縵”、“爛曼”、“瀾熳”、“爛滿”。倒言則作“漫瀾”、“漫爛”、“熳爛”、“熳瀾”。“奇瑋”同“奇偉”。《御覽》卷82引《帝王世紀》:“(帝桀)大進侏儒倡優,為爛漫之樂,設奇偉之戲,縱靡靡之聲,日夜與妺喜及宫女飲酒。”《白帖》卷61二引《史記》,一作“夏桀大進倡優,[造]漫瀾之樂,設奇偉[之]戲,[縱靡]靡之聲”,一作“夏桀大進倡優,[造]漫瀾之樂,[設]奇偉[之]戲,[縱靡]靡之聲,為悦目之玩”。《路史》卷23羅苹注引《史記》:“大進倡優,[造]漫瀾之樂,設奇偉[之]戲,[縱]靡靡之聲。”二書所引《史記》,為佚文,且有脫字,補作如上。“漫瀾之樂”上亦可據《帝王世紀》補“為”字。《韓詩外傳》卷2、《新序·刺奢》:“(桀)縱靡靡之樂。”此文“倡優”上亦可據《史記》佚文、《帝王世紀》補“進”字。宋·任廣《書叙指南》卷7:“私昵之友曰狎徒。”
(3)蜚蛩滿野,夷羊在牧
許校:蛩,原作“虹”,今據《淮南子》改。《淮南子·本經訓》:“夷羊在牧,飛蛩滿野。” 高誘注:“蛩,蟬,蠛蠓之屬也,一曰蝗也。”《史記·周本紀》:“麋鹿在牧,蜚鴻滿野。”《索隱》:“按:髙誘曰:‘蜚鴻,蠛蠓也。’言飛蟲蔽田滿野,故為災,非是鴻鴈也。《隨巢子》作飛拾。飛拾,蟲也。”《逸周書·度邑解》:“夷羊在牧,飛鴻遍野。”《類聚》卷94引《周書》:“夷羊在牧,飛蛤(按:蛤當作拾。)滿野。”
按:《逸周書》原文作“過野”,乃“遍野”之誤。劉師培曰:“蛤、拾蓋均蝗誤。《淮南》‘飛蛩滿野’高注云:‘一曰蝗也。’是其證。又案《博物志》卷8:‘夷羊在牧,水潦東流天下(此六字衍),飛鴻滿埜。’”[35]《博物志》原文作“飛蝗”。“虹”字不誤。“虹”、“鴻”、“蛩”並從工得聲,例得通借。“蛤”蓋“虹”字之誤,劉說非也。因誤作“蛤”,又誤作“拾”也。《御覽》卷902、《廣博物志》卷50引《周書》亦誤作“飛蛤”。《博物志》作“飛蝗”,與高注“一曰蝗也”合。高注“飛蟲蔽田滿野”是也。高注“蛩,蟬”者,《説文》:“秦謂蟬蛻曰蛩。”是蟬蛻曰蛩,而非蟬也,高氏此説非是。《正義》引鄭玄曰:“鴻鴈之避陰陽寒暑,喻民知去無道就有道也。”楊慎曰:“紂有鹿臺以養鹿,故曰麋鹿在牧。蜚鴻,馬名,若白蟻、紫燕之類,蓋良馬也。養麋鹿而棄良馬,故曰‘麋鹿在牧,飛鴻滿野’,言其養無用而害有用也。”[36]二説胥失之。
(4)殷帝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戮辱之
許校:行,行列。
按:戮,《御覽》卷83引《史記》同,今本《史記·殷本紀》作“僇”。戮、僇,正、借字,《廣雅》:“戮,辱也。”令人為行,《後漢書·西羌傳》李賢注作“令人代之行”。是“行”謂行棋也。為,猶言替、代,介詞。
(5)獵于河渭之間,暴震而死
按:暴震而死,《史記·殷本紀》作“暴雷,武乙震死”,《後漢書·西羌傳》李賢注作“遂被雷震而死”。疑今本“暴”下脱“雷”字。
(6)時人為之語曰:“車行酒,騎行炙,百二十日為一夜。”
按:《論衡·語增》:“或言車行酒,騎行炙,百二十日為一夜。”《意林》卷3引《論衡》“夜”作“月”。《書鈔》卷20、145引《帝王世紀》:“紂宫九市,車行酒,騎行炙。”[37]
(7)帝紂時,木林之地,宵陷為池,池生淫魚,取而食之
許校:淫魚,《淮南子·說山訓》:“瓠巴鼓瑟,而淫魚出聽。”
按:《三國志·郤正傳》裴松之注、《文選·蜀都賦》、《吳都賦》劉淵林註、《白帖》卷98引《淮南子》並作“鱏魚”。“淫”為“鱏”之音轉,取義于“潭”,古楚語,深淵也。《論衡·感虛篇》:“傳書言:‘瓠芭鼓瑟,淵魚出聽。”正作“淵魚”。又音轉為“潛魚”、“沈魚”、“流魚”、“游魚”。
8)帝紂時,天雨丹血、灰及石,大者如瓮,小者如箕
許校:灰,原作“布”,今據《六韜》改。《御覽》卷83引《六韜》:“殷國常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雞子,大者如箕。”
按:許校是也。《御覽》卷21、51引《六韜》同卷83所引。《治要》卷31引《六韜·文韜》:“殷國嘗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大者如箕。”《御覽》卷874引《六韜》:“殷國嘗雨血、雨石,大者如罋,小者如箕。”與此文尤近。《唐開元占經》卷3引皇甫士安曰:“殷紂暴虐,天雨灰。”亦作“雨土”,今本《竹書紀年》卷上:“五年夏,雨土於亳。”《墨子·非攻下》:“遝至乎商王紂……十日雨土于薄。”[38]《御覽》卷877引《尚書中候》:“殷紂時,十日雨土於亳。”“雨土”即“雨灰”也。
(9)西周君奔秦,蹶角受罪,遣獻其邑
許校:蹶角,亦作“厥角”。《漢書·諸侯王表》顏師古注:“應劭曰:‘厥者,頓也。角者,額角也。’”《文選·與陳伯之書》劉良注:“蹶角,謂以額角叩地也。”
按:本字為𧤼[39],《說文》:“𧤼,角有所觸發也。”字亦作撅,《集古今佛道論衡》卷4:
“蹶角受化。”宋、元本作“撅角”。耿廣峰謂“厥為蹶的古字……蹶有倒義”[40],非也。
(10)漢昌邑王賀嘗召皇太后御果下馬,使官奴服之
許校:服,服事。
按:許說非也。服,讀為犕。《說文》:“犕,《易》曰:‘犕牛乘馬。’”今《易·繫辭下》作“服”。犕亦乘也。《後漢書·皇甫嵩傳》李賢注:“犕,古服字,今河朔人猶有此言,音備。”字或作備,《史記·趙世家》:“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戰國策·趙策二》作“服”。
(11)漢靈帝起罼圭、靈琨苑,以珉玉為壁
許校:罼,原作“篳”,今據《後漢書》改。《後漢書·靈帝紀》:“作罼圭、靈琨苑。”又《楊賜傳》:“帝欲作罼圭、靈琨苑。”
按:“篳”字不當改作。《靈帝紀》之“罼圭”,《通鑑》卷57作“畢圭”。《楊賜傳》本作“畢圭”,《東觀漢記》卷20同,許氏失檢。《後漢書·獻帝紀》、《董卓傳》亦作“畢圭”。罼、畢,當讀為篳。《禮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鄭注:“篳門,荊竹織門也。圭窬,門旁窬也。穿牆爲之,如圭矣。”《左傳·襄公十年》:“篳門閨竇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難為上矣。”杜預注:“篳門,柴門也。閨竇,小戶,穿壁為戶,上鋭下方,狀如圭也。”“篳圭”即“篳門圭窬”、“篳門閨竇”之省稱。“篳”取其本義為解。《說文》:“篳,藩落也。《春秋傳》曰:‘篳門圭窬。’”《廣韻》“窬”字條引《春秋傳》亦作“篳門圭窬”。字或作蓽,《文選·贈何劭王濟》李善註、《周禮·匠人》賈疏、《類聚》卷35、《玄應音義》卷9、《慧琳音義》卷92、《御覽》卷188、484引《禮記》並作“蓽門圭竇”,《廣韻》“窬”字條引《禮記》作“蓽門圭窬”。《類聚》卷63、《御覽》卷182、186引《左傳》並作“蓽門圭竇”。《玉篇》:“篳,荊竹織門也,蔽也,藩也,《春秋傳》曰:‘篳門圭窬。’亦作蓽。”從俞之字多有投(豆、頭)音。窬、竇古音同,實一字之異體[41]。
(12)耀兵平樂觀
許校:觀,原作“館”,今據《後漢書》改。
按:庫本亦改作“觀”,然“館”為本字,不煩改也。《漢書》“平樂館”四見。《後漢書》作“觀”,借字。《春秋·莊公元年》:“築王姬之館於外。”《白虎通義·嫁娶》引“館”作“觀”。《史記·孝武本紀》:“今陛下可為觀如緱氏城。”《封禪書》同,《漢書·郊祀志》“觀”作“館”。
(13)收天下田畆十錢以治室
許校:收,《後漢書》作“稅”。
按:《後漢紀》卷25、《晉書·食貨志》作“收”,《通鑑》卷58作“斂”。
(14)其秩石擬百官之數
許校:秩石,原作“名”,今據《三國志》裴注引《魏略》改。又《通鑑》卷73:“婦官秩石擬百官之數。”
按:陳志平、熊清元校同[42]。《書鈔》卷160、《御覽》卷145引《魏略》亦作“秩石”。“名”為“石”誤,又脱“秩”字。《御覽》卷94引《魏書》作“秩名”,“秩”字不脱,“名”字亦誤。
(15)羣臣穿方舉土,面目垢黑,沾體塗足,衣冠了鳥
許校:《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略》:“使穿方舉土,面目垢黑,沾體塗足,衣冠了鳥。”《通鑑》卷73全引上文,胡三省註:“了鳥,衣冠摧敝之貌。”又《敬齋古今黈》卷9:“了鳥當竝音去聲,今世俗人,謂腰膂四支不相收拾者,謂之了鳥,即此語也。音料掉。”
按:《敬齋古今黈》共8卷,許氏所引在卷4,失檢。“了鳥”為“了了”音轉,亦作“了佻”、“了尦”、“了𠄏”等形,縣物之皃,引申之則有長義,亦有弊敗之義。
(16)魏齊王芳不親萬機,耽淫内寵,日延倡優,迎六宫家人留止内房
按:延,《三國志·齊王芳傳》同,下文“魏齊王芳日延倡優”亦同,《晉書·景帝紀》作“近”。《通鑑》卷76、《通鑑紀事本末》卷11、《通志》卷10作“䙝近倡優”。“延”當作“近”,形之譌也。
(17)優人唱曰:“青頭雞。”青頭雞者,鴨也。芳懼,不敢發
按:“鴨”諧音“押”,簽署。《玉篇》:“押,署也。”顧炎武曰:“按:鴨者,勸帝押詔書耳。是則以親署為押,已見於三國時矣。”[43]
(18)衛瓘被酒,拊帝座云:“此座可惜。”
按:《史記·高祖本紀》:“高祖被酒。”《正義》:“被,加也。”《漢書》顏師古注:“被,加也。被酒者,為酒所加。”《世説新語·規箴》作“如醉”,《晉書·衛瓘傳》作“託醉”,《通鑑》卷80作“陽醉”。
(19)帝猶不悟,乃佯言曰:“公醉耶?”
按:“帝猶不悟”與下文不貫,當作“帝意乃悟”。《世説新語·規箴》作“帝雖悟,因笑曰:‘公醉邪?’”劉孝標注引《晉陽秋》作“帝意乃悟,因謬曰:‘公真大醉也。’”《晉書·衛瓘傳》作“帝意乃悟,因謬曰:‘公真大醉耶?’”《通鑑》卷80作“帝意悟,固(因)謬曰:‘公真大醉耶?’”
(20)乃發貴妃墓,縱糞糞於孝建冢,曰:“齇奴,何意生我?”孝建多昏縱,故有“齇奴”之目
許校:齇,原作“查”,今據《南史》改。《南史·宋本紀》:“乃縱糞於陵,肆罵孝武帝為‘齇奴’。”《御覽》卷357引《談藪》:“宋廢帝常入武帝廟,指其畫像曰:‘此渠大好色,不擇尊卑。’顧謂左右:‘渠大鼻,如何不齇?’即令畫工齇。”齇,俗稱酒糟鼻。《玉篇》:“齇,鼻上皰。”
按:“查”為“齄”字之省,不當輒改。許氏所引《談藪》,亦見《魏書·劉子業傳》:“次入其父駿廟,指駿像曰:‘此渠大好色,不擇尊卑。’顧謂左右曰:‘渠大齄鼻,如何不齄之?’即令畫工齄駿像鼻。”《通鑑》卷130:“指世祖像曰:‘渠大齄鼻,如何不齄?’立召畫工令齄之。”胡三省註:“齄,鼻上麭也。柳宗元詩曰:‘嗜酒鼻成齄。’”桂馥曰:“《玉篇》作‘齇,鼻上皰也’。馥案:齄,俗字,猶樝省作查。《廣韻》又作皻。”[44]《史纂通要》卷12作“乃縱糞於陵,肆罵為齄奴”,皆正作“齄”字。《類聚》卷17引《幽明録》:“河東賈弼之,義熙中為琅琊府參軍,夜夢有一人,面查靤(注:防老反),甚多鬂,大鼻𥊺目,請之曰愛君之貌欲易頭可乎。”《御覽》卷364引《幽明録》作“面齄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皰)”,《天中記》卷22引《幽明録》作“面㾴靤”,《太平廣記》卷360引《西明雜録》作“面查醜”,唐·李冗《獨異志》卷上作“面貌極齄醜”。此“查”為“齄”省之顯證也。王海根謂《西明雜録》之“查”讀為奓,訓張開、闊[45],非也。“㾴”亦“齄”俗字。宋·張杲《醫説》卷6:“王仲禮嗜酒,壯歳時瘡㾴發於鼻,延於顙。”《景岳全書》卷49:“頭面䵟斑㾴皰。”南唐·宋齊邱《玉管照神局》卷中:“孤夀相孤神貌:鬥睛目,反輪耳,孤眉,酒查鼻,露齒。”元·戴良《滄洲翁傳》:“且其鼻赤查而色澤。”《仁齋直指》卷21有治“酒查鼻方”。亦皆省作“查”字。字或作皶、皻、𦟰,《玉篇》:“皻,皰也,今作齇。”《集韻》:“皻、齇、𦟰、皶:鼻上皰,或从鼻从肉,亦作皶。”《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27:“酒皶候,此由飲酒熱勢衝面,而遇風冷之氣,相摶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皰帀帀然也。”又卷35:“飲酒熱未解,以冷水洗面,令惡瘡輕者皻皰。”俗亦作渣字。晉唐間

推荐一本中国历史故事集

人多以奴為名,參見《説郛》卷11引楊伯嵒《臆乘》。何意,猶言何故、何以[46]。
(21)宋蒼梧王,鍼椎鑿鋸之徒,不離左右
許校:鍼椎鑿鋸,原作“鈐鑿錐鋸”,今據《宋書》改。《宋書·後廢帝紀》:“鍼椎鑿鋸之徒,不離左右。”《南史·宋本紀》:“鉗鑿錐鋸,不離左右。”
按:“鈐”字不煩改作。《廣韻》“箝”、“鉗”、“鍼”、“鈐”、“鍼”並音巨淹切。“鈐”、“鍼”並讀為箝、鉗。《御覽》卷128引《宋書》作“鉗鑿錐鋸”。《篇海類編》:“鈐,與鉗、鉆同。”《通鑑》卷136:“弓矢刀鈐。”胡三省註:“鈐與鉗同。”《增韻》:“鍼,與鉗同。”《通鑑》卷134亦作“鍼椎鑿鋸”,胡註:“鍼與鉗同。”字亦作拑、柑、鉆,例略。
(22)辄以犀如意打牀
許校:犀如意,疑即水犀如意。《類聚》卷70引梁簡文帝《謝勑賚水犀如意啓》。
按:《廣弘明集》卷21引作梁昭明太子《謝勑賚水犀如意啓》,《昭明太子集》卷3亦載之。“水”疑“木”字之譌。《能改齋漫録》卷2:“齊髙祖賜隱士明僧紹竹根如意,梁武帝賜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倫王敦皆執鐵如意。三者以竹、木、鐵為之,蓋爪杖也。”
(23)齊鬱林王既嗣位,嘗夜中與宦者共刺鼠至曉,皆用金銀釵
按:《莊子·天下》:“指不至,至不絶。”《釋文》:“一云指之取火以鉗,刺鼠以錐,故假于物,指是不至也。”《抱朴子外篇·審舉》:“則寸錦足以知巧,刺鼠足以觀勇也。”此“刺鼠”事也。
(24)東昏侯寳卷,黑色身,纔長五尺,猛眉出口
許校:猛眉,猶惡眉。《玉篇》:“猛,惡也。”
按:許氏以“身”字屬上,誤。猛眉,言眉之密也。今吳語、江淮官話尚謂密、稠密為猛,《靖江縣誌》:“稠密曰猛。”[47]余正靖人,猶知此語。
(25)齊東昏侯時,後宫遭火之後,更起仙華、神仙、玉壽殿,刻畫雕彩,青金鉛帶,錦幔珠簾,窮極巧麗
許校:朱文藻校:“‘鉛’字似誤。”按,《南齊書·東昏侯紀》作“青葩金口帶”。
按:《南齊書·東昏侯本紀》作“刻畫雕綵,青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金口帶,麝香塗壁,錦幔珠簾,窮極綺麗”,《冊府元龜》卷218作“青葩金口帶”(庫本“葩”作“䒵”)。許氏失檢。耿廣峰謂“‘金口’顯然是‘鉛’字一分為二,同時殘缺‘几’部的結果……與‘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䒵’形體相近的有一個‘葌’字,為蘭草……帶即壁帶,鉛表順沿義……‘青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青葩’、‘青䒵’是‘青葌’之訛。‘青金’是‘青荃’之形訛,指香草”,並引唐人皮日休《登初陽樓》“危樓新製號初陽,白粉青葌射沼光”以證“青葌”之義[48]。耿君校為“青葌”、“鉛帶”是也,而校為“青荃”,讀鉛為沿,則有可議。鉛,指鉛粉。《說文》:“粉,傅面者也。”古代傅面之粉,主要有米粉、鉛粉二種,“粉”本名詞,亦可用為動詞,名、動相因。《集韻》:“粉,傅也,飾也。”此文“鉛”亦用為動詞,與“粉”同例,粉飾、塗抹義。此文作“青金”者,蓋後人不達脫“青葌”之誼,又涉“鉛”指青金,因改其文也。
(26)齊東昏侯潘妃,嘗著裲襠袴
許校:裲襠袴,疑即“袴褶”,亦稱膝褲……亦即古之無底襪也。
按:許說非也。《釋名》:“裲襠,其一當胷,其一當背也。”言其一當胷,其一當背,是為兩當也。以為衣名,故加衣旁作“裲襠”。王先謙曰:“按即唐宋時之半背,今俗謂之背心,當背當心,亦兩當之義也。”[49]《廣雅》:“裲襠謂之袙腹。”《宋書·柳元景傳》:“安都怒甚,乃脱兜鍪,解所帶鎧,唯著絳衲兩當衫,馬亦去具,装馳奔以入賊陣。”《南史》、《通鑑》卷125同。胡三省註:“前當心,後當背,謂之兩當衫。”言柳元景潘脱去兜鍪鎧甲,唯著背心也。正作本字“兩當”。字或作“兩襠”,曹植《上先帝賜鎧表》:“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兩當鎧一領。”《初學記》卷22引曹植表、《御覽》卷312、693引《宋書·柳元景傳》並作“兩襠”。《宋書·五行志》:“至元康末,婦人出兩襠,加乎脛(頸)之上,此內出外也。”[50]此文裲襠袴,蓋謂袴有前後襠,與衣有前後襠,其義一也。《六書故》:“襠,窮袴也。今以袴有當而旁開者為襠,本單作當。”亦謂之“縵襠袴”、“𧜞襠袴”。《南史·夷貊傳》:“著長身小袖袍、縵襠袴。”《御覽》卷789引《南夷志》:“男小繒布為𧜞襠袴。”敦煌寫卷S.3877V《戊戌年洪潤鄉百姓令狐安定僱工契》:“春衣壹對,汗衫𧜞襠並鞋一兩。”字或作“漫襠”,敦煌寫卷P.3391《雜集時用要字》:“半臂、褐衫、漫襠。”又謂之“窮絝”、“窮袴”、“褌襠褲”、“渾襠袴”、“緄襠袴”、“裩襠袴”,《御覽》卷567引《五經通義》:“康國樂……舞二人,緋襖、錦袖、緑綾、褌襠褲、赤皮鞾、白褲。”《通典》卷146作“渾襠袴”,《舊唐書·音樂志》省作“襠袴”。《漢書·外戚列傳》:“窮絝。”服虔曰:“窮絝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御覽》卷695引作“窮袴”。顏師古曰:“絝,古袴字也。窮絝,即今之緄襠袴也。”《增韻》卷4引作“裩襠袴”。《南齊書·東南夷傳》:“高麗俗服窮袴。”敦煌寫卷S.5584《開蒙要訓》:“𧛾襠褌袴。”又謂之“連襠袴”,《書叙指南》卷4:“連襠袴曰窮袴。”今吴語尚謂之“縵襠袴”、“連襠袴”。
《后妃篇》第三
(1)夫以坤維厚載,實配乾道;月以陰精,用扶陽德
按:疑當乙作“夫維坤以厚載”。
(2)及遥光破敗之後,其子詡等,並多躓弊
許校:躓,疲弊。
按:躓,傾頓。弊,讀為獘。《說文》:“獘,頓仆也。”二字同義連文。引申為事不順利、衰敗。《玄應音義》卷4、5、17並引《通俗文》:“事不利曰躓。”
(3)且妬婦不憚破家,况復甚於此者也
按:妬婦不憚破家,《意林》卷2引《申子》:“妒妻不難破家,亂臣不難破國。”《易林·觀之隨》:“躓馬破車,惡婦破家。”又《革之解》:“馬蹄躓車,婦惡破家。”[51]又《觀之隨》:“躓馬破車,惡婦破家。”又《賁之乾》:“八口九頭,長舌破家。”又《大過之大有》:“馬躓車傷,長舌破家。”《佛說孛經抄》:“邪友壞人,佞臣亂朝,孽婦破家,惡子危親。”敦煌寫卷S.1380《應機抄》:“古人云:‘妒婦不慮破家,佞臣不憂敗國。’”當皆本自《逸周書·武稱解》:“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戰國策·秦策一》引《周書》:“美女破舌……美男破老。”鮑彪註:“破壞其事,舌指諫臣。老,老成人。”鮑說未得。吳師道補注:“《汲塜周書》:‘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武之毁也。’注云:‘所以毁敵也。’《修文御覽》引《周書》作:‘美男破産,美女破車。’”段玉裁、王念孫謂“舌”為“后”形誤,朱駿聲、孫詒讓、金正煒、何建章、范祥雍並從之[52]。劉師培曰:“舌、車音殊,奚克通叚?蓋‘舌’本作‘居’,《修文御覽》‘車’則同音借字……破居,猶云毁室。今本訛‘舌’,《雜志》易‘后’,似非。”[53]劉說是也,四部叢刊本影印元至正年間刊刻的鮑注吳校本正作“美女破居”[54],景宋本《御覽》卷379引《十二國史》亦作“美男破老,美女破居”。“美女破居”即“長舌破家”、“妒婦破人家”也。《逸周書·史記解》:“美女破國。”“破居”、“破家”,與“破國”相類。當上溯至《周書》;惟傳世本《周書》有訛誤,當校正[55]。
(4)時靖惠王尚康勝,咸以為不然
許校:靖惠王,原作“靜惠王”,今據《梁書》、《南史》改。咸,《御覽》卷731作“或”。
按:“靜”、“靖”古通,不煩改作。“靖郭君”或作“靜郭君”,是其比。《御覽》卷731引亦作“靜”字。“或”為“咸”形譌。
(5)乃笑而言曰:“此人後身,會當更屬我。”
許校:會當,必當,該當。
按:會,終究、總歸。會當,猶言終當[56]。
(6)嘗有銀帶被匣,左右就邊敭之,将近盈把
許校:敭,同“揚”,飛舉。“敭”雖含舉義,然謂“就邊敭之”亦難圓通,疑其字或當作“剔”,剔者剜挑也。
按:敭,讀為煬,字或作烊、洋,熔化金屬。《廣韻》“敭”、“煬”同音與章切。《玄應音義》卷16、24:“洋銅:謂煮之消爛洋洋然也。《字略》作煬,釋金也。”《廣韻》:“煬,釋金。”又“烊,焇(銷)烊,出陸善經《字林》。”《集韻》:“煬,爍金也,或作烊。”
《六度集經》卷3:“洋銅沃口。”宋本作“煬”,元、明本作“烊”。《佛說孫多耶致經》卷1:“寧吞熱鐵飲洋銅。”宋、元、宮本作“烊”。《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5:“獄卒羅剎以鉗㭦口,飲以烊銅。”宋、元、明本作“洋”。《雜阿含經》卷5:“非不消煬。”宋本作“洋”,元、明本作“烊”。其語源為“洋”字,故玄應云“消爛洋洋”也。《賢愚經》卷11:“須彌巨海,都為灰煬。”宋、元、明本作“灰揚”。此例“煬”讀為揚,是“煬”、“揚”可同音互借也。
(7)言出于近,千里必應
按:二句語出於《易·繫辭上》:“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晏子春秋·外篇》:“語有之:‘言發於爾(邇),不可止於遠也;行存於身,不可掩於衆也。’”《淮南子·人間篇》:“夫言出於口者,不可止於人;行發於邇者,不可禁於遠。”《說苑·說叢》:“言出於己,不可止於人;行發於邇,不可止於遠。”又《君道》:“言出於身,加於民;行發乎邇,見乎遠。”《漢書·董仲舒傳》:“言出於己,不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又《王吉傳》:“行發於近,必見於遠。”
(8)觸目屠殞,自咎自悼
按:陳·徐陵《與宗室書》:“號慕無窮,肝膽屠殞。煩冤胷臆,不自堪居。”又《與王僧辯書》:“號慕煩冤,肝腸屠殞。”《説文》:“屠,刳也。”《廣韻》:“屠,裂也。”此篇下文“拊膺屠裂,貫裁心髓”、“煩冤拔懊,肝心屠裂”,“屠裂”同義連文。屠殞、屠裂,皆形容極度愁痛。殞,讀為隕。《淮南子·覽冥篇》高注:“隕,壞也。”
(9)顧復之恩,終天莫報;陟岵之心,鯁慕何已
按:鯁,讀為哽,哽咽。晉·陸雲 《吊陳永長書》:“望企鯁咽。”亦其例。
(10)樹葉將夏,彌切風樹之哀;戒露已濡,倍縈霜露之戚
許校:戒,通“屆”,至也。
按:《類聚》卷90引《風土記》:“鳴鶴,戒露。此鳥性警,至八月白露降流於艸上,滴滴有聲,因即高鳴相警移徙。”“戒”取警戒之誼,許說非也。戒露已濡,言鳴鶴已沾濡白露也。戚,四庫本誤作“切”。
(11)煩冤拔懊,肝心屠裂
按:拔,讀為𢘀、㤄。《說文》:“㤄,恨怒也。”《集韻》:“㤄、𢘀,《博雅》:‘怒也。’或從犮。”
(12)竊深游張之感,彌切蒼舒之報
許校:游張,謂子遊、子張,皆孔子弟子。蒼謂後漢東平憲王劉蒼,“舒”字疑乃“京”字形譌,當謂蒼弟琅邪孝王劉京。
按:蒼舒,庫本誤作“蒼野”。游張之感、蒼舒之報,皆孝子之典。《水經注》卷24:“昔汝南步遊張,少失其母,及為縣令,遇母于此,乃使良馬踟蹰,輕軒罔進,顧訪病姬(嫗)[57],乃其母也。誠願宿憑而冥感昭徵矣。”《太平寰宇記》卷17:“漢時汝南步游張少孤,四嵗,母拾麥,為人賣。游張後為取慮令,春月按行高年,至里頭,有病嫗,馬便不前,自下問訊,乃其母也。”《御覽》卷413引蕭廣濟《孝子傳》:“宿倉舒,陳留尉氏人也。年七歳,遭荒,父母飢苦,倉舒求自賣與潁川王氏,得大夌(麦)九斛。後王氏免之,累官除上黨太守。後尋覔父母,經太原南郭,忽見母,遂還舊居,母卒,悲號而死。”[58]《太平寰宇記》卷1引《孝子傳》:“宿蒼舒,陳留尉氏人,小有至性,七嵗,遭饑荒,賣身為奴,以供父母,後起家為上黨太守。”“倉舒”即“蒼舒”。
《終制篇》第四
(1)夫有生必有死,達人恒分
許校:分,本分。
按:分,明白,清楚,理解。《吕氏春秋·察傳》高注:“分,明也。”
(2)棺槨之造,起自軒轅,周室有墙翣之飾,旌銘之儀,晉文公請隧,桓司馬石槨,甚非謂也
按:《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57、《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66引此數語在“慎無以血臚(膻)膋腥為祭也”句下。引“墙”作“廧”,無“旌銘之儀”四字,“非謂”作“亡謂”。墙、廧,正、俗字。《後漢書·趙咨傳》:“周室因之,制兼二代,復重以牆翣之飾,表以旌銘之儀,招復含歛之禮。”
(3)吾之亡也,可以……《曲禮》一卷,《孝經》一秩,《孝子傳》并陶華陽劍一口,以自隨
按:《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57、《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66引並作“吾之亡也,可以一卷《孝經》,一帙《老子》,陶華陽劍一口,以自隨”。“秩”同“帙”。今本“孝子傳”,蓋“老子”之誤。
(4)杜元凱求葬於蔡仲冢邊,杜臧求葬於蘧伯玉之側
許校:“杜臧”疑誤,隋以前諸史中未見其人,“杜”字蓋涉上杜元凱名而誤。今檢《三國志》,知求葬蘧伯玉側者,乃魏武帝曹操子、中山恭王袞也。
按:本書《説蕃篇》亦言曹裒(袞)求葬於蘧瑗墓側。蔡仲,《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57引作“路仲”,《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66引作“祭仲”。“路”字誤。杜臧,《事文類聚》引作“曹子臧”,《事類備要》引作“曹子藏”。許考為曹袞,是也。“子臧(藏)”蓋其字,而史失載之。
(5)金蠶無吐絲之實,瓦雞乏司晨之用
許校:“吐”字原闕,庫本校:“原缺一字。”今據《集成》本補。《御覽》卷905引《抱朴子》:“陶犬無守夜之益,瓦鷄無伺晨之警。”
按:吳騫校:“空處當作“珥’字, 或作‘吐’字, 後有‘吐絲’語。”《百子全書》本、《龍溪精舍》本缺字亦作“吐”。《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57、《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66引正作“吐絲”,“乏”作“無”。本書《立言篇上》、《立言篇下》並云:“夫陶犬無守夜之警,瓦雞無司晨之益。”[59]《記纂淵海》卷65引《韓詩外傳》 :“陶犬無守夜之益,瓦雞無司晨之警。”《御覽》卷953引《符子》:“其猶木犬守户,瓦鷄司晨矣。”《書鈔》卷135引《苻朗子》:“其猶木犬守脂,瓦雞司晨。”又卷92引陸機《士庶挽歌辭》:“陶犬不能吠,瓦鷄焉能鳴?”梁·何遜《悲行路孤墳》:“金蠶不可織,玉樹何時蘂?”
(6)慎無以血臚膋腥為祭也
按:《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57、《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66引“慎”作“謹”,“血臚”作“血膻”。“血臚”不辭,“血膻”與“膋腥”對舉,膻,讀為羴、羶,亦腥臭也。《説文》:“羴,羊臭也。羶,羴或從亶。”
《戒子篇》第五
(1)首陽為拙,柱下為工
按:柱下,《漢書·東方朔傳》:“(朔)非夷齊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陽為拙,柱下為工。”《法言·淵騫》“上容”作“尚容”,餘同。《三國志·王昶傳》裴松之注引東方《誡子》作“柳下”,《類聚》卷23引東方《誡子》作“柳惠”。《埤雅》卷14:“《東方朔集》曰:‘首陽為拙,柳下為工。’一作‘柱下為工’。柱下,老子。柳下,展禽也。二說皆通。”以為“皆通”,非也。宋·吳仁傑曰:“注引老子為柱下,史事。朔集作柳下。仁傑按:非夷齊而是惠者,史辭也。戒其子以首陽為拙,柳下為工者,朔本語也。恐當從集本為定。”[60]王先謙采其説[61]。汪榮寶曰:“‘非夷齊而是柳下惠’即朔詩‘首陽為拙,柳下為工’之義。今《傳贊》‘柳下’作‘柱下’,則與上文‘是柳下惠’語義不相應。《御覽》引朔詩作‘柳下’,必所據朔書舊本如此。《類聚》引直作‘柳惠’,益可證明‘柱下’之誤。”[62]尋《御覽》卷459引《東方朔集》、又卷593引《漢書》並作“柱下”,汪氏謂《御覽》引朔詩作“柳下”,失檢也。考《後漢書·張衡傳》《應間》:“庶前訓之可鑚鑽,聊朝隱乎柱史。”李賢注引《漢書》作“柱下”。當以“柱下”為是,《法言》、《漢書》作“柱下”[63],張衡云“柱史”,《漢書》顏注引應劭曰:“老子為周柱下史,朝隱,故終身無患,是為工也。”是二漢人所見,皆作“柱下”。後人以上文云“非夷齊而是柳下惠”,因而改作“柳下”也。
(2)然其心中不知天地間何者為美,何者為惡
按:惡,《三國志·邴原傳》、《通志》卷168、《册府元龜》卷791、827作“好”。《御覽》卷593引杜恕《家事戒》作“然其心中不知天地間何者爲惡”,雖有脫文,然亦作“惡”字,與此合。
(3)敦然與陰陽合德
按:敦,《三國志·邴原傳》同,《御覽》卷593引杜恕《家事戒》誤作“毅”。
(4)王文舒曰:“孝敬仁義,百行之首;而立身之本也。”
按:“而立”上當據《三國志·王昶傳》補“行之”二字,“身之本也”為句。
(5)朝華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
按:戒旦,當據《三國志·王昶傳》、《通鑑》卷73作“夕而”。
(6)能以恬漠為體,寛裕為器,善矣
許校:寛裕,《宋書·顔延之傳》、《御覽》卷593引《庭誥》作“寛愉”。
按:愉,讀為裕。
(7)大喜蕩心,微抑則定;甚怒傾性,小忍則歇
按:傾,當據《宋書·顔延之傳》、《御覽》卷593引顔延年《庭誥》作“煩”,字之誤也。
(8)故動無響容,舉無失度,則為善也
按:響,《宋書·顔延之傳》作“愆”,《御覽》卷593引顔延年《庭誥》作“堡”。許校“堡”為“愆”誤。考《淮南子·兵略篇》:“動無墮容,口無虛言。”日本古鈔本作“惰客”。惰,為“墯”省,讀為墮,失也。“客”為“容”誤。口,當據景宋本作“已”。已,止也,與“動”對舉。四庫本《御覽》作“墮”。“堡”為“墮”誤。此作“響”字,亦誤。
(9)枚叔有言:“欲人不聞,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勿為。禦寒莫如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許校:《漢書·枚乘傳》:“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禦寒莫如重裘”此下二句當屬前王文舒條,疑此處有錯簡。《三國志·王昶傳》:“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按:《淮南子·説林篇》:“附耳之言,聞於千里也。”高注引語曰:“欲人不知,莫如不為。”《說苑·說叢》亦有此語。蓋當時成語。許疑“禦寒莫如重裘”有錯簡,非也。《三國志·王昶傳》明引諺曰,則亦非王昶自作之文也。《御覽》卷593引顔延年《庭誥》與此文同,亦屬之枚叔之言。蓋乃當時成語,故諸家並引之也。《中論·虚道》:“故語稱:‘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療暑莫如親冰。’”《意林》卷5引梁·楊泉《物理論》:“療暑莫如親水(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説文》:“救,止也。”即抵禦之義。《舊唐書·魏謩傳》:“諺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10)子夏曰:“與人以實,雖疎必密;與人以虚,雖戚必疎。”
按:《韓詩外傳》卷9:“子夏曰:‘與人以實,雖疎必密;與人以虚,雖戚必疎。’”
(11)處廣厦之下,細氊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後,豈與夫馳騁原獸同日而語哉
按:《韓詩外傳》卷5:“天子居廣厦之下,帷帳之内,旃茵之上,被躧舄視,不出閫莽,然而知天下者,以其賢左右也。”《新序·雜事五》:“天子居闉闕之中,帷帳之内,廣厦之下,旃茵之上,不出䄡幄而知天下者,以有賢左右也。”《漢書·王吉傳》:“夫廣夏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後……豈徒銜橛之閒哉?”顏師, 古曰:“旃與氈同。”《漢紀》卷16:“夫廣厦之下,旃茵之上,明師在前,勸頌在後……豈徒銜鑣之間哉?”
(12)君愀然不樂,見于顔[色]
許校:《禮記·哀公問》:“孔子愀然作色。”鄭注:“愀然,變動貌也。作,猶變也。”
按:愀然,《家語·致思》、《說苑·至公》同,《韓子·外儲說左下》作“憱然”。《禮記》“愀然”與“作色”連文,自當訓變動貌。此文“愀然”與“不樂”連文,當訓憂愁貌為切。



[1]《御覽》卷78引作“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載”,《路史》卷11羅苹注引作“女媧末有諸侯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非也于時,已有侯國”。
[2]參見蕭旭《〈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210—1211頁。
[3]許氏引《御覽》脫“前”字,徑補。
[4]參見蕭旭《〈國語〉“僬僥”語源考》。
[5]黃生《義府》卷上、卷下,收入《字詁義府合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57、205--206頁。
[6]陳志平、熊清元《鮑本〈金樓子〉勘誤札記》,《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35頁。
[7]四庫本誤作“綏耳”。
[8]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331--332頁。
[9]此據影宋本,四庫本作“參漏”。
[10]此據宋紹興本,四庫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排印本作“參漏”。
[11]方以智《通雅》卷18,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23頁。
[12]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156頁。
[13]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4頁。
[14]《太平寰宇記》卷96引略同。
[15]《路史》卷46引《淮南子》略同。
[16]《御覽》卷909引“麞”作“牽”,《宋書·符瑞志》同。《類聚》卷12、《玉海》卷198引《田俅子》:“有神手牽白狼,口銜金鈎,而入湯庭。”
[17]“膠”字據《御覽》卷366引補。
[18]《御覽》卷163、《太平寰宇記》卷45引“阻險”作“山阻”。
[19]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76頁。
[20]許氏引“黮”上有“近”字,又以“曠”字屬上,皆誤。徑正。
[21]孫星衍《晏子春秋音義》卷上,收入《諸子百家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書局本1989年版,第
63頁。
[22]于鬯《香草續校書》,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97頁。
[23]徐𤊹《徐氏筆精》卷2,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7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印行,第442頁。
[24]桂馥《札樸》,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44頁。其“信案”,“信”未知何人。
[25]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562頁。
[26]轉引自畢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8頁。
[27]馬敘倫《莊子義證》卷17,收入《民國叢書》第5編,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19年版,第1--2頁。
[28]洪頤煊《莊子叢錄》,收入《讀書叢錄》卷14,《續修四庫全書》第11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0頁。
[29]方以智《通雅》卷14,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34頁。
[30]王念孫《荀子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10,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96頁。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594頁。
[31]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59頁。又見耿廣峰《〈金樓子〉校讀小識》,《現代語文》2009年第2期,第9頁。
[32]《御覽》卷385、464、927引同。
[33]《御覽》卷464引“終”作“絡”,《文子·九守》誤作“統”。
[34]《史記考證》,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4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927頁。
[35]劉師培《周書斠補》,收入《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45頁。
[36]楊慎《丹鉛餘録》卷11,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67--68頁。
[37]《白帖》卷16、《御覽》卷83引略同。
[38]薄,《唐開元占經》卷3引作“亳”,《御覽》卷37引作“幾内”。
[39]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685—686頁。
[40]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51頁。
[41]《禮記·儒行》《釋文》:“窬,徐音豆,《説文》云:‘穿木戸也。’郭璞《三蒼解詁》云:‘門旁小窬也,音臾。’《左傳》作竇。”《廣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好的故事

韻》“竇”、“窬”同音田候切。《釋名》:“齊人謂如衫而小袖曰侯頭。侯頭,猶言解瀆臂,直通之言也。”《廣韻》:“䙈,

中国历史战争故事汇编

992;褕,小衫。”《集韻》:“褕,䙈褕,短袖襦。徒侯切。”《類篇》:“䙈,䙈褕,短衫。”徐復曰:“褕,與頭同音,漢時稱侯頭。後加偏旁作䙈褕。褕字從俞,本喻母四等字,古讀舌頭定母,故與頭字同音。”此“褕”、“頭”、“瀆”音轉,即“窬”、“竇”古音同之確證也。《後漢書·班固傳》《西都賦》:“揄文竿,出比目。”李賢注:“《說文》曰:‘揄,引也。’音投。”《文選·西都賦》李善本作“揄”,五臣本作“投”。李善注:“投與揄同,《說文》曰:‘揄,引也。’音頭。”劉良注:“投,引也。”白居易《想東遊》:“投竿出比目,擲果下獼猴。”是白氏所見本亦作“投”字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子虛賦》:“揄紵縞。”《漢書·司馬相如傳》顔師古註:“揄,音踰,又音投也。”《文選·子虛賦》李善本作“揄”,五臣本作“投”,《類聚》卷66引亦作“投”。《太玄·玄瑩》《釋音》:“揄,音投,引也。”《書·酒誥》《釋文》:“揄,音投。”《莊子·漁父》《釋文》:“揄,李音投。”《太玄·務》《釋音》:“緰,七侯切,又音投。”《急就篇》卷2顔師古註引黃氏曰:“緰,音投。”《玉篇》:“牏,之句切,又音頭。”《史記·萬石君傳》《集解》引蘇林曰:“牏,音投。”《齊民要術·種桑柘》孫氏舊注:“䤅,音頭。”《廣韻》“䤅、㓱、揄、㢏、緰、歈、牏、窬、𪎨(䵉)”九字與“投”同音度侯切,《集韻》“褕(㡏)、揄、㢏、緰、歈、牏、窬、𪎨(䵉)、匬、逾、𪉰、萮”十二字與“投”同音徒侯切。《龍龕手鑑》:“㓱,音頭。”又“窬,又音頭。”皆其證也。徐復《變音疊韻詞纂例》,收入《徐復語言文字學叢稿》,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頁。《四庫全書總目》卷102:“考《文獻通考》載李燾孫氏《齊民要術音義解釋序》曰:‘賈思勰著此書……奇字錯見,往往艱讀,今運使秘丞孫公爲之音義,解釋略備。’則今本之注,蓋孫氏之書,特《宋藝文志》不著錄,其名不可考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188頁。
[42]陳志平、熊清元《鮑本〈金樓子〉勘誤札記》,《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35頁。
[43]顧炎武《日知録》卷28,陳垣校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8頁。
[44]桂馥《札樸》卷3,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06頁。
[45]王海根《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6頁。
[46]參見王鍈《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68--69頁。
[47]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640頁。
[48]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52--54頁。又耿廣峰《利用〈金樓子〉校勘古籍二則》,《德州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第40—41頁。
[49]畢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72頁。
[50]《晉書·五行志》“脛”作“交領”。
[51]尚秉和曰:“蹄音弟,與踶同,蹋也。馬踶,故車躓。”尚秉和《焦氏易林注》,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頁。
[52]段、王、朱、孫四說並轉引自黃懷信主編《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
87—88頁。金正煒《戰國策補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2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6
頁。何建章《戰國策注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0頁。
[53]劉師培《周書補正》,收入《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29頁。
[54]《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頁。
[55]以上參見蕭旭《敦煌寫本〈王梵志詩〉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281—1282頁。
[56]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112頁。
[57]楊守敬曰:“此姬當嫗之誤。”楊守敬《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6頁。
[58]四庫本作“倉野”,與此篇誤同。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篇》卷下“宿”姓亦引《孝子傳》“宿倉舒”為證。
[59]《海録碎事》卷7引《洞冥記》同。
[60]吳仁傑《兩漢刊誤補遺》卷7,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5頁。
[61]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86頁。
[62]汪榮寶《法言義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89頁。
[63]《文選·陶徵士誄》李善注引《漢書》亦作“柱下”,同今本,無有異文。

点击下载附件: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1097蕭旭:《金樓子》校補(一)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880.html

以上是关于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淮南子-蕭旭:《金樓子》校補(一);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0914.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