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清華簡“罬”字試釋
——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1]孟蓬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清華簡《說命下》第3、4簡:“女(如)飛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雀)罔畏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離),不隹(惟)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鷹)唯(隼),乃弗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虞)民,氒(厥)亓(其)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禍)亦羅於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2]
整理者注: “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捕鳥的網。上一字從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聲,疑讀為‘罿’,《王風·兔罝》:‘雉離於罿。’或說‘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讀為‘爾’,句末助詞,如《周頌·噫嘻》‘既昭假爾’。”[3]
生按:整理者釋“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為 “罿”,其說可從。循此以往,則“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蓋非“罬(輟)”莫屬。或說讀“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為“尔”則非,但把它分析為从网尔聲則是。尔聲古音一般歸脂部,但古文字資料中,尔聲字常與月部字相通,更早的時候則來源於閉口韻(侵緝談盍)。
大家知道,尔是爾字的截除性簡化。[4]尔(爾)聲古音與埶聲、內聲、兌聲相通。《書·堯典》:“歸,格于藝祖。”《釋文》:“藝,魚世反,馬、王云:襧。”《說文·辵部》:“邇,近也。从辵,爾聲。迩,古文邇。”克鼎、番生簋之“柔遠能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埶)”,《書·堯典》、《文侯之命》、《詩·大雅·民勞》均作“柔遠能邇”。[5]《禮記•郊特牲》:“然後焫蕭合膻薌。”《詩•大雅•生民》毛傳引‘焫’作“爇”;《汗簡·卷一·艸部》“爇”字兩形皆作‘焫’;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一、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二:“焫,古文爇同。”《古文四聲韻》卷五14頁“熱”字古文作“苶”。
內聲、兌聲、埶聲與叕聲相通。《說文·竹部》:“笍,羊車騶棰也。箸箴其端,長半分。”段玉裁注:“錣與笍音義皆同。”《說文·金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羊棰端鐵也。从金,埶聲。讀若至。” 段玉裁注:“按錣即許之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字。”《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吏治榜笞數千,刺剟。”司馬貞《索隱》:“按掇亦刺也。《漢書》作‘刺爇’。”《戰國策·秦策二》:“則且燒焫獲君之國。”《史記·張儀列傳》“焫”作“掇”。 《論語·公冶長》:“山節藻棁。”《釋文》:“棁,本又作棳。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550字
”《莊子·至樂》:“其名為鴝掇。”《列子·天瑞》“掇”作“捝”。《禮記·禮器》:“山節藻棁。”《釋文》:“棁,依字當作棳。”《韓非子·喻老》:“倒杖而策銳貫顊(頤)。”《淮南子·道應》:“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貫頥。”高注:“策,馬捶。端有針以刺馬謂之錣。倒杖策,故錣貫頥也。”《說文·食部》:“餟,祭酹也。从食,叕聲。”又同部:“䬽,小餟也。从食,兌聲。”《廣雅·釋天》:“祱,祭也。”王念孫《疏證》:“䬽、餟、酹聲並相近。”
故訓資料顯示“罬”與“罿”同為捕鳥網,且存在訓釋關係。《說文·网部》:“罬,捕鳥覆車也。从网,叕聲。輟,罬或从車。”《爾雅·釋器》:“罿,罬也。罬謂之罦。罦,覆車也。”《詩·王風·兔爰》:“有兔爰爰,雉離於罿。”傳:“罿,罬也” 然則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之於罬,猶焫之於掇,梲之於棳,笍(銳)之於錣,爇之於剟也。
從諧聲系統看,尔(爾)聲、埶聲、內聲均有閉口韻的來源。焫的最小聲符為入,來自於閉口韻固當疑義。《廣韻》“苶”字有三切,一音“奴協切”(帖韻),一音“如列切”(薛韻),一音“奴結切”(屑韻),當以《帖韻》之“奴協切”為早。《說文·㚔部》:“㚔,所以驚人也。讀若籋。”又《竹部》:“籋,箝也。从竹,爾聲。”段注:“今人以銅鐵作之,謂之鑷子。”大徐本和《廣韻·葉韻》並音“尼輒切”。《說文·炎部》:“燅,于湯中爚肉,从炎,熱省。”小徐本作“熱省聲”。[6]大徐本和《廣韻·鹽韻》並“徐鹽切”。趙國兵器銘文之“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之省)波”,學者皆以為即“廉頗”。[7]《說文·金部》:“銛,鍤屬。从金,舌聲。讀若棪。桑欽讀若鐮。”據此則“燅”實際上可以看作雙聲符字。[8] 《玉篇·炎部》:“炎,熱也。”據“燅”字構形可推知“炎”、“熱”為同源詞。上博簡《曹沫之陳》第11簡:“居不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文,食不貳羹。”[9]上博簡《容成氏》第21簡:“衣不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美,食不重味。”[10]其中的“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均應讀為“襲”。[11]西周早期中觶:“中埶王休,用作父乙寶尊彝。”新發現西周早期何簋:“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公休,用作祖尊彝乙。”𧜼字从衣,埶聲。學者或讀為“埶”,[12]或讀為“揚”,[13]均嫌迂曲,不如徑讀為“答”。 《書·盤庚中》:“各設中於乃心。”漢石經“設”作“翕”。 裘錫圭先生指出古音埶聲和設聲相通,[14]然則𧜼之於答,猶設之於翕也。《說文·巾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禮巾也。从巾,執聲。”段注本改“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為“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注云:“大徐本曰从執,小徐本曰執聲,今正。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輸芮切。今不見經典,恐亦帨之或體耳。”按段注改篆固無據,但溝通其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帨二字之音義則是。隸楷階段大量出現的埶聲和執聲相混的情形,以前多被當作形誤,現在看來,無疑是形音協同作用的結果。
“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罬)”字本从尔聲,也應有閉口韻的來源。《說文·网部》:“罽,魚网也。从网,㓹聲。㓹,籀文銳。”《說文·刀部》:“剡,銳利也。从刀,炎聲。”又《艸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艸之小者。从艸,㓹聲。㓹,古文銳字。讀若芮。”《老子》:“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銳”作“閱”,[15]乙本作“兌”,[16]北大漢簡同,[17]郭店簡作“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18]王家台秦簡《歸藏》之“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卦”,[19]今本《周易》作“夬卦”。《說文·㱃部》:“歠,㱃也。从㱃省,叕声。吷,或从口,从夬。”段注:“夬聲也。”據此可知“罽”與“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罬)”古音相通。“罽”訓“魚網”,而“罬”訓“捕鳥覆車”,二者同為網類,則“罬”與“罽”實為一詞,魚鳥之別不必拘泥。《篇海類編·器用類·网部》:“罿,捕魚網。”宋濂《故江南等處行省
中国历史人物的故事绘画
都事追封丹陽縣男孫君墓銘》:“銷兵鑄鐵耕以農,生民有如魚脫罿。”可資旁證。
與“罽”、“罬”音義相近的還有“罻”字。《說文·网部》:“罻,捕鳥网也。从网,尉聲。”《後漢書·仲長統傳》:“彼之蔚蔚,皆匈詈腹詛。”李注:“蔚與鬱,古字通。”《管子·地員》:“葉下於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下於莧。”尹知章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即鬱也。”疑“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為雙聲符字,韋亦聲。《說文·豚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豚屬。从豚,衛聲。讀若罽。”“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的最小聲符為“韋”,然則罽罻音義相通。《文選·吳都賦》:“峭格周施,罿罻普張。”《文選·鷦鷯賦》:“毛無施於器用,肉不登乎俎味。鷹鸇過猶戢翼,尚何懼於罿罻?”李注:“罿、罻皆網也。”鷦鷯之於鷹鸇,猶飛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雀)之於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鷹)唯(隼)也,然則“罿罻”蓋即“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也。
文章初稿完成後,發現網上有學者釋“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為“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 [20]按“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字出現較晚,即“罨”字異體,[21]與“罬”字音義相通,可以看作同源詞。
古音奄聲與炎聲相通。《上博四·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𦞠》第3簡:“僕之毋辱君王,不幸僕之父之骨在於此室之階下,僕將埮亡老□。”劉樂賢先生讀“埮”為“掩”。 [22]上博簡《鄭子家喪》甲本第5簡、乙本第5、6簡:“毋𢽤(敢)丁(當)門而出,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之城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基)。”[23] “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亦當讀“掩”。[24]《說文·网部》:“罨,䍐也。从网,奄聲。”又同部:“䍐,网也。从网,幹聲。”據此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之於罽,猶掩之於埮(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也。
古音合聲與叕聲相通。《說文·欠部》:“欱,歠也。从欠,合聲。”《玉篇·欠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啜。”《說文·㱃部》:“歠,㱃也。从㱃省,叕聲。”《說文·手部》:“拾,掇也。从手,合聲。”《說文·手部》:“掇,拾也。从手,叕聲。”《書·顧命》:“王再拜興答。”《白虎通·爵》引“答”作“對”。《詩·小雅·雨無正》:“聽言則荅。”賈山《至言》、《新序·雜事五》引“答”作“對”。《周禮·考工記》:“以為轛圍。”鄭注:“鄭司農云:‘轛,讀如系綴之綴。’”《儀禮·士喪禮》:“綴足用燕幾。”鄭注:“今文綴為對。”《龍龕手鑒·網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同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即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字。《篇海類編·器用類·網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鳥網。”然則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之於罬,猶欱(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之於歠,拾之於掇,答(荅)之對(綴)也。
古音爾聲与埶聲相通(已見前),然則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之於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猶答之於𧜼,翕之於設也。雖然如此,古人以“罬”釋“罿”,而不以 “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釋“罿”,蓋兩者雖為同源詞,而其時音義或已發生分化,故釋“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為“罬”,更符合就近原則。[25]
回頭再看清華簡
中国历史故事绘画图片大全
原文:“(飛雀)乃弗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虞)民,氒亓(其)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禍)亦羅(罹)於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意謂雀如不防人,則不免
中国历史诚信小故事
有網羅之禍。“羅”讀為“罹”,遭遇之義。[26]“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釋為“罿罬”,與傳世典籍言“罿罬”為捕鳥網,其義密合。“罿”與“罬”的訓釋關係或同義關係實際上反映的是兩字語義的兼容性和潛在的語詞搭配習慣,[27]對於我們確定兩字的音義座標很有幫助,可以打消整理者釋“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為“罿”時存在的疑慮。這與同義並列雙音組合的語義消歧作用是一致的:設詞甲和詞乙各有若干義項,但兩字組合為一詞或一語時,相互的語義選擇具有消歧作用,即它們的語義交集會縮小義項的選擇範圍。或釋“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為“罟”,釋“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為“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28]《說文·网部》:“𦌔,网也。䠣,𦌔或从足巺。《逸周書》曰:‘不卵不䠣,㠯成鳥獸。’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者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獸足,故从足。”其語義兼容性略差,似不當作為首選。
最後想順便解釋一下這段話中“氒”字的用法。細繹文義,“氒”當讀為“越”,與“肆”或“遂”相當,為表示承接或因果关係的連詞。《說文·㣇部》:“㣈,㣇屬。从二㣇。𠮇,古文㣈。《虞書》曰:‘㣈類於上帝。’”段玉裁注:“許所據葢壁中古文也。伏生《尚書》,及孔安國以今文讀定之。古文《尚書》皆作肆,太史公《史記》作遂,然則漢人釋肆為遂卽《爾雅》之‘肆,故也’。壁中文作㣈,乃肆之假借字也。”古音氒聲、越聲、㒸聲相通。歲本从戉聲,《釋名·釋天》:“歲,越也,越故限也。”《玉函山房輯逸書·春秋元命苞》:“歲之為言遂也。”《白虎通義·四時》:“歲,遂也。”《左傳·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車下。”杜注:“越,隊也。”《禮記·緇衣》:“《大甲》曰:‘無越厥命以自覆也。’”孔傳:“越,墜失也。”鄭注:“越之言蹶也。” 《孟子·滕文公上》引《書》曰:“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清華簡本《說命中》:“若藥,女(如)不眠(瞑)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眩),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疾罔瘳。”《書·盤庚》:“惰農自安,不昬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傳:“如怠惰之農苟自安逸,不強作勞於田畝,則黍稷無所有。”
[1] “談月通轉”指談盍部與歌元月各部的通轉關係,有時也涉及侵緝談盍和脂質真微物文的通轉。本文擬提交今年八月即將在合肥召開的“紀念何琳儀先生誕辰七十周年暨古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
[2]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中西書局,2012年12月,128頁。
[3]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下冊,中西書局,2012年12月,129頁。
[4] 林澐:《古文字研究簡論》,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 76-77頁。
[5] 裘錫圭:《釋殷墟甲骨文裡的“遠”“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邇)及相關諸字》,載《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 1-10頁;又載《裘錫圭學術文集(1)》,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67-176頁。
[6] 宋保:《諧聲補逸》卷十;李家浩:《南越王墓車馹虎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四》,載《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古文字研究專號)》,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662-671頁。
[7] 黃盛璋《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報》1974年第1期;李家浩:《南越王墓車馹虎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四》,收入《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古文字研究專號)》,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662-671頁。
[8] 李家浩:《南越王墓車馹虎節銘文考釋——戰國符節銘文研究之四》,收入《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古文字研究專號)》,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662-671頁。
[9]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250頁。
[10]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66頁。
[11] 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2007年11月10~11日;又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月6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95。拙作《上博竹書(二)字詞劄記》(載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 472-477頁)亦以“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褻)”為“褺”字之誤,當糾正。
[12] 張光裕:《何簋銘文與西周史事新證》,《文物》2009年第2期。
[13] 洪揚:《何簋銘文釋讀及相關問題》,古文字學第18屆年會散發論文,《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3期。
[14] 《古文獻中讀為“設”的“埶”及其與“執”字互訛之例》,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東方文化》1998年36卷1、2號合刊(實際出版年份為2002年),又收入《裘錫圭學術文集(4》,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451-460頁。
[15]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4頁。
[16]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90頁。
[17]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18]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19] 王明欽:《王家台秦墓竹簡概述》,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第31頁,文物出版社,2004年。
[20] 黃傑先生釋。見“魚游春水”在簡帛網所發《清華簡三《說命》初讀》帖子之第31樓汗天山跟帖,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36&page=4。
[21] 《龍龕手鑒·网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罨。”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即
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
字異體。
[22] 劉樂賢(2005):《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list.asp?id=1318。
[2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77頁、183頁。
[24]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鄭子家喪〉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年12月31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4。
[25] 古文字考釋中常常遇到後代已經分化的同源詞,這時應考慮“就近原則”。比如:汻(滸)和浦同源(水涯,水濱),但我們在上博簡《昭王毀室》之“卲(昭)王為室於死湑”之“”字時,應優先選擇聲類相同的“汻(滸)”字。
[26] 簡帛網討論帖《清華簡三《說命》初讀》55樓蘇建洲跟帖,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36&page=6。
[27] “語義的兼容性”有學者稱為“語義和諧原則”,參肖曉暉:《漢語並列雙音詞構詞規律研究》第130頁,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
[28] 王寧:《讀清華三〈說命〉散劄》,簡帛網,2013年1月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14。
点击下载附件:
1195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786.html
以上是关于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古文-孟蓬生:清華簡“罬”字試釋——談歌通轉例說之一;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