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朝鮮本《龍龕手鑑》“[舟厥]”字疏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蕭旭:朝鮮本《龍龕手鑑》“[舟厥]”字疏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蕭旭:朝鮮本《龍龕手鑑》“[舟厥]”字疏證
朝鮮本《龍龕手鑑》“𦪘”字疏證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1. 朝鮮本《龍龕手鑑》新增“𦪘”字,云:“𦪘,具月切,𦪘頭船也。”此釋義為後世俗字書所承襲。《字彙》:“𦪘,𦪘頭船也。”《重訂直音篇》卷5:“𦪘,音掘,𦪘頭船。”《精刻海若湯先生校訂音釋五侯鯖字海》卷11:“𦪘,音厥,𦪘頭[船]也。”[1]《新校經史海篇直音》卷7:“𦪘,音厥,𦪘頭船也。”[2]《篇海類編》卷16:“𦪘,其月切,音掘,𦪘船頭。舊本音厥。”[3]《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卷11:“𦪘,具月切,𦪘頭船也。”[4]“具月切”與“其月切”音近,記錄的是一個音,但介音不同,作“具月切”更準確。
2.《龍龕手鑑》釋義“𦪘頭船”,陳飛龍《〈龍龕手鑑〉研究》、鄭賢章《〈龍龕手鑑〉研究》皆無說[5],余所知有二說:
(1)明人張自烈曰:“𦪘,舊註音掘,𦪘頭船。按《幽明錄》云:‘陽羨小吏吳龕乘掘頭船過溪,獲五色浮石,取之,石變為女。’見虞世南《北堂書鈔》。今繫舟木曰橛,古謂之𤖁(牂)牁,俗因加舟作𦪘,與橛同,非船名也。”[6]
(2)梁春勝曰:“訓‘𦪘頭船’的‘𦪘’,亦當同‘橛’,《全唐詩》卷890張志和《漁父》:‘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宋范成大《題米元暉吳興山水橫卷》:‘只欠荷花三十里,橛頭船上把漁竿。’‘𦪘頭船’應當就是‘橛頭船’,‘𦪘’是‘橛’的涉義換旁字。‘橛頭船’是一種尖頭小船,以其頭似橛,故名。”[7]
張自烈不知“𦪘頭船”之義,因而改作“橛”,認為是繫舟的木樁,否定舊說“船名”。《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新舊二版《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𦪘頭船”、“繫舟木”二說並取,照鈔字書[8]。《大漢和辭典》、《中文大辭典》除此二說外,又據《篇海》“𦪘,船頭”增加“船頭”一義[9]。余所見《篇海》萬曆己丑本、成化丁亥重刊本並作“𦪘,𦪘頭船”,不作“船頭”,疑《大漢和辭典》誤鈔其文,因而誤立義項,《中文大辭典》不覆核原書,又沿襲其誤。
3.張自烈所引劉義慶《幽明錄》,今已失傳,《書鈔》卷137、《御覽》卷52引並作“掘頭舡”[10],《初學記》卷5引作“掘頭舟”[11],《述異記》卷下亦作“掘頭船”。張志和《漁父歌》,《全唐詩》卷308、890、《唐詩紀事》卷46作“橛頭船”,《全唐詩》卷29、《樂府詩集》卷83作“掘頭船”,《正統道藏·正乙部》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8、《類說》卷60、《敬鄉錄》卷1引作“撅頭舡”。唐·均正《大乘四論玄義》卷9:“大師云:‘此猶是掘頭無首尾。’”明·王世貞《宛委餘編四》:“王僧虔用掘筆以避名似,若以為拙字之誤,非也。字素短而無鋒者曰掘。《幽明錄》王明兒鬼云:‘鄧艾今在,尚方磨十指垂掘,豈有神?’又《搜神記》載荀序十歲於青草湖船落水,已行數十里,洪波淼漫,少頃,一掘頭船漁父送還之。張志和《漁父詞》作‘撅頭船’,蓋掘與撅通也。今俗語短盆物亦曰撅頭。”[12]方以智《通雅》卷49引《卮言》說略同[13]。王世貞另撰有《藝苑卮言》,未檢得,疑方氏誤記出處。是方氏贊同王說也。王氏所引《幽明錄》,今見《太平廣記》卷320引,“磨”作“摩”,其下有“鎧”字[14]。王僧虔事,《南齊書·王僧虔傳》:“僧虔不敢顯跡,大明世常用拙筆書。”[15]《永樂大典》卷6832引作“掘筆”,《通志》卷137、《詩林廣記》卷10、《墨池編》卷3亦作“掘筆”,唐·李綽《尚書故實》作“橛筆”,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作“撅筆”。王氏所引《搜神記》,出《搜神後記》卷3[16],非干寶書也。
4.“𦪘”與“掘”、“橛”、“撅”並是同音記字。“𦪘”之言短也,“𦪘頭”猶言禿頭、短頭。以其是舟名,故改易其義符,從“舟”旁作“𦪘”,是禿頭小船的專字。唐·杜甫《破船》:“故者或可掘,新者亦易求。”仇兆鰲注:“船去頭尾者,江南謂之掘頭船。”[17]王世貞解“掘筆”云“字素短而無鋒者曰掘”,又引當時俗語“短盆物亦曰撅頭”,皆得其誼。“掘(撅)筆”又猶言禿筆,亦取短為義。《新唐書·李繁傳》:“從吏求廢紙掘筆,著家傳十篇傳于世
中国历史故事玄武门
。”清·厲鶚輯《南宋院畫錄》卷1引鄒德中《繪事指蒙》:“撅頭描,禿筆也。”“掘(撅)頭”亦作“獗
中国历史的革命人物故事
頭”,敦煌寫卷P.3906《碎金》:“獗頭:居靴反。”[18]P.2717《碎金》:“人獗頭:居靴反。”[19]其本字當作“𡲬(屈)”,《說文》:“𡲬,無尾也,從尾出聲。”又“趉,走也。讀若無尾之屈。”《玉篇》:“𡲬,短尾也。”《集韻》:“𡲬、屈,《博雅》:‘短也。’一曰無尾,或省。”無尾則短,故屈有短義。《韓子·說林下》:“鳥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淮南子·說山篇》:“走不以手,縛手走不能疾;飛不以尾,屈尾飛不能遠。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20]《易林·睽之升》:“老狐屈尾,東西為鬼。”皆正用本義。《初學記》卷29引何承天《纂文》:“獟、猘、䂏,屈尾犬也。”[21]《廣雅》:“䂏,短也。”《玉篇》:“䂏,犬短尾。”尤“屈尾”為“短尾”之確證[22]。《梁書·侯景傳》:“天監中,有釋寳誌曰:‘掘尾狗子自發狂,當死未死嚙人傷。’”[23]“掘尾”即“屈尾”。《漢語大詞典》解“掘尾”為“翹尾巴”[24],非是。《太平廣記》卷458引《嶺南異物志》:“俗傳有媪(温)嫗者,嬴秦時嘗得異魚,放於康州悅城江中,後稍大如龍,嫗汲澣於江,龍輒來嫗邊,率為常。他日,嫗治魚,龍又來,以刀戲之,誤斷其尾。嫗死,龍擁沙石墳其墓上(土),人呼為掘尾。”[25]刀戲龍尾,故稱為“掘尾”,言短尾,其義甚顯豁。“掘尾”音轉亦作“兀尾”,《隋書·五行志》:“兀尾狗子始著狂,欲死不死齧人傷。”“兀尾”即《梁書》之“掘尾”。唐·張讀《宣室志》卷7:“‘東方有兔,小首兀尾’者,叙君之名氏。東方,甲乙木也。兔者,卯也。卯以附木,是柳字也。小首兀尾,是光也。”此拆字法,把“光”拆作“小”、“兀”二字。《太平廣記》卷392引作“元尾”,《全唐詩》卷875同,形之譌也。
《說文》:“柮,斷木也。”又“崛,山短高也。”《方言》卷13:“𠭴,短也。”郭璞注:“蹶𠭴,短小貌。”《玉篇》:“𠭴,吳人呼短物也。”又“䂐,短也。”《集韻》:“㭾,斷木也。”又“崛,《說文》:‘山短高也。’或書作崫。”又“𡲗,《埤倉》:‘短尾犬也。’”《字彙補》:“𥏘,𥏘𥏘,短貌。”字或作“叕”、“掇”、“䆯”、“䫎”、“惙”、“棳”、“蝃”,諸字並同源,中心詞義皆是“短”。字或作“厥”,《玉篇》、《廣韻》並云:“厥,短也。”方以智《通雅》卷49:“末厥,猶言短後也。劉貢父《詩話》:‘今人呼禿狗為厥尾,衣短後亦曰厥,故歐公記陶尚書《詩語》“末厥兵”。’”[26]王念孫曰:“今俗謂‘短見’為‘拙見’,義亦同也。”[27]今語“拙文”、“拙稿”,亦取“短”義,言其見識短淺。章太炎曰:“今江淮浙西於物之短者稱為‘短𠭴𠭴’,或曰‘禿𠭴𠭴’。”[28]今吳方言猶謂“短小”為“一𠭴𠭴”、“鬼𠭴𠭴”、“鬼𠭴頭”,吳音讀如捉[29]。
5.繫舟之木曰橛,指短木樁[30],取義雖亦是“短”,而與“𦪘”所指不同,不是一字。宋·胡仔《漁隱叢話》後集卷39:“其詞第二句元是‘撅頭雨細春江渺’,余謂仲宗曰:‘撅頭雖是船名,今以雨襯之,語晦而病。’”“𦪘頭船”是船名,庸何疑乎?“𦪘頭船”也稱作“斷頭船”,宋·釋惠洪《林間錄》卷上:“斷頭船子下揚州。”《續古尊宿語要》卷3:“斷頭船子任風飄,昨夜籬頭吹篳𥷑。”又稱作“平頭船”,《全唐詩》卷798孟蜀花蘂夫人《宫詞》:“平頭船子小龍床,多少神仙立御傍。”《正字通》之說非也。梁春勝說“‘𦪘頭船’應當就是‘橛頭船’”不誤,但他不知其命名之由,認為是“一種尖頭小船,以其頭似橛,故名”,抑望文生訓乎?
[1]《精刻海若湯先生校訂音釋五侯鯖字海》卷11,明刻本。其釋義當脫“船”字。
[2]明嘉靖刻本《四聲篇海·新校經史海篇直音》卷7,明嘉靖刻本。
[3]宋濂撰、張嘉和輯《篇海類編》卷16,明刻本。《字學呼名能書·涓韻》“𦪘”亦音其月切。
[4]《四聲篇海·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卷11,明萬曆己丑本。成化丁亥重刊本同。
[5]陳飛龍《〈龍龕手鑑〉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初版。鄭賢章《〈龍龕手鑑〉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
版社2004年版。
[6]張自烈《正字通》卷8未集下《舟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35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頁。洪亮吉以為“今繫舟木曰橛,俗加舟作𦪘”出自《北堂書鈔》,陋甚。洪亮吉《卷施閣文甲集》卷3《釋舟》,光緒三年洪氏授經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7]梁春勝《大型字典疑難字續考》,《漢語史學報》第13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290頁。
[8]《康熙字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057頁。《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1984頁。《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8頁。《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3270頁。《中華字海》,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年第2版,第1276頁。
[9]諸橋轍次《大漢
中国历史禁毒英雄真实故事
和辭典》(修訂本),大修館書店昭和61年版,第9851頁。《中文大辭典》,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版,第12014頁。
[10]《御覽》據景宋本,四庫本作“棹小船”,蓋臆改。
[11]《初學記》據古香齋本,四庫本作“操小舟”,蓋臆改。
[12]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159《宛委餘編四》,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549--550頁。
[13]方以智《通雅》卷49,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3頁。
[14]“鎧”當是“剴”借字,亦磨也。《說文》:“剴,一曰摩也。”字亦作磑,《方言》卷5:“磑,或謂之䃀。”郭璞注:“磑,即磨也。”字亦作㧉(扢)、刏(刉)、𧰙、𠟣、磯。
[15]《南史》、《書斷》卷中、《文房四譜》卷1同。《文房四譜》據十萬卷樓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四庫本作“掘筆”。
[16]《御覽》卷769引《續搜神記》同。“《續搜神記》”是“《搜神後記》”異名,舊題東晉陶潛撰,其書多有陶潛身後之事,固是僞托,然亦宋代以前舊籍也。
[17]仇兆鰲《杜詩詳注》卷13,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122頁。
[18]S.6204《碎金》、P.2058《碎金》同。
[19]S.619V《碎金》注音“居”誤作“君”。
[20]《御覽》卷394引作“挫尾”。挫讀為矬,《廣雅》:“矬,短也。”參見蕭旭《淮南子校補》,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531頁。
[21]《御覽》卷904引同。
[22]“䂏”與上引《韓子》之“翢”一聲之轉,《文選·詠懷詩》李善注引《韓子》作“周”。《御覽》卷928引《莊子》:“周周銜羽以濟河。”亦作“周”字。《集韻》:“㹦,犬之短尾者。”無緣之衣(即短衣)謂之裯、𧜣,短尾之犬謂之䂏、㹦,短尾之鳥謂之翢、周,無緣之斗謂之刁,其義一也。小船謂之𦩍、舠
中国历史故事集报纸
、𦨣,小魚謂之鯛、鮉,小兒留髮謂之䯾、髫,亦皆取短義。王念孫曰:“《玉篇》:‘䂏,犬短尾。’字亦作刀,俗作刁。《晉書·天錫傳》韓博嘲刁彝云‘短尾者為刁’是也。《說文》:‘𧜣,短衣也。’《方言》云:‘無緣之斗謂之刁斗。’義並與䂏同。”錢大昭曰:“《釋名》:‘𦩍,貂也。貂,短也。’”王念孫《廣雅疏證》,錢大昭《廣雅疏義》,並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179頁。
[23]《南史》同。
[24]《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3690頁。
[25]《太平寰宇記》卷164、《方輿勝覧》卷35引《南越志》“媼嫗”作“溫氏媼”,是知此文“媼”為“溫”形誤。“溫嫗”即“溫氏媼”。“溫”其姓也。“上”為“土”形譌,《太平寰宇記》卷164引《南越志》作“龍子常為大波至墓側,縈浪轉沙以成墳土,人謂之掘尾龍”。“治魚”之“治”讀平聲。
[26]方以智《通雅》卷49,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4頁。所引劉貢父《詩話》見宋·劉攽《中山詩話》。
[27]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頁。
[28]章太炎《新方言》卷2,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6頁。
[29]以上參見蕭旭《敦煌寫卷〈碎金〉補箋》,《東亞文獻研究》總第4輯,2009年6月出版,第38—39頁;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325--1326頁。這裏有所增訂。
[30]《通典》卷160:“軍行渡水……又用挾絙,以善游者繫小繩先浮渡水,次引大絙於兩岸,立大橛,急定絙,使人挾絙浮渡。”是其例。
点击下载附件:
1342蕭旭:朝鮮本《龍龕手鑑》“[舟厥]”字疏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615.html
以上是关于蕭旭:朝鮮本《龍龕手鑑》“[舟厥]”字疏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蕭旭:朝鮮本《龍龕手鑑》“[舟厥]”字疏證;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