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孔子-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

  • 孔子,读书,国学,儒家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7 10:21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孔子-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


《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
冀小軍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孔子詩論》[1]第28號簡中有如下一句(釋文從寬式):
《牆有茨》慎密而不智(知)言。
簡文“牆有茨”原作“
孔子-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
孔子-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
又薺”,整理者未能釋出,遂以此詩為今本所無。注云:
“慎密”也可能作“縝密”。《禮記·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上辭言雖縝密而不智言。
由於對象不明,此注言多未當。2000年9月2日,在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10次研討會上,廖名春指出“
孔子-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
孔子-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
有薺”當讀為《牆有茨》[2];《上博一》正式出版後,又有多位學者指出過這一點。《

学生朗诵中国历史故事简短

牆有茨》見於《詩·鄘風》,小序說:“《牆有茨》,衛人刺其上也。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詩云:
牆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牆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牆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簡文“慎密而不知言”,是《詩論》作者對《牆有茨》的評語。其中沒有難認的字,句子的結構也很簡單。可是自《上博一》問世以來,儘管已有十幾位學者對它作過解釋,卻沒有一種說法能夠讓人滿意。分析各家異說,可以看出問題主要集中在“不知言”上,絕大多數學者都把“知”理解為“知道”,但對“言”則有不同的理解。我們將各家意見分為兩大類、六小類,簡要評介如下:
1.“言”為名詞
1.1.“言”指中冓之言
1.1.1.黃德寬、徐在國:
“慎密”義為謹慎保密,《易·繫辭上》:“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簡文“慎密”是指謹慎保密“中冓之言”;“不知言”之“言”亦指“中冓之言”。[3]
按:所謂“保密”是保守秘密不使外泄的意思。既然說“慎密”是指“謹慎保密‘中冓之言’”,那自然是知道“中冓之言”的,否則“保密”也無從談起。可是下文又說“‘不知言’之‘言’亦指‘中冓之言’”,這就是跟自己打架了。
1.1.2.彭裕商:
孔子論該詩云:“慎密而不知言。”《牆有茨》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此乃慎密而不使其言為外所知,與孔子所論相合。[4]
按:此說實際上是用“使其言為外所知”來解釋簡文的“知言”。在古漢語中,及物動詞可以用作使動,也可以用在無形式標誌的被動句裡,但其所帶的賓語通常都是施事賓語[5],如《呂氏春秋·上德》“嘗人,人死;食狗,狗死”,“嘗人”謂“使人嘗”,“人”是施事賓語;《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下之化上疾於景響”,“化上”謂“為上所化”,“上”是施事賓語。如果把“知言”解釋為“使其言為外所知”,“言”卻成了受事賓語。為什麼會這樣,恐怕是彭氏難以解釋的。
1.1.3.胡平生:
《牆有茨》詩句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詩論》謂《牆有茨》為“慎密而不知”,考釋說“慎密也可能作縝密”。據詩句“不可道”、“不可詳”、“不可讀”,皆是縝密之意而非慎密,因此應採考釋縝密之說。又,考釋將“縝密而不知言”解作“上辭言雖縝密而不知言”,這是不準確的。《牆有茨》小序謂詩為“衛人刺其上也。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毛傳云:“冓,內冓也。”鄭箋云:“內冓之言,謂宮中所冓成頑與夫人淫昏之語。”而《詩論》評語並未涉及“宮中所冓成頑與夫人淫昏之語”,小序之說不可信。“縝密而不知言”是指“中冓之言”因極其秘密而無法知道究竟說了些什麼。[6]
按:上文曾經指出,整理者為簡文作考釋時,尚不知所評為何詩。因此,“慎密也可能作縝密”云云,並非針對《牆有茨》而言。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一個把簡文讀為“縝密”的,應該是胡氏自己。《禮記·聘義》:
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鄭玄注:“縝,緻也。栗,堅貌。”陸德明釋文:“知音智。”孔穎達疏:“‘縝密以栗,知也’者,縝,緻也;栗,謂堅剛。言玉體密緻而堅剛。人有知者,性亦密緻堅剛,故云‘知也’。”)
“縝密”謂細緻周密,與“慎密”義相近,恐不能像胡氏那樣理解為“極其秘密”。此外,簡文能否表達出“‘中冓之言’因極其秘密而無法知道究竟說了些什麼”的意思,也還是個疑問。如《大唐新語·郊禪》:
開元十三年,玄宗既封禪,問賀知章曰:“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知章對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
末句“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是一個與胡氏表述非常相似的句子,我們試著按簡文的格式把它轉換一下:
a. 微密而莫知其事
b. 微密而莫知事
c. 微密而莫知之
如果將a、c兩句代入原文,語義都比較順暢;惟獨與簡文最為接近的b句,其本身能否成立恐怕都是問題。由此可見,假如簡文要表達的意思確如胡氏所言,就應該說“縝密而不知其言”或“縝密而不知之”,而不會說成“縝密而不知言”。
1.1.4.康少峰:
簡文似當讀為“縝密”,“嚴密”之義;“不知言”即“不知所云”之義。劉信芳先生認為“不知言”就是“不知道如何說出或如何表達”,其實,《牆有茨》詩文本身已經用最好的方式說出了詩作者想要反應<映>的思想意圖。《詩論》所謂“《牆有茨》縝密而不知言”,當為雙關語,表面是說“牆有茨非常嚴密”,即就詩句“牆有茨,不可掃也”、“牆有茨,不可襄也”、“牆有茨,不可束也”等而言;其實是在說《牆有茨》“詩的內容隱蔽、秘密而不知其所云”,亦即就詩中“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等而言。[7]
按:此說當本於胡氏之言,參看上條。
1.2.“言”指說話的原則
1.2.1.廖名春:
“公子頑通乎君母”,是國恥,須慎密,故“不可道也”、“不可詳也”、“不可讀也”。但如果因“言之醜也”、“言之辱也”,而不“刺其上”,為了所謂慎密而不加以諷諫,就是“不知言”,即不懂得、喪失了言說的原則。[8]
按:“慎密”一詞,並沒有“為了……而不加以諷諫”的意思。此說頗有些“增字解經”的味道。
1.2.2.張金良:
《周易·繫辭上傳》:“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論語·季氏》:“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牆有茨》對“中冓之言”諱莫如深,可謂慎密。但是對宮闈醜事該揭發卻不揭發,又可謂不知言。
簡文大意:《牆有茨》謹慎嚴密,但不懂得如何說話。[9]
按:此說當本於廖氏之言,參看上條。
1.2.3.李銳:
案:“慎密”為習語,《易·繫辭》:“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中冓之言”,可謂慎密,但是“中冓之言”醜惡,“所可道也,言之醜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必將生亂,所以於“中冓”言語者可謂“不知言”。[10]
按:從李氏引及孔子語(教人慎言),又云“中冓之言……必將生亂”來看,所謂“於‘中冓’言語者”當指談論“中冓之言”的人,言所不當言,即為亂階,所以說他“不知言”。然而,將“慎密而不知言”解為“[中冓之言]慎密而[言之者]不知言”,似乎並不符合古人的表達習慣。
1.2.4.曹建國、張玖青:
詩中反復強調“不可道也” ,“不可詳也”,“不可讀也”,似“慎密”。但與此同時,詩還是揭露了這種“言之醜”,“言之長”,“言之辱”,孔子說這是“不知言”的表現。孔子說它“不知言”,是指它不合乎“言語”之道。詩中所寫明顯是發生在無道之世的醜行,孔子既主張“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那麼這種公開揭露無道醜行之舉自然不為孔子所嘉許,誠如汪烜在《四書詮義》中所說:“言孫非畏禍也,賈禍而無益,則君子不為矣。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亦時中之道也”。[11]
按:此說與廖氏稍異:廖氏云“為了所謂慎密而不加以諷諫,就是‘不知言’,即不懂得、喪失了言說的原則”;此則謂“詩中揭露了本宜慎密的醜行,故被評為‘不知言’,即不合乎‘言語’之道”。但二者性質實同:均給“慎密”一詞賦予了太多的內容。
1.3.“言”指說話的方式
呂文鬱:
“慎密而不知言”意為這篇詩言辭雖縝密,但太直白,不夠隱諱,故稱“不知言”。[12]
按:此說純以己意言之。然所謂“言辭雖縝密,但太直白,不夠隱諱”,與《牆有茨》詩並不吻合。
2.“言”為動詞
2.1.“言”指言說
俞志慧:
“慎密而不智(知)言”,當指詩中反復吟詠的“中冓之言”,“不智(知)言”即詩中所謂“不可道(詳、讀)也。所可道(詳、讀)也,言之醜(長、辱)也”,謂不知如何言說也,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鄭伯有賦《鶉之賁賁》,趙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閾,況在野乎?非使人所得聞也。”[13]
按:俞氏的語氣不容置疑:“慎密而不知言”當指“中冓之言”;“不知言”即“詩中所謂……”,謂“不知如何言說也”。可“慎密而不知言”是一個謂詞性短語,它怎麼就當指“中冓之言”呢?俞氏未說明他的理由。下文所引《左傳》趙孟語,大意是說這不是我應該聽到的[14],也不能證明“不知言”就是“不知如何言說”的意思。
2.2.“言”指表達
劉信芳:
所謂“不知言”,與簡25“知言”相反而成辭。“知言”是知道怎樣將心中的話準確表達出來;則“不知言”是不知如何說出。《牆有茨》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因其隱秘,不可道,是其“慎密”矣。傳出來的那些話(“所可道”者),醜惡而不當,不知該不該說,說不出口,是“不知言”也。[15]
按:子曰:“非禮勿言。”(《論語·顏淵》)既然認為那些話“醜惡而不當”,怎麼會“不知該不該說”呢?黃懷信指出:“詩明言‘不可道’,可見並非‘不知該不該說’。”[16]正是一語破的。
2.3.“言”指談論
鄭玉姗:
簡文“《牆有茨》慎密而不知言”,學者有讀為“慎密”與“縝密”兩種說法,二說其實意義相近。《詩序》:“《牆有茨》,衛人刺其上也。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牆有茨》是諷刺宣公死後,公子頑通乎惠公母之事。故業師季旭昇以為:“宮廷穢聞,極其醜惡,為之者往往自以為行事慎密,而不知隔牆有耳,此即‘慎密而不知言’。”可從。[17]
按:季氏的說法中並未直接解釋“言”。我們揣摩他的意思,“隔牆有耳”似是說外面已有人在談論了。鄭玉姍又將簡文譯為:“《牆有茨》自以為謹慎嚴密,壞事不會傳出去,這就是不知道言語的力量啊!”[18]按照他們的說法,簡文的結構就成了“[主語1]慎密而不知[主語2]言”,這與人們熟悉的古人表達方式似乎相去甚遠。
“慎密而不知言”,總共祇有五個詞(兩個虛詞,三個實詞)。上述各家的討論,涉及了三個實詞中的兩個:“慎密”和“言”。應該說,幾乎所有可能的解釋都被想到了,可是各家給出的說法要麼是不通,要麼就是太“怪”,這種情況顯然是不正常的。那麼,問題會不會出在那個一直被忽視的“知”字上呢?
《詩論》25號簡云:“《大田》之卒章,智(知)言而有禮。”當人們看到“不智(知)言”時,會很自然地把它跟“智(知)言”聯繫起來,如前引劉信芳的論證,就是從“不知言”與“知言”的對比入手,以為二者“相反而成辭”。在參與討論的學者中,這大概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然而,一旦這種看法先入為主,人們就很難發現兩個“知”字其實完全不同了。
最先打破成見,對“知”字提出異議的是黃懷信。他說:
愚謂“知”當訓為欲。《禮記·樂記》“知誘於外”注:“知,猶欲也。”“不知言”,不欲言也。慎密而不欲言,正是詩人之意。[19]
與各家意見相比,黃說有著非常明顯的長處:簡捷、易懂;更為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相信,這條簡文是個很“正常”的句子。不過,愚意以為黃說尚未盡善,故為其試作補說。
我們從黃氏舉出的書證談起:
《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鄭玄注:“知,猶欲也。”孔穎達疏:“所好惡恣己之情,是‘無節於內’。知,謂欲也。所欲之事,道誘於外,外見所欲,心則從之,是‘知誘於外’也。”
按:黃氏將“不知言”釋為“不欲言”,是把鄭注的“欲”當作助動詞來用的。我們以為,從孔疏“所欲之事,道誘於外,外見所欲,心則從之”來看,“知誘於外”的“知”,以及鄭注“知,猶欲也”的“欲”,都應該是名詞,這與黃氏的理解是不同的。
王引之《經義述聞·禮記中·物至知知》:
“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鄭注曰:“至,來也。知知,每物來,則又有知也,言見物多,則欲益眾。”王肅上“知”字讀為“智”,云:“事至,能以智知之”(見《史記·樂書》集解)。家大人曰:“二說均有未安。予謂上‘知’字,即下文‘知誘於外’之‘知’,下‘知’字當訓為‘接’,言物至而知與之接也。《墨子·經》篇曰:‘知,接也。’《莊子·庚桑楚》篇曰:‘知者,接也。’《淮南·原道》篇曰:‘感而後動,性之害也;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是其明證矣。”
按:“物至知知”,鄭玄注曰:“言見物多,則欲益眾”,這是以“欲(欲望)”來解釋上“知”字;而王肅又讀上“知”字為“智”,是二說均以之為名詞。王念孫則以為,“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相當於《淮南子·原道》的“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後者的“知”顯然也是名詞。可見三家對上“知”字的理解雖有不同,但在這一點上則是完全一致的。王氏又指出,“物至知知”上“知”字,即“知誘於外”之“知”;而鄭氏於前者曰“欲益眾”,於後者曰“知,猶欲也”,是兩家之說亦可互證。由此可見,黃氏所引證的“欲”確實是個名詞;這樣一來,再把“不知言”解釋為“不欲言”就没有根據了。
下面談談我們對簡文的看法。《易·繫辭上》: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孔穎達疏:
“君不密则失臣”者,臣既尽忠,不避危难,为君谋事,君不慎密乃彰露臣之所为,使在下闻之,众共嫉怒,害此臣而杀之,是失臣也。“臣不密则失身”者,言臣之言行,既有亏失,则失身也。“幾事不密则害成”者,幾谓幾微之事,当须密慎,预防祸害。若其不密而漏泄,祸害交起,是害成也。“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者,於《易》言之,是身慎密不出戶庭;於此義言之,亦謂不妄出言語也。
《繫辭上》的那段文字,在討論中曾多次被學者引用(黃徐二氏、張金良、李銳)。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三家說法不一,但都把“慎密而不知言”的“言”看作名詞。我們猜想,他們可能作過如下的比較:
君子 慎密 而 不 出
君子 慎密 而 不 妄 出 言語
牆有茨 慎密 而 不 知 言
並因此得出了“言”是名詞的結論。而三家說之所以不能成立,也正是由於他們對“言”的理解有誤。既然如此,我們不妨換個模式,讓“言”作動詞:
君子 慎密
君子 慎密 言語
牆有茨 慎密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非常相似的兩個句子。從結構上看,如果不考慮狀語“知”,“慎密而不言”與“慎密而不出”就完全相同;從意義上看,“不言”是不說,結合《牆有茨》的內容,可以解釋為不說禁中之事,而這一解釋對“慎密而不出”同樣也是適用的。史書中常見先說某人“慎密”,再說他“不言禁中之事”的例子。如:
袁宏《後漢紀·殤帝紀》:“(清河王)慶善為威容,進止可觀。自被廢黜,常居慎密

中国历史先进人物故事简短

在宮省,語不及外。”[20]
司馬彪《續漢書·張純傳》:“張純字伯仁,兼虎賁中郎將,一日至數見。持重慎密,雖平行路,事出猶不道,時上封事,輒削去草,清廉自守。”[21]
《晉書·荀勖傳》:“(勖)性慎密,每有詔令大事,雖已宣佈,然終不言,不欲使人知己豫聞也。……语诸子曰:‘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是大戒也。’”
《梁書·孔休源傳》:“(休源)性慎密[22],寡嗜好,出入帷幄,未嘗言禁中事,世以此重之。”
《魏書·古弼傳》:“(弼)端謹慎密口不言禁中之事。”
《魏書·許彥傳》:“彥質厚慎密與人言不及內事,世祖以此益親待之。”
《北史·李德林傳》:“(德林)從宦後,即典機密,性慎密,嘗言古人不言溫樹[23],何足稱也。”
《舊唐書·胡楚賓傳》:“(楚賓)性慎密未嘗言禁中事,醉後人或問之,答以他事而已。”
《新元史·野訥傳》:“野訥侍禁中,條時政得失,言無不納,然韜晦慎密不泄其事於外。”
《明史·金忠傳》:“忠起卒伍至大位,甚見親倚,每承顧問,知無不言,然慎密不泄。”
《清史稿·潘世恩傳》:“(世恩)在樞廷凡十七年,益慎密,有所論列,終不告人。”
這些近乎程式化的文字,記載的正是古時為官者的一種美德——“慎密而不言”。而對於簡文來說,這恐怕也是最合理的解釋了。
現在解釋一下簡文的“知”字。前引王氏《經義述聞》中,還有這樣一段話:
古者謂相交接曰“知”,因而與人相交接亦謂之“知”。昭二十八年《左傳》:叔向一見鬷蔑,“遂如故知”,言“如故交”也;《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言“新相交”也;《後漢書·宋宏傳》“貧賤之交不可忘”,《群書治要》“交”作“知”。“知”與“交”同義,故又有“知交”之語,《呂氏春秋·明理》篇“弟兄相誣,知交相倒”是也。
我們認為,簡文之“知”亦當訓為“交”,“交言”是與人交談[24],“慎密而不交言”就是“謹慎保密,不與人談論(禁中之事)”的意思。
2012年3月初稿
2015年4月修订



[1]《孔子詩論》(馬承源釋文考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關於《詩論》的作者,學者間有不同看法:竹簡整理者認為是孔子,故將其題為《孔子詩論》;《詩論》發表後,又有學者提出子夏說、子羔說及孔子再傳弟子說。本文為了稱說的方便,姑依舊題。
[2]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劄記》,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第272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3]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第1-6頁,2002年3月。又收入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著:《新出楚簡文字考》,第90-105頁,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4] 彭裕商:《讀〈戰國楚竹書〉(一)隨記》,簡帛研究網站,2002年4月12日首發。
(http://www.jianbo.org/Wssf/2002/pengyushang01.htm)又题《讀〈戰國楚竹書(一)〉隨記三则》,收入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第81-82頁,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5] 參看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修訂本)下冊,第533、693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8月。
[6] 胡平生:《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詩論〉劄記》,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第277-288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又見胡平生著:《胡平生簡牘文物論稿》,第104-112頁,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2月。

[7] 康少峰:《〈詩論〉簡制、簡序及文字釋讀研究》,第137-138頁,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8]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劄記》,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第260-276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又收入廖名春著:《出土簡帛叢考》,第57-78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9] 張金良:《上博簡〈孔子詩論〉釋解》,簡帛研究網站,2007年10月12日。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1.htm)
[10] 李銳:《上博楚簡補劄》,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第142-145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11] 曹建國、張玖青:《孔子論“智”與上博〈詩論〉簡以“智”論詩》,武汉大学简帛网,2005年11月1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3)
[12] 呂文鬱:《讀〈戰國楚竹書·詩論〉劄記》,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第18-21頁,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13] 俞志慧:《〈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校箋》(下),簡帛研究網站,2002年1月17日首發。
(http://www.jianbo.org/Wssf/2002/yuzhihui02.htm)
[14] 杜預注:“使人,趙孟自謂。”參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1134頁,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沈玉成:《左傳譯文》,第344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2月。又,據《左傳》,“床第”當作“床笫”,“使人”下應有“之”字。
[15] 劉信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孔子詩論述學》,第254-255頁,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16] 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第131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
[17] 鄭玉姗:《〈孔子詩論〉研究》第275頁,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18] 鄭玉姍:《〈孔子詩論〉譯釋》,季旭昇主編,陳霖慶、鄭玉姍、鄒濬智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第65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6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19] 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第131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按:黃氏之後,仍有學者據“知”的“知道”義立論,蓋未見其書也。遲林華《〈孔子詩論〉集釋》(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4月)已將黃氏《解義》列為“參考文獻”,而“《牆有茨》”一條下(330-336頁),臚列眾說達20家,於黃說卻隻字未提,則是明顯的疏漏。
[20] 周天游:《後漢紀校注》,第435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按:“語不及外”,其義當近於下引《新元史·野訥傳》的“不泄其事於外”。
[21] 周天遊:《八家後漢書輯注》,第39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按:“雖平行路”一句費解,疑“平”下奪“居”字。《孝經·紀孝行章》“居則致其敬”唐玄宗注“平居則盡其敬”邢昺疏:“平居,謂平常在家。”是“平居行路”猶言平時居家或在外。又,“事出猶不道”一句,可參看下引《晉書·荀勖傳》之“雖已宣佈,然終不言”。
[22]《南史·孔休源傳》作“縝密”,義同;又《明史·宦官列傳一》:“(杜)安道,外臣也,以鑷工侍帝數十年,帷幄計議皆與知,性縝密不泄,過諸大臣前一揖不啟口而退。”“縝密不泄”亦與下引《明史·金忠傳》“慎密不泄”同義。
[23]《漢書·孔光傳》:“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或問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光嘿不應,更答以它語,其不泄如是。”顏師古注引晉灼曰:“長樂宮中有溫室殿。”後因以“溫樹”借指宮禁中事。
[24]《後漢書·楊仁傳》:“後辟司徒桓虞府。掾有宋章者,貪奢不法,仁終不與交言同席,時人畏其節。”
点击下载附件:1446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王恩田:上博簡(六)《慎子曰恭儉》篇名辨誤 下一篇:蕭旭:馬王堆帛書《太一祝圖》校補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中国历史故事搞笑

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随便看看

苏联解体前的五张老照片,最后一张令“天府学”建立恰逢其时裴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几?裴姓来源及老人讲过的民间风水故事,关于朱元璋陈纳德与妻子陈香梅老照片:生育两个中国寿星公的来历及原型 寿星头上的《红楼梦》人物共同点分析,林黛玉怎根据《宋史》宋江的记载:历史上真实五虎将之一呼延灼为何破辽和征方腊无京剧旦角李世芳简介 李世芳为什么会

历史人物

帝王 后宫 武将 文官 古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三国人物 水浒传人物 红楼梦人物 封神榜人物 古代美男 古代美女 巾帼英雄 佛教人物 道教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 法家代表人物 武侠人物 外国人物 外国领导人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故事 豪门秘史 皇朝秘史 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 佛教故事 道教故事 基督教圣经故事 伊斯兰教故事 其它宗教故事 恐怖、悬疑、灵异 史记故事 文化故事 名人故事 幽默笑话 智慧、哲理故事 儿童故事 童话故事 其它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上古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人物 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 埃及神话故事人物 北欧神话故事人物 其它神话故事人物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世界战史 世界文史 世界名著 世界野史 世界名人 欧洲历史 亚洲历史 非洲历史 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日本历史 英国历史

军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感应故事 因果故事 短故事 名人与佛

文史百科

古诗词 传统文化 名著 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 科举 古代官职 寓言故事 百家姓 文化名家 周公解梦故事 历史典故 谜语故事 名人名言

野史秘闻

帝王野史 野史趣闻 历史剧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民族学

历史名人

上古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系列连环画卫青

夏朝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朝 三国 晋朝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近代 国际

老照片

年代写真 战争记忆 人物旧照 奇闻趣图

历史学

史家论史 学习心得、资料 学科简史 古今文献 历史名人 历史考据 治学心语 国外史学 史学评议 观点 学科词条

中国史

史学总论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学 历史地理学 党史 专门史 国史 观点 访谈 评论 书评、读后感 随笔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世界古代中古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地区国别史 专门史与整体史 历史解读 观点 治学心语 访谈 书评、读后感、史料

考古学

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 专门考古 科技考古 世界考古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专家论文 观点 随笔 收藏鉴赏 考古百科

学科简史

时序 地域 人物 著作 流派 

历史网收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大事件、历史朝代顺序表、典故,资料齐全的历史吧,打造历史爱好者的历史之家。|所有文章
Copyright©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8993号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539.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孔子-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1217.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