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清前期和欧洲的文化交流(2015年第8期)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传教士-清前期和欧洲的文化交流(2015年第8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前期和欧洲的文化交流(2015年第8期)
清前期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布不无关系。正是天主教传教士,把欧洲文化传播到中国,又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了欧洲。
一、天主教在中国的传布
明朝中叶,天主教在中国已有较大发展。据粗略统计,明末国内的传教士和信徒可达10万人之众。清朝定鼎北京后,德国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因参与制定历法而受到顺治帝信任,被任命为钦天监(掌管观察天文气象、推算节气、编制历书)第一任外国人监正(正五品),相继封授太常寺(掌管坛庙祭祀)少卿、通政使司(掌收各省题本及臣民密封申诉事)通政使、光禄大夫(清代文职正一品的封赠)。天主教在京教务开展很顺利,宣武门内、阜成门外各建天主堂、圣母堂一座,汤若望是当时的北京耶稣会会长。
顺治十六年(1659),学者杨光先等向礼部控告汤若望所制新历封面刻印“依西洋新法”,是暗窃正朔之权给以西洋。经过激烈辩论,康熙三年(1664),汤若望等传教士以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等罪被捕监押;各省传教士也被拘禁候处,后送广州安插;信奉天主教的朝廷大员许之渐等被罢官,一些教徒被处斩;杨光先则升任钦天监监正。这就是清初的“钦天监教案”。
康熙七年,杨光先所编第二年的历法有误,又测正午日影不验,而供职钦天监的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却推
中国历史故事作文
算得不差分毫,测验星象也很准确。于是,康熙帝将杨光先革职,为钦天监教案平反。许之渐等官复原职,许多传教士奉旨开复,南怀仁升任钦天监监副、后任监正,加授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工部右侍郎。天主教也得以在中国重振。康熙十五年,南怀仁出任天主教中国教区副区长后,积极要求耶稣会派教士来中国传教。二十七年,李明、白晋、张诚等五位传教士到达北京。三十八年,雷孝思、马若瑟、巴多明等十余位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此后,又有蒋友仁、宋君荣等著名传教士来华。至康熙四十年,来华传教士已有四百余人,教徒有十余万人。
康熙四十三年,天主教罗马教廷发出禁令,不准教徒随中国礼仪敬天法祖,并要求清廷服从。康熙帝震怒,谕示:传教士不持有朝廷准予传教的印票、不服从中国礼仪者,不能在中国传教;不顺应中国礼俗者,不准在中国居住。康熙五十六年重申:天主教除南怀仁等照常自行外,直隶各省立堂传教者,一律严禁。此后,雍正至道光年间,清廷又多次颁布限禁传教的命令。由于罗马教廷不尊重中国社会制度和儒家学说,无视中国礼俗和社会特点,终于导致天主教在中国陷于绝境。
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早在明末,欧洲的医药学、解剖生理学等著作已传入中国,并译成汉文出版。清初,西式医院在澳门建立。康熙年间,西医、西药在中国进入实用阶段。法国传教士刘应等曾用金鸡纳霜(即奎宁)治好了康熙帝的疟疾。白晋等把一部人体解剖学的法文书译成满文,供御医参考。
明末清初,西方新式火器传入中国,以佛郎机、红夷大炮、西洋大炮等命名。汤若望《火攻挈要》、南怀仁《神威图说》等著作,介绍了西方的制炮技术和铳炮战术。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南怀仁奉命督造西洋大炮,总计780门。
明末利玛窦来华后,曾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等世界地图,经多次翻印,流传很广。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到中国后,译有《职方外纪》一书,这是中文著作中第一部系统介绍五大洲各国风土、民俗、气候、名胜的专书。康熙四十六年至五十七年间,在康熙帝主持下,传教士
中国历史爱国故事
白晋、雷孝思、杜德美及中国学者何国栋等人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共八排(以纬差8度为1排)。雍正年间,又绘有十排《皇舆图》。乾隆年间,经大学士刘统勋和传教士宋君荣等共同努力,编绘成《乾隆十三排地图》(以纬差5度为1排)。这些地图不但记述了中国的地形及政治军事情况,而且有亚洲其他国家的地理情况。
明朝末年,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徐光启、李之藻翻译了《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欧洲数学开始传入中国。清初,波兰传教士穆尼阁把对数解球面三角形的方法介绍给了中国数学界。康熙年间编辑的《数理精蕴》,是欧洲数学传入后集大成的著作。
明末,徐光启、李之藻和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民等编成《崇祯历书》。后来,南怀仁等又编成《康熙永年历法》。这两次历法编纂完成了对旧历法的改革,从此中国通用西历。在编纂历书过程中,欧洲天文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一些测量方法也被系统介绍给中国天文学界。
这一时期,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所著《泰西水法》在北京刊印,传播了欧洲的水利工程学知识。瑞士传教士邓玉函译有《远西奇器图说录最》,系统介绍了欧洲的机械工程学。清朝建立后,欧洲的自动机械知识继续在中国传播,特别是自动机器和钟表,尤为清朝皇帝所喜爱。
在传入中国的欧洲文化中,还包括建筑学以及语言学、绘画、音乐等方面内容。从明朝末年起,中国的一些地方开始出现欧式建筑。圆明园欧式宫殿的兴建,是清代欧式建筑中最宏大的工程。在欧洲传教士的帮助下,中文有了拉丁化拼音,拉丁语也得以应用,从而解决了中国和欧洲在语言文字上的阻隔。欧洲绘画技巧传入中国,清代画坛上出现了新的风格。欧洲音乐的传入,使中国音乐、特别是清代宫廷音乐的内容更加丰富。
三、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顺治十年到十四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游历欧洲各国期间,编有《中国文法》一书,成为欧洲学者研究中国的入门书。雍正六年(1728),马若瑟写成《中国札记》,研究了中国的文字学。雍正八年,圣彼得堡皇家研究院刊印了日耳曼学者贝尔用拉丁文写的《中国大观》,论述了中国字典和方言,以及中文文法和中国文学在欧洲的研究进展。著名的传教士白晋也著有《中法字典》《中文研究法》。儒家经典《中庸》《论语》等被传教士译成拉丁文在欧洲流行。欧洲传教士还对《易经》《书经》《礼记》《诗
中国历史故事5000字
经》等进行了拉丁文翻译,在巴黎等地刊印。奥斯丁会士门多萨在罗马出版了西班牙文的《中华大帝国史》,系统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和地理,几年之内相继印行了英、法、德、拉丁文版本。顺治十一、十二年,《中华帝国图》《中国新地图册》相继在奥格斯堡和阿姆斯特丹出版。《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故事音频高清
《中国通史》等书也在慕尼黑和巴黎出版。
此外,介绍中国科学的著作也相继在欧洲出版。康熙十年出版的法文本《中国脉诀》,译自中国医学名著《脉经》。雍正十三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华帝国志》第3卷是中医专辑,译出了《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名医必录》《医药汇录》等部分内容,还列举了许多中医药方。中医逐渐被欧洲人所认识。雍正十年,《中国天文学简史》在巴黎出版。中国地质、矿物、化学和动植物的有关情况,也通过传教士的报告介绍到了欧洲。
雍正十年,马若瑟翻译了元曲《赵氏孤儿》,法文译本取名《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十二年,巴黎《法兰西时报》杂志刊登了其中的部分内容,不久,英、俄、德等文的译本也相继问世。《今古奇观》等中国小说的一些章节也被译成英、法、德文,在欧洲许多国家流传。此外,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绸、壁纸、折扇等工艺美术品,这一时期也传到欧洲。仅康熙六十一年,从中国运到英国的瓷器就有40万件。
中国文化传到欧洲以后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说:欧洲王公和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可见中国文化在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激发作用。
作者简介
赵云田,1943年生,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有《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等,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清前期卷》《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北疆通史》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6379.html
以上是关于传教士-清前期和欧洲的文化交流(2015年第8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传教士-清前期和欧洲的文化交流(2015年第8期);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