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卦-震卦教与林清、李文成起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震卦-震卦教与林清、李文成起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震卦教与林清、李文成起义
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京畿和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爆发了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在这次起义过程中,八卦教中实力和影响最大的一支教派——震卦教,成了起义军的主力,给了统治阶级以极大震动。本文仅就清朝前期震卦教的起源、性质、发展变化,及与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的结合诸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八卦教与震卦王姓、侯姓
清顺治年间,山东单县人刘佐臣师承京畿红阳教首领、太监魏子义,改名“刘奉天”[1],在家乡创立五荤道,又称收元教,“分八卦收徒党”[2],这就是八卦教的由来。他“传于南方郜姓,又传于清丰县人秦姓,又传于曹县王姓”[3]。所谓“南方部姓”,即指离卦教开山祖师、河南商丘县人郜云陇;“清丰县人秦姓”,由于档案史料阙如,难予考证;“曹县王姓”,实为山东菏泽县人王清容,震卦教的开山祖师。刘佐臣死后,八卦教徒皆尊他为“先天祖师”,并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刘佐臣生日)为他“上供烧香”[4]。据此可见,八卦教以刘姓为最高宗教首领,但同时各卦又都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时震卦教主并非王清容一人。嘉庆二十二年,被捕的震卦教徒、山东金乡县人侯位南在供词中说:“当年刘佐臣将震卦教传给我祖父侯棠”,“侯棠系坎震两卦掌教……掌震卦的名为扶震主事,掌坎卦的名为扶坎主事。”[5]这说明,从刘佐臣创教时起,震卦教内部也不统一,至少有两个教主:山东菏泽县人王清容和山东金乡县人侯棠。
关于王清容和侯棠分掌震卦教的史料极少,因此,我们对当时这一教派的活动情况不甚明了。到了王清容的儿子王中、孙王子重时期,震卦教才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王中时,“从教的人内有给予秋、麦、全仕、点火等名号。秋是托生秀才,麦是托生举人,全仕是托生进士,点火是专管出钱人的姓名单子,用火烧了使阴司记账”[6]。王子重时,“教内定有八等名号,人教后遇有功行,先封为传仕,由传仕升为全仕,由全仕升为点火,以后流水、总流水、挡来真人、开路真人、指路真人,以次递升”。它们代表着教徒在教派中的地位和权益:“到全仕上就可以传授徒弟,到流水上可以经管账目,到真人上可以动用银钱”[7]。人教者都要交纳银钱,一般是三四百文至七八百文或一千文不等。宗教仪式是:“凡人教的人每日早朝东、午朝南、晚朝西念诵‘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咒语”[8]。震卦教的传教范围已达直隶、山东、河南和江南等地区。
二、乾嘉时期震卦教的三次教案
乾隆三十七年王中案王清容故后,震卦教由其子王中即王忠玉主掌。王中的教主是刘佐臣的曾孙刘省过。刘佐臣大约死于康熙四十年前后,其子刘如(儒)汉、孙刘恪、曾孙刘省过均不热心经营八卦教,而满足于充当宗教首领和从各卦长手中敛取钱财,并用其中一部分捐纳官职,跻身仕途。如刘如汉由捐纳选授山西荣河县知县,刘恪捐职州同,刘省过捐纳县丞。这就给了各卦以更多的独立活动余地。王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壮大震卦教的势力,将其改名为“清水教”[9],但仍然尊奉刘省过为教主。
乾隆三十七年二月,河南临颖县查获了传播“邪教”之谌梅、李孟炳等六人,并在谌梅家中搜出震卦长王中所传“逆书”,从而导致王中被捕。不知是地方官吏,还是河南巡抚何煟,有意缩小案情,将上呈御览“逆书” 中的“平胡不出周刘户,进在戊辰己巳年”一句的“胡”字改为“明”字。但是,这未能瞒过乾隆。他一眼看出“明”字左旁的“日”字有补改痕迹,经过“细察笔法,系‘胡’字迁就改易而成”。他还看到后页有“也学太公渭水事,一钓周朝八百秋”二语,认为“俨然有自居太公兴周之意”。于是立即下令,要对这个“大逆显然” 的案件“彻底严究”,并批准将王中处绞。王中在审讯中故意扰乱视听,“以‘平明’为天明时运气流转,‘太公及八百秋’为行善可如太公有寿”。四月中旬,乾隆在谕旨中指出:“王中所供,皆系捏饰。”令将其“暂缓行刑,另行查办”。[10]但山东巡抚徐绩在未接到谕旨前已于四月十五日将王中绞决。王中死后,乾隆严谕对此案要穷究到底。五月初,徐绩终于从王中之徒王振的供词中,了解到王中与八卦教首刘省过的关系,于是一举抓获了刘省过和高卦长部氏兄弟。八月初,刘省过处斩。震动一时的王中案,历经半年至此结束。
这里有必要对王姓的思想倾向作一简要的分析。
由于清廷的严厉摧残和肆意销毁,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王中所传“逆书” 的概貌了,只能从前引的两句话中分析王姓的思想倾向。
“平胡不出周刘户,进在戊辰己已年。”这里的“周刘”是指谁呢?据震卦教徒靳光
直播历史故事解说中国历史
含供词:“听得(侯位南之父)侯绳武说周即是刘,刘即是周。”[11]显然是暗指八卦教首刘姓。“也学太公渭水事,一钓周朝八百秋”,正如乾隆所说:“俨然有自居太公兴周之意”。把上述两句话联系起来看,很可能是预言刘姓教首将在三十余年后的戊辰、己巳年(1808、1809年,即嘉庆十三、十四年)推翻清朝。这说明王姓有浓厚的兴汉排满思想。那么,是不是据此也可以说,王姓代表了农民阶级要求推翻清朝统治的愿望呢?事实作了否定的回答。
八卦教传教的宗旨基本上是传徒敛钱,刘姓家族和包括王姓在内的各卦卦长都在传教收徒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刘省过家有田庄数处、地数十顷,积银12400多两。他还经常送给王中银两,乾隆三十七年四月三中死后,他还派教徒给王家送银30两[12]。王中每年也从教徒身上获取大量钱财。如乾隆二十六年,王中之徒高志远至江南沛县传教,前后收杨武等十余人为徒,“每年各出钱数百文至千文不等,俱交高志远收存,转送掌教之王中”。王中死后,他们还将银十二两四钱、酒六篓、虾米二包送至王家。江南徐州府教徒也送来大米十斛。[13]可见,对于刘姓和王姓来说,根本不存在产生“革命思想”的基础;他们的排满兴汉思想,也并不是阶级压迫下的产物,而是个人欲望恶性膨胀的结果。
如所周知,乾隆时代,清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仍在继续推行,因此汉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感情也就很难平息。
王姓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以反清作为幌子,借机吸收更多的人入教,扩大自己的经济、政治势力。如果王姓确有反清愿望的话,那就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在行动上。乾隆时期,土地已成为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但是王姓没有、也不可能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口号、政策,因而他们也必然没有牢固的群众基础。
乾隆五十六年王子重案王中生前,他的表兄弟、震卦教徒布(步)伟也打着清水教的旗号,在山东菏泽县一带传教。乾隆三十六年,布伟收寄居曹县的吴克己为徒。次年,王中案发,布伟。吴克己等暂时有所收敛。四十五年,布伟病死,吴克己因“家道贫苦,故智复萌,复图行教骗钱”,就到处宣扬入了教“有官做,有饭吃,不怕乱,安置户口”,先后收徒27人。两年后,吴克己案发,他本人被“定拟绞候”[14],布伟之子步(布)文斌及山东单县八卦教徒刘书芳等人均被发配到广东。乾隆五十三年,王中子王子重也被发配到新疆。
王子重到新疆后,被安置在喀什噶尔为奴。不久,看管他的伯克病死,他在“该处贸易生计,颇足用度”[15],于是又开始寻找机会,试图重兴震卦教。乾隆五十六年上半年,震卦教徒刘照魁历经艰险,来到配所拜见了王子重。这使王子重认为重振教派的时机已到。
刘照魁,陕西渭南县人。自幼孤苦无依,乾隆三十五年独自出外谋生。四十九年四月,他行至广西太平府养利州,寄居“发遣军犯”刘书芳铺内,并拜刘书芳为师,入了震卦教。五十三年,刘照魁受刘书芳之命,前往广东德庆州拜见步文斌。步收他为义子,并让他回山东菏泽县看望王子重的妻子王袁氏,以图了解王子重的下落。五十五年二月,刘照魁应王袁氏之托,前往新疆配所看望子重。途中,他在叶尔羌、库车遇见“同教案犯”屈进河等六人。屈等要他“见王子重时为伊等讨要封号”。刘照魁见到王子重后,王留他住了一个月,向他详细“讲解教中诸事”,并因其“送信功大”,封为“东震至行开路真人,许封屈进河等六人为全仕”。王子重还为他确定了返回山东后的三条任务:一是与侄王腊元儿“兴修原教”,二是“赴江南沛县转嘱杨武等料理会下之事”,三是“再赴广东德庆州复还步文斌指路真人名号”[16],以图重整震卦教。六月十八日,刘照魁在返回山东、途经陕西渭南县时,寄居同族之侄刘世俊家。刘世俊见其“携有银两、马匹,恐系行窃为匪”,呈告官府。陕西巡抚秦承恩立即逮捕了刘照魁,并在其妹家搜出王子重托寄步文斌等的书信,同时上疏乾隆。乾隆对此极为重视,下谕说:“王子重系震卦掌教,为此案罪魁”,命令严审,使“其供出在新疆地方传教煽惑、辗转授徒人教之人,一并查拿根究,无使一名漏网”[17]。
在乾隆的再三严谕下,清廷抓获了步文斌、刘书芳等人,并且查明步文斌在配所先后吸收40余名教徒,刘书芳也在配所同“发遣之犯”广泛联系,“令其各守本教”[18]。于是,将他们同王子重、刘照魁等一并押解北京审讯。至五十七年初,乾隆下令将王子重与其胞弟王者敬,以及步文斌、刘书芳、刘照魁等十余人“正法”,将王子重之妻王袁氏、子王栋、侄王宿以及步文斌之子步二斤等给“功臣”之家为奴。折腾了半年多的王子重案至此结束。
嘉庆二十二年刘成林一侯位南案嘉庆二十二年六月,山东巡抚陈预拿获了世代传教的震卦教徒侯位南,究出八卦教首刘成林。据侯位南供:“金乡县人,父名候绳武已故,哥哥侯化南。我祖父侯棠系坎、震两卦掌教,侯棠故后传给叔祖侯朴(字尚安),侯朴故后传给我父亲侯绳武。我父亲后来年老,因哥哥侯化南无能,把坎卦教传给刘元善的胞伯刘上达,震卦教传给冠县人张贯九并他儿子张圣文,又传给段纯修”[19]。这就为震卦教自乾隆四十五年至嘉庆二十二年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乾隆四十五年,侯朴鉴于刘省过死后八卦教无人掌管,决定复兴此教。他派徒弟徐卿云等携带银两,到新疆寻找被发配的刘佐臣后代、表兄弟刘献廷,“推为中天教首,总掌八卦教中之事”。刘献廷欣然同意,但“将教中之事写信叫侯尚安(候朴)代管”[20]
嘉庆七年初,侯朴病故,其侄侯绳武代掌八卦教中之事。当时七卦教首分别为冯青云、宋相贵、王日鲁、魏尚存、刘元善、夏洪章、丁宜宗(震卦仍由侯绳武掌管)。五月,刘元善、夏洪章等六人受侯绳武之命,携带4000两银[21]再次来到刘献廷配所。其时,刘献廷已死,子刘成林在当地以卖油为生。于是,众推刘成林为中天教首。刘成林自知没有能力掌教,就将一套总名为《西皇经》的经书和一张教首清单托刘元善等转交侯绳武,请其代管教中之事。清单上记载的八卦教首是:乾卦姓张,郓城县人;良卦姓许;龚卦姓朱,江南丰县人;坤卦姓章,单县人;坎卦姓郭,霑化人;震卦侯棠;离卦姓郜,东昌府人;兑卦姓郭,定陶县人[22]。但另据记载,刘省过掌教期间的八卦教首名单却是:离卦长郜氏兄弟,河南商丘县人;震卦长王中,山东菏泽县人;坎卦长张柏,直隶容城县人[23];良卦长张玉成、张静安父子,山东金乡县人[24];巽卦长张炎,山东单县人;乾卦长张姓,河南虞城县人;兑卦长陈善山,直隶东明县人[25],“惟坤卦一教未曾立教”[26]。两个名单相比,有较大差异。这种情况的出现绝非偶然,乃是八卦教组织上高度分散的反映。很可能各自谈的是不同地区的教首。
嘉庆十四年五月,侯绳武又命夏洪章等人携带3000两银子,到新疆配所送给刘成林。刘成林仍嘱托由侯绳武代掌八卦教。
以上说明,自乾隆四十五年至嘉庆二十二年的近40年间,不仅震卦教、而且整个八卦教的实际首领都是侯氏家族,它已完全取代了王姓。
嘉庆十四年,侯绳武病故。他生前,看到自己的儿子侯化南、侯位南“都不成器,不能传教”,就将震卦传给张贯九、坎卦传给刘元善,又把教徒靳光合派在坎卦中“作为副总”[27],企图振兴八卦教。但是,这个以传徒敛钱为宗旨的侯氏家族也回天乏力,日薄西山。至嘉庆二十二年六月,侯位南、刘成林被捕和遭到镇压后,侯、刘这两个家族同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林清、李文成起义中的震卦教
如果说,王中时代,王姓还有一些兴汉排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形势;那么,到了王子重时代,王姓的思想已大大后退了。王子重传授的《八卦教理条》有150字,都是劝人行善信佛,完全脱离了当时尖锐的阶级斗争形势。他的徒弟讨要封号,也不过是想“念佛消灾”,“图得银钱使用,免受苦累”[28]。可见,他们兴教的目的,依然在于经济利益,根本不存在政治上的动机。正因如此,至嘉庆初年,包括震卦在内的“各卦已零落断绝”[29],失去了群众基础。
嘉庆十年以后,震卦教发生了一次大分化,形成了新的组合。这就是李文成领导震卦广大下层教徒,渐渐突破了王姓教首敛钱肥私的传教宗旨,摆脱了传统教规的羁糜,进而联合林清和冯克善等人,秘密策划反清武装起义,以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李文成是河南滑县东北五里谢家庄人,世代以泥水匠、木工为业,饱受封建官府的欺凌和压迫。嘉庆十年前后,他拜刘国明为师,加人了梁健忠领导的震卦教。从其教徒均称为“东方震宫王老爷(指王中)门下”[30]来看,这支震卦教显然是王姓分支。又据梁健忠供词:“我父亲梁登周拜同县刘端为师,习九宫教(按:震卦教因屡经犯案,故易此名)。父亲故后,我就接管,收刘宗林为徒,刘宗林亦收刘国明、郭明儒为徒,刘国明又收李文成为徒”[31]。由此可知李文成习教的师承关系如下:
王中→……→刘端→梁登周→梁健忠→刘宗林→刘国明→李文成
李文成聪明、能干,入教以后,将“教中事有条理不当者”,“厘次剖析,众推服之无异词”[32],很快就成为滑、浚县一带震卦教的实际领袖。
嘉庆十六年二月,林清来到滑县,会见了李文成、冯克善等人。出于推翻清统治的共同愿望,三人结为“刎颈交”[33],林清“倡言李文成系八卦教主,伊等习教之人遂各深信”[34]民接着,林、李鉴于梁健忠因袭震卦教旧教规,一味敛钱肥私,指斥他“传道不真”,夺了他的卦主职位,由李文成当了卦主,并被徒众奉为“当日震卦主王老爷真性转生”[35]。林清和李文成还约定:“震卦为七卦之首,各听约束,其后兼理九宫,统领八卦”。文成见林清“大悦,奉清为十字归一。于是八卦九宫,林、李共掌”[36]。
与此同时,李文成的重要徒弟徐安国在直鲁地区的活动,更促进了震卦教势力的扩展。徐安国从嘉庆十四年就开始在直隶长垣、东明等地传教收徒。从嘉庆十七年起,他又受李文成之托,将震卦教的势力向山东曹县、金乡、定陶一带渗透。这年八月,徐安国来到金乡,会见了当地的离卦教首崔士俊、张建木等人,“称震卦教胜于离卦,劝其改离归震”。崔、张等人均拜徐安国为师,改习震卦教。徐安国还对他们说:“(八卦教)各卦已零落断绝,现俱无人。今刘姓教首(按实指林清,林为了提高自己在教中的地位,自称前身是刘奉天,叫刘林,借此把自己与刘姓家族联结起来)生于坎方,合震、离两卦即为三才。”[37]实际向教徒们宣扬各卦应通力合作。在徐安国的积极鼓动下,定陶、曹县、单县、城武、金乡等县113家共六七百名离卦教徒改习震卦教,从而壮大了震卦教的势力。
李文成为了吸收更多的群众参加震卦教,还提出了有关土地问题的口号:入教者“每钱百文,许地一顷;粮食数石,许给官职。填注号簿并开写合同、纸片,交与本人作据”。这些说法尽管很笼统,但确实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土地的愿望,因而赢得了他们的支持,收到了“相从者众”[38]的显著效果。嘉庆十七年八月,林清、李文成和冯克善等人在河南道口召开了会议。会议决定:(一)在反清的旗帜下,将林清的坎卦教、李文成的震卦教和冯克善的离卦教三股势力联合起来,组成为天理教。(二)九月十五日,直鲁豫三省六十四县同时举行武装起义。然后,李文成和冯克善各率部众进抵北京,与林清会合,共同赶走清朝统治者。(三)起义成功后,李文成为天王,林清、冯克善为文武“圣人”,辅佐李文成统治天下。这表明,以震卦教为核心的天理教,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目的,即以反清为宗旨的秘密宗教组织,与刘姓八卦教、王姓震卦教有着本质不同。
道口会议后,林清、李文成、徐安国等人在各地发动群众,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李文成在河南公开称“李自成转世”[39],并在起义的旗帜上书写“大明天顺”的字样,以号召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反清。从自称“王老爷转生”到标榜“李自成转世”,这是李文成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表明他彻底丢掉了对王姓的迷信,转以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为榜样,建立农民政权。他还鉴于参加震卦的起义者人数众多,将他们按八卦进行编制,并任命了八卦教首,规定了其管辖地区和活动范围[40]。这说明,八卦虽仍旧作为天理教的组织形式,但已完全摆脱了刘姓八卦教、王姓震卦教的束缚,成为农民起义者手中的工具了。
嘉庆十八年二月,徐安国再次来到了山东,向崔士俊等布置了起义时的具体做法:“十月三个节气以后就是白洋(阳)劫。白洋劫前七天,要把白布旗普里同时传遍,各处应手。并不打造刀枪,怕人知觉。到临时,走哪一路就抢哪一路器械使用。有旗子的人家便不杀戮,把没旗子的人家都杀了。临时同教的人起事,各人束一根白带子,脖领上插一条白布,小旗上写‘奉天开道’,便是记号。”[41]在徐安国的策划下,山东的金乡、曹县、定陶和直隶的长垣、东明等地的起义准备工作进入了高潮。
林清在京畿除了组织起义队伍外,还试图联络“王姓后人”。原来,王子重案发后,他的儿子王栋给刑部侍郎范建丰为奴。嘉庆六年林清曾看望过王栋,以后未再联系。嘉庆十八年初,林清手下的头目杨通山等曾多方派人寻找王栋,但始终不知其下落。这时,林清似乎也意识到,盲目寻找王栋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对他们说:“(你们)这样找法,就找一百年也不中用。目下(起义)日子已近了,收徒弟要紧”[42]。命令他们加紧组织起义队伍。
嘉庆十八年八月底,整个起义的准备工作进人了最后阶段。可惜,由于起义机密的泄露,打乱了整个起义的部署。河南滑县震卦教徒于九月初七日提前起义,京畿和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相继配合行动。在40天的浴血奋战中,李文成领导的震卦教成为起义的主力军,他们所在的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成为起义的主力战场。这次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李文成和广大震卦教徒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抗清斗争的壮歌。十一月二十日,在司寨战役中,清军总兵杨芳包围了李文成所在的碉楼,趾高气扬地声称:“有能擒李文成来献者,受上赏;文成若投出,余贼皆免死。”但是,李文成和所有的震卦教徒都丝毫不为杨芳的“上赏”所动。李文成在碉楼上无畏地高呼:“李文成在此,欲杀即杀,断不肯降!”[43]最后举火自焚。他的部下也都群相拥抱,让烈火吞没了自己的身躯,充分显示了他们为推翻清朝统治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十二月,在最后的滑城一役中,广大震卦教徒始终顽强奋战。他们拒绝了敌人的诱降,每人凭“每日八合粮两”[44]牢守城池。十二月初十日,当清军炸开了城墙,发动凶猛的攻击时,起义者“枪石如雨”,一起义者轻蔑地向敌人高喊:“欲破我城,需精兵二十万。”“官兵射之,中其左臂,拔矢以射官军,官军又射之,贼以手接矢,左右驰突。”[45]
然而,王姓后代均置身于起义之外。王栋在其表兄步大、步二斤及广济寺和尚绪乾等人的簇拥下,当了震卦名誉教首,每年坐等教徒将银两、衣服送来北京。王子重的另一个儿子王顺等人则在山东继续传教骗钱。道光四年,清廷因在王顺家查获王子重祖遗传教家谱,将其处绞。至此,王姓家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于各种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林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
清和李文成领导的、以震卦教为主力军的起义最终也失败了,但是,同上述侯姓、王姓这些历史的过客不同,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第一,沉重地打击了清统治者。嘉庆惊呼这次起义“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46],这是清朝统治中国170年来,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对自己的统治权力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第二,有力地鼓舞广大农民继续进行反清武装斗争。例如道光十五年,山西赵城人曹顺就以“先天教”的名义又发动了反清的武装暴动。另外,嘉庆之后,社会上还出现了义和拳与包括天理教在内的各教派渐渐合流的趋势,并最终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义和团运动。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6期)
[1]参见拙作《天理教新探》,《华南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
[2]成学标:《纪妖寇王伦始末》,《鹤泉文钞》卷下。
[3]《军机处录副奏折》(以下简称《军录》),《秦学曾供词》。
[4]《军录》,《侯位南供词》。
[5]《军录》,《侯位南供词》。
[6]《朱批奏折》(以下简称《朱批》),《王礼供词》。
[7]《军录》,《刘照魁供词》。
[8]《军录》,《侯位南供词》。
[9]《朱批》,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初二日,河南巡抚何煟奏折。按:何烟在奏折中指出:“逆匪王中设立清水邪教”,实际上王中把震卦教改名清水教。由于王中依然尊奉刘省过为教主,且和他经常往来,因此许多教徒也就把刘省过的八卦教和工中的清水教相混淆,通称为清水教。今天,我们应当予以更正。
[10]《清高宗实录》卷九ο六,乾隆三十七年四月(中华书局1986年版,下同)。
[11]《朱批》,嘉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三日,山东巡抚陈预奏折。
[12]《朱批》,乾隆三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山东按察使国泰奏折。
[13]《朱批》,乾隆五十六年八月初一日,两江总督书鳞奏折。
[14]《军录》,乾隆四十七年六月二十四日,山东巡抚明兴奏折。
[15]《清高宗实录》卷一三八四,乾隆五十六年八月庚戌。
[16]《军录》,乾隆五十六年七月初五日,陕西巡抚秦承恩奏折。
[17]《清高宗实录》卷一三八二,乾隆五十六年七月丙戌。
[18]《清高宗实录》卷一三八七,乾隆五十六年九月。
[19]《
体现中国历史智慧的故事
朱批》,嘉庆二十二年八月初一日,山东巡抚陈预奏折。
[20]《未批》,嘉庆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山东巡抚陈预奏折。
[21]《朱批》嘉庆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庆祥奏折。又,《清仁宗实录》卷三三三误记为“四百两”,应予改正。
[22]《朱批》,嘉庆二十二年八月初一日,山东巡抚陈预奏折。
[23]《军录》,乾隆四十年五月二十日,大学士舒赫德奏折。
[24]《朱批》,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两江总督书鳞奏折。
[25]以上俱见《朱批》,乾隆三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山东按察使国泰奏折。
[26]《朱批》,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两江总督书麟奏折。
[27]《朱批》,嘉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三日,山东巡抚陈预奏折。
[28]《朱批》,《屈进河供词》、《毛有化供词》。
[29]《钦定平定教匪纪略》卷一。
[30]《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三辑,第7页。
[31]《钦定平定教匪纪略》卷二十八。
[32]《靖逆记》卷五,《李文成》。
[33]《靖逆记》卷五,《林清》。
[34]《军录》,《郭明山供词》、《张建木供词》。
[35]《军录》,《郭明山供词》、《
你要找中国历史故事一部
张建木供词》。
[36]《靖逆记》卷五,《林清》。
[37]《军录》,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一日,同兴奏折。
[38]《钦定平定教匪纪略》卷二十五。
[39]《军录》,《牛亮臣供词》、《冯克善供词》。
[40]《军录》,《牛亮臣供词》、《冯克善供词》。
[41]《军录》,《张建木供词》。
[42]《军录》,《董国太供词》。
[43]《靖逆记》卷三,《司寨之捷》。
[44]《军录》,《徐安国供词》。
[45]《靖逆记》卷三,《平定滑县》。
[46]《清仁宗实录》卷二七四,嘉庆十八年九月庚辰。
(文章来源:《清代政治与民间宗教》,李尚英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
<>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499808.html
以上是关于震卦-震卦教与林清、李文成起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震卦-震卦教与林清、李文成起义;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7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