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香山正凝堂(见心斋)空间美学简说 ——兼考正凝堂建筑群的建造时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建筑-香山正凝堂(见心斋)空间美学简说 ——兼考正凝堂建筑群的建造时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香山正凝堂(见心斋)空间美学简说 ——兼考正凝堂建筑群的建造时间
香山正凝堂(见心斋)空间美学简说 ——兼考正凝堂建筑群的建造时间
樊志斌
一、引 言 香山静宜园依山而建,并按山势建造围墙,将整个园林空间分割成内垣区、外垣区和别垣区。
别垣区位于香山的北侧,这里地势比较空旷,东面是昭庙建筑群(建于乾隆乾隆四十二年,正名“宗镜大昭之庙”,为迎接六世班禅来京,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制度建造),隔着一条山谷,即是正凝堂建筑群(正凝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该建筑群之主体建筑),再往北就是静宜园北宫门,宫门外即是碧云寺。
正凝堂位于正凝堂建筑群中央高台正中,高台下(东侧)前临圆池,圆池有环状游廊环绕南、东、北三面,游廊南、北正中为门,西面正中临高岸处是知名建筑见心斋,而隔池与见心斋相望的方形建筑是为知鱼亭。
连接碧云寺、见心斋、昭庙的是建于乾隆二十年前后的引水石渠(引碧云寺、静宜园水至四王府,与樱桃沟来水合,东至玉泉山西侧):引水石渠从碧云寺卓锡泉出,至能仁寂照殿(塑释迦牟尼说法像,并诸罗汉、菩萨像)前放生池,南折入静宜园北宫墙,入见心斋前池塘、昭庙前、致远斋,至勤政殿前水池。故《日下旧闻考》诸臣记载勤政殿云:
月河源出碧云寺内,注正凝堂池中,复经致远斋而南,由殿右岩隙喷注,流绕墀前。
正凝堂建筑群背靠香山,南北皆为山谷,至正凝堂建筑群东侧合,也就是说,正凝堂建筑群独自建造在一处独立山梁之上——两侧各建石桥,联通南北两侧。
游览正凝堂建筑群,可以发现,在一处不大的空间里,园林设计者巧妙的将山体、树木、水域、建筑、点景组合在一起,使得正凝堂建筑群形成了端庄并灵动并存、宏大与小巧完美结合的园林风格,与香山其他景区宏阔淡然的纯北式皇家山地园林截然不同,在静宜园范围内显现出独一无二的味道,在整个香山美学空间中独树一帜。
二、正凝堂(见心斋)空间的取势 (一)山林地最合于造园
中国造园,首重尊重自然,巧妙使用环境,而非改造环境,而能最大程度遵循自然本色的空间不在城市之中,而在山林之地,故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其造园名作《园冶·园说》中即指出:
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开林择剪蓬蒿;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
计成又指出,地偏的地方分为多种,其中又以山林地为造园最佳选址:
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不惟如此,山林地还可以发挥良好的借景效果,提高园林本身的审美功能,鸟兽为之增趣,溪竹为之生色,松鹤为之添彩,故《园冶》称:
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好鸟要朋,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
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欲藉陶舆,何缘谢屐。
在这样的环境下,主人闲云野鹤,醉赏山峦,醒扫云月,一片自然,乐意陶陶。
(二)相地:正凝堂的选址
正凝堂建筑群之所以能得造园之趣,除了其地为山林地外,更得其小地理空间的良好条件。
从空中看,正凝堂建筑群所在地为一道山梁:该山梁为香山主山北侧山体的一条分支,这样的地势合乎传统风水学上的龙[1]。廖瑀《泄天机·寻龙入式歌》:“爰从重浊凝于地,便有高低势。势来起伏是行踪,前贤呼作‘龙’。”蔡元定《发微论》:
夫山以静为常,是唯无动,动则成动矣。成龙之山,必踊跃翔舞,若其偃硬强勒,则不融结者也。
山梁两侧各有一条山谷,在南、北两侧环绕正凝堂建筑,山谷至正凝堂前合流,如此的地理形势使得正凝堂建筑群矗立在一条独立的山梁之上。
正凝堂背靠青山,面临平地,眼界宽阔;墙垣外是鳞次栉比的健锐营旗营,其间点缀着稀疏的村落和熙熙攘攘的商业街,更远处则是原始的万花山、寿安山一带山湾。
三、正凝堂建筑群建造时间考 正凝堂建筑群的建造时间,当前似未见明文。或者云,正凝堂内之见心斋建造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未知何据。
按,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乾隆皇帝《御制静宜园记》载:
乾隆乙丑秋七月,始廓香山之郛,薙榛莽,剔瓦砾,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乾隆癸亥,余始往游而乐之……于是乎就皇祖之行宫式茸、式营,肯堂肯构……凡为景二十有八,各见于小记而系之诗。
二十八景分别分布于香山内、外垣内:“自勤政殿以迄雨香馆是为内垣,为景凡二十。”“自晞阳阿以迄隔云钟是为外垣,为景凡八。”又载:
外垣之北别垣内佛楼为宗镜大昭之庙……昭庙之北度石桥为正凝堂,堂北为畅风楼。《静宜园册》。
一般来说,皇家园林建筑建造好后,乾隆皇帝皆有题诗,而乾隆诗编年非常清楚,故可以根据乾隆题咏建筑诗歌的系年来倒推园林建筑建造的下限。
静宜园二十八景建造于乾隆十一年,都有御制诗,而二十八景不含正凝堂及群内建筑,故正凝堂建筑群之建造时间当不在此时。《日下旧闻考》载:
乾隆三十四年《御制题正凝堂诗》:“一片波当面,堪称正色凝。山池弗易致,云气以时兴。阶影涵空暎,岸痕过雨增。垂堂虽不坐,对镜若同澄。臣等谨按:正凝堂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2]
可知,正凝堂建筑群当建造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前,而御制诗中云:“山池弗易致,云气以时兴。阶影涵空暎,岸痕过雨增”,故该御制诗当作于乾隆三十四年夏。此时,距离静宜园二十八景建造已经过去了23年。
乾隆皇帝咏正凝堂建筑群诗 所咏对象
位置
题 数
首 数
首题写作时间
正凝堂
建筑群主建筑
十四题
十四首
乾隆三十四年
见心斋
正凝堂前临水处
三题
三首
乾隆三十九年
融神精舍
正凝堂西南侧
四题
四首
乾隆三十四年
来芬阁
正凝堂前北侧
十三题
十五首
乾隆三十四年
养源书屋
正凝堂前南侧
六题
六首
乾隆三十九年
云岩书屋
正凝堂后身
五题
五首
乾隆三十四年
就松舍
正凝堂西南
九题
九首
乾隆四十八年
畅风楼
正凝堂北侧
六题
六首
乾隆三十四年
来芬阁位于正凝堂左侧,见心斋位于正凝堂前临水处,二景乾隆皇帝首题御制诗分别在乾隆三十四年、乾隆三十九年。
三十四年《来芬阁》诗云:“凿池中种藕,缦回围廊腰。循廊可登阁,因以来芬标。”可见,水池、围廊、来芬阁等俱已建造完毕。由此,正凝堂建筑群建造时间大约可以定在乾隆三十四年。
四、“见心斋”之“见心”解 作为正凝堂建筑群中的两大主体性建筑正凝堂、“见心斋”之命名,颇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与关注。
(一)释“正凝”
正凝堂建筑之得名,乾隆三十四年《题正凝堂》诗有很好的解释,云:
一片波当面,堪称正色凝。
山池弗易致,云气以时兴。
阶影涵空映,岸痕过雨增。
垂堂虽不坐,对镜若同澄。
意思是说,正凝堂下临的水池,水色正凝,山上得水池不易,靠近堂屋檐下(垂堂),就像对着镜子一般,故题室名为“正凝堂”。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皇帝更多的将正凝堂的名字赋予了哲学上的含义,他在乾隆三十七年《正凝堂》诗中写道:“设绎象传鼎,吾方廑大烹”。其三十九年的《题正凝堂》则称:“其宁方欲正,克己复礼为”,“名堂义在此,岂谓临方池?”进一步由外观转向内省了。
《周易》中谈及“正凝”,见于《周易》第五十卦《鼎卦》。鼎卦象为:
卦辞云:“元吉,亨。”《彖词》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象词》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乾隆皇帝希望自己“以正位凝命”,行政“大亨以养圣贤”、“得中而应乎刚”。
其后,乾隆皇帝也在相关诗词中对“正凝”二字出自《周易》屡加注释。乾隆五十二年《题正凝堂》诗即云:“堂额本因易象留。”
(二)释“见心”
关于见心斋的得名,一般以乾隆四十八年御制《题见心斋
中国历史故事英语精简版
》诗并朱子解释为据。乾隆诗云:
道学家者言,心在腔子里。
既在腔子里,目见无其理。
复见天地心,圣言岂不是?
天地人三才,中和宁殊是。
倪管本圆通,物我非彼此。
偶于见心斋,略悟一贯旨。
《朱子语类》第十九卷载:“圣人说话,开口见心,必不说半截,藏着半截。” 成语“开口见心”即由此而来,表示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实际上,此解不确。朱子讲开口见心,是说圣人心言一致,不作曲语;而乾隆诗指出,道学家所谓的“见心”非是“目见”,但是人能够体贴天地之心,物我为一。
“见心”之说当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中佛陀与阿难关于心在何处、如何保持心清净妙明的关键。佛言:
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
日本人的中国历史故事
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回答说:
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于是,佛告阿难:
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其下文字,阿难根据自己的思考,回答心在何处,佛陀则针对其不真,对阿难回答的逐层驳斥,指出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根里、不随所合处、不在中间,亦非一切无著,佛告阿难: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那么,怎么办呢?“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继而,佛陀指出:“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为了使诸弟子得识何为客尘烦恼,“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
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佛言:如是。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泊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也就是说,佛陀认为,众生之所以不能得道,是因为不能明了无始生死根本和无始菩提涅槃,而要明了此二者,关键在见心、修心,
(三)乾隆诗释“见心”
乾隆皇帝深通佛典,对此了然于心,其乾隆三十九年(1774)《见心斋》诗云:
一片波光拟见心,坐思此语更宜斟。
万缘孰不由心见,莫漫迷头认影寻。
指出,之所以将此处建筑定名为“见心斋”,是因为此处“一片波光拟见心”,世间万物万缘皆由心见,虽然此园林水池和建筑以“见心”名,但心不在此处,不要将水中的影子误作心之所在。
乾隆皇帝也深知知易行难,造池题额只为提醒自己,见心实难,其乾隆四十年《见心斋口号》云:
山半拓池一亩宽,见心因以额斋端。
思量此事诚为易,若曰人心实见难。
五、正凝堂建筑群的空间布局 (一)正凝堂建筑群的总体格局
从建筑空间的组合而言,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将正凝堂建筑群的空间分作不同的部分。
从外围向中心划分:外围区(进入围墙环绕在正凝堂周围的建筑空间)、核心区(正凝堂及附属建筑养源书屋、来芬阁)。
从前后顺序呢划分:东侧区域(见心斋、水池及游廊区)、中部区域(正凝堂及附属建筑养源书屋、畅风楼)、西侧园林区(正凝堂、畅风楼后建筑)。
从正凝堂南门入,西入可至建筑群最后之园林区,而直行即是由北式叠石组成的云步石分割空间。
叠石间有路引向正凝堂,由叠石径直前行,过叠石,则是环绕水池一周的游廊,由此可环行水池各空间,如座西朝东的临水建筑见心斋(三间歇山式建筑)、座东朝西的临水建筑知鱼亭、座北朝南位于游廊正北的临水敞厅。
出敞厅,对面即是正凝堂建筑群的北门。由北门与敞厅之间的空间西行,可达二层的畅风楼(原为二层三间歇山式建筑),畅风楼西南侧即是园林区;而由敞厅沿着爬山游廊西上,则可至见心斋西北侧临水而建的二层楼房来芬阁,过来芬阁即是正凝堂,来芬阁对面建筑即是养源书屋。
正凝堂位于建筑群正中高台之上,根据山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廊,硬山卷棚布瓦顶,是正凝堂建筑群的主体性建筑。
正凝堂南侧有耳房二间,与养源书屋有游廊相连,穿此游廊,正面为建筑群南围墙,西折可至后面园林区。
园林区保持天然的地势,栽植各种树木,正中为一座硕大的方亭,正对着正凝堂建筑,两侧一条弯曲贯通南、北的石路,分别通向畅风楼、养源书屋。
(二)正凝堂建筑群的山水建筑美学审视
1、太极图模式
从空中观看正凝堂建筑群,可以发现,此建筑群的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哲
学的太极模式。
以方亭为起点,沿南侧石路通正凝堂,北折至来芬阁,顺着游廊一直到见
心斋,正是一个太极样式,而建筑群的外围围墙正好构成了太极图的外圈。
在这样一个太极图中,方亭、正凝堂、来芬阁构成了阳的曲线,游廊则构成了阴的曲线,方亭是为阳中阴点,而见心斋则是阴中阳点。稳重、灵动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和谐的结合在一起。
除了总体上的太极模式外,正凝堂建筑群的设计和建造也极具特色。
2、质朴端庄的风格设计
正凝堂建筑群外墙采用虎皮石为基、上为白墙的处理模式,既显得端庄大气,又显示出整洁清净的造园风格。
南北两侧两个砖门则大量使用传统砖雕工艺,不惟门面,即便连门顶也是如此,砖雕庞大的体量和古朴的样式制造出北式、山林、皇家建筑风格中大气古朴的气象。
此外,所有建筑除使用区别于青山绿树的土红色(房子与廊柱部分)装饰外,瓦全用灰瓦,基本不做过分的雕饰,与其与隔谷相望、近在咫尺、金碧辉煌的昭庙形成强烈的效果差别。
为了弥补这种质朴的装饰风格造成的单调,正凝堂建筑的椽头进行了适当的彩饰,游廊和亭子进行了彩画,各建筑的内墙壁也预留出留白,绘制了精致的壁画,作为色彩的调配。
壁画内容以神话、佛像、花卉、山水、历史故事等为创作题材,色彩或以彩,或以墨,但都以淡雅为主色调。
3、疏密得当的空间处理
正凝堂建筑群依山而建,如何处理好山势与建筑空间的关系是考验设计师与建筑师的问题,正凝堂建筑群北侧空间采用简单的坡路设计,而南侧空间则采用云步石的处理方式,通过叠石分割空间,制造出建筑在山林之中的感觉。
内圈的游廊则用一股顺畅的气流制造了环水的游览路线,将临水观水的见心斋、面水观鱼的知鱼亭、临空赏荷的来芬阁和主体建筑正凝堂连接起来。
整个正凝堂建筑群建筑不仅完美的考虑了临水、凭空的高低关系,还极好的处理了各建筑大小、高低的错落关系,在湖泊、园林树木的映衬下,整个中部空间显得灵动而不压抑。
六、正凝堂、就松舍空间的陈设 园林既是审美空间,又是实用空间,故作为园林组成部分之一的室内陈设也凸显了园林空间的功能与风格。
乾隆、嘉庆年间,清代国力强盛,园林陈设蔚为大观。至嘉庆五年(1800)时,清室曾清点登记正凝堂建筑内相关陈设(乾隆皇帝驾崩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
(一)正凝堂陈设
正凝堂为正凝堂建筑群的主体建筑,规模最大,其中陈设既有文玩陈设,也有书籍,这在当前所见正凝堂建筑群各空间陈设中是独一无二的。
按照嘉庆五年档案记载,正凝堂文玩陈设有:
竹如意一柄;紫檀嵌玉花卉文具一对;定窑铜口挠碗一件,紫檀座;紫檀花嵌八吉祥罩盖匣一件,内安玉版册页一份;紫檀花嵌匣二件,内安册页二册;白底紫花玉壶春一件,紫檀座;红漆菊瓣碟一件;雕紫檀嵌玉插屏一对,座内安玉器八件;棕竹股黑面扇二十柄;黑添金龙提梁匣一对,内安黑墨四十锭;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册页一册;紫檀长方匣一对,内安乌木边股黑面扇二十柄;紫檀嵌螺钿小盒一件,内安册页一册;御制《诗意徐扬画》册页一册;铜珐琅圆盒一对,内安册页二册
书籍则有:
御纂《朱子全书》一部四套、翻译《易
中国历史抗日的英雄的故事
经》一套、《书画谱》一部八套、《咏物诗选》一部八套、《御览经史讲义》四套、《御制诗初集》二套、《御制诗二集》四套、《康熙字典》一部四套、《钦定授时通考》一部四套、《佩文韵府》二十套、《御制拟白居易新乐府》二套、《御制全韵诗》二套、《钦定平定台湾纪略》一部六套、《钦定全唐文》一部一百套、《钦定春秋左传读本》一部四套
(二)养源书屋陈设
养源书屋位于正凝堂左(南)前侧。
顾名思义,是乾隆驻跸此处读书之所在,书斋名来自朱熹《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养源书屋陈设如下:
雕红漆圆盒二对;紫檀嵌玉罩盖匣一件,内安玉版册页一份;紫檀花嵌罩盖匣一件,内安玉版册页一份;青玉山子一件,紫檀座;紫檀长方匣一件,内安棕竹边股白面扇十柄;御制《题兰亭图》插屏一件;雕红漆四龙樽一件;紫檀花嵌长方匣一对,内安乌木边股黑面扇十八柄;御笔小行楷书御笔小行楷书墨刻册页二套;紫檀香几一件;紫檀嵌三块玉如意二柄;填漆痰盂一件;棕竹边股黑面扇一柄
可见,陈设以册页、扇面为大宗。
(三)来芬阁陈设
来芬阁位于正凝堂左(北)前侧,据其名字,该建筑主要功能为居高临下欣赏水池中的荷花,该处陈设有:
金花漆菊瓣盘一件;雕红漆圆盒一件;哥窑铜口瓶一件,紫檀座;五彩瓷直口瓶一件,紫檀座;紫檀边座嵌玉插屏一件;紫檀匣二件,内安石砚六方;紫檀嵌一块玉匣,盛玉兔朝元石砚六方、《砚谱》一册;雕紫檀匣一对,内安黑墨七十二锭;雕红漆吉祥宝盒一对;五彩瓷盖罐一对,紫檀座;宣窑木瓜盘一件,紫檀座;白瓷红花甘露瓶一件;紫檀嵌三块玉如意二柄;棕竹边竹股黑面扇二柄;填漆有盖痰盆一件;文竹痰盆一件
陈设以砚墨为大宗。
(四)畅风楼陈设
畅风楼为正凝堂建筑群中唯一的真正二层建筑(来芬阁一层位于见心斋侧,虽为二层,实为一层),空间宽大,陈设较多:
填白釉炉、瓶、盒一份,铜匙筋、紫檀盖、座玉顶;雕红漆文具一对;青玉象耳双环瓶一件,紫檀座;紫檀边座画玻璃插屏一对;青绿商金封建樽一件,紫檀座;龙泉釉阳花太白樽一件,紫檀座;雕紫檀罩盖匣一件,内安五色锭五锭;紫檀嵌玻璃罩盖匣一件,内安乌木边股红面扇二十柄;紫檀罩盖匣一件,内安乌木边股黑面扇十柄;雕红漆小盒一对;雕紫檀嵌一块玉方匣一件,内安册页一册;铜掐丝珐琅圆盒一件;紫檀罩盖匣一件,内安册页一册;《德符心矩》墨刻册页一册;雕红漆圆盒一件,内安黑墨一锭;楠木提梁匣一对,内安黑墨四十锭;白底紫花葫芦瓶一件,紫檀座;雕红漆瑶池宝盒一对;紫漆痰盆一件;填漆痰盆一件;紫檀嵌三块玉如意三柄;棕竹边股黑面扇二柄;竹边股黑面扇一柄
古人重视室内的氛围,同时,出于养生的目的,常在室内焚香,档案中的“填白釉炉、瓶、盒”即是焚香的三件套。畅风楼陈设以册页、墨锭等为大宗。
(五)就松舍陈设
融神精舍位于正凝堂建筑群南围墙外西南侧,规模不大,从园林学上而言,属于正凝堂建筑群的附属建筑,当然亦可算作正凝堂建筑群所属建筑空间;就松舍为其中一处建筑[3]。
就松,顾名思义,指房屋靠近松树——正凝堂建筑群最后侧之园林区松树众多。
就松舍陈设如下:
嵌玉紫檀匣一件,内安册页一册;青玉洗一件,紫檀座;青玉瓶一件,紫檀座;铜掐丝珐琅盖鼎一件,乌木座;于敏中册页一册;雕红漆有屉方匣一件,内安玉器五件、册页一册;《高宗纯皇帝圣驾南巡颂》册页一册;紫檀嵌玉八棱盒一对;雕红漆圆盒一件,内安玉器一件、册页一册;红雕漆芝云宝盒一对;蓝漆五彩小盒二对;葫芦碗一件,紫檀座;青玉插屏一件,紫檀座;紫檀嵌玉璧插屏一件;五彩瓷一统樽一件,紫檀座;《元春集万图》册页一套;紫檀嵌玉长方匣一件,内安册页一册;雕红漆六方盒一对;琥珀山子一件,紫檀座;青白玉炉、瓶、盒一份,铜匙筋、紫檀盖、座玉顶;青绿螭耳洗一件,紫檀座;青玉碗一件,紫檀座;青玉双耳莲瓣洗一件,紫檀座;宣窑菱花靶碗一件,填漆拖;青玉双环花洗一件,紫檀座;青玉碗一件,紫檀座;青玉海棠式洗一件,紫檀座;青玉出戟花觚一件,紫檀座
可见,就松舍除一般房间陈设的册页、扇子、墨锭外,独多出了各种宝石(琥珀、青白玉山子、碗洗类陈设器)。
除就松舍主体建筑外,南三间现设:
成窑五彩瓷有盖罐一对,紫檀座;雕红漆梅花式盒二对;紫檀边座嵌三块玉插屏一件;冬青釉戟耳双炉瓶一件,紫檀座;紫檀边座画玻璃插屏一对;雕红漆圆盘二件,黑漆座;御制墨刻《全韵诗》一套;紫檀罩盖匣一件,内安黑石砚六方;犀角杯一件,紫檀座;青玉碗一件,紫檀座
七、乾隆咏正凝堂建筑诗摭谈 自乾隆三十四年正凝堂建筑群完工,至乾隆六十年退位,乾隆共有60题、62首诗写及正凝堂各建筑并风景。
乾隆皇帝咏正凝堂建筑群诗列表 时 间
诗 题
数量
乾隆三十四年
题正凝堂 融神精舍 来芬阁 云岩书屋 畅风楼
五首
乾隆三十七年
正凝堂 融神精舍 来芬阁
三题
乾隆三十九年
题正凝堂 见心斋口号 融神精舍 来芬阁 养源书屋
五题
乾隆四十年
题正凝堂 见心斋口号 来芬阁口号 养源书屋
四题
乾隆四十四年
正凝堂 融神精舍 来芬阁口号 云岩书屋
四题
乾隆四十八年
题正凝堂 来芬阁 题见心斋 养源书屋有警 云岩书屋 就松舍口号
六题
乾隆五十年
题正凝堂 来芬阁 云岩书屋 就松舍 畅风楼
五题
乾隆五十一年
题正凝堂 来芬阁有会 就松舍
三首
乾隆五十二年
题正凝堂 来芬阁二首,婉转韵题解闷 就松舍
四首
乾隆五十三年
题正凝
中国历史故事文化英文手抄报高清
堂 来芬阁漫题 养源书屋 就松舍 畅风楼口号
五首
乾隆五十四年
题正凝堂 来芬阁口号 养源书屋有会 就松舍 畅风楼,叠去岁韵
五首
乾隆五十五年
题养源书屋
一首
乾隆五十六年
正凝堂别有会而作 来芬阁 云岩书屋 就松舍口号 畅风楼
五首
乾隆五十八年
题正凝堂 云岩书屋 就松舍口号
三首
乾隆六十年
题正凝堂 来芬阁二首 畅风楼
四首
乾隆题正凝堂诗多达14首,多阐释《周易》、《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的主张与“正凝”二字的关系,乾隆五十八年《题正凝堂》表现得最为明显,诗云:
向来绎周易,前岁阐中庸。
契理由必合,逢源无不从。
治人先修己,去怠要思恭。
乘暇偶游至,失言戒动容。
“向来绎周易,前岁阐中庸”句自注云:
向题正凝堂,每就易鼎之卦德外离明而内异顺寻绎其义;前岁又别会中庸之旨,有句云:“中则无不正,凝叶庸之理”。要之,无过不及,不偏不倚,亦即人君正位、凝命之本理原一贯,随处体认,无不契合耳。
“前岁阐中庸”,指乾隆五十六年作《正凝堂别有会而作》诗,云:
每咏正凝堂,率阐周易旨。
兹乃有别会,谓契中庸矣。
中则无不正,凝叶庸之理。
无过与不及,不偏还不倚。
是乃天命然,能体惟君子。
吾虽见至此,实愧行诸己。
叶,通协,即契合之意。称正凝二字出自周易,而实际上与《中庸》一书所阐释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能体贴这一点的只有君子。
《中庸》云:“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又云: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至乾隆五十六年,皇帝已经81岁(弘历25岁登基为帝),骄傲的皇帝仍然谦虚地称道理自己虽然懂了,但行为上还是难以做到这一水准,感到惭愧。
而乾隆四十八年《题正凝堂》诗写得稍有不同,虽谈到思想和行政,但比较自然平淡,云:
峦梯拾级登,岩馆倚崚嶒。
熟路行来惯,虚窗辄复凭。
都无尘可到,只有静相应。
却我心希雨,山云正布凝。
写自昭庙方向来正凝堂,过桥入门,拾级而上,如登峦梯,自下而望,馆舍如同倚靠在山岩之上,路虽然并不平坦,但因多次往来,熟而惯,倚靠在打开的窗户旁,远离尘世的喧嚣,山林寂静,皇帝心中装的是天下,希望天降甘霖,却喜山云正在凝布。写景、写心俱佳。
融神精舍、就松舍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顺应自然、利用先天的审美思想。乾隆三十九年《融神精舍》中写道:“构室方种松,百年将辽待?不如就松构,树已逮千载。”乾隆四十四年《融神精舍》则云:“舍建崇山乔林下,朴凿十笏仅目食。”乾隆还有咏就松舍诗9首,乾隆六十年《就松舍口号》云:“构室常教近就松,古柯谡赖护双龙。羡非人种山为种,摩诘勤劳心则童。”
来芬阁高居二层正凝堂东北,东临水池,目无遮挡,一览无余,可以倚窗观荷,远来芙蕖幽香,故名来芬阁。乾隆颇喜是地,先后作诗15首吟咏之,作诗数量居正凝堂建筑群之首——咏建筑群主建筑正凝堂诗也只有14首。
不过,乾隆皇帝往往夏季往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到来芬阁时间基本都在农历四月,荷花往往未开[4],虽然如此,乾隆还是愿意来此,并赋诗吟诵。
乾隆三十四年《来芬阁》云:
凿池中种藕,缦回围廊腰。
循廊可登阁,因以来芬标。
荷叶未出水,荷花知尚遥。
无非得想象,走笔当解嘲。
写凿池种荷,游廊漫回,廊与阁通,颇肖,又写“荷叶未出水,荷花知尚遥。无非得想象,走笔当解嘲。”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乾隆三十七年《登来芬阁》诗写得天然自在,在乾隆咏正凝堂建筑群诗中当属佳作,诗云:
敞楼岳岳据池濆,檐际涟漪影漾纹。
漫道水华尤待候,清风波面似来芬。
乾隆四十年《来芬阁口号》云:
琳池有阁俯其濆,植藕原图来净芬。
来弗以时叶未出,凭栏只作不闻闻。
乾隆写养源书屋、云岩书屋诗亦堪读,可见彼时的造园思想和乾隆的人文情怀。乾隆三十九年《养源书屋》云:“书屋琳池上,因之号养源。”乾隆四十八年《养源书屋有警》诗云:“蓄水因之号养源”。乾隆五十三年《养源书屋》则云:
碧云寺之水,引流至香山。
香山非无泉,其势逊此焉。
既已据上流,斯可谓之源。
书屋构其侧,养源因名旃。
指出碧云寺泉水之盛超过香山,故引碧云寺水至此,蓄水成池。
按,碧云寺至正凝堂水实际是乾隆二十年碧云寺、香山、樱桃沟至玉泉山引水工程的上源。因书屋构建于引水工程调节石池的旁边才如此命名。
由水源,乾隆想到心源,接着写道:“心即理之源,养心万理端。莫善于寡欲,聊以示要铨。”
云岩书屋位于正凝堂后向西而建,一名云岩室,是正凝堂建筑群中唯一西向的大建筑(嘉庆年间修建的游廊知鱼亭西西向),乾隆有诗5首,其乾隆三十四年《云岩书屋》诗云:
书屋倚云岩,超超迥不凡。
带前溪潋滟,峙背岭崭岩。
拓院苍松留,安阶怪石劖。
缥缃随处有,稽古一开函。
写书屋倚靠叠石,面对山岩,虽然在苍松旁边建造了云岩书屋,但仍然留下了苍松,作为院落的天然点景,不惟如此,安放的石台阶也与怪石相连接。乾隆说,云岩书屋中到处都是书籍,随时可以开函研究历史文化。
按,嘉庆五年正凝堂建筑群中正凝堂内藏有典籍,而名为书屋的养源书屋、云岩书屋都没有关于书籍的陈列。之所以如此,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嘉庆将养源书屋、云岩书屋的书籍集中到了正凝堂
二、现存嘉庆五年正凝堂建筑群陈设单已有损毁,养源书屋和云岩书屋的存书单已经散佚
畅风楼是正凝堂建筑群中最为高大的建筑,登高远观,以此处为佳,乾隆有诗6首,乾隆三十四年《畅风楼》诗云:
何必雌雄宋玉材,书帷芸帙一时开。
披襟底觉心神畅,为是风从松入来。
说明畅风楼在乾隆时代藏书亦多,又云风从松间而来,观书心畅。在乾隆五十六年之《畅风楼》诗中,面对天寒少雨,乾隆表达了他作为天子的悯农思想(此诗中糅合了禅宗以心为觉的哲学思想和为天下忧的情感),云:
畅实郁之对,畅喜郁则忧。
而风何与焉,乃以名诸楼?
兹当望雨时,云作风为仇。
驱之使弗雨,郁对徒增愁。
层阁默不语,无心受飕飕。
天送风来,本是喜事,但因天旱,皇帝正盼着天降甘霖,此时的松风似乎变成了仇敌,年迈的皇帝坐在畅风楼上,再也没有了轻松的心态,沉默不语,以致于发出了“而风何与焉,乃以名诸楼”的感慨。
八、结 语 正凝堂建筑群作为昭庙和碧云寺两大宗教空间的分割与连接体,体现了完全不同的园林思想与风格,其善用水,又不同于香山其他建筑空间如璎珞岩、碧云寺诸处。
在这处空间里,完美的融合了山地园与水波园、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特点,又不悖于北式山地园林自身的特点,端庄与灵动、正直与婉转、高耸与底下和谐一处。
乾隆皇帝作为园林的“主人”(指所有人与设计者),其思想、活动充斥其间,如今“遗留”下的这处空间里,不仅仅是建筑、审美,更是历史与文化,挖掘、体味这些历史的“遗存”,既是园林研究者、游赏者、利用者的责任,也是乾隆皇帝与时人在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遗留给今人的福利。
[1] 风水学中“龙”指山脉,因山脉形逶迤起伏如龙,故称。
[2]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六《国朝苑囿·静宜园一》、卷八十七《国朝苑囿·静宜园十》。
[3] 乾隆三十四年《融神精舍》云:“葱郁山色四邻通”、乾隆三十七年《融神精舍》云:“筑舍古松间”、乾隆四十四年《融神精舍》云:“舍建崇山乔林下”,可知融神精舍的风貌与大体位置,结合清代清桂、沈焕、嵩桂《香山静宜园全图》“正凝堂”部分,可知,融神精舍、就松舍应在正凝堂建筑群南墙外位置。
[4] 乾隆五十六年《来芬阁》诗云:“而我于夏日,山庄每驻巡。来此非花期,其芬那得闻?”乾隆六十年《来芬阁二首》云:“每值临兹非夏节”,注释云:“每岁长夏,皆驻跸避暑山庄,夏初来此,荷尚未开,来芬徒有其名耳。”
文中图片从略,如需引用,请参考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498915.html
以上是关于建筑-香山正凝堂(见心斋)空间美学简说 ——兼考正凝堂建筑群的建造时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建筑-香山正凝堂(见心斋)空间美学简说 ——兼考正凝堂建筑群的建造时间;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