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与档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谱牒与档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谱牒与档案
一 谱牒释义
“谱牒”一词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广雅》说:“谱,牒也。”《玉篇》说:“牒”为“谱也”。谱与牒是同义词。
关于谱牒,历代学者作了不同的表述。东汉学者郑玄曰:“谱之于家,若网在纲,纲张则万目具,谱定则万枝在。”明代学者方孝孺说:“谱者,普也,普载祖宗远近、姓名、讳字、年号;谱者,布也,敷布远近,百世之纲纪,万代之宗派源流。”清代著名档案学家章学诚认为:“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洪秀全家族的《洪氏宗谱·序》曰:“谱也者,所以通世之先后而谱编具载者也。”今人杨冬荃先生在《中国家谱起源研究》中认为:“家谱就是将同一血缘集团的世系人物一一列举出来,也可以说,只要将某一同一始祖的后裔一一布列出来,也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家谱。”可见,谱牒就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记载了该宗族历史,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旨要。
二 谱牒沿革
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逐步形成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最近的血缘关系为父子、母子,最远的血缘关系为民族,不同的血缘关系形成规模不同的血亲集团,逐渐形成为宗族,谱牒自此诞生。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还有哪种档案比谱牒历史更悠久,影响面更广阔。自商代到民国,上至帝王,下至庶民,从城市到乡村,从汉族到众多少数民族,都十分重视编修谱牒,而且多对谱牒怀有一种极其崇敬的心情。连续不断地编修、续修谱牒,几乎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全民性”文化运动。时至今日,“家谱”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常讲的一个词汇。回顾谱牒的历史,不仅可以看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形式的档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书籍批注图片
案走过的道路极其相似,而且还可以看到谱牒自身的特点,即:因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之不同,导致谱牒的记录载体和记录对象各异,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谱牒,其种类之演变实质上反映了谱牒的历史发展过程。
口述谱牒是
中国历史皇帝及其故事
文字产生前最为古老的一种谱牒。它通过人们的口传心授将宗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我国古籍文献中记载的上古传说时代的家族世系,例如《史记》中记载黄帝各支系的《五帝本纪》等,就是口述谱牒。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口述谱牒更为普遍。
从目前考古发现得知,人类发明文字后,我国最早出现的是甲骨谱牒,属于甲骨档案的一种,最早的甲骨谱牒记载了殷王世系,以及祭祀祖先的祭祀谱,它只记世系和人名,没有事迹。稍后还出现了青铜谱牒,先秦称铜为金,故将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谱牒称为 “金文谱牒”。青铜谱牒多为祭祖用,铸上列祖列宗名字、忌日,随器永存,按时祭祖,使子孙不忘。
铁器的出现,使得石刻成为可能,石刻比青铜铭文更廉价、更方便,可以写更复杂、更大量的文字,因而“刻谱于石,以垂永久”。至汉代,碑谱已十分流行,碑谱上刻有家族的世系、成员名字、繁衍情况、官位、封地等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家谱了,并逐渐演变为墓碑。尽管后来广泛使用纸谱,但碑谱依其“以垂永久”的优势,延续至今。
三 谱牒种类
1、玉牒:中国古代皇帝的族谱,称为玉牒。它在我国起源很早,殷商时代的甲骨谱牒中,即有殷王世系的记录,尔后修谱绵延不断,尤其唐代以后,历朝均十分重视纂修和保管玉牒,其目的不外乎为了“正名分、别远近”,保持皇族血统的纯正,作为承袭爵位及财产的档案凭证,所以,中国玉牒的纂修,不仅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是高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需要说明的是,玉牒和其他形式的档案一样,清以前的多已不存,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朝玉牒2600余册,乃我国惟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室族谱。我国满族修谱历史源远流长,受到全族高度重视,入关后,清统治者为了明确划分皇室宗族的封爵等级,维护皇族内部团结,稳定皇族各支派的袭封秩序,定期分配俸银和俸米以及划分其他方面的权益,并加强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尤其提倡修谱,出现了几乎一族一谱的现象,其玉牒更是细致入微地反映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历史。伴随着八旗制度之始终,纂修玉牒在有清一代经久不衰。
2、家谱、族谱、宗谱:家谱、族谱和宗谱是一种明血统、序昭穆、记载家族历史的谱牒,它有着自己特定的记录格式和内容,诸如族姓源流、世系谱表、郡望支派、移住始末、恩荣表述(如制诰、族节、恩例、进士)、祠堂家墓(如族规、祠产、义庄)、家传著述和家训等等。家谱、族谱和宗谱之组成,还应当有表、牒、图、传,而且表、牒、图、传在
中国历史故事连环画彩色珍藏版
家谱中的作用很大。章学诚在《家谱杂议》中说:“修谱本为家史,体例自有一定,岂得出入任情,茫无成法欤!”“家谱系表,旁行斜上,乃是周谱旧式,后史所本者也。”
除了皇室玉牒外,中国绝大多数民族内部,上至达官显贵,下及升斗小民,一般都有家谱、族谱或宗谱,记载同一家族或宗族的人物世系和事迹,三者在记载内容、规格、形式上无根本差异,只是记录对象的范围不同。根据家谱、族谱、宗谱的记载对象,可细分为:
中国历史故事集的读书卡
(1)一家一房之谱:此类家谱所记内容起止时间较!短,代系延续不长,记事也较简单,是一种小型家谱,通常称作房谱、家谱或家乘。
(2)一支之谱:记载宗族中一个分化出来的独立支''派的人物世系和事迹的家谱,一支,有大于一家一房的概念,这一支派可能仍然同族而居,但更多的是迁居外乡,另辟新地。例如孔氏在曲阜以外各地的孔氏支谱,都属于此类家谱。
(3)一族之谱:通常称作统谱、通谱、世谱、会谱、大成谱等,是记载同一宗族人物世系和事迹的家谱,它包括了分散在各处的支派,是各支谱的总汇。“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是对这种家谱最好的概括。
(4)异姓合谱:即集两个以上众姓于一谱的谱书,此乃唐朝以前各代家谱之主要形式。相传周朝史官曾经撰写《世本》,是异姓合谱的祖本。这种谱书,除了表明“万木一本,万派一源”、“联天下为一家”之原始用意外,其重要目的,就是在重门第的思想驱使下,区分族和族之间的高下等级,以为选官出仕和联姻服务,尤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明显。唐后,私谱大量涌现,它依然继续流行。
四 谱牒性质
《现代汉语小词典》对“家谱”的解释为:“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辞海》的解释为:家谱是“旧时剥削阶级记载其一姓世系及显赫人物的谱籍,目的在于炫耀门第,维护反动的族权统治”。可见长期以来,人们多以谱牒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简单地加以否定,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将家谱和“变天账”联系在一起,“文革”中无知的红卫兵更是将家谱当作“四旧”加以焚毁。
科学地说,谱牒实质上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记录,不为封建家族和剥削阶级所独有。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观点是,谱牒的出现是中国人民尊重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记录家族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五)中指出,谱牒的性质属于历史范畴。他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谱牒是历史的一种记录,是可以和历史档案中的奏折、题本、信函、日记等等并列为一类的史料。诚然,由于历史上文化多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只有他们才有可能为本族本家撰修家谱。如果这便成为否定谱牒存在的意义,进而对其采取消灭措施的理论依据,那么,依照这种荒谬绝伦的极“左”理论演绎下去,绝大多数历史档案,均出自历代统治阶级之手,是否也要像对待谱牒那样,采取彻底否定、“焚尸扬灰”的态度呢?很显然,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五 谱牒价值
完整的谱牒,记载了本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仅仅 “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还记载和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本家族相关的地方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年节来历等,无疑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
1、关于乡村史的记载:我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农村形态的特点是聚族而居、农业生产为主,农民世代在一块土地上生活、劳动、繁衍,他们不但要依靠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且还需要同族人的帮助。这样,本来就拥有共同祖先的族人,有着天然的情感和心理上的联结纽带,加上生产活动中的共同利益,人们很自然地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的谱牒则必然要反映乡村活动中的人和事,而这些活动又是活生生的农村历史。我国以前乡村一级的档案很少,谱牒中记载的大量村史内容,可以弥补档案之欠缺。
2、关于宗族史的记载:宗族亦称家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宗族是民族的组成部分,或者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也有多种民族同属一个宗族的。民族杂居地区,不论是哪个民族,在明清两代编写的谱牒中,大都载有其先祖进入该地区世居后的详情,谱牒的内容多记载了某一宗族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3、关于家世史的记载: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研究既要弄清楚历史人物的史实,亦应了解他的家世,许多名人的成就与其家世的影响密不可分。谱牒中关于人物家世的记载,对史学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这种记载在谱牒中往往占据重要篇幅。通过对本家族人物、家世的记载,可以体现该家族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从而对某一历史人物有更科学的认识。
4、关于名胜民俗的记载:我国不少地区以本地的风景名胜自豪,许多家族的历史就和本地名胜古迹有关,谱牒中往往记下了名胜古迹的历史和现状,有的谱牒还记载了本地的风俗民情。通过各家族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与文化生活中的习尚,可以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家族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孙中山先生曾经就谱牒中记载的风俗民情讲到:“有人事业文章可传者,官史或不具,唯家乘所详。”他认为,风俗民情是普通百姓在长时间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俗,官史不一定记载,但在家谱中却可以见到。
此外,谱牒中还有关于家训格言、排行字辈以及族规家法等记载。
近年来,海内外研究谱牒学之风开始兴盛,这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统一、发扬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的一项有益之举。不少学者苦于档案史料不足,某些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课题无从下手,其实,这些在谱牒中都有大量详细的记载,不仅开卷有益,且取之不竭。希望我国各级档案部门加强对各种谱牒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弘扬中华民族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注释
[1]方孝孺《族谱序》,《逊志斋集》卷十三。
[2]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一。
[3]章学诚《章氏遗书》十三。
[4]凌迪如《古今万姓统谱·自序》。
(资料来源:《北京档案》2003年第3期,中华文史网整理。)< td="">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496972.html
以上是关于谱牒与档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谱牒与档案;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