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炎黄文化-从“天下”到“世界”——中国认知世界的观念变迁

  • 炎黄文化,西方世界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23 22:3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炎黄文化-从“天下”到“世界”——中国认知世界的观念变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炎黄文化-从“天下”到“世界”——中国认知世界的观念变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从“天下”到“世界”——中国认知世界的观念变迁


人类观念变迁有其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归根结底要服从社会演变的规律,其本质是
时代与社会变迁在人类观念中的集中反映。数千年来,中国的“世界观”经历了一个从
“天下”到“世界”的变迁过程
有评论称,10月1日的国庆盛典,不仅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更将使中国重新认识世界,因为庆典所展呈现的自信的中国风范将深刻影响每一个中国人。
中国对世界的认知(简称“世界观”),从根本上讲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人类观念变迁有其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归根结底要服从社会演变的规律,其本质是时代与社会变迁在人类观念中的集中反映。
人类观念变迁总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专门的系统的理论探索;另一种是随意的、非体系化的观念变革。前一种虽然深刻但却少见,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理论发展之前沿;后一种则是基础的,散见于时人的日常言论或随笔著述,虽不成体系,但却反映了该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风貌。
就中国对世界的认知这一问题而言,数千年来,中国的“世界观”经历了一个从“天下”到“世界”的变迁过程。具体说来,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6世纪以前:以“怀柔对朝贡”为机能的世界体系
16世纪以前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主导中国人对整个世界看法的主要是天下观念。何谓天下?美国学者柯岚安谈道:“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天下是一个地理词汇。从字面上说,‘天’是天上、天空,或上面的东西;而‘下’,是一个排序词,意指下面、更低的,或下级的。因此,天下是指天空下的一切,通常在典籍中用以指代‘尘世’和‘(华夏)世界’”。其时,中国人看待世界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把本身视为世界的中心,居于天下之中。“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换言之,就是以华夷眼光看待世界。
这一时期,农业文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人们所谓的“天下”,更多地指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强调“中国之与夷狄,内外之辨也。以中国治中国,以夷狄治夷狄,犹人不可杂之于兽,兽不可杂之于人也。” “中国”之名由来已久,但一直以来并不是“国家”的名称,更多地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先秦时所谓的“中国”是与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相对应的文化地理概念。“中”之称谓暗含着一种文化中心论的心态,华夷之辨呈现的是诸夏列邦和邻国之间,以文化发展的程度为依据的“天下”秩序。一直到16世纪,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以“宗主国对番邦”为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怀柔对朝贡”为机能的世界体系。“天下”是古代朝贡体系的一种观念表达,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中国”不仅是地理上的世界中心,还意味着文明和教化的先进。中国不仅在向世界输出自己灿烂发达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雄视万方、胸怀天下的文化情结。
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极少数知识精英“世界观”开始向近代转变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人的“世界观”开始了向近代转变的历程。在这三百年中,西方殖民势力逐渐东来,伴随着西洋军舰、商船,以天主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频敲中国大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展开了持续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比较深入的文化交流。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和西方之间第一次深入的文化接触和交流,它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正是这次交流使中国人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走向近代。比较典型的如清康熙时著名理学家李光地就接受了地圆说,承认“中国不可言地之中”,“地至圆,无有上下,周遭人皆戴天履地,无有偏侧倒置。”但同时,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心还促使李光地强调地圆说源于中国,非为西方原创。
又过了几十年,知识界对地圆说的理解似乎又有了明显进步。理学家谢济世对西学兴趣不大,但也能形象地描绘地球的基本形状。他说:“天积气,气扛地,地似球,人悬如蚁。”陆耀则生动地介绍了地圆说和地球的地理情况,并详细勾画了地球五大洲的分布情况。这与当年李光地的有关见解比起来,当然更加科学,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时期中国人世界观的变革,主要限于极少数知识精英。总的说来,其时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局限性仍很大。特别是康熙禁教以后,西方新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很少,像启蒙运动所提供的近代思想没有传到中国,中国和外部世界之间的隔绝仍很严重。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世界”取代了“天下”,
 中国认知世界的基本观念构架实现了范式转换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新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给予中国的“天下”观念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真正开始“开眼看世界”,并勇敢地抛弃“天朝帝国”的迷梦,疾步追赶世界先进潮流。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凭借商品的低廉价格,拥有了“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并“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向全球拓展。两种文明之间的碰撞,两大世界体系之间的竞争,成为不争的事实。
当旧有的朝贡体系被新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取代后,“天下”观念也就丧失其存在的根基。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华夷之防不复存在,迫使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虽然清廷仍保持“夷”的用语,但知识群体已经意识到中国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格局。面对西方列强和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中国传统文

中国历史故事百度百科

化迅速走向衰落。华夷之辨曾是长期以来传统儒家士大夫坚持的文化观念,但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中西文化碰撞中,这种心态冰释瓦解。如果说,鸦片战争时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只是在这块经过几千年积淀的坚冰上凿出了一道小小的印痕,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则已开始尝试向西方深入学习。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器物层面开始,然后上升到制度层面,最终深入到精神理念层面。洋务派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以“变法”和“共和”,践行西方的典章制度;新文化运动的骨干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服膺西方的精神理念。可以说近代的中西文化争论,框定了百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视野。至此,任何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考量,都断不可离开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

中国历史故事有哪些6

由此,“世界”取代了“天下”,中国认知世界的基本观念构架实现了范式转换。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世界认知这一问题上形成了三个重要的理论成果
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人认知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学者认识世界、研究世界的看法就为之一新。新中国的成立,更是从政治制度保障、民族文化自豪等多方面鼓舞、提升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奠定了新的基础。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不像传统的华夷观和“中国文化中心论”那样夜郎自大,也不像“全盘西化论”那般妄自菲薄,我们真正开始以平等的态度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真正开始全面而科学地认知世界。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波澜壮阔的60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党和国家在世界认知这一问题上形成了三个重要的理论成果。
其一是“三个世界”理论。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并说明了中国的对外政策。他指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判明新的国际形势提供了指南,改善了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迄至今天仍然影响深远。
其二是对外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在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中,隐含的是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等理念。在《邓小平文选》第2卷和第3卷中,邓小平数十次谈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些理念以及对外开放理论构成了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同时为中国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境况中,正确地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
其三是“和谐世界”理论。和谐是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是科学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问题上收获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
中国逐渐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心态认知世界

中国历史姓谢名人故事

过上述从“天下”观念到“世界”观念的简略回顾,我们可以看

中国历史故事ppt内容精美

到,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和研究,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观念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特点值得引起特别注意。
其一,中国逐渐以更加科学、全面的观点认知世界。正如恩格斯所言,“自然观的……变革只能随着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实证的认识材料而实现”,由于科技、交通、通讯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古代中国人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其对世界的整体认知水平也受到了历史条件的制限。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科学,更加全面。这不仅体现在我们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对整个世界加以测度和描绘,更加重要的是,它还体现在我们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当代世界的本质特征、深层规律和发展趋向。这一点将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历程和世界历史的进一步展开而愈益充分地呈现出来。
其二,中国逐渐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心态认知世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在历史悠久长河中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站在世界文化的前列,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历经几千年而弦歌不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曾经发达不代表永远发达,历史的辉煌不能掩盖中国的近代耻辱。从16世纪到19世纪,在欧洲人走出中世纪的寒夜、向着现代化迅跑的时候,中国被世界历史潮流无情地甩在了身后。因而近代以来,中国在对待西方、对待世界的问题上,总是心情矛盾而复杂。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中国道路在国际上日益引起关注和重视,中国在世界认知问题上也愈益呈现出自信、从容的文化心态。
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当今天我们穿过历史岚霭回顾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历程时,我们所感悟到的,除了从“天下”到“世界”的观念变迁外,不是更能听到潜藏在观念背后的世纪变迁、时代发展以及历史进步的铿锵步伐吗?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490907.html

以上是关于炎黄文化-从“天下”到“世界”——中国认知世界的观念变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炎黄文化-从“天下”到“世界”——中国认知世界的观念变迁;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4140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