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清朝“多伦诺尔会盟”历史事件介绍 多伦诺尔会盟的历史意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多伦-清朝“多伦诺尔会盟”历史事件介绍 多伦诺尔会盟的历史意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朝“多伦诺尔会盟”历史事件介绍 多伦诺尔会盟的历史意义
多伦诺尔会盟,清代喀尔喀蒙古各部贵族的一次会盟背景
1635年皇太极从成吉思汗正统传人额哲处取得传国玺,成为蒙古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漠南蒙古被清朝控制。漠北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部:车臣汗部(东部)、土谢图汗部(中部)、札萨克图汗部(西部)。进“九白之贡”,表示臣服。康熙元年(1662年),札萨克图汗旺舒克被部属所杀,许多部民,为避战祸,逃到土谢图汗部。事后,康熙帝命旺舒克之弟成衮承袭汗位。后札萨克图汗沙喇要求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归还本部逃亡部民,未果。札萨克图汗多次上疏康熙帝,康熙帝指出:“生事互杀,交相战争,兵戎一起,姑不论人民困苦,即两汗岂能并存?”(《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派大臣调解。康熙帝强调:“恐两部不和,必致有攻战之患。”札萨克图汗与土谢图汗,悬挂佛像,共同盟誓:“自今以往,当永远和协。”噶尔丹插手拉拢札萨克图汗,与噶尔丹会兵。土谢图汗以此为由,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派人诱骗札萨克图汗沙喇及其台吉等,到固尔班黑尔格,杀害。又杀死噶尔丹之弟多尔齐扎卜。噶尔丹借此机会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率三万劲旅东进,突袭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和弟弟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败退,奔向内蒙古,噶尔丹也借口追赶土谢图汗而到达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境内的乌兰布通(蒙古语,意为红山)。康熙帝决定亲自解决外蒙古问题。
过程
五月初一日,派内大臣索额图传谕旨:土谢图汗对杀死札萨克图汗写出认罪书,承认“扰害生灵,实臣等之罪”。将“认罪书”发给与盟的各部首领,以求取得札萨克图汗弟策妄扎布等的谅解宽容。
初二日,在御营外搭起黄色御帐篷。御帐篷南向两侧,设紫红色长帐篷,邀请蒙古王公进驻。正对御座有一帐篷,帐内桌上摆满了金银器、酒杯等用具。在皇帝御帐两侧的长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其中有特意从北京带来的四头大象,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弟策妄扎布、车臣汗四人坐在第一排。其他官员按序列座。喀尔喀总计近千人。向八旗军拥护下的康熙帝行三跪九叩礼。然后进行三项议程:第一,康熙帝宣布赦免土谢图汗之罪,将册文和汗印授予土谢图汗。第二,封被土谢图汗杀害的札萨克图汗亲弟策妄扎布承袭其兄汗位。第三,康熙帝应允喀尔喀贵族请求,宣布“将尔等与朕四十九旗
初三日,册封。第一,对哲布尊丹巴、三部汗各赏银千两,蟒缎、彩缎各15匹。他们跪谢山呼万岁。第二,康熙帝再次召见哲布尊丹巴、土谢图汗、策妄扎布、车臣汗等共35人赐宴。用蒙古语与他们交谈,土谢图汗、车臣汗等奏曰:“圣主如此深仁,臣等恨归顺之晚耳!惟愿圣寿万年,俾臣等仰沐洪恩,长享太平之福。”(《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第三,分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在爵位上完成了“皆执臣礼”的等级序列,实行清朝封爵制度和法律制度。
初四日,康熙帝身着戎装,头戴镶有貂皮的头盔,佩带胯刀和弓箭,骑马绕场一周,下马射箭,十矢九中。蒙古王公震惊。随后阅兵。部队按八旗序列,有骑兵、步兵、炮兵等,约10000名骑兵和1200名步兵,排列长约10里。步兵和炮兵在行列中间,骑兵分列两翼。康熙帝乘马由中间通过检阅部队,然后登上一座小山包。在这里安设御帐,四周侍卫林立。喀尔喀王公来到帐前站列于右,八旗大臣、都统站列于左,演习随即开始。步兵骑兵汉军火器营先后入场,喀尔喀王公悚惧震惊慑服。
初五日,康熙帝敕建
初六日,回銮。康熙帝再次单独会见哲布尊丹巴、土谢图汗,并赏赐御用帐幕和金盘、瓷碗等物。喀尔喀王公贵族列队跪送皇帝车驾回京(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2206/131161.html
以上是关于多伦-清朝“多伦诺尔会盟”历史事件介绍 多伦诺尔会盟的历史意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多伦-清朝“多伦诺尔会盟”历史事件介绍 多伦诺尔会盟的历史意义;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9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