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乱-侯景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介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侯景之乱-侯景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介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侯景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介绍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侯景起兵后相继拥立又废黜萧正德、萧纲(简文帝)和萧栋三个傀儡皇帝,最后于551年自立为帝,国号汉。梁湘东王萧绎在肃清其他宗室势力后,派徐文盛、王僧辩讨伐侯景,战局逐渐扭转;驻守岭南的陈霸先北上与王僧辩会师,于552年收复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终于平息。侯景之乱后,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了南弱北强的形势。士族门阀在侯景之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出身江南寒人的陈霸先趁势崛起,在乱后5年取代梁朝,建立陈朝。北朝的两国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乱的机会吞并大片南朝土地,国力陡增,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背景
三足鼎立
南北朝时期进入到公元6世纪,逐渐由南北对峙转入三足鼎立的格局。523年以后,北魏陷入六镇起义的混乱局势中,528年发生河阴之变,契胡尔朱氏集团控制北魏政权。532年,高欢消灭尔朱氏。534年,宇文泰割据关陇,孝武帝元修西奔
在这三国中,东魏综合实力最为强大。东魏继承了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中原地区,占尽天时地利,所以东魏及后继的北齐是当时中
侯景降梁
由此可见,在三国对峙中,东魏实力最强,西魏整合最优,梁朝虽然经济文化发达,但所积累的社会矛盾(包括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等)却濒临喷发期。在此背景下,野心家侯景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侯景出身朔州羯人,早期为尔朱荣之部下,后投靠高欢,得其重用,于532年(北魏中兴二年,梁中大通四年)四月被拜为南道大行台,镇守河南之地,542年(东魏兴和四年,梁大同八年)升为河南道大行台,“拥兵十万,专制河南” ,实力雄厚。高欢虽对侯景委以重任,内心却极其猜忌;侯景虽对高欢尚算服帖,但却与其世子高澄不睦,曾扬言:“王(高欢)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 到547年(东魏武定五年,西魏大统十三年,梁太清元年)正月高欢病重时,对高澄语及如何制服侯景之事,并写信召还侯景。 高欢死后数日,侯景就公开反叛东魏,他先请求以河南六州附西魏,西魏授侯景以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郡公的官爵 ,但并不出兵,表现出冷静谨慎的态度;稍后侯景又求助于梁朝,愿以十三州附梁。
收复中原一直是南朝挥之不去的情结,正好梁武帝梦见中原平定,不久后侯景的降表就送抵建康,梁武帝大喜 ,再加上梁朝自陈庆之死后一直缺乏良将,所以颇有接纳侯景的想法。但群臣廷议时,尚书仆射谢举等大臣都表示反对,梁武帝便为此犹豫不决。这时他的宠臣朱异进言道:“圣明御宇,上应苍玄,北土遗黎,谁不慕仰?为无机会,未达其心。今侯景据河南十余州,分魏土之半,输诚送款,远归圣朝,岂非天诱其衷,人奖其计?原心审事,殊有可嘉。今若拒而不容,恐绝后来之望,此诚易见,愿陛下无疑!” 梁武帝听了这话以后摒弃廷议,决心接纳侯景,强调“得景则塞北可清;机会难得,岂宜胶柱!” 于是下诏以侯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随后又派司州刺史羊鸦仁等率军接应侯景。 此时侯景虽附梁朝,但仍与西魏通款,为自己留足退路。
东魏接到侯景叛乱的情报后,第一时间派韩轨、元柱等前去围剿,却在颍川被侯景打败。 这时不仅梁朝出兵援助侯景,西魏荆州刺史王思政也于当年(547年)五月率兵接收侯景所献土地,宇文泰先派李弼、赵贵等援王思政,又派韦法保、贺兰愿德等助侯景,但又要召侯景入朝长安,削其兵权,遭侯景拒绝。 因而宇文泰断绝了与侯景的关系,召还所有援侯景人员,并让王思政守护新获得的颍川之地(两年后被东魏收复)。侯景也不再联络西魏,完全投靠梁朝。七月,羊鸦仁所部梁军入驻侯景控制下的悬瓠城。东魏高澄派出被认为是侯景克星的慕容绍宗讨伐侯景及梁军,梁武帝也派其侄贞阳侯萧渊明攻打东魏援助侯景,结果于十一月在寒山(今江苏铜山)被东魏军打得落花流水,萧渊明被俘。次年(548年)正月,东魏又在涡阳大破侯景,侯景率800余名残兵败将逃到梁朝境内的寿阳(今安徽寿县),羊鸦仁等也弃悬瓠而走,东魏便收复了侯景献给梁朝的土地。如此一来,梁朝除了得到侯景这颗定时炸弹以外,一无所获。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2205/130772.html
以上是关于侯景之乱-侯景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介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侯景之乱-侯景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介绍;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92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