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李自成起义军自李自成死后大顺军去向?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李自成-李自成起义军自李自成死后大顺军去向?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李自成起义军自李自成死后大顺军去向?
也许说李自成这样的起义者为“历史尘埃”不太恰当。但于李自成死后树倒猢狲散的大顺军而言,寻求落定之处也确实是他们的当务之急。一、大炮与终点
清顺治元年(1644)秋,枯叶将潼关的血色掩盖。不日之后,飘飘然的大雪开始落下。然而雪色上很快又覆上了一层血色——在多铎的领导下,清军与大顺军在潼关对峙。春节未过,李自成就已亲自赶赴前线,与清军数次展开血战。
彼时距离李自成势头正盛,占领京城称帝,进而又退出京城已
但这世上既然有“皇天不负有心人”,就会有“城墙上赶麻雀——白费功夫”。当清军终于将红夷大炮搬到潼关前线后,李自成的命运就已经悄然画起了句号。在红夷大炮的猛攻和掩护下,大顺军的进攻屡屡失效,逃窜者也越来越多。 终于在顺治二年(1645)元宵节前后,李自成不得不带着大顺军放弃西安,直接转向南方寻求生机。而这一转,就转出了一个李自成死在湖北九宫山,大顺军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二、西去与南归
树倒猢狲散。李自成一朝被杀,群龙无首的大顺军又该怎么办呢?为了生存,一部分大顺军决定西行入蜀,在巴蜀与清军继续斗争。但更多人的,最终都选择了南下投靠南明及相关势力。
西行入蜀的大顺军余部,主要有李来亨、刘体纯、袁宗第等人。因为势力有限,这些人起初决定采取分兵抗敌,相互策应的计划。其中李来亨的实力相对较强。故而在今湖北兴山县万朝山一带,李来亨曾歼灭清军万余人(其中更是有两百余名文武官员),震动楚蜀。但因为总体生存空间的有限,这部分余部最终还是南下投靠南明。
南下的大顺军余部,包括李来亨、袁宗第、郝摇旗、吴汝义、王进才等将领。因为与南明、大西军余部以及其他不少势力都有抵抗清军这一共同目标,故而大顺军余部同以南明政权为首的抗清势力达成了同盟,继续参与到相对有组织的抗清活动之中。
三、自强与自戕
而如果说西行的大顺军余部是想要求得一线生机,故而各自分散自保,那么南下投靠南明的大顺军余部,理由反倒冠冕堂皇得多。当初在招揽这些草莽时,南明打出的旗号就是所谓的“大义”。
这“大义”说起来好听,实际上不过是洗去大顺军原本的贼名,并给大顺军余部画“建功立业”、“荣华富贵”的大饼。但就是如此可悲:
大顺军余部先后归顺南明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等,成为有限的抗清力量的重要组成。但此时,对于这些大顺军余部而言,他们自身的性
且于南明朝廷而言,抗清虽是他们打出的名号,却并不是真正在执行的政策。内部贪腐、统治无能、军事力量贫弱……与其说这些政权是在抗清,不如说他们是在打着抗清的旗号进一步剥削南方的普通百姓。
因而在清军实力强劲,南明政权又内乱不断,重心不定的局面下,我们只见哪怕大顺军余部已经向南明俯首称臣,甚至如大西军余部将领李定国一样忠心更甚以往,也得不到南明对应的尊重,更得不到抵抗清军,实现复明伟业的真正机会。
此外
外有强敌,故而在末路联合抗敌,以求一线生机。只可惜大顺军终究还是选错了伙伴,将自强变成了自戕——犹如极盛时能占领京城以称帝的李自成,终还是沦为历史的败寇。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2107/125511.html
以上是关于李自成-李自成起义军自李自成死后大顺军去向?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李自成-李自成起义军自李自成死后大顺军去向?;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9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