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中国古代“枢密院”官职制度历史介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枢密院-中国古代“枢密院”官职制度历史介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古代“枢密院”官职制度历史介绍
枢密院,中国历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军事。中唐即设之,本为沟通中外出纳帝命的皇帝秘书机构,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后以枢密院所属内使为神策军护军中尉与地方监军等军事职务后,开始逐渐转化为军事管理机构。五代后梁有心革唐代宦寺弄权之弊,乃罢枢密院,另建士人充任的崇政院,以备顾问参谋[1],以崇政使知院事。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又改崇政院为枢密院[2],以枢密使知院事与宰相共秉朝政[3],同时仍都监诸藩镇兵马事务。天福四年(939)晋高祖废枢密院,而“以印付中书,院事皆委宰相分判”。天福七年高祖去世,宰臣冯道等人上表“请依旧置枢密使”。开运元年(944)复置枢密院,以桑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至后汉隐帝以枢密使郭威主管军政后[4],枢密院大致完成了最高军事管理机构的转化。
北宋枢密院分兵部与中书门下军政之权,与掌管
佐天子执兵政:
枢密使(从一品)知枢密院事(正二品)同知枢密院事(正二品)枢密副使(从二品)签书枢密院事(从二品)同签书枢密院事(正三品)枢密直学士(正三品)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为之贰。
宋初,官无定制。有使则置副,有知院则置同知院,资浅则用直学士签书院事。置知院、同知院二人。
元丰五年改官制:使、副悉罢。元佑初,复置签书院事,仍以枢密直学士充。开禧后,以宰执兼任,遂为永制。使与知院,同知、副使,亦或并除。其签书、同签书并为端明殿学士(正三品)。
掌承宣旨命:
枢密都承旨(从五品)枢密副都承旨(从五品)枢密承旨(正六品)枢密副承旨(正七品)枢密检详官(从六品)枢密计议官(正八品)枢密编修官宋初枢密院下设四房:兵、吏、户、礼。神宗元丰五年增至十
逐房副承旨三人,主事五人,守阙主事二人,令史十三人,书令史十五人。
元祐既创支马、小吏二房,增令史为十四人,书令史十九人,创正名贴房十八人。大观增逐房副承旨为五人,创守阙书令史三人,增正名二十八人。
辽朝置北枢密院、南枢密院及汉人枢密院等三院,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明太祖废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2106/124607.html
以上是关于枢密院-中国古代“枢密院”官职制度历史介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枢密院-中国古代“枢密院”官职制度历史介绍;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93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