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古代朝廷如何消除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压力?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古代朝廷如何消除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压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古代朝廷如何消除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压力?
成语,这绝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相当一部分流传至今仍在频繁使用。不过也有很多成语,被误用了。或者说,使用者在没有完全理解其本意的情况下,就在使用。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个如今在网络上使用率比较高的成语的本意,它就是雨露均沾。不过今天的重点并不是雨露均沾,而是它所要消亡的一个制度。
这话啊,还得从秦始皇那朝说起。统一华夏后,这个国家的疆域空前地辽阔。为了有效削弱地方政权,秦始皇废除了前朝的分封制,首推郡县制。简单来说,周朝公、侯、伯、子、男、君的爵位都被削除,王也更不可能会有了,地方政府最高权力的人只有被皇帝任命的郡守和县令,不再存在能够自治并世袭的君主。以前的天子是被各自统治一国的公、侯、伯、子、男、君共同效忠的天下共主,可如今的皇帝是天下唯一的君主,并不需要另外六种等级的国君共同治理天下。
不像前朝,周天子和其他国君除了继承人,剩下的儿子也能得到可观的爵位与封地。可在秦朝,如果你无能,即便是皇帝的儿子也无法为官,而你现在还能过着好日子完全因为你还是皇子,这就意味着在皇帝百年之后你便失去了贵族的身份。甚至即便你有一定能力,可只要不是帝国接班人,那你也只是得到一个无法世袭的官职,还是得不到封地,你的后代还是会失去贵族的身份。其实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规定了无论何种社会地位,几代之内如果还是没有立下新的军功
这种新制度虽然在理论上更有利于中央集权,不过推行力度过于强硬,让习惯了分封制的旧贵族难以接受。秦国也是经过了好几代才将其消化,可要将推行范围直接扩大到整个华夏,那是会出大事的!因此,在短时间内便纷纷引发了各地旧贵族所领导的复国行动,也就是俗称的起义或者造反。
造反成功了,秦朝被灭了,楚国旧贵族项羽得了天下,他觉着这郡县制不合时宜,于是又复辟分封制,将天下分成二十份,旧贵族和灭秦功臣拿到封地各个称王。不过平民此刻也意识到了统一的重要性,于是身为楚国旧平民也是如今新诸侯的刘邦便站了出来,他收服各路诸侯也成功击败了最强大的项羽,这天下又落到了刘家。
复分封,还是设郡县,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面临着这么一个严峻的问题。前者,他是在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并加强中央集权;后者,他会失去诸侯的支持搞不好变成第二个项羽。建国伊始,既不能动摇民心,也得喂饱了助他灭项的功臣。要不然,并行吧!于是他合并了周朝的分封制与秦朝的郡县制,让大家伙先进入一个适应郡县制的过渡期,有的是时间慢慢削弱地方君主的权力。汉承秦制嘛,秦朝的理论大多是对的,我朝改良下,别操之过急就好。
这个制度叫郡国并行制,简称郡国制。不过此处的封国,范围已经比战国时期的那些小很多了,而且与之并存的是更多的郡县。西汉的行政区划是州里有郡,郡里有县。而王国与郡同级,侯国则与县同级。那么,王爷、侯爷除了能世袭和保留一定赋税,权力其实与郡守、县令别无一般,他们还有个上司那就是州牧或者叫做刺史,因此国的实际自治权被大大削弱。而封国里实行的继承法还是跟秦始皇当初的设想一样,只有该国的太子、世子才能继承王位、侯位,其他王子、公子无法从父亲手上获得任何土地,只能通过立功来维持贵族身份。
为了地方权力更加好地收回到刘家手上,刘邦找了各种借口将所有的异姓王降成了侯,或者直接诛杀。最典型的是当年灭项的大将军韩信,从楚王降级到淮阴侯,又被骗进皇宫诬告造反而处死。空出来的封地怎么办?取而代之的,则是同姓王,不是皇帝的兄弟就是儿子。这还不够,晚年又召集群臣立下白马之盟,也就是所谓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话就是说刘家人才能封王,有功者才能封侯。
刘邦还是过于信赖自家人,自以为这样就能如长安城之名一样长治久安。正是因为刘邦疏于提防,各王国的主人换成了同姓王之后反而又开始慢慢做大。
于是在刘邦的孙子那朝,汉景帝刘启实在看不下去了,总觉着这堆血亲窝在家里谋划些什么,随时都有可能造反啊。后来听了御史大夫晁错的话颁布新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削夺各位国王的土地。
十多天后,七国之乱爆发,景帝遭到了一个堂伯与六个堂弟的反叛,他们以“清君侧”为名要带兵进京杀晁错。可我们都知道,吓得要命的景帝赶紧把晁错给腰斩了,可还是挡不住大军西进。毕竟晁错就是个借口,抢皇位才是正事。
还好有大将周亚夫,花了三个月平叛,杀了七个国王和十多万叛军。结果除了楚国被保留下来另立楚王之弟为新王,其余六国皆被废除。封国虽然少了,不过依然存在,帝国的威胁也依然存在。
景帝的儿子是武帝,持续父辈的削藩大业。元朔二年(前127),曾周游各封国最后还是来到中央做官的主父偃上书,建议武帝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新的地主。如此一来,名义上是广施德惠,实际上是使各封国势力自行分化。正如皇上在后宫也不能独宠一个女子,去她们房间的次数得分得平均点啊。对,雨露均沾一词就是在这时出现的!说得通俗点,那就是请皇上面对那些后妃时,把精子分得平均点!
而且在该词的用法上,后世也是一直沿用为恩泽,尤其是用在皇帝身上。听听这些人怎么说的吧: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蒙君惠患难周,春风雨露沾枯朽。——明·佚名《鸣凤记·驿里相逢》年来搅扰,未结姻亲,雨露先叨。——清·李渔《意中缘·会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这位诗人,他在“雨露”的研究上非常有造诣)
好了,继续正题。武帝觉得这么干挺好的,于是采纳,并于当年正月颁布该法令,也就是推恩令。这推恩令下达后,各王侯果然不反对,也觉得这么干挺好的,都照令实施。这一个王爷如果有十个儿子,就把王国分成十份,最大的一份留给嫡长子还叫王国,其它九个儿子也都得到一小份叫作侯国。那么继承后,嫡长子成了小王爷,他的九个弟弟也都成了侯爷。实际上,就是将一个郡的势力分裂成了一个大县和九个小县,那还能整出多大点事儿?更何况,再这么分裂个几代下去,到时中央想怎么回收就怎么回收,敢说个不字杀你全家。
趁着这个势头,再加把劲,把王侯的自治权也再收回点。于是,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造货币,并将各地货币收回长安销毁,正式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此后,封国的权力那是一日不如一日。
再后来啊,连一州刺史甚至一郡太守的权势都赶过了王侯。瞧瞧东汉末年,进京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就兖州刺史刘岱姓刘,就乌程侯孙坚和祁乡侯袁绍是侯。其他的王侯都去哪了?3个世纪削下来,该分裂的分裂,该回收的收回,真正实力雄厚的早不存在了。
再再后来啊,
王爵尚且没了封地,那王爵以下更别想了。北周又增设国公一爵,再之后又有更多的爵位被增设,当然都已经失去了实际统治意义。
说来说去,还是得归功于机智的刘邦设立郡国制,也得归功于更为机智的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china/202004/116908.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史-古代朝廷如何消除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压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古代朝廷如何消除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压力?;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9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