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董卓-为何说貂蝉是古代四大美人中的“第一艳女”

  • 董卓,何进,袁绍,三国人物,貂蝉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7-24 15:18
  • 小虎历史故事网

董卓-为何说貂蝉是古代四大美人中的“第一艳女”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董卓-为何说貂蝉是古代四大美人中的“第一艳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貂蝉其人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6


  关于貂蝉的身份,《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上说的都是侍女,《三国演义》中貂蝉一开始的身份也不是王允的养女,而是歌伎,与侍婢无异,日后董卓、吕布娶她,也是妾室而已。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古代贵族官宦或者说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的婚姻问题。
  我们都知道,古代是一夫多妻制,通常说三妻四妾,皇帝则说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三千佳丽等等。但古代的婚姻是有规则的,并非是男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尤其是妻室,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通常说的三妻四妾在现实中一般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妻子通常只有一个,即正妻,而其他的都是妾,所以说娶妻纳妾,妻子只能娶一个,妾可以多纳,但是这些妾的身份比之妻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妻子是法律认可的,迎娶时按一定的规则,找媒人,下聘礼,正所谓明媒正娶,要举行拜天地入洞房诸如此类正规的仪式,娶进来后妻室在家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俗话说“男主外,女主内”,这里的女自然不是说妾,而是妻。妻子在对家中的事务,尤其是闺房内的事有相当的权力,甚至对

老公纳妾行房都有权干涉。假如夫妻离婚那也要写“休书”,而妾不同了。一般说纳妾,不说聘礼,只称为“资”,意思就是把你买回来,入房后也是低妻一等,要听从妻室的吩咐,讨好妻室,地位比一般的奴婢也高不到哪里去,甚至可以说是变相的奴隶。一般有说宠姬,还有上文说到的貂蝉的身份侍婢歌伎,就是妾的变种,而且连妾还不如,纯粹是主人的玩物,没有地位可言。如著名的大词人苏轼,就曾经在流落异乡时把自己的妾一一送人,就如同送物品一般,尽管妾王朝云留在了身边一直陪伴自己,但她也就是个妾,不能升为妻,连其墓碑上也没有妻这个字眼出现。
  再如春秋时期,有一著名的绝缨宴,就是楚王在宴会时突然灭灯,而自己的宠姬在黑暗中被人抓住手不放,宠姬扯下对方的缨带,并要求楚王查出犯罪分子替其出气,但是楚王却要求众人拿下缨带后点灯,日后那无礼之人立功,楚王还将自己的宠姬送于他,这被传为美谈。也就因为是姬,所以即便再宠爱也是玩物,送人当时被称为美谈,要是换了王后,就绝对不会如此了。
  妾的身份是如此低下,和她被纳时的地位有直接关系,一般家境好的女子都不会甘心作妾,而男子尤其

是官宦贵族娶妻时更是考虑妻室背景,正所谓政治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妻子在家都有一定的地位,而妾大都没有此类的背景,所以低人一等。只有为丈夫或者说主人生下子嗣后会好一点,但是就算如此,妾的子嗣也要低人一等,如袁绍就被传是妾室所生,所以被袁术看不起,一度指责其不是袁家人,对此袁绍的反应是大怒,可见他对自己的身份也是十分的忌讳。而且就算生下儿子,假如主人不在乎,尤其是子女众多时也是毫无用处,苏东坡在将自己的妾送人时据说其中就有怀孕的。
  所以,在年轻貌美的时候博取家中最重要的人也就是丈夫的好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古典小说里常读一女子在嫁后如何如何得宠,如貂蝉一般,那大都不是妻而是妾室,因为妾为得丈夫好感,什么办法都要想,而妻子地位稳定,丈夫对其也要敬爱有加,对于博取丈夫好感的渴望就没这么强烈了,我们都称老婆为黄脸婆,说那些迷恋男人的人为狐狸精,后者往往就是那些妾室,实在是因为老婆没有必要争宠所以不注意打扮,而妾室为了争宠就要处心积虑打扮自己。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董卓迎娶貂蝉为妻,那一切的一切就不合逻辑,人们会觉得貂蝉已为

人妻室还要勾三搭四实在是不应该,也会觉得吕布为了夺人妻如此做实在是过分,但是貂蝉的身份为妾,世人就认同了。
  也是因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旁批

为如此,古典小说因为避讳,在着力描写的爱情故事或者演义传说中色艺双全的女子大都是妾妓之类,真正的妻只能从正史中寻找了。
  在貂蝉的出生地点与身份已经初步明确的情况下,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来讨论下一步的动向了。貂蝉到底干了什么事

情呢?
  说到这话呀,我们还要从东汉末年那时非常动荡的形势说起。
  外戚专权
  说到东汉末年非常动荡的形势,我们得用简单的几句话说一下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朝廷中新填了一个机构叫尚书台,总理朝政,尚书台一出现,就把丞相——东汉管叫大司徒——这个职务给架空了。架空以后,就出现了下面种种稀奇古怪的事。
  第一个事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跟以前的朝代不太一样,前四个皇帝中,光武帝是打天下的,明帝也跟着打了一仗,他俩都是中年继位。等到章帝的时候,他

没继位几年就死了,结果就连续出现了小皇帝。和、商、安、绍、顺、冲、质、桓、灵、少、献,这些皇帝都是一两岁、两三岁、顶多就是15岁继位。先皇死了,可小皇帝他妈没死啊,她就得替自己的儿子执掌政权、朝纲。这皇帝他妈也不认识谁呀,但三从四德您总知道吧,你年轻轻的刚20多岁,小寡妇往那一坐,跟大臣见面,这不大合适啊,怎么办呢?皇帝他妈不是还有爸爸、哥哥吗?所以朝

我怎么写中国历史故事作文

政就落到了皇帝他妈这边的亲戚手里,这边的亲戚我们给起个词,叫“外戚”。
  我们中国的词很有意思,现在跟过去都反着。现在说“这是我内人”,指的是老婆,没有说“这是我外人”的。在英语里,“这是wife”,表意为“这是外人”。中国这词跟那个是差不多的,那叫“wife”,这叫“外戚”。这是我“内子”,什么意思?这是我先生,“内子”跟“wife”这不是一样嘛,你都说“这是我内子”了,我还不得说“这是我wife”啊,“内子”跟“wife”这才是搭配的。在我这儿,中国话跟英国话是同源的。
  那么皇帝母亲或者妻子的亲戚,我们管他叫“外戚”,换句话说,由于皇帝小,政权就落到“外戚”手里。我是你

姥爷,或者我是你舅舅,我替你当个家做个主算啥,不把小孩当回事,皇上都长大了,还不当回事。他老觉得,你小孩懂什么呀,我替你当家你甭管了,你好好吃喝玩乐去吧。
  宦官专权
  人家是皇上,他接受的教育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你是我姥爷怎么着,你也得见我下跪,我是皇帝。他见你要是不跪呢,当然生气了,生气怎么办?找一天把他宰了啊。那可咋宰?把你姥爷、舅舅宰了可不容易!你认识谁啊小皇上。你说他认识谁?他就认识宦官。宦官这个词到了明朝才改成太监,但宦官跟太监还不是一回事,宦官不一定都是太监,可太监一定都是宦官。什么意思呢?听听,您就明白了。宦官,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皇帝逐渐长大了,他需要排除干扰,自己独立掌权。他只认识宦官,所以跟宦官一嘀咕:哪天把我舅舅叫来,咱们大伙儿给他一问,一捆,一宰

,我就执掌政权了。这样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辅佐小皇帝,皇帝大了,20多岁,刚刚执政没两天,又死了,他那儿子才两岁。得,他媳妇儿又找他媳妇儿的

课外阅读 中国历史故事

哥哥或者是爸爸来掌权,又开始外戚专权了,这小皇上后来又长大了。我就不往下讲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就是这码子事。所以你就看吧,多倒霉。
  在东汉整个一朝,外戚专权最严重,就是140多年到160年前后,汉顺帝死了,外戚梁氏专权,其中一个特有名气的人叫梁冀,光他就先后立了四个小皇帝,一个是不到两岁的冲帝刘炳,一个是不到八岁的质帝刘缵(zuǎn),一个是不足15岁的桓帝刘志。你要注意,这个桓帝是15岁继位的,继位后转眼就20郎当岁了,他一看,你够牛的,我非除了梁冀你不可。
  于是乎,汉桓帝跟手下五个亲信小宦官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及小黄门左悺(guàn)、唐衡,就在159年的时候一举拿下了梁冀,并把他给宰了。宰了以后这五个宦官就开始专权,他们同日封侯,人称“五侯”。这五侯其中一个比较倒霉,很早就死了,是单超。那么另外四个人,人人都有一句外号,叫什么呢,“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

,这四个宦官分别姓左、姓具、姓徐、姓唐,可见

其气焰之嚣张。
  桓帝死了以后,灵帝继位,此时宦官的气焰就更加嚣张。这个时候汉灵帝手下有张让、赵忠、夏恽(yùn)、郭胜、孙璋、毕岚、栗(lì)嵩、段珪、高望、张恭等十个宦官掌握政权,人称“十常侍”,其中为首的这两位是赵常侍和张常侍,那灵帝跟人家好的,一张嘴介绍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他不说张常侍是他爹,赵常侍是他妈,说公和母。“十常侍”在朝廷之上是为所欲为,无恶不作,一时间朝政非常黑暗。他们的行为让一些正直的大臣和灵帝他们家外戚极为反感,其中窦武和陈蕃两个人联名上书弹劾“十常侍”。结果这上书正好就落到“十常侍”手里,“十常侍”就替皇帝写了一封诏书,杀掉了窦武和陈蕃。这一杀不要紧,又引起了李膺和杜密的反感,他们再度弹劾“十常侍”,第二年,李膺和杜密再度被杀。这两个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对李杜,是政治家,人称“党锢之祸”。此后,再没有人敢弹劾这“十常侍”,于是“十常侍”就公然受贿,过着极其腐朽的生活。
  外戚、宦官以及他们的党羽,都公行贿赂,搜刮财货,兼并土地。外戚梁冀被诛

,抄没的家财竟达30余亿,抵得上东汉全年租税的一半以上。宦官集团也利用手中的权势公然受贿,尽情过着腐

中国历史神话故事作者是谁

朽糜烂的生活。
  门阀大族
  与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同时,门阀大族也开始出现。
  在朝廷中,大臣们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派独立,党争纷繁。为什么呢?原因来自于东汉选官制度。东汉的选官制度分成三种,第一种叫察举制,第二种叫征辟制,第三种叫任子制。察举包括两个方面,察是上级对下级的明察暗访,举是下级向上级的系统推荐,察和举都有标准,主要是两个,一是孝,二是廉。如果你不是官,我要一访,这人特孝顺父母,表现呢?把自己卖了,给爹妈找个棺材板啊。卖己,这就叫孝顺父母。东汉有一个人姓董,名永,他就是这样的。父亲死了,他自己还特别穷,最后怎么办呢?插跟草绳在身上把自己卖了:您给我父亲弄一个棺材板,我哭完了,就到您家干活去。结果让朝廷里的人发现了,这小伙子好,得了,你也别到人家干活去了,你明儿当一品吧,结果这董永就当官了,这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当中的董永。七仙女是哪儿来的我不知道,但董永是东汉的。刚才说的就叫

孝,你要孝顺就可以当官。但是话说回来,你说我要在朝中有个人,谁敢说我不孝顺呢,我装也得装出孝顺来,所以察举制有问题,这察的和举的经常都是一家的,所以到了袁绍那儿,世代三公四卿,就是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孝顺,所以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当官。
  征辟是什么?过去朝廷里让你当县长,给你一个月开两百石的工资,发两百石的粮食,为什么给那么多?一个县就派了一个人,明白了吧,小的县叫县长,人口不过一万;大的县叫县令,人口过了一万。你就一人都管了吧,你准备雇谁就雇,你那不是有很多粮食吗,你就给他开工资吧。这制度一直到清朝都这样,就是你跟我干。清朝时候改叫幕僚,但东汉叫征辟,你自己给他开工资,这就叫征辟制。一搞征辟制,你想想,要是有人在一个县里当县令好几十年,谁要想当官都得拍他马屁,自然就会出现一种私恩结合的团体。所以你看袁绍他们家,一打仗就有很多很多将军,确实厉害。
  第三种是

阅读小报中国历史故事内容

任子,大官的孩子可以既不用察也不用举直接当官,这是一种恩荫,就是因为我爸爸是一品,所以我就可以继续当官,这样做就可以了。
  我们讲的这三种制度

造成了什么局面呢?东汉的官员呀,它是一拨一拨、一派一派的,互相之间不团结,正因此才造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你说当时社会有多黑暗啊,一黑暗就要出事,什么事?黄巾军大起义啊。东汉后期交替专权,老百姓没法活了,你想想,他一个县令,要亲自给手下那些人开工资,就给他那么点钱,这么多事都得他办,他怎么弄,羊毛出在羊身上,他就跟老百姓要呗。正好赶上有灾,连年不下雨,但征税要继续啊,老百姓说别征了,今年都旱死了。你看那树叶还绿呢,怎么会旱呢?树叶没全落光就不叫旱,该交钱交钱。老百姓没法活了,只能造反。
  黄巾起义
  在和帝、商帝、安帝的时候,造反的人才几百个。后来到了桓帝、灵帝的时候,一闹万八千人,一下子就涨了十倍。起义每次都是失败,完了再起义,接下来就是连续的失败,起义,失败,

起义,失败,这也没头啊。
  正在这个时候,中国崛起了一种宗教,叫“黄老道”。“黄”是黄帝,“老”是老子,他们讲的是《道德经》,以前叫道家,现在演变成为道教。那个时候黄老道有三支,一支是五斗米教,一支是天师道——这两支都有官方背景;后

来还有一支叫太平道。
  太平道是河北钜鹿人张角、张良、张宝他们哥儿仨自己创立的,依据的是阴阳五行学说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原理。汉朝不是数火德嘛,刘邦不是说自己是赤帝嘛,赤帝斩白帝,那火烧完了剩什么呢?土啊,这叫火生土。所以他认为,汉朝灭亡以后,下一个朝代应该是土德的政权,好吧,那土是什么色的?黄的,于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就出来了,黄天指的就是黄天厚土,土德的意思。结果信的人很多,为什么信?搁你你也信,能不信吗?那阵儿疾病流传,很多人都得病,张角就特聪明,你不得病了吗?拿一张纸,你先拜,拜完了我把这张黄表纸一烧,烧完了这不成灰了吗?搁水里一冲,喝了吧。喝完了,好了。咋回事呢?您喝您也好,这没有什么神秘的。那纸烧完不就是炭吗?知道炭是干嘛的吗?就是去毒的呀,特别简单,你平常也可以这么烧,不过千万不要念阿弥陀佛,要念别的东西,其实你不用念吃完后该好的也肯定好。吃完后病好的人就觉得很神,说不神的那是没治好,但也没有把人治死,这样的人不用信了。不过凡是活下来的全是我治好的对不对,你们就跟我信吧,那会儿有好多人,最后全国有几十万人信他。

中国历史故事读书小报内容


  张角将各地的道徒组织起来,全国共分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张角还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变革天命的主张。根据五行相生之说,汉朝统治者自云属火,即赤德。而土为黄德,火生土。这句谶语告示人们:受命赤德的汉朝气数已尽,以黄为服色的起义军是应运而起,当取而代之。
  张角积极部署大起义,事先还向各地道徒传布了起义的口号,并决定于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也就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在各地同时发动起义。他们在都城洛阳和州郡官府的墙壁上用白土大书“甲子”二字,把它作为起义攻打的目标。
  话说张角手下有两个大徒弟,其中一个叫马元义,他负责把河北周边的人都集中到河北临漳,最后在那里集合了几万人。另外一个叫唐周,他负责打点朝廷中的那些个宦官,到时候一进攻,让他给咱开门,这内外一夹攻,不就完了嘛。
  说话间,马元义去了河北,唐周去了洛阳。结果唐周到了洛阳直接找到了皇上,说他们要造反,他把张角给出卖了,他把在哪儿造反,马元义

都上哪儿等等,全都招认了。
  一下子,东汉政府就逮住了好几万人,并把他们都给杀了。张角一看:咱反吧,别等三月了,二月就起义,结果起义提前到了二月,36方同时起义。
  起义群众都头裹黄巾作为标志。张角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起义军声势浩大,焚烧官府,捕杀官吏,攻打豪族地主聚居的城池坞壁。“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黄巾起义急风暴雨般的形势,使东汉朝廷十分惊恐,

中国历史古代故事推荐手抄报

急忙派遣大将军何进率重兵驻扎洛阳附近都亭,“以镇京师”;同时在函谷、大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和小平津八个险要地方设八关都尉,加强洛阳外围的防御。
  很快,到了公元184年冬,各地区起义人民都遭到东汉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讲到这您一定要问,您说的这些,与我们今天讲的貂蝉有什么关系啊?关系大着呢!您没有听见前面我们说到么?大将军何进率重兵驻扎洛阳附近都亭了。有人问:何进是谁?我跟您说,这个人可是非常的重要,要是没有他,咱就不能讲董卓,没

董卓,咱就不能讲貂蝉。所以我们还得说说大将军何进。
  何进入京
  何进是谁?当时有个何太后,也就是当朝皇上他妈,何进就是他们家人

,是汉灵帝皇后的哥哥。那时他负责守卫这八关,你还别说,何进非常能打,三下五除二,就把洛阳周围的黄巾军给消灭得差不多了,但是别的地儿还在打,不管它。就在起义军差不多完蛋的时候,汉灵帝死了。他这一死,谁来继承皇位的问题出现了,汉灵帝俩儿子,一个12岁,叫刘辩;另外一个7岁,叫刘协。你说立哪个呢?嫡长子?何皇后当然主张立大儿子了。但是还有人说,汉灵帝的妈死了,但是汉灵帝妈妈的兄弟还活着,董众觉得刘辩虽然12岁了,不过有点傻乎乎的,当不了皇上。这刘协虽然只有7岁,可一看着就很机灵,天生当皇上的料。两拨人掐了起来,最后结果怎么样?何进取得了胜利。为什么?因为何进军队多呀,所以他就立了刘辩继位,这就是汉少帝。汉少帝这一继位,那边还能有好果子吗?灵帝当初就怕刘协被人害了,他本身也是喜欢刘协,7岁就那么聪明,于是他就跟一个叫蹇(读jiǎn)硕的人说,我要死了,我这儿子你可得好好保护着。结果何进立了汉少帝,马上就成

为了蹇硕的眼中钉肉中刺。蹇硕想刺杀人家,但没想到让何进先下手为强,何进调来很多人,迅速杀掉了蹇硕,从结果来看,何进暂时取得了上风。
  何进手下有一员猛将姓袁名绍,袁绍当时就跟何进说:何先生,您是外戚,汉少帝现在还小,等他大了以后,要是和宦官勾结,会把您宰了的,这可是咱们朝历来的传统,您还是小心点。当时何进就一惊,那我怎么办。我给你出个主意,您冲进宫去,把所有的宦官一个不留全杀干净。何进说,这事我做不了主,我得跟何太后商量商量。少帝他妈何太后,一个女人,有妇人之仁:他们也没罪,你为什么要杀他们?这哪儿合适啊?有罪你可以杀,没罪你不能杀!你这有点过了!谁给你出这馊主意?这可不行!我坚决不同意!这一不同意,何进就找到袁绍说:我说袁绍,何太后不同意,这可咋办呀?袁绍一听说:我当初就不让你商量,你非得商量,这回完了吧?现在只有一个办法,你呀,把全国的将军都调到洛阳来,让他们到洛阳城打着杀尽宦官的旗号,不杀宦官就杀你和太后,到时候你看吧,何太后一害怕,她就会下令,那就杀宦官吧,这不就结了吗?
  何进之死

  何进一听,你这招高啊!好,我就听你的了。但是不用调那么多人,杀鸡焉用牛刀,调一

中国历史故事三藩

个叫董卓的就够了。并州牧董卓,手下有几万人,把他调到洛阳,一包围这里再杀尽宦官,不就完了嘛。何进手下还有一个人,姓陈名琳,陈琳就跟何进说:我说何先生,您是糊涂还是傻呀?这叫什么主意?不就宫里那几百个太监吗

中国历史与金属材料的故事

?您手下有十万军队,办不了几百个太监?请董卓干嘛?你把刀给了董卓,将来他还不得先杀太监再杀您呀?您可千万别听袁绍的,那是天下第一大傻瓜。可何进说我不能听你的,我还是听袁绍的吧。他家世代三公四卿,人家走到今天,出这个主意自然有他的道理,你甭管了。
  于是乎命令传到了董卓那里。董卓当时在今天的太原那边,从那到洛阳还要再需十日。让他先慢慢走着,咱们再说洛阳城。很快这消息就走漏了,张常侍、赵常侍等十常侍知道后开了一个会,要灭咱们,哪儿那么容易,他们替皇上写一个圣旨,叫何进进宫开会,十个太监埋伏在门的两厢。皇帝叫你开会,你还敢带着刀枪剑戟?不行吧?何进刚一进门,十个太监一下就把他弄死了。何进死了,就这么简单。袁绍一看,这事还没轮到董卓出手,我家主公就没了,我得赶紧给他报仇去。


  他还有个兄弟叫袁术,兄弟赶快给我上宫里头。这袁术冲进宫里后,只要见着没胡子的就一顿杀,别告诉我你今天刚刮了胡子。所有宫里的宦官没到一个时辰全没了,杀干净了。有没有宦官逃出来呢?有两个,就是张常侍和赵常侍,押着皇上就跑啊,皇上在我手里,你们谁敢宰我,你要射箭,我就把皇帝一推,让他死。所以尽管袁绍袁术有千军万马,但是皇帝依然是跑了。正在这个时候,董卓进京了,也就是进了洛阳,他这一进京,好戏就要开始了。董卓既然已经出场了,那么貂蝉也就快出现了。
  董卓乱政
  在东汉末年动荡的政局中,随着何进的死亡和董卓进入京师,一切逐渐变得更加混乱起来。
  “健侠”董卓
  说到董卓我们知道,他跟我们的主角貂蝉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详细的介绍董卓这个人。
  董卓,字仲颖,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当时临洮属于边远地区,在两千年前的时候,那里不是汉族聚居区,而是羌族聚居区,那时的羌族人可比现在多。紧挨着羌族人的董卓,小时候长得

就五大三粗,你要让阿兰德龙那些人跟他一比,那没法比,个头未免太小了。根据史书上记载,那时的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也就是说,长得膀大腰圆的董卓非常好侠义,能出头,也好惹事,你要敢欺负谁,他就收拾你,他专门扶植弱者,两下就能把你收拾了。甭说你们了,羌族人谁不怕我,他一个人往那儿一戳,家里没有牛羊了,这口哨一吹,立马一个羌族首领就哄着成千上万匹牛羊赶来,这可不是假的,都是《后汉书》《三国志》中记的。他不但在当地汉族人中威信很高,就是羌族人也怕他,那时候就是除暴安良、扶弱除强的主儿,所以董卓是相当的厉害。根据史书记载,那时的董卓还能带着两匣弓箭,左右驰射。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都畏他三分,曾享有“健侠”的美名。同时,董卓还收罗了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他们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后来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他。
  后来,东汉政府觉得众多羌族人聚居在一起不是个好事,就想将很多的羌族人迁离他们的家园,这当然会引起故土难离的羌族人的反抗,于是羌族人以暴力反抗东汉政府,对于董卓来说,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为什么呢?

因为面对羌族人的反抗,积贫积弱的东汉中央政权根本就无能为力亲自派兵马前往镇压。在此情况下,没有办法的东汉政府只能是求救于当地的一些豪强的力量来镇压。当时,陇西的地方官员向朝廷极力推荐董卓,说董卓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无疑给董卓创造了一个发展势力、满足贪欲和野心的大好时机。
  很快,在公元167年,董卓担任了东汉皇家禁卫军军官羽林郎,统管着东汉政权在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地的所有羽林军。不久,他又升为直属大将军管辖的军司马,跟从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反叛的羌族人。在长期的征战中,能征善战的董卓战绩非常突出,很快就因功迁升为郎中、并州刺史、河东刺史等官职。
  至此我们可以说,董卓已经平步青云,本来他升官的路应该是非常平坦,但是随后就发生了黄巾军起义,在镇压起义过程中,董卓犯了一次错误,他把军队打完了,结果没赢,因为他在布防上失误了,因此事他被贬职,又回到了陇西。
  “幸运”董卓
  但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董卓独特的性格和狂妄的野心决定了他不会甘于失

败和寂寞。而且,董卓这个人是非常幸运的。
  几乎与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同时,就在公元184年的冬天,西羌地区的羌族人杀死护羌校尉——羌族人又造反了,这次是十万人造反啊。在东汉政权面临被推翻的紧急关头,又出现了这事。朝廷一看,这可怎么办?赶紧,叫董卓上,他打黄巾军不成,打羌族人肯定有富余。于是乎,汉灵帝急忙启用董卓为破虏将军,率步兵、骑兵共10余万人屯兵美阳(今陕西武功县北),与羌族叛乱者对峙。
  董卓一到美阳,马上下令手下的几万军队先安营扎寨,歇着。就在

林汉达中国历史小故事集

当天晚上夜半时分,天空中特别特别的亮,长十余丈的一个流星从天空中闪过。学点天文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流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当时的羌族首领含糊啊:哎哟,扫帚星!太不吉利了,难道老天爷要灭我羌族不成,咱们快跑吧,于是乎,羌族人撒腿就跑。
  这

英语教授讲中国历史故事

一跑就不成队了,董卓赶忙连追再杀,一举得手,最后董卓跑在前面,孤军深入。当时那些个造反的羌族人一看,董卓太厉害了,谁也不敢惹,其实就是那星星闹的。
  所以董卓那次是侥幸取胜,取胜还得升

官啊。董卓不久被封为斄(lí)乡侯,食邑千户。随后不久,汉灵帝病重,急忙召见董卓,拜他为并州牧,让他在皇甫嵩手下。这时,野心勃勃的董卓手下有十万人,他心想:让我董卓听命皇甫嵩?不听!我自己干自己的,你也甭管我,我也不管你。
  董卓进京
  董卓因战功显赫、不断受到朝廷重用并屡次升迁。在他手下,有一支以凉州人为主体、兼杂胡人和汉人的混合军队,这支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
  就在那个时候,何进请他进京,董卓就急急忙忙带三千人马来了。
  你说何进请他进京吧,何进还死了,宦官也被杀光了,洛阳城没人了,那他一进来洛阳可不就归他了吗?他一看,人全没了!大臣也没有,皇帝也跑了,宦官都死了,何进也没了,袁绍也不知道哪儿去了,董卓赶紧找吧。行进中的董卓远远望见京城一片火海,他知道情况有变,打听到那时的汉少帝已经流落

至北芒(又名邙山,横卧于洛阳北侧),董卓又急忙率兵前往。
  董卓一下子就追到了北芒山——就是我们现在的龙门石窟那儿。董卓一看,有很少的几个朝

廷大臣和两三个宦官正押着皇上跑呢。当时这宦官一看,董卓来了,咱还当俘

中国历史上治疗瘟疫的故事

虏吗?算了,抹脖子自杀吧,随后那两人就自杀了,宦官那会儿是真死干净了。董卓赶来后一看宦官都死了,然后就开始找皇上。发现皇帝后,董卓就先磕头,这头还没磕完,皇上已经吓得屁滚尿流了:你是谁呀?你要干嘛?汉少帝刘辩还真是不行,特别害怕。然后董卓就说我是谁谁谁,我怎么回事。这时候皇上还没倒腾过气来,董卓还问:怎么回事啊?您怎么吓成这样?刘辩吓得说不出什么,只听9岁的陈留王刘协说:董将军,你先坐那儿吧,待会儿我一五一十地给你说出来。他足足讲了一个时辰,把董卓听得直愣。怎么觉得9岁的陈留王刘协更应该是皇上,真正的皇上太窝囊。
  当时的刘协只有9岁,比汉少帝还小5岁。董卓认为,刘协要比刘辩强得多,而且他又是董太后亲自抚养的,于是董卓便有了罢黜刘辩、拥立刘协的最初念头。董卓把汉少帝奉迎至皇宫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干预整个东汉政权。
  董卓知道,要想征服百官控制朝廷,必须先得掌握强大的军事后盾。初到洛阳时,董卓部属的兵力不超过3千人,为了一开始就给洛阳造成强烈的军事威慑影

响,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洛阳人民,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
  虽然假象能暂时迷惑人,但终会被人识破。董卓此举当然只能是权宜之计,稍稍调

中国历史故事英文版 简短

整后,他便开始采取实际行动,以扩充兵力,收揽兵权。大将军何进被张让伏杀后,董卓坐收渔翁之利,不费一兵一卒收编了何进的部队。
  控制中央政权,掌握洛阳卫戍部队的兵权极为重要,董卓开始具体部署,派心腹大将吕布杀掉执金吾,接收全部京城防卫部队。从此,董卓不仅控制大量常规部队,而且还掌握着洛阳的直属部队,完全具备了左右朝政的军事基础。这为他野心的进一步膨胀增加了相当分量的筹码。当时,鲍信就对董卓军事势力的膨胀有较清醒的觉察和认识,他曾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而且为人奸诈狡猾,野心不小,如果现在不想办法除掉他,今后必将受其牵制。如今董卓军队人员混杂,军心不稳,组织不严,正可趁早除掉。”可是袁绍因惧怕董卓,优柔寡断,未采取行动。
  

以上是关于董卓-为何说貂蝉是古代四大美人中的“第一艳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董卓-为何说貂蝉是古代四大美人中的“第一艳女”;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9754.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