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东晋宗室北魏名将琅琊郡王:司马楚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琅琊-东晋宗室北魏名将琅琊郡王:司马楚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东晋宗室北魏名将琅琊郡王:司马楚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司马楚之(390~464年),字德秀,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北魏大臣,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曹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八世孙,东晋益州刺史司马荣期之子。十七岁时,带着父亲灵柩返回建康。得知太尉刘裕诛杀宗室,逃亡于汝颍之间。归顺北魏山阳公奚斤,得到明元帝器重,拜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大破宋军于长社,迁散骑常侍,册封琅琊郡王。从征凉州,平定仇池有功,出任使持节、侍中、开府仪同三司、镇西大将军、云中镇都大将、朔州刺史。镇守不过,有人功成名就、名垂青史,也就有人被埋没,逐渐不被外人所知。我们今天要讲的司马楚之就属于一位被埋没的名将,他曾经从一只缺失的驴耳朵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司马楚之生于河内温县,这个姓氏和地名可能让很多人想到同是温县出身的三国人物司马懿。其实,司马楚之正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八世孙,甚至《隋代司马融墓志》中还表示他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三个儿子。在这里,我们按照史书的记载,认为司马楚之是梁、益二州刺史司马荣期之子。
身为皇亲国戚,司马楚之原本应该是十分幸福的,但当时大将刘裕把持朝政,对司马家族的旁支大肆打压。为了自保,以及报司马家被欺压之仇,司马楚之选择了投奔北魏。对于南方的优秀人才,北魏一向是积极引进,见出身东晋皇室的司马楚之前来投奔,北魏当即封其为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后来司马楚之大败宋文帝刘义隆的兵马,更是被加封为了琅琊王。
刘宋王朝无力北伐后,北魏南边的威胁得以消除,但热衷于南征北战的道武帝很快又将目光放到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上。作为有勇有谋的智将,司马楚之在伐柔然时被委以了督运粮草、整顿后勤的重任。行军途中的某一天,突然有士兵汇报说运送粮草的驴队当中,其中一头的一只耳朵不见了。
对于驴丢了耳朵这样的离奇案件,将领们要么是觉得不过一头驴子而漠不关心;要么就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为什么好好的耳朵能够不翼而飞。然而,其他人不以为意,心思缜密的司马楚之却开始了自己的推理。首先,他排除了动物伤害的可能性,因为被拉进军队的驴一般都性格温驯,又有人看管,不会自相残杀咬掉同类的耳朵,而如果是猛兽袭击,那么驴不会只失去耳朵而没有其它伤口。
排除动物伤害,能让驴失去耳朵的也只有人了。稍一思考,司马楚之也否认了盗贼所为的可能性。因为驴耳朵几乎没有任何价值,盗贼不会仅仅偷走一只耳朵而不偷取别的财物。在战场之上,不是我方所为,又不是周边野兽所为,那么答案就已经很明显了——大概率是敌人的行动。那么,敌人又为何要这样做呢?
经过一番细致的推测,司马楚之断定军中混入过柔然人的奸细,而为了表明自己确实侦察到
没过多久,柔然人果然率军前来袭击,但当他们见到司马楚之下令建造的城墙后纷纷傻了眼,只好灰溜溜地撤退了。原来,一向打仗基本没啥计谋可言的柔然人之所以别出心裁地发动突袭,是受了叛逃柔然的北魏前镇北将军封沓的建议。如果不是司马楚之的细心推算和果断决策,或许柔然军队就已经得逞,将北魏粮草劫掠一空了,那样的话,北魏的这次浩浩荡荡的军事行动就只能宣告失败。
消息传回都城,道武帝听后对司马楚之赞赏有加,认为他确实是智勇双全的难得人才,于是在此战之后将他加封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这些职位,再加上原本琅琊王的爵位,可以说司马楚之在当时地位极高。镇守边疆二十余年后,司马楚之以七十五岁高龄去世,他战功赫赫,也展现出了超人的才华,但可惜的是,后人对他功绩和能力却并没有非常了解,这不免令人惋惜。
原文出处:http://www.181051.com/lishimingren/202110/127003.html
以上是关于琅琊-东晋宗室北魏名将琅琊郡王:司马楚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琅琊-东晋宗室北魏名将琅琊郡王:司马楚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13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