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和珅的蛰伏之路:初次参加八旗科举考失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和珅-和珅的蛰伏之路:初次参加八旗科举考失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标题:和珅的蛰伏之路:初次参加八旗科举考失败
据宋人《过庭录》所载:江苏人孙山与同乡一起去省城参加乡试(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待发榜时孙山是最后一名,而其同乡则榜上无名,孙山在回家时遇见同乡的父亲,其父向孙山询问儿子是否孝中举人,孙山不便明讲,就顺口编了两句顺口溜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从此“名落孙山”就成了“落第”的代名词www.8
乾隆三十三年(1758),十八岁的和珅应戊子科顺天乡试。乡试系省一级的
科举取士原本是汉族地区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始创于隋唐时期,迨至明初形成以八股文应试的制度推荐。清王朝在入关以前,即已对科举取士的做法进行过尝试,天聪三年(1639)九月举行“考取生员”的考试,诸贝勒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家主不得阻挠。
网络配图
凡考中者得脱奴籍(清开国时大量掠夺汉人为奴),“俱免二丁关役,并候录用”(有二百人考中)。天聪八年(1634)三月再次考取二百二十八人。同年四月又进行选拔举人的考试,满洲人旗的刚林、敦多惠、查布海、恩格德及汉人齐国如、宜成格、朱灿然、罗锈锦、梁正大、雷兴、马国柱、王来用,蒙古人俄博待、苏鲁木等十六人成为清王朝的第一批举人,“各赐衣一袭,免四丁,宴于礼部”,此为八旗后。顺治元年(1644)十月三十日,顺治帝在皇极门颁诏,表示要沿用明代科举取士之制,每三年开科一次,仍于辰、戍、丑、未年举行乡试,子、午、卯、西举行会试(选拔进士)。对以骑射为本的旗人,直到顺治八年(1651)才开始实行乡试、会试之制历+史+网。由于当时尚未实现一统,八旗子弟不逞文治,应试者寥寥无几,录取名额比应试人有时还要多,故八旗科举时停
推荐阅读:程咬金“三板斧”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历史秘密
八旗科举同一般科举有很大差异,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第一场要先考骑射,只有骑射通过才能进入以后的考核,而且还要加试满文或蒙古文。乡试录取名额屡有文化,顺治八年定为满洲、汉军各五十、蒙古二十,此后录取名额则有所减少,至乾隆九年(1744)定为满洲、蒙古各二十七名,汉军二十名,遂成定例。地试录取名额则降至名四人(满洲、汉军原为二十五,蒙古原为十)。
尽管八旗子弟“专重骑射,不以文事争能”,但由于八旗兵额有限,基本上保持在十万左右。
网络配图
而人口激增所造成的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旗人子弟得不到当兵的机会,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步入考场,尤其是那些就读于咸安宫官学、八旗官学的子弟,更是把参加科考作为一个步入官场的重要途径。据朱寿朋统计,自顺治八年至乾隆戊子科(乾隆三十三年)之前,出身科第且飞黄腾达的旗人子弟就有七十五人,其中有名声显赫的有范承谟(隶汉军镶黄旗,顺治八年进士,曾任福建总督,死于三藩之乱),阿克敦(隶满洲正蓝旗,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曾任《大清一统志》、《大清会典》、《八旗通志》等著作副总裁),尹继善(隶满洲镶黄旗,雍正元年进士,历任两江总督、陕甘总督、军机处大臣)。
推荐信息:
>>> 解密: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是南北朝哪位君主?
>>> 生前握拳不能伸 死后飘香十里是阴谋还是传奇
>>> 刘文静和李靖同为大唐开国功臣为何结局不同?
>>> 溥仪用印管理严格:常把国玺、御玺放身边
>>> 历史上真实的
出处:https://www.88884400.com/html/49873.shtml
以上是关于和珅-和珅的蛰伏之路:初次参加八旗科举考失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和珅-和珅的蛰伏之路:初次参加八旗科举考失败;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rw/79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