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人王紫稼的北漂梦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伶人王紫稼的北漂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伶人的“北漂梦”
王紫稼是一个有追求的人。
顺治八年(1651年),他30岁,虽说刚过而立之年,可对一个靠脸蛋吃青春饭的伶人而言,已经不算年轻了,好在是保养得法,倒是愈发显得“谁知颜色更美好,瞳神翦水清如玉”。为日后打算计,趁着大好年华和骄人的歌唱实力,此时大概已经贵升为“王老板”的大腕级娱乐明星——王紫稼,毅然决定北上,到京师寻求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当然,也包括寻找一个更牢靠的后台。
恰好在这一年,王紫稼的同乡、也是老主顾龚芝麓守制结束,奉旨回京,继续做他的太常增少卿。为了在人生地不熟的京城有个好的着落和跳板,王紫稼决定追随这位名气大、才气浓的龚
道:“阁道雕梁双燕栖,小红花发御沟西。太常莫倚清斋禁,一曲看他醉似泥。”
王紫稼前往京师“淘金”,最初是自信满满。除却自身条件外,还与当时的大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当时正是清朝立国之初,朝气蓬勃,誓要有几分革新的新气象。自顺治三年开始,清廷便明令禁娼,所有官办妓院一律取缔,顺治五年制定并颁行的《大清律集解附例》重申了《明律》中禁止以良为娼的条文,顺治八年又停止了教坊司女乐入宫承应。另外,清初的法律还加大了对嫖娼者进行处罚的力度:对文武官吏有宿娼者打60大棍,挟妓饮酒也按此律办,官员子孙袭荫宿娼作同样处理;监生生员挟妓者“发为民,各治应得之罪”;书吏有犯者则“比照官吏挟妓饮酒律,杖六十、革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士大夫阶层的娱乐休闲文化也必然顺势导入了另一重别样的天地。另一方面,随着宫廷教坊歌舞的衰落和禁止,戏曲成为当时最主要也是最流行的娱乐方式,上至皇室贵族,下及草民百姓,都非常喜欢。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昆曲,自然领风气之先,一时间京师的职业昆班不断增
索得姑苏钱,便买姑苏女。多少北京人,乱学姑苏语。”由此观之,当初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在北京是何等的流行。
如果说王紫稼在十三四岁的年纪没变声时,可能会把唱腔处理到“王郎水调歌缓缓,新莺嘹呖花枝暖”的境界,身段和眼神也能练就到“惯抛斜袖卸长臂,眼看欲化愁应懒”的地步,可到了30岁的年纪,便是身段和眼神依旧,那唱腔则必然要大打折扣。想想看,一个大男人,在舞台上憋尖嗓子,努力运用上颚和舌头共鸣,发出“最是转喉偷入破,人肠断脸波横”的咿呀之声,纵是清柔,纵是婉折,却实在谈不上舒服。当然,听习惯了又另当别论。譬如当男旦成为传统或国粹时,许多行家或老戏迷反而听不惯坤角唱的纯天然女声,以为“雌音”反倒不如非自然的男音了,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坦率地讲,王紫稼只所以能让“诸贵人犹惑之”,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他的才艺,而是在普遍性压抑(清初京师富贵阶层自然是满人居多,加之既有满汉不通婚的禁令,又有禁娼的政策)的大时代背景下,那些达官贵人对美色的欲望和冲动被畸形放大了。那时男色的最大好处,便是可以公开品谈,
集体叫好。于是,以艺术的名义,戏剧欣赏堂而皇之演变成为一场男性看客飞扬荷尔蒙的集体狂欢。正如清陈森在其《品花宝鉴》中借田春航之口坦言:“我是重色而轻艺,于戏文全不讲究,角色高低,也不懂得,惟取其有姿色者,视为至宝。”
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像王紫稼这样一位男扮女装的“非常态”伶人,可以“梨园独步”,能够“举国若狂”了。吴梅村在《王郎曲》中描述道:“五陵侠少豪华子,甘心欲为王郎死。宁失尚书期,恐见王郎迟。宁犯金吾夜,难得王郎暇。坐中莫禁狂呼客,王郎一声声顷息。移床敧坐看王郎,都似与郎不相识。”他的妖态艳妆,必然令这些超级“粉丝”魂丧神夺,否则岂会有这样狂热的激情和疯狂的场面呢?
昆曲在京师的普及和流行,除却群众的切实需求外,也与皇帝的喜好有关。顺治帝本人就很喜欢戏曲。当时,为了确保宫内剧目演出的质量,他还特地挑
别记录有朝廷派人到江南选优之事,诗曰:“天子瑶池奏玉笙,只教阿母唤双成。闲来海上深仙籍,又问飞琼小玉名。”到了康熙年间,宫内已是“昆腔颇多”,许多名伶还入宫任教习,颇受恩宠。王紫稼的“北漂之旅”,自然多多少少也有渴望被朝廷恩泽的动机。
“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腔纵是好听,可内容太过高雅,发音太过晦涩,并不太适合北方人的口味。到了乾隆时期,京城的百姓已经是“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虽说王紫稼北漂三年时,昆曲还没沦落到这种地步,可昆腔也并非当时唯一流行的腔调,秦声、罗声、弋声等各种戏曲唱腔,犹如百花争艳一般,在京城四处绽放。正所谓“曲界辈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两年”,瞬间的追星喧嚣后,落寞的王紫稼发现,自己折腾来折腾去,也不过是京都公卿和文人雅士聚会时“博徒酒伴贪欢谑”的情趣点缀和艺术陪客罢了。他的“风流儇巧”,也许能博得一些士大夫的彩头,
南归的决心。也许他终于懂得,紫禁宫苑、侯门深深的北京,并非是他的归宿之地,反倒是小桥流水、花红柳绿的吴中,才是他理想的家园。吴梅村作诗劝慰他道:“君不见康昆仑黄幡绰,承恩白首华清阁。古来绝艺当通都,盛名肯放优闲多,王郎王郎可奈何!”康昆仑、黄幡绰都是唐时宫廷的优伶,吴梅村以古喻今,是在归劝王紫稼放弃以“奇优名倡”的身份博出位的想法。龚芝麓在送别诗中,一方面同病相怜,黯叹“长恨飘零入洛身,相看憔悴掩罗巾”的郁闷遭际和“后庭花落肠应断,也是陈隋失路人”的尴尬身份,另一方面又替王紫稼高兴,因为“初衣快比五铢轻,越水吴山并有情。不舸便寻香粉去,不须垂泪阻君行”,字里行间,也多是劝解之意。当初,钱牧斋的赠别诗里,也有“休将天宝凄凉曲,唱与长安筵上人”的归劝之句。
苦于史料不足,我们无法判知王紫稼能否真正懂得这几位“大家”朋友在诗中“杂有寄托”的隐晦思想。《清史稿》中对钱、龚、吴三人的描述,有三个共同点,那就是性格的软弱、气节的缺失和身份的尴尬。俱是晚明进士出身的三大才子,能力和才情没得说,可在国
,可读书人最看重的面子却早已在嘲笑和讥讽中荡然无存,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可想而知。也许是王紫稼太过简单,所以还在一味追求“卖笑”的效益最大化,而当时在京为官的龚芝麓和吴梅村却早已不堪面对新主子,正处于不愿卖笑却又不能不笑的尴尬境地了。
以上是关于伶人王紫稼的北漂梦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伶人王紫稼的北漂梦;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