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中阿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纳忠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阿拉伯-中阿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纳忠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阿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纳忠
2001年10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在巴黎总部宣布,首届沙迦阿拉伯文化奖颁发给中国的纳忠教授和也门诗人麦卡里赫。沙迦文化奖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沙迦酋长出资的全球性奖项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设立,以表彰在促进阿拉伯文化传播领域贡献突出的人士、团体或机构。沙迦文化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两名获奖对象,其中之一选自阿拉伯国家,另一对象选自非阿拉伯国家,奖金各为2.5万美元。2001年是首次颁奖,来自不同国家的五位评审组专家在21个国家的33位候选人中一致选定纳忠教授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获奖人。评审组在颁奖决议中表明,将此殊荣授予纳忠教授,是为了“表彰他对阿拉伯语言与文化非同寻常的广博知识,肯定他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大量著述、尤其是有关阿拉伯历史著作的重要性。”纳忠先生获此大奖当之无愧,透过他享有的众多“第一”或“惟一”便可一窥全豹。
《清真铎报》创刊号
早在1929年初,年仅19岁的纳忠便在昆明担当了自筹经费编辑出版回民报纸《清真铎报》创刊号的工作。他在该报纸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论回教教育”。此后,他还为该报纸撰写过40多篇文章,宣传介绍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
第一位正式留埃公费生
年轻的纳忠在阿拉伯文化的学习和宣传工作中成绩骄人,21岁时便极为荣幸地与后来成为北大知名教授的马坚以及张子仁、林仲明等云南同乡一道被选送埃及著名的艾资哈尔大学学习,而且纳忠是四个留学生中惟一一位被“择优录取”为公费生,其他三位则是自费生。纳忠因此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赴埃及留学的正式公费生。
惟一的“学者证书”
1931年时埃及高等院校的最高文凭还是旧学制的“学者证书”,大学生在通过毕业考试拿到大学文凭之后,再通过12门课程的严格考试,由埃及最高教育委员会批准授予。纳忠留埃期间,刻苦修习语言、文学、哲学、伊斯兰学,还特别选择了历史、地理两门课程。除此之外,他还如饥似渴地埋头图书馆博览群书,赶赴校内外聆听演讲;同时,他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求贤问业。从名家大师那里,纳忠领悟了阿拉伯思想文化的真谛,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纳忠将埃及著名学者哈桑·曼苏尔的《伊斯兰教》一书译成中文,3年后,又翻译了叙利亚著名学者穆罕默德·库尔迪·阿里的《伊斯兰与阿拉伯文明》一书。
经过5年的寒窗苦读,潜心研究,纳忠终于在1936年过五关、斩六将,获得了“学者证书”,这是中国穆斯林学者获得的惟一一张“学者证书”,即最高学位证书。“考试后的第二天,《金字塔报》公布了考取者的名单。几天后,一名《金字塔报》的记者采访了纳忠,将他的照片及情况登了半版,北平的一份大报也作了转载。”
荣享盛誉的纳忠并未就此满足,而是继续留在埃及读研深造,专攻阿拉伯历史文化。在此期间,纳忠陆续翻译了被他尊为良师益友的埃及著名文化学学者艾哈迈德·爱敏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黎明时期》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近午时期》两本著作,还翻译了哈克里的《穆罕默德传》、哈桑的《伊斯兰教政治史》等书。
第一次演讲
1938年10月7日,全球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为支持巴勒斯坦的民族运动在开罗埃及国会大厦召开“国会高级代表大会”。出席大会开幕式的阿拉伯、伊斯兰各国代表约上万名,中国部分留埃学生代表也应邀出席了大会开幕式,纳忠在主席台就坐,并代表中国留学生发表演说。“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出席阿拉伯国家的如此高规格的会议”,而且是中国穆斯林第一次在如此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上发出正义的呼声,“中国人一下子闯进了阿拉伯世界,闯进了阿拉伯人的心目中”。纳忠的这份演说词被收录进1938年10月28日在开罗出版的《国会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
除此以外,1943年纳忠教授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央大学首开阿拉伯语课程,编写出中国第一本阿拉伯语教材;1945年,在中央大学首开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课程;1981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阿拉伯历史、文化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为我国培养出第一位阿拉伯历史专业的博士;1982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套10卷本阿拉伯语本科精读课教材,并屡次获奖;……纳忠教授的“第一次”不胜枚举。
纳忠教授为在我国传播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增进中阿文化交流70多年不懈努力,不仅享有众多“第一”和“惟一”,而且他还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立下了划时代的功劳,从而享有众多的终身荣誉。
1985年,叙利亚大马士革“阿拉伯语学会”推举纳忠教授为该会终身荣誉通讯会员;1991年,纳忠教授被评为国家级“对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务院颁发证书和“特殊津贴”;同年,他的名字分别被收录进剑桥国际名人
中国历史上药王的真实故事
中心的《国际名人录》和《国际知识界名人录》;1993年,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授予纳忠教授“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突出贡献奖”;2001年,国家民委委托云南大学承办《二十世纪中国民族家庭录》项目,在每个少数民族中选定一个家庭作为代表,纳忠教授之家被选定为回族的代表,记入《安拉子民》一书…
中国历史故事集问题及答案
…
更为重要的是,纳忠教授笔耕不辍,他主编的教材以及译著、专著已成为我国阿拉伯语教学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重要文献。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是上个世纪阿拉伯世界最富盛名、最有影响的伊斯兰学者之一艾哈迈德·爱敏积四十年的辛勤劳动、用毕生心血完成的“前无古人”的鸿篇巨著,被称为“阿拉伯伊斯兰百科全书”。全书共分八卷,艾哈迈德·爱敏“在浩如烟海的阿拉伯史料中探索、考证、研究……”,用可靠的史料记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继承、发展、创造”的历史。埃及近代大文豪塔哈·侯赛因给予这部著作以极高评价:“这部巨著,是献给当今世界的一部最珍贵、最丰富、最不朽的宝藏。”
纳忠教授在埃及留学期间便与艾哈迈德·爱敏先生结识,深得“真传”,早年就已将前两部翻译成汉语出版,80年代又在古稀之年主持了全译本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如今终于陆续告罄,将这份“不朽的宝藏”介绍给中国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者和广大读者,为中阿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是纳忠教授主持,与史希同和朱凯两位教授合作编写的一本学术专著,“主要是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拔斯王朝的阿拉伯文化,阐述其历史条件、形成的原因、文化繁荣的重要方面及对东西方世界的影响。”本书参考了国内外大量有关著作,深入探讨了阿拉伯文化的渊源及其对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功绩,是国内有关阿拉伯文化较为精练又比较全面的一部权威著作,1993年一经出版,就成为广大阿拉伯语言文化界的学者和学生必备的参考书。199
中国历史小故事50字以内
5年,该书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阿拉伯通史》上下卷,是纳忠教授“呕心沥血,积数十年功力完成的皇皇巨著”,“阐述阿拉伯人从氏族社会时代的游牧部落发展到封建社会时代的民族、国家,再发展成为今日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历程”。全书共分上下两册,8篇77章,在详述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着重探讨与当今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局势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对全面认识阿拉伯民族,认识和理解当今阿拉伯世界的许多矛盾和冲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堪称中国学者对阿拉伯文化、对中阿文化交流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学者研究阿拉伯历史的顶峰之作。”正因为如此,所以这部著作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纳忠教授今年已是94岁高龄,但老人壮心不已,仍在抱病继续著述。笔者国庆节前拜望老人时,喜闻老先生又一力作《埃及文化史》(暂命名)初稿业已完成,正准备校印出版。老人说,他还想将自己的生平完整记述下来,以飨后人。衷心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这是国人、是阿拉伯文化、是中阿文化交流的福气。
中华读书报2004年12月31日
(责
中国历史英雄的故事有什么
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2/29/566574.html
以上是关于阿拉伯-中阿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纳忠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阿拉伯-中阿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纳忠;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