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饮食文化-舌尖上的碰撞——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西方饮食文化-舌尖上的碰撞——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舌尖上的碰撞——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大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饮食文化作为非语言交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方大学生交流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饮食技术体系方面和饮食基本观念两个方面的差别,分析受饮食文化影响的中西方大学生个人主义和
中国历史经典故事成语摘抄
集体主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解析了中西方大学生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在社会交往、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学习方式等面产生的差异。深入研究这些文化差异可以帮助中西方大学生消除跨文化交流引起的误解和障碍。
关键词:饮食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多种渠道走出国门,到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生活,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大学生进入到国内大学学习交流。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跨文化交际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生活形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由于受地域特征、气候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大学生具有迥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思维方式的形成和社会价值观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说,中西方大学生饮食文化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价值和价值观上的冲突。本文通过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生活上的体现,希望增进双方的了解和沟通,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互相借鉴,共同学习。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
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又有言“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中国,不单是民生问题,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最常见的就是中国人见面相互问候的那句“吃了吗?”。“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吃的形式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也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功能,也是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有许多学者将中国的饮食文化称为“泛食主义”,这种“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在汉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反应。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有过描述:“把人称为‘口’,职业称为‘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及成就
位’,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
而在西方国家,饮食仅仅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可以称其为“实用主义”。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吃’只是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吃只要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就交际手段而言,宴请的目的是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不像在中国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意义。
2、饮食性质上的差异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中国饮食倾向于感性、艺术。中国饮食习俗中偏重对味的追求,不注重食物的营养,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先满足感官享受,从而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在中国,人们把烹调看作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追求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每一道菜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同一道菜,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应清淡些;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来说,口味不同做菜的调味也会不同,所以中国饮食随意性大。
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皆为同一味道,毫无变化。西方饮食习俗只是原始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虽然也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但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西方人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所以西方饮食比较规范化。
3、饮食内容上的差异
饮食内容就是吃什么的问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主食为五谷,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植物类食品占主导地位。这一饮食习惯与中国农业生活相联系,又深受佛家文化的影响。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不可杀生,更不能食用。佛家提倡的“戒杀放生”等思想,与儒家的“仁心仁闻”观点相契合。而西方人多食用奶制品和肉类,在饮食结构上,以动物类食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鱼等,这是与西方的游牧、航海民族文化相联系的。另外,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食冷食、凉菜,如冷菜拼盘、色拉、冷饮等,餐桌上冷菜居多。而中国人喜热食,除正菜前的几样小碟是冷菜外,主菜大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俗话说:“一热三鲜”就是这个意思。
4、餐具及饮食方式上的差异
在餐具方面,中国人主要使用的是筷子,吃饭用碗盛;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边切边吃,喝汤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刀叉带来分餐制,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西方分餐制中最典型的一种形式就是自助餐。这种用餐方式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感情与信息的交流,食物只是一种手段和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由此也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肯定与家庭
有趣的中国历史人物小故事ppt
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筷子带来的
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中国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席间,人们相互敬酒、劝菜,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的气氛。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人常通过这种用餐方式来表达各种“礼”,来反映长幼、尊卑、亲疏、贵贱等关系。
5、用餐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讲排场,气氛热闹。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美味佳肴,这样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以及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人们交往希望亲密无间,不分彼此。西方餐桌上静。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西方人与人交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喜欢独立。
二、从饮食文化透视大学生价值观
1、饮食文化和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即各民族、阶层、个体等主体的价值存在和价值标准,是指他们赖以生存的客观形式,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全部权利和责任的集中体现。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最能体现文化的特征和类型。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实际生活的产物,但又可支配实际生活,指导他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社会,如何通过正确的学习和生活实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饮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校园里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大学生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下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维系大学生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精神力量。由于大学生身处校园饮食文化的环境中,对于饮食文化所持有的价值取向一般都是采取自由接受和品评的态度,所以,无论是校园历史传承的饮食文化还是外来渗透饮食文化都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中西方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
人们通常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前者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后者主要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等精神方面。饮食文化属于表层文化,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既受深层文化的影响,也能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念。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核心价值观念的不同,即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是集体主义,中国人一生都生活在相对固定的家庭、工作单位和社会交往圈子中,受群体氛围的影响和同化。在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甚至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中,个人存在的价值得不到尊重,对国家尽忠,对社会尽责,对家庭尽孝是中国大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所以,中国大学生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喜欢聚餐,服从社会角色的分配
中国历史有关友谊的故事
和转换。
西方大学生的人格构成是以内在自我为核心,崇尚个人主义,鼓励竞争,个人目标先于集体目标。在情感上不依赖于机构和团体,注重个人自由发展,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愿意改变自己以求得与社会相一致,而是以成功为导向,重视直接明确的交流和自我决策。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始终强调个性独立,保持一种相对宽松、自由平等的交际关系。
3、不同饮食文化下中西方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
西方人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利的、功利的东西,崇尚竞争、好斗,是典型的“动物性格”,讲究关系平等,注重个人能力,个性自由,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西方大学生在学习和在日常生活中都平等地对待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中国人具有“植物性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颇深,谦卑、忠顺、容忍、重义、守信,思想保守,缺少开拓进取精神。
中国大学生相互依存、相互满足,与人相处注重情感,社会交往中容易以道德情感代替法律规范。例如,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父母的社会关系,工作中也会给予朋友或熟悉的人一定的便利。而在西方社会,人际关系偏向理智,社会规范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交际法则,通常不会发生人情交易等现象。
在思维方式上,西方人看问题以个体为基点,重差别与对立,习惯于对食物进行量化研究,故西方饮食带有浓厚的科学性。中国大学生长于知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情为主导,趋向于价值选择而非真假判断。
三、不同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1、追求目标:个人幸福VS社会肯定
西方大学生把追求个人幸福当作是人生奋斗的目标,而中国大学生通常把受到别人的尊重或受到社会的肯定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中国人历来主张修身养性,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个人道德修养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只有培养情操,端正品德,先义后利,爱国顾家才能实现人生的抱负,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中国大学生最突出的核心特质是责任心和自制力,处处讲究中庸、看重谦虚谨慎,希望通过遵循社会规范来获得社会认可。所以,古语有“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说法。
西方大学生崇尚发展科学,探索真理,培养理性思考能力,相信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推动全社会的发展进步,个人才能得到幸福的生活。在英文词典中以self为前缀的词超过100个,如self-esteem,self-control,self-dependence以及self-respect,等等,足以体现西方人张扬个性,喜欢竞争,注重自我的特点。
2、科研态度:原创VS模仿
相比美国学生,中国大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工作竞争和生存挑战,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表现出被动的从众心理,习惯于服从权威。在学习过程中喜欢用老师、专家、学者、课本的思维代替自己的思维。西方学生对权威的接受程度低,说明他们有较强的自我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很多创新性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都是西方科研工作者研究发明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和大学生习惯购买国外的实验设备,引进国外的研究方法,而不会主动发明科研设备和试验方法。
这和中西方不同的教育理念有关,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思想,让孩子自由发展是对孩子负责和尊重的表现。所以西方家长和老师鼓励孩子创新,并且相信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失败。相反,中国长期的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和重复练习,不相信孩子具有挑战前人,挑战权威的能力,害怕孩子失败。
3、学习策略:求同VS求异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中国大学生的创造力低于西方学生的原因和他们的学习方式有关。中国大学生把绝对服从权威当成一种修养和德行,对现成的信息能够理解,但从不提出质疑,更不敢在学术面前张扬个性,提出独到的见解。
西方大学生注重对知识的拓展与创新,善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对老师或专家的看法提出质疑和批评是平等思想的表现,坚信所有问题都不是只有一个答案,超越前人才是学习的目标。另外,多数美国大学生认为质疑教授的学术成果并不意味着自己不礼貌,反而是尊重权威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由于大学生饮食文化始终是社会文化在校园中的文化再现,所以,它能够包容并内化来自校外甚至是国外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渗透与传播。另外,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饮食文化这个平台上更容易出现多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文化理念的交流与碰撞,尤其是在中西方大学生文化交流过程中会产生以价值观念为核心,包括饮食习惯和社交礼仪在内的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突。
饮食文化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直接文化环境,在诸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中西方大学生拥有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但两种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如果中西方大学生能够博取两种文化之长,在“人际和谐”和“个人自立”中找到平衡点,然后在跨文化的沟通中将变得更加主动和成功。
参考文献:
[1]: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
[2]:杜莉、孙俊秀.西方饮食文化[M].轻工业出版社,2006
[3]:魏素琳.中西传统价值观念比较[J].理论参考,2007(3):20-23
[4]: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5]: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魏瑜芬.价值观念与中西饮食文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4(6):82-83.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2/29/565137.html
以上是关于西方饮食文化-舌尖上的碰撞——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西方饮食文化-舌尖上的碰撞——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1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