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从人文视角看赵高其人功过是非与秦之灭亡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赵高-从人文视角看赵高其人功过是非与秦之灭亡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从人文视角看赵高其人功过是非与秦之灭亡
笔者在研究秦史及以后的历史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即自古到今史学界对秦帝国的第一掘 墓人赵高的评价有着几乎众口一致的趋同性,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结果?是历史的?人文 的?还是民族文化心理,传统意识?似乎仅以逆历史潮流,叛逆谋害忠良等等罪名立论未及全 面、客观。纵观赵高的身世、品性及所作所为将他列为与秦桧等奸臣齐名亦觉得有些偏颇。秦以后诸学者列举秦之罪恶罄竹难书,那么对赵高的评价就自然地形成矛盾之处,是什么原 因使人们对此视而不见、加以忽略呢?
战时中国历史故事
本文无意与史学界对赵高的贬斥抗衡,却想藉人文主义科学史学观与视点对赵高其人是非功过作大胆探索,提出置疑。本文研究赵高这个特殊 个性的生命流程,欲从中探索秦历史中这个饱受凌辱、被迫丧失了一切人格尊严的赵高之所以灭秦,以及他的生命价值观与性格缺憾。
一、横贯历史恶名中的赵高与他作为个体生命之历史史实
长久以来,人们在探索秦亡原因时,将愤怒、蔑视与无情的鞭笞一古脑儿地抛洒在导致秦悲 剧结局的焦点人物赵高身上,于是一个卑琐小人、奸臣贼子的形象,便成为赵高作为反面人物的固定脸谱。在漫漫历史长卷中很少有人愿意让出一隙之地给这位身心俱损,却意志坚强
、智力超群的赵高,即便是宏卷巨著《史记》亦出于种种考虑没有给赵高专留一些笔墨,史 家们几乎一致认为:估计太史公因其为人奸恶,历史作用极坏,故不为之列传。但散见于《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和《蒙恬列传》中的记述,却仍展示了司马迁的好恶观,赵高 的品貌以及司马迁本人处于那一历史时期的局限与无奈,历史用这位忍辱负重的史学巨子之笔,铺陈了一条看似清晰的线索。赵高从此便在精英群谱的褒扬声中被永远地钉在历史耻辱 柱上,任人千百年地唾骂。贾谊的《过秦论》堪称其中最高水平,即便这一时期,人们对摧毁暴秦的第一功臣赵高的“忍辱负重、深谋远虑和雄才大略”,仍然视若无睹处之漠然。直 到汉武帝时代,人们方才从激愤中挣脱出来,以司马迁的《史记》为标志,开始了比较理性的历史阐述,能够较客观全面反映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是非功过,但对赵高的评价却仍众口一致。
二、赵高的身世与秦末宫廷大杀戮
秦末宫廷大杀戮是宦官赵高这位国亡家破身心备受摧残的奴仆向主子发起的血腥报复活动, 但是这种报复何止于赵高一人,它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再分配引起的剧烈纷争的结果,亦是秦暴政暴虐人性之必然,赵高不过因势利导促其消亡。
秦灭赵后,赵高的父母带着国破家亡的仇恨和耻辱被迁徙来秦,赵高等一群兄弟姐妹就是其 母在为官奴期间与人野合的结果。基于他们奴隶的身份,赵高兄弟数人悉数被处以宫刑,在秦国王宫里服役。
赵高智力超常,胆识过人,是历史上那一类不安分守己的人,如此多的深仇大恨再加上个人 身心遭受的极端恶劣的摧残,客观上必然促使他产生向秦王朝讨还血债的念头,只不过他那超常的智慧与耐性让他隐忍不发。
赵国在历史上与秦发生过多次重大战争,每一次战争都要死伤无数,特别是秦始皇出生的前 一年,秦赵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军一次就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创下了先秦战争史上杀人数量的最高记录,这使得许多赵国人家毁人亡。因此秦赵间积怨深重,这些积怨自觉不 自觉地浸透在赵高身上,加深了赵高对秦的仇恨。更何况赵高还是赵国王室的远亲,即所谓皇亲国戚。
赵高的复仇活动是从如何进入秦王朝权力中心开始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虽身为奴仆却 刻苦钻研秦律,以期有朝一日能得到崇尚法治的秦始皇的重视。功夫不负有心人,赵高终于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秦始皇认为“(赵)高强力,通于狱法” ,于是“ 举以中车府令”[2]。赵高成了始皇帝治下为官的楷模,并担任秦公子胡亥的老师。赵高卑躬屈膝,曲意迎逢主子的欢心,并非出于本意,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立刻将复仇的利剑对准秦宗室及其忠臣良将,他 以策划胡亥篡位为始,开始进行有步骤消灭秦朝中坚力量的大屠杀活动。他先把胡亥推上了皇帝的宝座,然后借胡亥与扶苏之间的微妙关系,引诱做贼心虚的胡亥下诏赐死扶苏,杀掉 了秦宗室中最有影响力且最具有实
中国历史故事张居正
力的第一人。二世袭位后,自然非常感激赵高的扶持,似乎这个王位是赵家所给予。因此,他委任赵高为郎中令,宫内外之事皆依赵高谋划。此时的 赵高俨然成了二世在政治上的保姆,表面上处处为二世的皇位着想,关心和爱护还在政治襁褓中的秦二世。殊不知,赵高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政治上的铁腕人物不是要巩固嬴家的统 治,而是要假借君权,去讨还血债扼杀秦政。于是咸阳城变成了赵高血腥复仇的杀人场。老臣蒙毅、大将蒙恬、胡亥的二十余位兄弟相继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斩杀了,被株连的人更是不 计其数。最恐怖的是始皇的十位公主,不知因什么罪名,同时被处以磔刑,即被肢解身躯的酷刑。看着那些高贵的人头一个个滚落下地,看着公主们娇嫩的身躯被剁成一截一截,看着 那殷红的、粘稠的鲜血遍地流淌,赵高眼前闪现出秦灭赵时血流成河的悲惨景象,感受到一种无限快意。因为生理上人为摧残造成的缺陷,和长年积怨造成的比野兽更加凶残的欲望在 此一刻似乎得到充分地宣泄,这些事实深刻反映了赵高由来已久反秦复仇的本质。
秦宗室被赵高杀得所剩无几,但赵高并没有因此停止复仇反秦的脚步,紧接着他将矛头指向 为秦王朝创立不朽功勋的大臣身上。赵高先是设下圈套进一步激化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很紧张的君臣关系中的对抗情绪,利用他们的人性弱点各个击破,致使李斯、冯去疾和冯劫被二世 下令被捕入狱,去疾、劫二人自杀。苟且偷生圆滑欲自保的李斯在狱中上书,均被赵高扣留,反诬陷其谋反,又被“皆收捕宗族宾客”[3],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 供,“榜掠千余”[4]。最后李斯“不胜痛,自诬服”[5] 。李斯承认谋反,结果于秦二世二年,被“具五刑,论腰斩咸阳市”,“而夷三族” [6]。
李斯死后,赵高独揽大权,但他并不因此满足既得的权势,他的最终目的是杀尽秦宗室,并 取而代之,至此,二世皇帝就由最初被利用的对象变成他最后一名复仇对象。在二世眼里, “夫高,以忠得进,以信为守,朕实贤之”[7]。二世对赵高的信赖更甚于 始皇,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最终来逼他自杀的阎乐正是受命于他往日无比尊重和信任的
赵高,此时赵高复仇反秦的活动达到了高潮,他拥有的权势和采用的政治手段达到了登峰造 极的地步。他本已结束了秦的统治并取而代之,可惜他已在长期精神压迫与摧残中心理变态,因此,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敌人,却无法面对自己,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才干,最后竟鬼 使神差地还政于秦,传位秦王子婴,最后反而被子婴杀害。
灭宗亲是秦末暴政的极致。秦始皇诸公子虽众,但除长子扶苏文武兼备是众望所归的接班人 外,其余公子无出其右者。查阅史料也找不出他们觊觎皇权的任何蛛丝马迹,用公子将闾的话来说:“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 尝敢失辞也。”[8]他们都是些甘为人臣的忠孝之辈。就因为他们是皇帝要 “高枕肆志宠乐矣”[9]的眼障,是赵高复仇反秦的重要对象,为了完全彻 底消除后患,什么亲情、友情通通让 位于权力争斗。公子们被杀尚可用政治斗争来解释,十位公主惨遭杀戮就已经超越了一般政治斗争的范围,是毫无人性的暴虐,是秦末政治极端残暴的又一明证。秦王朝在色厉内荏的 杀戮中只能听见哗哗流淌的血水与阵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哀号声,赵高用深入延续秦始皇暴政的手段,宣告了秦灭亡之历史必然。血溅宫廷,“宗室振恐”[10]。 公子高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干脆自愿请死,从葬父皇,得一完尸。这是秦末推行 赵高炮制的“灭大臣而远骨肉”[11]的极端政治恶果。
“灭大臣而远骨肉”,忠奸不辨,贤庸不分,认贼作父,滥杀无辜是秦末政治有别于始皇时 期的最大特点。
秦始皇帝时,严刑峻法,有失偏急,大臣们虽有异议者,但慑于始皇的威力,不敢贸然犯上 。如今二世登基,就连诛大臣宗亲,“君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 [12],虽仍不乏“深虑知化之士”[13],但考虑到 “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14]的风险,“故使天下之士卒,倾 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16],于是,秦二世在毫无阻力的 情况下重蹈了他父皇所犯的一切错误,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而加速了秦之灭亡。
秦始皇“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16],表现了他伟大帝王的一面。但他的过失也是相当赫然的。“繁法严刑”“乐以刑杀为威”[17] ;广筑宫室,大修陵墓,巡游天下,赋敛无度。然而在“能薄而材谫”[18] 的犬子眼里,明父圣君是毫无瑕疵的,始皇帝的一切都是值得二世顶礼膜拜的。于是,“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19];继续大规模营造秦始 皇陵;而且“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20];“东巡郡县” ,“以示强”;“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21],搞得天下“赋敛愈重,戍徭无已”[22]。
在忍无可忍的残酷现实面前,陈胜、吴广领导农民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应者云集。在 席卷而来的反秦浪潮面前,二世不是自省其身,反而责怪李斯。李斯阿顺苟合,早为血溅宫廷吓破了胆,为了取悦二世,他提出了“督责之术”的治国之策,即实行严刑酷法与君主专 制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日益不安的社会危机。“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臣”[23]。正如班固 所言“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24]。但是“法令诛罚日益深刻 ” ,并不能保证二世能悠然自得地“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25] ,得到的只是“天下欲畔者众”。二世三年,身死人手,就是他以杀人为始,终被人杀的 必然结果。
三、换个角度看赵高灭秦的政治意识及步骤
二世上台后,诛大臣灭宗亲,每每以丞相李斯为挡箭牌,而真正的幕后操纵者无疑是尽人皆 知的赵高。赐死扶苏,赵高是主谋,诛蒙氏是赵高“日夜毁恶蒙氏”[26] 的结果,灭宗亲更是赵高亲自策划并实施的一系列步骤,车裂李斯,逼死冯去疾、冯劫, 是赵高的进一步计划。此外,逼反章邯,取二世首级者也是赵高所为。
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正统观念出发来看待赵高,他无疑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大奸臣,是 一个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是一个嗜血如命的杀人狂,是一个擅长阴谋权术的野心家,是一个卑鄙无耻的下贱小人。
然而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不过前提是:秦本身该不该灭。关于这个 问题,恐怕史家都会认为秦至始皇晚期,刑罚过度,劳役过度,赋税过度,工程过度,纵欲过度,自当灭。此时的秦早已成了一个潜在的“过渡”王朝。那么,如何来打击和消灭秦王 朝呢?有人诅咒“今年祖龙死”;有人行刺博浪沙;有人在振臂一呼,号召百姓起义;有人 招兵买马,企图武装反秦。总之各路英雄根据自身的处境采取了不同的反秦策略,而这其中独树一帜、棋高一筹的却是赵高。
赵高“本赵公子,为秦擒,被宫。六国未叛于外,而高先行阴谋于内,欲亡秦而报赵久矣”[27],“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28]。从 英雄史观来看,赵高对秦统治秩序的破坏,及至对秦王朝的消亡无疑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 用。汉朝人说:“秦使赵高执辔而覆其车”[29],正好说明了赵高灭 秦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承认赵高是亡秦的第一掘墓人,是诛暴秦的义士。想当年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不仅没有给秦造成损害,反而壮志未酬身先死,加剧 了燕国的灭亡。而赵高作为赵国贵族后裔同样有亡国之痛和备受身心摧残的切肤之恨,却能依靠自 己的聪明睿智,从宫廷奴仆身份一步步迈向秦王朝权力中心,最终依靠秦国的治国之宝—— 法,以法乱法,以法攻法,将法家居统治地位的秦王朝毁灭于法术构筑的“阴谋”之中。他 没有挥舞一刀一剑,用自己被人为伤残之躯,以超人的意志与智慧尽数将秦王朝的主要统治人物斩尽杀绝。自古以来,就是“力不胜智”,荆壮士算得上一个“强力”英雄,赵高呢, 自然是一位智力英雄。前者可以称得上天下无敌的剑客,后者也可以称得上天下第一的“法 术大师”。即便当今仍然是一智者的世界,高智力的角斗,表现出人们对生命价值自身的肯定与珍视。历代人都赞扬荆壮士,因为他要刺杀的是一位无道的暴君,那么,为什么却要鄙 视赵高呢,
四年级中国历史故事试题
难道他杀的是大仁大义的君子吗?事实上,二世恐怕比始皇帝还要“暴虐三分” 吧。笔者认为,诅咒是无济于事的,行刺更是一种只见个人,不见集团、不见社会的短见过激行为;起义和武装暴动固然能彻底捣毁一个王朝,但破坏性太大,也是没有办法之下策。 赵高灭秦则采用了一种与众截然不同的方法,他深入虎穴,佯装忠臣,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秦王朝的主要统治支柱,挨个捣毁,搞得秦王朝弱不禁风,最终坍塌在刘邦刮起的“大风”之 中。赵高的手段是“阴”了些,但秦既该灭,又何必苛求于此呢。还是清代学者平步青引欧 阳轩的诗说得好:“当年
中国历史人民的故事
举世欲诛秦,那计为名与杀身。先去扶苏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 。”[30]这也许是史学界惟一一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替赵高说的一 句公道话。
从阶级分析的观点出发,赵高的祖上虽曾贵为王孙公卿,但他一出世就被贬置为秦国的奴隶 。他比一般老百姓更为不幸的是被统治阶级处以宫刑服役宫中,名为宦官,其实宦官并不是什么官,不过是皇家的奴仆罢了,根本没有什么权位可言。但是,宦官所处的政治环境却很 特殊,这是由于在专制政治中,君臣之间难免有相互防范之心,而宦官作为家奴,日常随侍君王左右,如果有点真才实学,再加上谄媚逢迎的本领,有时反而容易受到信任,狐假虎威 ,久而成真不易引人注目,并能窃据相当的权力。特别是在宫廷内部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刻,宦官的作用更为微妙,只要处理得当,运用智慧胆大果断、心狠手辣便能以弱胜强,以少胜 多,搅它个天翻地覆。
宦官从政要假借君主威势,宦官专权从根本上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破坏,终究不能为皇族和 士大夫所容忍。李斯就曾多次说赵高是“贱民”,而正是这一位“贱民”最终导致了李斯悲剧性一生,高智商的李斯却被赵高所愚弄。赵高因此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实乃是灭秦高 手。
陈胜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受到了无产阶级的讴歌;荆轲刺秦也被历代称颂为英雄壮举。那么谁 又能顾及或赞誉赵高的过人胆识,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事实上赵高却被世人唾弃,这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原因就是赵高的出身——“内宫之斯役也”。
人们歧视赵高还有另一条理由就是用刑太狠。的确赵高对封建秩序的破坏确实相当残酷,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极端丧失人性的。但笔者认为纵观赵高的生平,这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一,赵高跟随秦始皇几十年,不能不受其酷烈行为的影响。其二,赵高是从钻研法律开 始进入统治阶级上层的,思想上必然要表现出法家冷酷的一面。秦始皇“专任狱吏而亲幸之 ”[31],赵高就是他这一用人思想的活标本。其三,作为宦官,赵高 的心理是变态的,因为他正常的天性得不到满足,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也被残酷地剥夺。倘若是个愚智笨拙者,如同行尸走肉般苟且偷生也就罢了,偏偏赵高是个聪明过人、胆识超群 的奇才,在身心遭受践踏,以卑贱的身份生活在最显贵的人群中,精神上的压抑尤为深重。所以,他处心积虑,卧薪尝胆勤奋学习,使自己各方面才智达到比其主子及李斯等人杰更加 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程度。一旦时机成熟,他内心长期积蓄的怨毒便会转为坚定的意志疯狂地进行报复,杀人如麻并一鼓作气捣毁暴秦。
灭秦之后赵高本可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撰写一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辉煌历史篇章。然而 身体的伤残,尤其是在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强烈封建意识氛围里,赵高的外伤早已由表及里深入骨髓,这使他在胜利之后反而变得恍惚,缺乏底气与自信,他虽找出种种理由废 除了始皇帝制,却仍立子婴为秦王,将权力拱手相让,反胜为败,最后遭到诛杀,这不能说不是他性格的一大缺憾,亦是他悲剧性人生的顺向延伸。
其次,即所谓赵高受到歧视恐怕还在于世人认为,他诛二世欲取而代之,是为人臣之不忠之 说。以上所述已充分说明赵高所为有其深刻的政治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公的,陈胜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2]项羽也早就萌发“彼可取而代之 ”的愿望,刘邦也野心乍起,慨叹“大丈夫当如斯也”。后来,这三人称王的称王,当皇帝 的当皇帝,上演了一出出胜者的历史,于是乎历史从此便有了叱咤风云的种种英雄形象,他们并没有因此被人鄙视,斥责他们为不忠,而赵高又为何不能“为王关中”呢。
总之,历史对赵高是很不公平的,他一手导演的秦末宫廷杀戮从根本上来说是封建社会的痼 疾所致,是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剧烈碰撞的结果,是野蛮社会制度的自我惩罚。这些历史学家们早已得出公论,但是赵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却始终没有得到客观评价,这一点是值得人们 重新认识和研究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历史对赵高有失公允,他一手导演的秦末宫廷大杀戮是继刺杀秦王、 揭竿起义反抗秦暴政之后最为淋漓尽致的历史杰作,是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剧烈碰撞,野蛮肆虐人性践踏生命的因果报应。只可惜胜利之后的赵高能够战胜面对敌人,却无法战胜面对 自己,成为历史之败笔任人杀戮与践踏,这是历史的客观与无奈,亦是智者雄才大略中的人格缺憾,但却也是那样热血沸腾令人不能不感慨良多。
[1][2][12]《史记·蒙恬列传》。
[3][4][5][6][7][17][18][22][23][25][26]《史记·李斯列传》。
[8][9][10][11][19][20][21][24][31]《史记·秦始皇本纪》。
[13][14][16]贾谊:《过秦论》。
[16]李白:《古风》第三。
[27]明·赵时春:《史记》。
[28]赵翼:《陔余丛考》。
[29]《盐铁论》卷10。
[30]转引自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卷4。
[32]《史记·陈涉世家》。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9/527718.html
以上是关于赵高-从人文视角看赵高其人功过是非与秦之灭亡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赵高-从人文视角看赵高其人功过是非与秦之灭亡;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