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中国古代史-秦俑的“驱鬼”本义

  • 中国古代史,历史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5 23:06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中国古代史-秦俑的“驱鬼”本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秦俑的“驱鬼”本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秦俑的“驱鬼”本义


鬼文化是一种极为古老而普遍的人类世界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化的早期,对鬼的信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鬼观念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社会意识。作为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鬼文化,对秦汉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丧葬制度上。举世闻名的秦皇兵马俑即是秦汉鬼文化的最典型载体。从宗教民俗学的视角审视,秦俑的功能与实质均在于“驱鬼护灵”乃是秦始皇塑造秦军兵俑的真正本义。
一、秦汉鬼文化的渊源
民俗学家徐华龙认为,“鬼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幻体”[1]。鬼文化,就是指人类关于鬼的观念、行为及物质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
秦汉鬼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原始宗教观念。仰韶文化盛行瓮棺葬,例如西安半坡遗址共发现73座瓮棺葬,主要是夭折的幼儿,葬具以瓮为主,另用人面鱼纹或鹿纹的精美彩陶盆或钵作盖。在这类盆、钵的底部,人们有意凿出小孔,考古专家认为这是“给死者的灵魂留的出入口”。[2]郭沫若曾有《访半坡遗址四首》诗云:“半坡小儿眆,瓮棺盛尸骸。瓮棺有圆孔,气可通内外。墓集居址旁,仿佛犹在怀。大人则无棺,纵横陈荒隅。可知爱子心,万劫永不灰”。[3]鬼观念起源于原始宗教关于人死灵魂不灭的朴素认识。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鬼文化的主要形成时期。殷商与宗周社会笼罩着浓厚的鬼神崇拜氛围,神权至高至尊,神秘主义的“鬼”观念牢固地占据着人们的头脑,认为人死后即化为鬼。《礼记·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西周宗法制规定:天、诸侯、大夫、适士、官师的宗庙中,不再奉祀的直系祖先即为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郑玄注:“生时形体异,可同名:至死腐为野土,异其名,嫌同也,折弃败之言也。鬼之言归也。”“凡鬼者,荐而不祭[4]”。上古汉字鬼、归相通,人死为鬼,鬼即归土。《礼记·祭义》引孔子关于鬼神的阐释:“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蒿悽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默首,则百众此畏,万民以服。”殷周时期的鬼文化实质上是宗法等级制度的某种折射。

中国历史故事简说100字

春秋战国是社会剧烈震荡的时代,亦是鬼文化的最终形成时期。“鬼”观念逐渐远离“周礼”及宗法制度,广泛渗透于社会各阶层之中,尤其深刻影响了社会中下阶层普通百姓的精神信仰。饱受战争痛苦和苛政压迫的庶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很自然地向“鬼”寻求解释,坚信“鬼”的存在。平民思想家墨子即是一位鬼信仰的虔诚信徒:“鬼神之有,岂可疑哉?”“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5]”。他极为主张“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的,以求兴天下之害。”墨子理想中的圣王,醴粢盛不敢不蠲洁,牺牲不敢不肥, 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春秋祭祀不敢失时机,听狱不敢不中,公财不敢不均,居处不敢怠慢,曰其为正长若此。是故上者天鬼有厚乎其为政长也,下者万民有便利乎其为政长也。天鬼之所深厚而能强从事焉,则天鬼之福可得也。万民之所便利而能强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也[6]”。
墨子把鬼神视为“赏良罚暴”的圣明之主,是公正、真理的化身。《墨子·明鬼下》举周宣王与大臣杜伯、郑穆公与句芒神、燕简公与大臣庄子仪、宋文君鲍之时舃子杖揖”礻后 观辜、齐庄君与臣王里国、中里徼等五个鬼故事,说明“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之。”“故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间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战国是人口死亡率剧增、战争规模空前的变革时代,也是鬼文化进一步发展阶段。鬼文化的政治性、伦理性色彩日趋淡化,而人格化、世俗化的趋向十分凸现。民众普遍信仰鬼,政治家亦染此风,《战国策·齐策三》载苏秦以“淄上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的鬼话巧劝孟尝君西入秦,《赵策一》又记苏秦引征“夜半土梗与木梗”的鬼话发游说李兑。《吕氏春秋·疑似》则记录邑丈人与黎丘之鬼故事。《战国策·秦策二》载庸芮妙语劝解秦宣太后改变将魏丑夫殉葬的主意,巧救魏丑夫,亦是利用了宣太后以死者“有知”与“无知”认识上的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鬼文化在战国各诸侯国的流传内容与表现形式各有特色,例如,楚国的鬼文化包含了较多的浪漫主义和自由奔放的内容。屈原笔下的山鬼形象是:“若有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7]这位“山鬼”完全是一个含情脉脉的怀春少女形象。屈原还热情讴歌为国捐躯的将士英魂:“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8]宋玉《高唐赋》载楚襄王曾与诗人宋玉游于云梦之野,“望朝云之馆,上有云气,山卒 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对曰:‘昔者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暖乎若云,焕乎若星;将行未至,如浮如停,详而视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焉。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实为 芝,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有巫山之女,高唐之姬。闻君游于高唐,愿荐枕席。王因而幸之”。[9]这则楚王与巫山之女的浪漫故事极富鬼文化中楚文化色彩。
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是秦汉鬼文化的直接来源。《日书》内仅鬼的名称就的丘鬼、礻寺 鬼、刺鬼、棘鬼、遽鬼、凶鬼、 鬼、夭鬼、哀鬼、哀乳之鬼、幼殇死不葬为鬼、 人生为鬼、不辜鬼、暴鬼、字鬼、阳鬼、游鬼、疠鬼、饿鬼、今欠 鬼、粲迓之鬼、外鬼、中鬼、室鬼、明鬼等25种之多。此外,《日书》还记载了一些亦神亦鬼、或以鬼的面目出现的怪异神妖,例如图夫、大未、上神、地 、神虫、鬼鼓、野火、天火、雷、云气、恙气、水、状神、上帝子、会虫、女鼠、神狗、祖神、幼 、爰母、票风、大票风、独(寒风)、地虫、鸟兽虫豸等25种以上神怪。秦简《日书》的出现,标志着秦汉鬼文化的成熟。
二、秦汉鬼文化的基本内涵
《韩非子·解老》:“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治世之民,不与鬼神相害也。故曰: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人逐除之之谓人伤鬼也。……上不与民相害,而人不与鬼相伤,故曰‘两不相伤。’”秦汉鬼文化的基本内涵应为“人逐除鬼”,驱祟治疾,趋吉避凶。政治思想家韩非认为“凡所谓祟者,魂魄去而精神乱,精神乱则无德。鬼不祟人则魂魄不去,魂魄不去则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谓有德”[10]。
战国秦汉时代医疗卫生水平极端低下,普通人患病主要依赖巫术和自身抵抗力来治病,人们把病因归咎于鬼作祟。例如: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病篇》:“甲乙有疾,父母为祟,得之于肉,从东方来,裹以 (漆)器。戊已病,庚有[间],辛酢。若不[酢],烦居东方,岁在东方,青色死。丙丁有疾,王父为祟,得之赤肉、雄鸡、酉(酒)。庚辛病,壬有间,癸酢。若不酢,烦居南方,岁在南方,赤色死。戊已有疾,巫堪行,王母为祟,得之于黄色索鱼、堇酉(酒)。壬癸病,甲有间,乙酢。若不酢,烦居邦中,岁在西方,黄色死。庚辛有疾,外鬼伤(殇)死为祟,得之犬肉,鲜卵白色。甲乙病,丙有间,丁酢,若不酢,烦居西方,白色死。壬癸有疾、母(毋)逢人,外鬼为祟,得之于酉(酒)脯修节肉,丙丁病,戊不间,已酢。若不酢,烦居北方,岁在北方,黑色死”[11]。简文所述东方青色、南方赤色、邦中黄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显然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
汉代亦认为鬼是人得病的根源。据《论衡·订鬼篇》:“一曰人之见鬼,目光与卧乱也。……以狂者见鬼也。”“一曰鬼者人所见,得病之气也。气不和者中人:中人为鬼,其气象人形而见。故病笃者气盛,气盛则象人而至,至则病者见其象矣。”“一曰鬼者,甲乙之神也。甲乙者,天之别气也,其形象人。人病且死,甲乙之神至矣。”
秦汉鬼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鬼作祟害人,人驱鬼除疾。秦简《日书》甲种《诘咎篇》开头即称:“诘咎,鬼害民罔(妄)行,为民不羊(祥),告如诘之,刀道,令民毋丽凶央(殃)。鬼之所恶,彼 (屈)卧箕坐,连行奇立。”现将《诘咎篇》所记鬼文化的主要内容摘录如次:
1.“人毋(无)故鬼攻之不已,是是刺鬼,以桃为弓,牡棘为矢,羽之鸡羽,见而射之,则已矣。”
2.“人毋(无)故鬼昔(藉)其宫,是是丘鬼。取故丘之土以为伪人、犬,置 (墙)上,五步一人在犬, (环)其宫,鬼为阳(扬)灰 (击)箕以 (噪)之,则止。”
3.“人毋(无)故而鬼惑之,是 鬼、善戏人,以桑心为丈(杖),鬼来而 (击)之畏死矣。”
4.“人毋(无)故而鬼取为 ,是是哀鬼,毋(无)家,与人为徒,令人色柏(白)然毋(无)气,喜契(洁)清,不饮食。以棘椎、桃秉(柄)以 (敲)其心,则不来。”
5.“一宅之中毋(无)故而室人皆疫,或死或病,是是棘鬼在焉,正立而豸里 (埋),其上旱则淳,水则乾。屈(掘)而去之,则止矣。”
6.“一宅之中毋(无)故室人皆疫,多 (梦)米(眯)死,是是字鬼貍(埋)焉,其上毋(无)草,如席处。屈(掘)而去之,则止矣。”
7.“人毋(无)故一室人皆疫,或死或病,丈夫女子隋(堕)须羸发黄目,是< > 人生为为鬼。以沙人一升扌室 其舂臼,以黍肉食 人,则止矣。”
8.“灶毋(无)故不可以孰(熟)食,阳鬼取其气。燔豕矢室中,则止矣。”
9.“人妻妾若朋友死,其鬼归之者,以莎 、牡棘枋,热以寺(待)之,则不来矣。”
10.“故丘鬼恒畏我,畏人所,为刍矢以鸢(弋)之,则不畏以矣。”
11.“鬼恒召(诏)人曰:‘ (尔)必以 (某)月日死’是礻寺 鬼伪为鼠,入人醯、酱、 、将(浆)中,求而去之,则已矣。”
12.“鬼恒夜鼓人们,以歌若哭,人见之,是凶鬼,鸢(弋)以刍矢,则不来矣。”
13.“鬼恒夜从男女,见它人而去,是神虫伪为人。以良剑刺其颈,则不来矣。”
14.“鬼恒责人,不可辞,是暴鬼。以牡棘之剑之,则不来矣。”
15.“鬼恒为人恶 (梦),觉而弗占,是图夫。为桑丈(杖)奇(倚)户内,复(覆)鬲甫户外,不来矣。”
16.“鬼恒从人游,不可以辞,取女笔以拓之,则不来矣。”
17.“女子不狂痴,歌以生商,是阳鬼乐从之。以北乡(向)囗之,辨二七,燔,以灰,囗食食之,鬼去。”
18.“鬼恒逆人,入人宫,是游鬼,以广灌为 以燔之,则不来矣。”
19.“人生BB未能行而死,恒然,是不辜鬼处之。以庚日日始出时喷门以灰卒有祭,十日收祭,裹以白茅,貍(埋)野,则毋(无)央(殃)矣。”
20.“人毋(无)故室皆伤,是粲迓之鬼外之。取白茅及黄土而西(洒)之,周其室,则去矣。”
21.“凡鬼恒执匴以入人室,曰:‘气(饩)我食’云,是是饿鬼,以屦投之,则止矣。”
22.“凡邦中之立丛,其鬼恒夜謼(呼)焉:是

张爱杰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遽鬼执人以自伐(代)也。乃解衣弗”衤任 ,入而傅(搏)者之,可得也乃。
23.“一室中卧者眯也,不可以居,是囗鬼居之。取桃枱( ) (段)四隅中央,以牡棘刀刊其宫 (墙),謼(呼)之曰:‘复疾趣(趋)出。今日不出,以牡刀皮而衣。’则毋(无)央(殃)矣。”
24.“大礻未(魅)恒入人室,不可止。以桃更(梗) (击)之,则止矣。”
25.“鬼恒召人出宫,是是遽鬼毋(无)所居,罔謼(呼)其召,以白投之,则止矣。”
26.“鬼婴儿恒为人号曰:‘鼠(予)我食!’是哀乳之鬼。其骨有在外者,以黄土喷之,则已矣。”
27.“人毋(无)故而鬼有鼠(予),是夭鬼,以水沃之,则已矣。”
28.“一室中有鼓音,不见其鼓,是鬼鼓。以人鼓沃应之,则已矣。”
29.“鬼恒宋”亻易人,是不辜鬼。上牡棘之剑刺之,则止矣。”
30.“鬼恒从人女,与居,曰:‘上帝子下游。’欲去,自浴以犬矢(屎), (系)以苇,则死矣。”
上录《日书》甲种《诘咎篇》鬼文化资料内容之丰富,印证了秦汉鬼文化在社会上之盛行事实。其所载鬼的各种祟形式及人们驱鬼避灾的方法,大多不见于传世的先秦及秦汉典籍,值得特别重视。从《日书》简文可知,秦汉社会驱鬼采用的工具主要公为六类:(1)树木野草类,如桃枱( )、桃秉(柄)、桃弓、桃更(梗)、桑杖、桑皮、木、桂、刍矢、牡棘、牡棘刀、牡刺剑、牡棘矢、刺椎、白茅、苇、丘下之莠、广灌等。关于桃梗。据《黄帝书》载,“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茶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后人即以桃人、苇茭、虎来御凶驱邪[12]。关于牡棘,杜预注:“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深山穷谷。其藏之也,黑牡据秬黍,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矣,以除其灾也”。[13](2)药材五谷类,如沙人、生桐、莎 、黍黍肉、 康(糠)等。(3)家禽六畜类,如犬矢(屎)、犬矢完(丸)、豕矢等。《史记·封禅书》有“磔狗邑四门,以御蛊灾”之举。(4)土石沙灰类,如黄土、百石、白沙、灰、故丘之土等。(5)水火兵器类,如水、人火、人鼓、鼓、铎、铁椎、良剑、剑、箬鞭等。(6)其它,如屦、纸、册、解发等。就《日书》及其它出土文物资料而论,秦汉鬼文化的核心在于“驱鬼禳灾”,保存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价值观念。
三、秦始皇兵马俑的“驱鬼”功能
闻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伊始,即以其逼真的造型、恢宏的气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住无数学人俗子,学术界围绕秦俑主题曾展开热烈而持久的研讨。秦始皇为什么要在陵寝东侧建造大规模的秦军真人真马的军阵陶俑群?值得深入分析,许多专家对此提出过种种有价值的观点[14],但众家解说似嫌理论过强,未能符合历史的本来之义。
秦代统治者作为生活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人,不能不受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例如秦始皇就是一个深受社会鬼文化影响、相信鬼神、迷信长生不老说的封建统治者。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二十八年,“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礼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齐人徐輗等上书,主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輗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三十二年,“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燕人卢生使入海还,发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发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五年,“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 ,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 。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沉璧也。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从以上史文可知,秦始皇对卢生“辟恶鬼”之说深信不疑,“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15]并曾为泄漏其语之罪,杀死了当时在其身旁的所有人。
秦始皇为什么要在陵东侧塑造数以千计手执实战兵器的兵马陶俑?一般认为,秦马兵俑是秦始皇的“地下御林军”,专司守卫始皇陵园。其实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因为秦俑是一种陪葬的明器,不可能真正起到保卫始皇陵的作用。更何况其设置方式是地下式坑棚结构,秘藏于地下,并非供人观瞻。或具秦军将士群雕的象征意义。结合秦简《日书》及秦陵出土的大量文物,不难看出:秦兵马俑的性质是明器,是秦代社会鬼文化观念所认为的“阴间雄师”;秦俑的基本功能是驱除恶鬼,特别是驱击来自东方的“恶鬼”,以捍卫始皇灵魂之安宁。这就是秦始皇设立兵马俑的本来用意。
《孟子·梁惠王上》引孔子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淮南子·说山训》:“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以俑代人来陪葬,是秦秋社会进步的创举。俑的作用、功能不断扩大,一般以俑身份角色而分。战国后期,出现

中国历史故事关于学习的

了以模拟真人、真犬有泥人、泥犬,用以驱鬼。《日书》甲种《诘咎篇》:“取故丘之土以为伪人、犬,置 (墙)上,五步一人一犬, (环)其宫,鬼来阳(扬)灰 (击)箕以 (噪)之,则止。”秦人是一个十分善于学习者,善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变革创新,设秦兵马俑以驱鬼,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精心构建骊山陵寝时的一大创造。
秦俑所持均为秦军实战兵器,时人看来,兵器既能杀人,当然亦可击鬼。《日书》有用剑击鬼颈的例子。《吕氏春秋·疑似》则载:“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肖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目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而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
秦俑面东方而雄立,其所击之“恶鬼”当是在秦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百余年战争中,死于秦卒坚甲利兵之下的数以百万计的关东六国将士和平民。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始皇驱恶鬼的鬼文化价值观,汉皇宫每年腊日前一天举行隆重的“大傩”驱鬼礼仪。《续汉书·礼仪志中》载: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
百二十人为 子,皆赤帻帛制,执大 ;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 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会,侍中、尚书、御史、谒者、虎贲、羽林郎将执事,皆赤帻陛卫。乘舆御前殿。黄门令奏曰:“ 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 子和,曰:“甲作食 , 胃食虎,雄伯食魅

中国历史人物的浪漫故事

,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傩人师讫。设桃梗、郁垒、苇茭毕,执事陛者罢。苇戟、桃丈以赐公卿、将军、诸侯云。”
“大傩”之义源自西周刘昭注引《月令·章句》:“日行北方宿,北方大阴,恐为所抑,故命有司大傩,所以扶阳抑阴也。”《史记索隐》注引《月令》:“大傩,交磔。”卢植《礼记》注:“所以逐衰而迎新。”从汉代大傩礼仪的内容看,驱鬼逐疫是其基本功能。它是秦汉鬼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秦俑驱鬼之本义相通。

[1]徐华龙主编:《中国鬼文化大辞典》序一,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2]《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63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3]《文物》1995年第8期。转引自《中国全史·中国远古暨三代宗教史》第78页,王吉怀著,人民出版社版。
[4]《礼记·祭法》。
[5]《墨子·明鬼下》。
[6]《墨子·尚同中》。
[7]《楚辞·山鬼》。
[8]《楚辞·国殇》。
[9]《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10。
[10]《韩非子·解老》。
[11]本文所引《日书》简文,均来自《睡虎地秦墓竹简》(精装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2]《风俗通义·祀典》。
[13]《风俗通义》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14]参见吴晓丛、张文立:《主题·意志·逆反心理》,《秦文化论丛》第一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
[15]《史记·秦始皇本纪》。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9/527684.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史-秦俑的“驱鬼”本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秦俑的“驱鬼”本义;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24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