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刘邦-秦帝国军政形势演变概论

  • 刘邦,项羽,章邯,历史,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6 00:0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刘邦-秦帝国军政形势演变概论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刘邦-秦帝国军政形势演变概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秦帝国军政形势演变概论


一、概况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后的十多年间,秦帝国的军政概况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主要是对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的讨伐和征服;后一时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调大军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与之展开生死搏斗,终于推翻政权。对少数民族的战争情况也有所区别,北逐匈奴是对战国末年匈奴族侵占领土的收复;南征百越、西南夷则是向蛮荒之地的领土扩张。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强大民族,战国时期曾对燕、赵等国造成很大威胁。战国末年,各国忙于战争无暇北顾致使匈奴人有隙可乘,他们南下侵占原属燕、赵等国部分土地。秦一统天下后,匈奴成为秦帝国北方的一大边患,秦中央对其采取军事行动已在所难免。蒙恬率大军北征荒远之地,不仅光复失地,还拓展了秦疆域,随后修筑长城及大量亭障城塞以固守北疆,保证边境和平安宁约十年,对发展边疆的经济文化做出贡献。对百越和西南夷的用兵亦有积极意义,并不能仅视为扩张侵略,用强大的军事力量迫使这些地区极端落后的互不统属的分散国家和部族,统一到文明程度较高的秦帝国版图之中,这对偏远愚昧地区的开发是有利的,此举为以后汉帝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急切地把秦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强行推广到六国旧地,其中主要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文字,所谓车同轨书同文等等 [1]。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具开创性的政治变革,其革命进步的深远意义无庸置疑。但对习于千年旧习的原六国人来说是难于立即接受的,这种剧烈变革在操作上应是分阶段的有区别的稳妥进行,应由局部到全局,从量变到质变,以求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最后造成不可逆转之势。 始皇君臣操之过急反而欲速不达,引起旧势力的反抗,早在陈胜、吴广发难之前,六国旧势力已开始反秦的酝酿筹备

坚持梦想的中国历史故事

工作,政治方面的急剧改革成为秦帝国短命的一大隐患 [2]。
战国时代战争连年不断,致使国家经济受到毁灭性破坏,人民生产生活备受摧残,新建立的秦帝国百孔千疮,满目萧条,百废待举,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是摆在始皇君臣面前的首要历史使命。急功近利的秦始皇君臣不仅未区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反而本末倒置,大 规模长时期超限度地征用民力去征伐、去服役、去修造,造成对经济的再次浩劫,加上政府的重征暴敛,全国经济进一步崩溃。《汉书·贾山传》揭露,秦“赋敛重数,百姓任疲”。“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贫困万民,以適其欲也。”秦始皇欲求 无已,百姓“力疲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残酷的政治压迫和沉重的经济剥削不仅使 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化为泡影,而且使他们的生存也大成问题。“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力役三十倍于古”[3]。为了防止人民的逃税、逃 役和反抗,又制定许多严刑苛法,甚至有“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赴役误期斩首等骇人条款 [4]。一人犯罪,罪及三族。一户犯禁,邻里连坐,造成“赭衣塞路,囹XLNE0F4SS成市”的惨状[5]。“劳疲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无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6]。人民 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男子疾耕不足於粮饷,女子纺绩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 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叛也”[7]。忍无可忍的人民早在始皇时期已开始零星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赭衣塞路,群盗满山”[8]。“人与之为怨 ,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矣。始皇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9]。秦王朝已坐在岌岌可危的火山口上。客观地讲,在众多征戍徭役中有些确系国家防务及复兴所必需,如北却匈奴、修长城、筑 驰道、直道等遍及全国的交通网等等,都对增强国防实力,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定的生活有积极意义。但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始皇陵、建造阿房宫,则完全违背人民根本利益,劳民伤财,使本已不堪重负的百姓雪上加霜,难以苟活。即使那些利国利民的征调也应视民力负担所能,区分急缓逐次上马。北征匈奴30万,南征百越50万,外加各类修造和为战争及工程而从事后勤的人力,役使人数足有200万上下,对于只有2000万的秦人而言,比例相当大,若按成年人数量计算比例就更高了。这只是中央征调数字,假如将各郡县的种种征调估计在内,比例就高得惊人。可以断定,民间正常的生产生活已彻底被破坏。
尖锐的矛盾终于加速火山的爆发。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的农民起义宣告了秦帝国的另一时期的开始。从此,秦王朝步入苟延残喘为挽救自身生存而战直至最后覆灭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建立农民政权到陈县沦陷陈王遇害止,是两个政权之间反抗与镇压、夺权与反夺权的生死决战时期,最后以陈胜农民政权的失败而告终。第二阶段,从陈胜牺牲到刘邦、项羽先后入关,消灭秦统治止,这是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余绪,严格讲,后来的斗争已演化为六国灭秦的战争,但陈胜首举义旗揭开大规模武装反秦斗争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他们给秦帝国的打击是沉重的。
秦二世元年(前209),一批去渔阳(北京市密云县)戍边的农民,在陈胜、吴广领导下于大泽乡举行武装起义,点燃了反秦战争的烈火[10]。他们提出“伐无道,诛暴秦”的政治口号,处于苦难中的各地农民一呼百应:“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1],“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各地“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12] ,反秦烈火很快燃遍东南半壁。起义军很快占领附近一些县城,并攻占曾为楚都的陈县(河南省淮阳县),在此建立政权。从后来战争演变轨迹分析,农民政权反秦作战的战略部署是:主力乘虚西进入关,消灭秦王朝建立新的全国政权;另外分兵向四方发展,经略各地消灭关东各地秦军,策应西进的主力部队作战。西取关中的主力兵分三路:吴广率右路军西攻荥阳,欲打开通向关中的门户;周文率中路军,绕开荥阳、洛阳,直取关中;左路军由宋留统帅,欲破武关,由南迂回逼近咸阳。分兵攻打各地的部署是:武臣领兵攻打赵、燕旧地,经略北方;邓宗攻九江郡;周市攻取魏地;召平攻打广陵[13]。起义军的部署是正确得当的,乘秦王朝仓皇无备之际以主力直捣秦帝国的心脏地区,同时又以少量兵力向四处扩张发展,在战略上形成对敌人的全面攻势。当时秦中央主力部队或在北疆防御匈奴,或远在五岭镇守戍边,回调均需时日。咸阳虽有材张蹶士5万精兵,却担负守卫京师及皇宫等重任,无法抽调去机动作战。各郡县武装缺乏准备措手不及且战斗力不及中央军,在声势浩大的农民军进攻面前自保尚且不易,更无力遏制农民军挺进关中之势。
可是西取关中腹地的义军将领周文、吴广却在战役指挥上出现失误,未能完成攻克咸阳消灭秦朝的战略任务,反而导致起义军的全面失败。首先,周文的中路军顺利进入关中后,未能一鼓作气攻克咸阳,反而停军于戏(陕西临潼县东),给敌人以喘息反扑时机,一战败于秦章邯军而退出关中,后来在河南连吃败仗。周文兵败自杀,全军死伤惨重,余下的部队溃散。周文部队的失败成为起义军成败生死的重大转折点。其次,吴广确实不知兵,缺乏驾驭全局的才能和战略眼光,率右路军忠实而机械地执行陈胜围攻荥阳的部署而不知权变,当久攻不克,几十万大军被牵制于此而无所作为,却不知弃城去配合周文部队作战,最后这路大军也被章邯部队消灭。至此,可以说起义军大势已去败局已定,从战略进攻被迫转入战略防御,终被秦军逐个击破,起义失败。宋留率领的左路军曾平定南阳地区,后闻说陈胜战败牺牲消息,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南阳遂被秦军夺走,向西北攻打武关已不可能,后来在向东撤退时降秦。
秦军在荥阳大破义军后,义军在西方战场主力丧失殆尽,而在北方的武臣、在魏地的周市等将领闹独立与陈胜分庭抗礼,不听号令,自然不会回援陈胜。其他各路义军,如邓宗、召平等将领不知何故也未回援陈县,于是,章邯所部便得以长驱直入直捣陈县。秦军在郏邑(河南省郏县)、许邑(河南省许昌市)连破邓说、伍徐的义军,兵临陈县城下。陈王急调张贺抵御,并亲自出城督战,不幸义军战败,陈胜向东南败逃,后被车夫杀害。农民起义失败,秦末农民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陈胜起义后各地豪杰和原六国贵族怀着各自的目的纷纷起事,组织武装展开反秦战争。其中力量较强作用较大的是项梁、项羽叔侄以及刘邦为代表的两大楚国武装集团。刘邦起兵之初投在项氏麾下,及至陈胜死,项氏尊楚怀王后裔心为楚王,楚王心派项羽领兵北上救赵,令刘邦西取关中,刘得此独立发展机会,力量很快壮大起来,成为实力仅次于项羽的政治集团。刘、项是灭秦的主要力量。
章邯灭陈胜之后,自然将打击的重点指向力量最强的项氏集团,两军激战多次,互有胜负,可是在定陶一役中,秦军大败楚军,杀了骄傲轻敌的项梁,给楚沉重打击。定陶战役的胜利使章邯作出错误判断,以为楚军不足为虑,便挥师北上攻打赵国,钜鹿一战,项羽指挥英明,部队作战勇敢,九战九捷,击溃了秦将王离率领的原防守长城的秦主力部队,接着又屡败南路的章邯军,迫使其率部投降。钜鹿之战是灭秦的决定性战略决战,秦两大主力覆灭后只剩各地郡县少量武装,已无力挽救覆灭局面,造成起义军战略上极有利的形势,并有力地策应了刘邦西进的战略行动。刘邦趁秦主力与项羽酣战之际,西向击秦,沿途虽然也遇到个别地方的秦军顽强抵抗,但已无碍大局。刘邦的军事指挥高明灵活,对敌战略重地能取则取,否则就绕道迂回,即注意歼敌有生力量,又不硬打

中国历史故事有哪些经典的

死拼,减少损失,千方百计保证西进这一最高目标不受挫折,这与吴广屯兵坚城之下,久无作为相比,确实高明许多。刘邦还采用政治上招降纳叛等手段瓦解敌人,西进途中边打边壮大队伍,实力大长。二世三年七月破武关,十月进军至霸上,秦王子婴无力抵抗,率百官奉皇帝玺降刘邦,于是秦灭亡。
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征服和经营
1.北击匈奴
(1)匈奴的崛起
春秋战国时代在中原东方逐步崛起一个强大的匈奴民族。综合各种史料记载,中国北方,自东北辽河流域起,沿北部阴山山脉,横跨大漠南北以至陇西之地,很早就是戎狄胡诸兄弟民族杂居区。这些民族名称繁多,历代史书对其称谓也不一致。各部族各自独立,互不相属,如史书所称百有余戎,莫能相一[14]。这些民族以游牧为生不事农 耕,驱畜群随水草而迁徙,居无定所,生性凶悍,善于骑射战斗劫夺杀掠,自三代就有入侵中原的记载。他们均无文字,衣兽皮食肉饮酪披发留须,中原民族统称其为胡或胡人,其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诸民族大致分来有匈奴、月氏、东胡三大族系。战国后期,匈奴日渐强大并被单于统一起来,匈奴居于赵国北边与秦国的北边及西边,即今内蒙古中西部,宁夏、甘肃一部分地区;东胡居其东,月氏居其西。居于边地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冲突不断,战国时秦、赵、燕都多次用兵北部边境打击匈奴、东胡势力,秦孝公、惠文王、昭王、赵武灵王、燕昭王都武力开边,逐渐将他们驱于北方。战国时期,这三大民族形成后,匈奴最强,据《史记》李牧传文记载,在一次战争中,赵破匈奴用兵近20万,匈奴被杀伤者达10万,估计匈奴出兵也不下20万。从战争规模即可见其势力已相当强大,所以战国后期,秦、赵、燕三国各自于本国北疆或西疆都筑有防备匈奴的长城工事。在始皇兼并六国的同时期,匈奴进一步强盛,成为三国北部严重边患,统一战争期间,三

中国历史故事谁写的

国竭尽全力应付国内战争,无暇顾及边备,致北方防务空虚为匈奴所乘,他们翻越阴山,越过秦长城渡河南下,侵占河套地区及其以东达于赵之九原、云中各郡,西边劫掠陇西、北地、上郡各郡边地,这里距咸阳不过数日路程,给秦心腹地区造成很大威胁,巩固边防收复失地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成为统一后的秦帝国的当务之急。秦帝国建立伊始,北击匈奴的筹划准备工作便开始了。从以后事态发展分析,秦君臣的战略部署有以下四点:驱逐入侵匈奴,恢复秦、赵原有国土;修复并连接秦、赵、燕三国长城,阻止匈奴南侵;移内地之民充实边地;开筑大道以利国防交通运输。
(2)北击匈奴
经过数年准备,公元前215年,始皇令文武兼备的青年将领蒙恬领率大军30万北征匈奴H T5[16]。据军事专家分析这次作战经过是这样的,蒙恬“率其主力军由上 郡(今陕西省绥德县)经榆林,进入河套北部。一军由义渠萧关之道进入河套南部。两军所至,攻略匈奴散布之部落,未遭遇大之抵抗。迄于是年初冬,将 河套地区之匈奴部全部扫荡肃清。其残部向西北方向渡河而逃。蒙恬乃将两军推进于黄河南 岸,渡过冬季,并准备来春之作战。”“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4四年初春,蒙恬主力军由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县)渡过黄河,攻占高阙及陶山(今狼山山脉);一军西渡黄河攻占贺兰山。匈奴震于秦之兵威向北方远遁,于是原有的秦赵匈奴侵占之边地全部恢复,战事结束。嗣后蒙恬奉命修筑西北边防长城,乃驻节上郡总司其事”[16]。秦西北边疆“ 达于由榆中(汉代的榆中,在甘肃省兰州东)沿贺兰山、狼山、高阙及阴山山脉亘云中之线” [17]。
接着蒙恬主持领导修筑万里长城的浩大工程,将原有秦长城修缮加固,又修了由高阙(内蒙古五原县北)向西南沿狼山、贺兰山至榆中的长城。秦国旧长城起自临洮至于榆中,原赵长城起于代郡(郡治在今山西省大同县)到高阙,于是秦、赵长城连为一体。燕国原有长城起自辽阳至于造阳(河北省怀来县西),此时,秦政府令云中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各郡守主持领导,将燕长城修葺加固并延伸到高阙与赵长城衔接。西起临洮东到辽阳的万里长城就成为连续的强大防御工事,对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掠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古代中国保障西北边地的有力屏障。蒙恬还沿黄河河套一带筑亭障城塞巩固边防:“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建立九原郡。采取移民实边之策“徙XLNCACASS戍以充之 ”,迁3万户人家到北河、榆中垦殖。修筑九原到云阳的成千里直道,不仅方便交通,更有 利于北疆军队粮秣运送,对稳定边境起到应有作用。经一系列艰苦努力,蒙恬威震匈奴,头曼单于慑于秦强大压力北徙,北疆和平安宁下来[18]。
2.南平百越
百越是对居住于东南边疆地区越人的泛称。当时越人相当落后,保持着原始氏族部落生活状态,各氏族不相统属,各自为政,各有首领,因其部族众多习称百越,又因其居于南疆亦称南越。秦将王翦灭楚后,继续“南征百越之君”[19],设会稽郡,浙江、福建北部的越人受到严重打击,这里是闽越、瓯越居地的一部分,一些越族部落南迁[20] 。秦统一后,百越族居于中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其中闽中越人主要分布在闽东流域、武夷山北麓;粤南越族居于岭南的广东内陆及滨海和岭南山林;桂省的越人大部居于广西的西江流域,小部分居于北部山地。居于岭南的越人人多势众,最为强悍。
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始皇派出五路大军由尉屠睢和尉任嚣等将领带领,发兵50万南征百越。《淮南子·人间训》云:始皇“乃使屠睢发卒五十五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郡,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杰俊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適戍以备之。”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艰苦战争,历时三年,其间还伴随着开凿湘水、漓水等河流运输通道的艰巨工程,秦军采取分路进军略定各地的策略,越人骁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抵抗曾给强大的秦军以沉重打击,即使首领战死,他们也不放弃战斗,推举新首领继续作战,秦军主要将领屠睢战死。这里系多山林溪水之地,炎热湿闷的天气也增加了秦军作战的困难,加大其人员伤亡,双方都付出巨大代价。据军事专家分析,五路大军征伐作战的大致经过如下。第一路军于是年进入闽中,平定其地,设立闽中郡;第二路由任嚣率领,由豫章南康之道南下,与尉屠睢所率由长沙宜章之道南进的第三路军互相策应配合进入粤北地区。屠睢所部初期进军顺利,直向南推进,但番禺越族顽强不屈,其酋长虽战死,越族人退入山林草丛,又推举凶悍者继任酋长继续抵抗。屠睢军大约进至今广东乐昌曲江之间,遭越人夜袭,屠睢战死,该军溃散。时值任嚣的第二路大军从大庾岭越过南岭,绕出于越人之后,遂攻破越族,并收集屠睢残部合为一路,平定番禺各地达于南海海滨,建立南海郡。第五路经由镡城(湖南省黔阳县)与第四路军由零陵策应入桂北平定桂林各地,并追击越族中逃入今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者,遂平定今越南红河流域各地[21] 。至此秦军基本平定百越地区,在这一地区设立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平南主将之一任嚣战后曾任南海尉,后来在秦末大乱时成为南越武王的赵佗,战后曾任南海龙川令,说明秦对这一地区实行郡县制并派遣任命郡县官吏,不过,越人居于边远偏僻或山间丛林,估计秦的郡县制管理的程度有限或只限于郡县所在的城镇,对少数民族仍有鞭长莫及之感。《史记·东越列传》云:“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摇者,……秦已, 天下, 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表明对越人首领仍保留了相当的权力地位,秦中央只将其称号降格为君长而已。实际上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因地因事制宜的统治政策,越人代表人物仍可以君长身份治理越人事务,中央只要羁縻控制其领袖便可收到以越人治越的效果。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均不成熟的时候,这是行之有效的方针,可以避免许多由秦人治越所可能引发的矛盾,所以顾炎武也认为秦始皇未灭瓯越、闽越、滇等少数民族国家,即着眼
于此[22]。对闽越、瓯越尚如此,对势力更强地域更偏远更不易控制的岭南、桂省的越人各部,揆情度理大概亦如此,百越被平定后,秦“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人杂处”[23]。大批的中原人民带着先进的文化和农耕经验手工技艺来到越人聚居地,自然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和进步,也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秦灭亡后,龙川令赵佗统一桂林、南海、象郡,曾一度称王独立。汉兴,汉王朝的民族政策较得当,经中央的努力和争取,终于劝服赵佗除王号,放弃独立,臣服中央政府犹如内地诸侯王,从此这一地区虽偶有反复,基本一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就秦以武力统一南疆而言,不可避免地造成流血牺牲和对生产的短期破坏,而从长远观点看,这一征服行动对于南方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利的,并且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对西南地区的经营开发
西南夷是汉代对居住于云贵高原和今四川西部、南部和甘肃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总称。这里国家部族众多而较小,发展程度类似百越也非常落后。战国时期,秦、楚均经营过西南夷的部分地区。公元前279年,楚将庄 征服且兰、夜郎,一直攻打到滇,后在滇地称王[24]。公元前277年,秦蜀守张若攻楚取 (四川凉山地区及汉源县一带)及江南地(今金沙江以南地区)[25] 。此前,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率水师攻楚,攻占楚之商於(贵州省北部乌江附近 ),建黔中郡。这些战争地点均在西南夷聚居地。统一六国后,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便派官置吏,并着手初步开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邛、 、冉、 者近蜀,道亦易通 ,秦时尝通为郡县。”《史记·西南夷列传》也说:“秦时常 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五尺道的修筑无疑对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开发有积极作用。由于秦的努力和开发,使西南地区从此归入中华版
图。限于条件的制约,秦政府对西南地区控制征服的范围并不大也不彻底,其范围多在近蜀的和交通艰险程度较低的地方,不过这一举措为汉代经营统治整个西南夷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汉王朝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终于在这一地区先后设立了犍为、 、武都、汶山、益州等七个郡,使此后历代华夏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疆域基本固定下来,西南各 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溯其源,秦政府对西南夷的经营有首创之功。
三、农民起义军反秦战争的失败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秦政府征调的阳城(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一带的“闾左”贫民900人去渔阳(北京市密云县)戍守边疆,陈胜、吴广也在其中。途经大泽乡(安徽省宿县南)遇雨无法如期到达,按秦律误期当斩。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屯长陈胜、吴广领导戍卒共举大事。杀死带队军官,“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武装反秦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了大泽乡,继而攻克蕲县(安徽省宿县南),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葛婴率领向蕲县以东发展,一路由陈胜亲自率领向西进军,迅速占领 至(宿县西南)、赞(河南省永城西)、谯(安徽亳县)、苦(河南省鹿邑东)、柘(河南省柘城北)等五城。半月之内横扫百里,所到之处人民群起响应,进至陈县(河南省淮阳),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名,步兵数万。农民军在陈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陈胜称王。经短暂整休,农民军以陈县为根据地四方发展,开始了夺取全国政权的军事行动。主力部队兵分三路向西挺进直捣秦王朝窝巢关中,对秦发起总攻。右路军由吴广带领进攻荥阳;左路军由宋留率领经南阳进攻武关;周文率中路军直取咸阳。为拓展根据地并策应主力西征,又发偏师数路向各处进军,邓宗、召平分别向东攻打九江郡(郡治在今安徽寿春)、广陵(江苏扬州),武臣、周市分别北上攻略原赵、魏旧地。
西进三路大军是灭秦的主力部队,西线战场是双方交战的主战场,三路大军中尤以中路军周文部最为关键。由于西线两路大军统帅指挥上的失误和缺乏其他各路义军的战略配合,周文、吴广先后失利,导致农民义军的彻底失败。
周文所部得到沿途民众支持拥护进展顺利,力量扩充很快,及至函谷关时,已成为车千乘,步兵数十万的大军。但未遇劲敌,未打硬仗,部队作战技术并未得到多大的提高和锻炼。二世元年九月(一说十月)即公元前209年9月,攻打到距咸阳不足百里的戏水一带,此地在今陕西临潼东20里处。义军逼近秦都,秦王朝上下震恐。秦关中兵力空虚,屯卫咸阳虽有5万兵力,但身负守城重任,不敢用来充当机动野战队去镇压起义军,也来不及征集附近郡县部队,此乃一鼓作气攻占咸阳的良机,周文却没抓住战机,反而“至戏,军焉” [26],令全军屯驻休整。这给敌人以喘息和组织反扑的机会,终铸成千古遗恨。戏与骊山相距不足十里,周文若顺手收编几十万骊山徒,则军力倍增,攻占咸阳应在预料之中,这样灭秦则成定局。可惜周文不仅坐失良机,还使骊山徒为秦王朝所利用。二世君臣慌忙商讨应对之策,少府章邯说:“盗已至,众 ,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27]。二世允其议,大赦天下,武装郦山徒30万, 令章邯率领反击 义军。这本是一支临时组建的武装,犹如乌合之众,然义军西进以来未遇强有力的抵抗,同样缺乏战斗经验和军事技能。两支军队战斗力相仿,这时军事指挥官的才干成为胜败的关键,少府虽系文官,章邯却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参加过收赵灭韩的战争,立有战功,是有相当军事能力的将领,二世元年冬,义军作战失败东撤退出关中,退守曹阳(河阳省灵宝县东)才二三个月,秦大军追击而来,义军再次战败退保渑池十余日,被章邯大败,周文绝望自杀,全军溃散[28]。
同样可悲的是右路军统帅吴广在战略上也出现难以挽回的失误。吴广受命围攻荥阳,遭到三川守李由的顽强抵抗,义军缺少攻坚作战的经验和手段,久攻不克,大军屯于坚城之下无所作为。从战略分析,这时以重兵围攻荥阳已无多大战略价值,吴广本应避开顽敌迅速进击关中以配合周文攻克咸阳,咸阳到手各地秦军便不足为虑,这位不懂军事的义军领袖却未能随战略态势改变调整部署,仍督军攻城空耗兵力坐失西进灭秦良机。吴广错误的部署还引发义军上层的自相残杀终将全军置于死地。吴的部将田藏等人听到周文全军覆灭消息后,认为应以少量兵力围荥阳,抽调主力西进迎击秦军,他们担心不知权变的吴广反对,便伪造陈胜之令杀害吴广,篡夺右路军指挥权。田藏等人军事才华不及章邯,义军又受到中路军失败和右路军内讧的双重打击,其军心士气可想而知。所以未战胜败已在预料之中。田藏命令李归等将继续围攻荥阳,自率精锐西进,在敖仓(河南省荥阳北)迎击秦军。这时的秦军不仅已连打胜仗士气高昂,而且又得到司马欣、董翳所率秦军的补充,势力大增。两军交战,农民义军一败涂地,田藏也死于沙场。章邯继续挥胜利之师,与三川守李由的部队内外夹击,大破围困荥阳的义军,李归战败牺牲,右路军全军瓦解。
宋留的左路军原定南下夺占南阳,然后西取武关,再北上进关中与其他两路人马会师。该路进军似乎不顺利,行动缓慢,攻占南阳后就听到陈胜被杀消息,将士斗志受挫,南阳又被秦军夺走。宋留已知实现作战计划无望,便放弃向武关进军的部署,向东退却,撤至新蔡(河南省新蔡县)与秦军遭遇,义军已无力抵敌,宋留以全军降秦,自己被押至咸阳车裂示众。至此陈胜农民三支主力大军全部失败。其实,当中、右两路军失利后,两军在战场的战略形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义军由战略进攻被迫转入防御;秦军由战略反击转入战略上的全线主动进攻,农民义军最后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
西进三路大军的失败,除了三路将领指挥上的失误和缺乏有效的策应配合外,其他战场上某些义军将领搞分裂闹独立不愿西进支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北上攻略赵、燕旧地的武臣,占领邯郸之后已拥有数万之众和广大地盘,在陈余、张耳的怂恿鼓动下,自称赵王举起分裂大旗,不服从陈王节制。陈王“趣赵兵,亟入关”,即催促武臣急速领兵驰援周文、吴广进击关中的军事行动[29]。武臣却置之不理,擅自派兵向北扩张个人势 力,严格讲,这支武装已脱离起义军变成独立的割据武装集团。武臣的部将如法炮制,平定燕地后也称王独立。平定魏国旧地的周市也与六国贵族后代相勾结,硬扶出魏国原宁陵君魏咎做魏王,自任相国掌实权,发展个人实力,同武臣一样对抗陈胜的指挥,不愿就近给西进主力以支援策应。
秦军消灭了西进的两路义军后,乘胜向东进击,农民义军已处于非常危险境地:主力尽失,将领分裂,首都陈县附近已无多少可用武装。武臣等人自然见死不救,邓宗、召平等部队不知何故也未及时回援陈王。秦军气势汹汹直扑陈县,义军将领邓说在郏(河南省郏县)被章邯部将击溃;伍徐部又在许(河南许昌东)被章邯打败,两支残军逃回陈县。公元前208年12月,秦军兵临城下,义军上柱国房君战死,陈王急调陈西的张贺部应战,他亲自出城督战仍未能挽回败局,张贺战死部队被歼。陈王败走汝阴(安徽省阜阳县)再转走下城父(安徽省亳县东南),被御手杀害。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短短六个月就被秦王朝的军事镇压扑灭了,秦末反秦斗争第一阶段结束。
四、刘邦、项羽的灭秦及其启示
大泽乡反秦的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势,各地豪杰贵族纷纷聚众响应,其中楚国贵族项梁、项羽叔侄和泗水亭长刘邦的两个武装集团崛起最快势力最强。刘、项集团人才济济,策略正确,终于共同完成了推翻秦王朝的历史使命。
项氏集团前期由项梁领导,项梁在定陶战死后,项羽成为该集团的领袖。项氏是原楚国贵族,世代为将。项梁系楚名将项燕之子,项羽是项梁之侄。秦灭楚时项燕战死,项氏与嬴秦有血海深仇,叔侄久蓄反秦之志,早在陈胜起义前,项梁已暗中以兵法训练子弟宾客,广交志士作反秦准备。陈胜反秦消息传来,项氏叔侄于九月杀会稽假守殷通聚兵8000人反秦,梁自任会稽守,羽为裨将。陈婴、黥布、蒲将军、吕臣等人闻项梁大名,先后率众投奔效力。项梁又兼并其他小股义军,势力发展很快,不久就拥有六七万人马。陈胜失败后项氏集团成为反秦的主要力量。二世二年(前208)夏六月,项梁召集部将于薛(山东省滕县)共商大计,听从谋士范增之计,扶持在民间沦为羊倌的楚怀王芈心为楚王,仍旧袭称怀王,以顺从楚地民望招揽民心。建都于眙(安徽省盱眙县),梁以陈婴为上柱国,自号为武信君,军政大权操于梁一人之手。章邯这时已成镇压义军的秦兵总司令,还兼领北方的王离军,他打击的重点是项氏集团,但是项氏及六国贵族反秦武装的领导人多具文化和军事素养,部队也有一定战斗力,并不像陈胜农民军不识军旅,不堪一击,在反复的血腥较量中双方互有胜负,但最终由刘、项消灭了秦政权。
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初,章邯引兵自陈北进,在临济(河南省封丘县东)打败魏军,接着夜袭援魏的齐、楚联军,杀齐王田儋、魏相周NFDA3,魏王咎自焚而死,楚军首次遭到重大损失。七月,秦军追及退守东阿(山东省平阳县东阿镇)的齐军,将东阿城团团包围。项梁率军驰援东阿,大破秦军,解东阿之围,并命项羽、刘邦追击章邯,以主力驻东阿,刘邦、项羽在城阳(山东省菏泽市东北)再败章邯。刘、项二人继续西进,与秦军战于濮阳(河南省濮阳县南),章邯据城固守。刘、项攻坚未遂转而攻打定陶(山东省定陶县),城坚久攻不克。转而向西略地,与秦三川守李由大战于雍丘(河南省杞县),大破之,斩杀李由。继而挥军攻打外黄(河南省杞县东)、陈留(河南开封县陈留镇)等地。秦军三战皆败,不过章邯固守濮阳成功,随后又得到援军补充,实力加强士气复振。八月留驻东阿的项梁领兵向西南至定陶,秦军据城坚守,楚军急急攻打。项梁因刘、项屡败秦军而骄傲轻敌,不听部下宋义劝告,对在濮阳的秦军主力疏于防范戒备。章邯抓住战机果断出击,趁黑夜突袭项梁军于定陶城下,楚军突遭内外夹击,全军惨败死伤严重,项梁战死,反秦主力军几成瓦解之势,战场形势急转直下,秦军夺得战争主动权。
在陈留作战的刘、项闻讯,引兵东归,迁楚怀王入彭城(江苏省徐州市)固守,吕臣军于城东,项羽军于城西,刘邦军于砀(河南永城东北),互成犄角声援之势,稳住阵角,不久又恢复元气。此前阶段秦、楚双方战略上呈相持胶着状态,反复较量互有胜负,大局未定。
章邯本应携定陶大捷之余威,乘势攻打惊魂未定的楚军,让王离的大军对付河北义军,这样就有可能在歼灭楚军后,北上与王离合击齐、赵等国军队,从军事上彻底打垮各路义军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王离所率约30万大军是秦守边的精锐部队,战斗力很强,当时已在北方战场处于优势地位;章邯在南部战场也已稳操主动权,形势十分有利于秦军。在这关键时刻章邯不仅没连续打击刘、项武装力量,反而作出了加速秦王朝灭亡的错误部署。二世二年(前208)闰九月,章邯击杀项梁后,以为楚地残兵败将不足为虑,下令全军北上击赵。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根本失误,楚兵并非不足虑,相反它是灭秦的中坚力量,是秦军的最危险劲敌。
章邯北上大破赵军,进至邯郸,赵军仓皇北撤,赵相张耳奉赵王歇入保巨鹿城(河南省平乡县西南)。章邯命王离的北路军围攻巨鹿,自率主力布防于巨鹿以南保证粮草后勤运输。这样,秦的两支大军都被巨鹿所牵制,一军攻城,历时三月余,久攻不克;一军为保证供应耗费大量兵力,两支共50余万的军队无法机动作战,实乃军事指挥上的下策。赵将陈余收集数万赵之溃散兵力驻于巨鹿以北,兵少将寡不敢轻举妄动,只好向楚、齐、燕三国频频求救。
恢复了力量的楚国这时已有援赵之力。楚王命令宋义项羽领兵救赵,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屈居宋义之下,项氏旧部名将桓楚、黥布、蒲将军皆随军出征。宋义行至安阳(山东省曹县东)按兵不动达46天。这时,项羽与宋义矛盾激烈起来,项羽力主火速进军与赵军内应外合共破秦军,宋义却认为应等秦军疲惫时出击,实则有坐观虎斗收渔人之利的企图。项羽劝道:“秦围赵急,宜急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断然反对:“不然,夫搏牛之虱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疲,我承其弊;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驳斥项羽还讽刺他有勇无谋。为压制项羽等主战派气势,宋义下令军中“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30]。向项羽施加压力。剖析宋义的高谈阔论,可以看出他并不真正懂军事,若秦两路大军夺得巨鹿大战的胜利,章邯、王离可合击或分击其他各路残存义军,这些义军战斗力不及楚军,必会被各个击破,其后果不堪设想。宋义对定陶之战的预言带有偶然性,并非出色的军事统帅。他在义军中本无根基,加之“不恤士卒而徇私,”其才德均不负众望,实难御众征战。另外,从楚国上层权力之争分析,二人矛盾早已存在,宋、项火拼势在必行。楚军主力是项梁叔侄缔造创建的,项氏在楚军中根深蒂固势力深厚且享有崇高威望。项梁立羊倌做楚王也只是出于利用其政治号召力而已,并非真心拥戴他当最高领袖。楚国军事大权握于项氏之手,项梁专擅独断,将怀王当做傀儡,怀王及其他大臣虽心中不满,亦无奈项氏何。项梁一死,给怀王带来契机,立即着手抑制、削弱项氏权力,救赵人事安排抑项扬宋,项羽怎能甘心?二人矛盾迟早要爆发。出征名将多系项氏党羽,项羽有充分条件杀宋义夺权。宋义拒绝项羽建议后,仍按兵不动,反而到无盐(山东省东平东)大设宴席,送其子出使齐国为相,以图日后个人势力的发展。这时天降大雨,天气寒冷,军中缺粮,士兵饥寒交加,巨鹿又危在旦夕。项羽趁机再次力谏,痛责上将军裹足不前,不顾士卒疾苦反而自己饮酒等行径,宋义仍执迷不悟。一日早晨会见宋义时,项羽激于义愤杀了宋义,向全军谎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31] 。此举得到全军的理解和支持。项羽派桓楚上报楚王,楚王只得以项羽任上将军,统领全军。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秦军恃兵多粮足,加紧攻城。城中赵军兵少粮尽危急万分,救赵各路大军畏惧秦军,在巨鹿城北筑营自保不敢出击,作壁上观。项羽挥师决心与秦决战。楚军进到漳河南岸与秦章邯部隔岸对峙,项羽令黥布、蒲将军率二万兵力渡过漳水切断秦军运粮甬道,将章邯、王离两军分割开来。随后,项羽率主力渡河,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日干粮,表示义无返顾的必胜气概。楚军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扑向秦军,将士视死如归英勇异常,秦军拼死抵抗,战斗非常酷烈。楚军九战九捷大破敌军,俘秦北路军主将王离,杀其副将苏角,另一副将涉间将见大势已去而自杀,楚军获胜,巨鹿之围遂解。战后,各路诸侯无不敬畏项羽,共拥其为诸侯上将军,自愿听从节制,让项羽指挥所有诸侯部队,奠定了项羽日后成为西楚霸王天下共主的基础。
巨鹿战败后,章邯所部集结于棘原(河北省平乡县南),兵力约20余万,但士气低落兵无斗志。项羽率诸侯军驻于漳南,两军短暂对峙,这时秦军已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二世闻兵败,派使者严厉斥责章邯。司马欣奉命赴咸阳汇报军情,停留司马门三日未获召见,还险些被赵高杀害,司马欣仓皇逃归前线复命。章邯得知朝中赵高为非作歹,李斯、冯劫等文武大臣惨遭杀害,赵高欲以章邯为替罪羊,追究战败责任等情况,非常恐慌。又逢陈余来信劝降,信中指出功勋卓著的秦将白起、蒙恬未能善终,秦对大臣是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劝章降楚共同反秦,分地为王。章邯无路可走只好派人与楚议和,降约未成,章却率军后撤。项羽令蒲将军领兵日夜兼程南下,渡过三户津(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屯兵漳水南岸切断秦军退路,击败秦军,章邯率部边战边向南败逃。项羽又率主力穷追猛打,大破秦军于 水(漳水支流,在临漳附近)。秦军连吃败仗,外无援兵内有奸人陷害,走投无路的章邯又派人乞降,项羽接受秦军要求。秦二世三年(前207)七月,20余万秦军在 [XL]NB028[]水南岸的殷墟(河南安阳西)降楚。项羽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将军。秦主力军不复存在,秦王朝灭亡的丧钟正式敲响。项羽派司马欣为前锋,渡过黄河向关中挺进。
巨鹿之战是秦末决定两个阵营生死存亡的战略大决战,楚军的胜利从战略上彻底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战争中项羽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楚军破釜沉舟勇猛作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分割孤立敌军;以局部优势各个击破敌军;连续作战九战九胜;长途追击务求全歼秦军

感动故事中国历史

;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心相结合等,所有这一切都是项羽创造这一典范战例的得意之作。此战钳制并消灭秦主力军约50万,为刘邦西击关中消灭秦朝创造了极好的战略环境,当章邯降楚,项羽挥师西进时,刘邦的部队已逼近武关。
刘邦是楚国沛县(江苏省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好酒色,喜结交豪杰,粗通文墨。曾任泗水亭长,这是只管辖方圆十里地盘的基层官吏,却锻炼了他的组织管理能力,拓展了他的知识阅历,为其治国平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胜起义后,秦“诸郡县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32]。刘邦在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拥戴下,杀沛县令,以二三千人起兵反秦,被众人推举为沛公。起兵之初,曾攻打过胡陵(山西省鱼台县东南)、方舆(山东鱼台县西北)等地,攻占砀(河南永城县东北)后,兵力发展到9000人。又率兵攻打沛县的丰邑,不克。得悉项梁在薛(山东省滕县南)召集各地义军首领共商大计,刘邦便率骑兵百余去拜见,项梁增拨给他步兵5000,五大夫级别的将官十员,并攻占丰邑。这时他已拥有万余兵力,并在项梁麾下效力听其调遣。后来,项梁派遣刘邦与项羽转战各地,颇有战绩,此已如前述,不赘。秦二世二年(前208)九月,项梁在定陶战死,闰九月,怀王任命刘邦为砀郡(治砀县,今河南永城县东北)长,封武安侯,统帅砀郡兵。接着命项羽北上巨鹿之围,令 刘邦向西进军关中,从此刘邦脱离项氏集团得以独立发展。
章邯主力北上击赵后,黄河以南广大地区,秦军除保障后方供给联络的部队外已无大股机动兵力,不过在河南、陕西各重镇,如开封、荥阳、函谷关、武关等处仍有重兵把守,所以“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败北,诸将莫利先入关。”义军新败定陶才一月,战场总形势是秦强楚弱,义军众首领尚存畏惧,认为先入关并不有利。项羽急欲报国仇家恨积极请缨,但怀王君臣不满他的凶狠残暴杀戮成性,执意将此重任委于稳重宽厚的长者刘邦,怀王让刘邦“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伐秦”[33]。并与诸将相约,先入关 者为关中王。
刘邦进军关中的战争经过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34]。
第一阶段,从砀郡出发时起,至攻洛阳失利还至阳城(河南省禹县)时止,约八个月时间。刘邦受命后,收编了陈胜、项梁散卒约近万人。由砀郡出发,于二世三年(前207)十月攻秦东郡尉及王离部队于成武(山东省成武县),十二月,引兵到粟邑(山东省金乡县南),强行收编刚武侯部队4000人,这时其兵力已逾2万。于是与魏将皇欣、武蒲之军合击秦军。二世三年二月,联合彭越军攻打昌邑(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未克,折而向西[35] 。在高阳(河南省杞县西)时,采纳谋士郦食其之策,攻占了屯粮颇多的陈留,得到足够补充,并收编郦商4000多兵力,兵力接近3万。三月攻打开封不利,绕道西进,与秦将杨熊战于白马(河南省滑县东),又与之战于曲遇(河南省中牟县)之东,又败秦军,杨率部退入荥阳,刘邦继续西击。四月,攻占颖川郡的颍阳(河南省许昌西南),接着,从张良计兵出NFD60 辕关(河南省偃师东南)险道,攻略附近韩地,占领颍川(郡治阳翟,今河 南省禹县)。这时,赵国将领司马XLN[42]1SS正欲渡河入关,刘邦急忙北上 攻占平阴(河南省孟津县北),封锁黄河渡口阻赵军渡河西进。向南与秦军战于洛阳东失利,还军至阳城(河南省禹县)休整。这一时期正值巨鹿大战最后胜败未见分晓之际,各地秦军尚 有士气和斗志。刘邦西进极为艰难,多次攻坚失利,刘不争一城一池之得失,以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应战,对敌据点能占则占,遇坚不破便迂回规避,始终以西进为最高宗旨,数次重 创敌军,并占领了积蓄富饶的陈留,另外又收编了几支人马,从人力物力上壮大自己,特别是张良、郦氏兄弟的加盟,更提高决策层的水平,为刘邦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张良的加入使刘邦如虎添翼,决策日益高明。因直接西进之路上秦兵尚强,难有作为,刘邦转而南下攻南阳,到析(河南省内乡县西北)、郦邑(河南内乡县东北)两邑皆降为止,为时约三个月。
刘邦令韩王驻守阳翟,自己与张良率兵南下,六月,与秦南阳守战于XLNED77H TSS(河南省鲁山县东南),大败秦军。南阳守退走入宛(河南省南阳市),据城固守。刘邦 听从张良之计,乘夜色隐蔽进军,黎明将宛城团团包围,南阳郡守吕 投降,刘邦封吕 为殷侯,带领本部和南阳郡兵力一部向西进军,沿途秦军纷纷归
顺。兵至丹水(河南省淅川县西南)接受了高武侯戚鳃、襄侯王陵的投降,兵力再增。然后东取胡阳(河南省唐河县南),西克析、郦两邑,肃清秦南阳地方武装并占有其地。这时章邯已降楚项羽也派兵向关中进军。巨鹿大捷,项羽歼灭秦军50余万,为灭秦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同时也为刘邦破武关 挺进关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胜利基础。
第三阶段,是决胜阶段,从攻打武关起,到进驻霸上受子婴之降止,为时亦约三月。
二世三年(前207)八月,刘邦大军进至武关(陕西省丹凤县东南)。巨鹿会战失败加剧了秦统治集团的矛盾冲突,这时二世皇帝已被赵高逼杀,朝中混乱不堪,赵高无力阻挡刘邦北上关中,便派人与刘邦协商,企图两家分王关中,刘认为这是赵高诡诈之计,“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武关,破之。”[36]以与秦中央谈判为烟幕,以利益迷惑引诱守将,然后乘其无备一举夺关,实在高明。九月,赵高立子婴为王,去帝号,旋子婴又设计骗杀赵高,又派兵守SSNFC42关(陕西省商县西北,)以抵抗楚军。 关前据 岭,后依蒉山,地形险要是由武关北上关中的最后一道天然要塞。刘邦又依张良计谋,以金钱宝物麻痹敌将,待守军斗志松懈于戒备之时,绕关逾蒉山向秦军发起猛攻,大破秦军于蓝田南[37]。紧接着又在蓝田以北粉碎秦军的最后一次抵抗,至此北上关中已成坦途。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大军进至霸上(西安市东北),秦政府彻底失去抵抗能力。 子婴只得乘白马素车,颈上系带,手捧皇帝玉玺在轵道(西安市东北)向刘邦投降,秦的统治宣告灭亡。同年11月,项羽率部入函谷关,12月项军西屠咸阳,杀子婴,烧宫室,嬴秦彻底灭绝。
刘邦西取关中的成功,在客观上首先得益于项羽在河北巨鹿钳制并消灭秦朝章邯、王离两大主力部队,使刘邦在征途中避免与秦中央主力部队作战,刘邦进军中虽曾数次受挫,但与之交锋的多系地方部队,这些部队战斗力不及中央军又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容易被各个击破。项羽歼灭秦两路大军的巨大影响对鼓舞刘邦全军士气,瓦解各地秦守军的斗志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主观方面,刘邦成功大约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礼贤下士,重用人才。足智多谋的张良、郦食其、陆贾等人的投奔,提高了部队战略战术的决策水平,使部队如虎添翼,屡操胜算。刘 邦虽不喜儒生,但能虚怀若谷地听取他们的意见。攻取贮积丰饶的陈留,在战术上机动灵活常出敌不意,智破秦军,都是谋士运筹帷幄的结果。第二,沿途招降纳叛千方百计壮大自己,从政治上争取友军,如对彭越和刚武侯部队的利用和收编;瓦解敌军,如南阳守吕 、高武侯戚鳃、襄侯王陵等武装的投降,产生连锁反应,沿途众多秦军 不战而降。第三,进军方针积极而又稳妥,始终坚持迅速进击关中的宗旨,又不轻敌冒进,用较长时间消灭了秦在今河南西部及西南部的大量兵力后,方进击关中,这样便免去腹背受敌的危险,使西击关中无后顾之忧。第四,决不屯兵坚城之下而陷入被动。刘邦数次攻坚失利,如攻打 昌邑、开封、洛阳等城不克,立即调整方针采取规避迂回的机动战术转而攻略其他地区。这比吴广屯兵荥阳久攻不克而不知变通终遭惨败高明得多。第五,军纪较好,不大肆杀戮,得到各地百姓支持,进军基本顺利。刘邦的部队西击途中,很少屠城杀戮,这与项羽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虏掠形成强烈对比[38]。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点在后来刘、项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再次得到验证。上述各条最重要的是领导层智谋之士的决策高明,人才优势是刘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刘邦及其部下萧何、曹参等人原系小吏,必有文化,大致是些小知识分子。后来前来效力的张良、郦食其、陆贾、陈平等人,均系饱学之士,富有文韬武略,在刘邦争夺天下的事业中进一步显示出他们的重要性。陈胜、吴广等农民军主要领袖人物知识匮乏,将领多系目不识丁的农民,不知历史,不懂军事指挥,不讲政治谋略,这是农民起义军失败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条。

注释:
[1]《史记·秦本纪》《李斯列传》。关于土地私有制,《资治通鉴·始皇本纪》云: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
[2]参见拙著《郡国并行制是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载《秦文化论丛》第5辑,西北大学 出版,1996年。
[3]《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4][32][33][36]《史记·高祖本纪》。
[5]《汉书·刑法志》。
[6][9]《汉书》卷五十一《贾山传》。
[7][8]《汉书》卷六十四《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10][11][12][26][28][29]《史记·陈涉世家》。
[13]召平攻打广陵事载《史记·项羽本纪》,其余见《史记·陈涉世家》。
[14]《史记·匈奴列传》。
[16]北击匈奴的兵力,《史记·秦本纪》《蒙恬列传》《资治通鉴》均载为30万,《匈奴列传》记为10万。
[16][17][18][20][21][34]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二)》, 军事译文出版社。
[19]《史记·王翦列传》。
[22]《日知录》卷二十一《秦始皇未灭二国》。
[23]《史记·南越列传》。
[24]《史记·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南中志》。
[25]《华阳国志·蜀志》。关于“江南地”,刘琳认为是岷江以南之地。此采杨宽说, 见《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3版。
[27]《史记·秦始皇本纪》。
[30][31]《史记·项羽本纪》。
[35]《史记·彭越列传》。
[37]《史记·留侯世家》。
[38]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西击关中过程中,屠杀之事仅一次:“南攻颍阳, 屠之。”刘邦部队“诸所过毋得掠卤”,进军咸阳又重返霸上。不杀子婴,封存秦府库重宝财物,与父老约法三章等。凡此均可得出,刘邦军纪严明,不专事杀戮,得到秦人支持拥护的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9/527665.html

以上是关于刘邦-秦帝国军政形势演变概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刘邦-秦帝国军政形势演变概论;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26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