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地理-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安北郊出
中国历史故事剪纸图片
土大批秦封泥,除了一批论文介绍①,又有《历代印陶封泥印风》(下简称《风》)②,披露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藏大部分秦封泥,可惜未考释;又有《秦封泥集》出版(下简称《集》)③ ,可惜未录全有关资料;又有《秦官印封泥聚》出版(下简称《聚》)④ ,其间又见数枚新资料;又有王辉先生著《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藏秦封泥选释续》(下简称《续》)⑤ ,对《集》中大部分资料作了很好的考释。
下面,将这批新见封泥中有关地理的内容,作些简略考释,介绍给大家。在《新见秦封泥中的中央职官》一文中,有底柱、桑林、恒山、卢山、华(山)、宜春、 、 原、白水、鼎胡、东苑等内容,也应属地理范畴,但大多是禁苑、祠祀等性质,本文不再录了。
1.西田(图 1),半通。殆故都西地公田印。参见《集》一、五。17、18,二·一·4、5、6”,“左田之印,都田之印,西共丞印,西盐,西采金印。”
2.栎阳丞印(图 2),《风》P146;栎阳左工室丞(图 3),《聚》。栎阳秦故都,参见《集》二·一·10“栎阳右工室丞。”
3.河 尉印(图 4)《风》P148。河 即河间。河间郡参见《集》二·二·4“河间太守”。《汉表》记,郡设守、尉、监。汉封泥见《两汉官印汇考》(下简称《两》)⑥ 1008“河间王玺”,汉印见《两》1009“河间私长朱宏”。汉铜器铭文见后小荣先生《汉金文研究》(下简称《汉》,待刊稿) 一、79《河间邸鼎》,二.23《河间食官钟》。四.97《河间食官》。
4.丽邑丞印(图 5),《聚》。《汉书·地理志》(下简称《汉志》)记:京兆尹,故秦内史,“新丰,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介6
骊山在南,故骊戎国。秦曰骊邑。”《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六年,魏献地于秦,秦置丽邑。丽邑即骊邑,秦属内史。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一说在临潼区代王镇。秦陶文见《秦出土文献编年》(下简称《出》)⑦ 录:1823-1827“丽邑”,1672-1797“丽市、丽器、丽亭”。
5.云阳(图 6),《风》P165,半通。参见《集》二·三·9“云阳丞印”。
6.好畤(图 7),半通。参见《续》21“好畤丞印”。
7.美阳(图 8),半通。参见《集》二·三·13“美阳丞印”。
8. 壊德□□(图 9)。 壊德即褱德、 德、懷德,参见《集》二·三·15“裹德丞印”。《双剑 吉金图录》载秦《魏冉戈》也作:“壊德”。
9.寿陵丞印(图 10),《风》P149。寿陵,一为《史记·吕不韦列传》王政七年“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与孝文王合葬寿陵”。《正义》:秦孝文王陵在雍州万年县北二十五里。《关中胜迹图志》云在咸宁县通化门外。此寿陵在今西安不远,但考订多混淆莫明。二为《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正义》徐广曰:“在常山,本赵邑也。”此秦陵在秦属恒山郡。
10. 衍导丞(图 11),《风》P149。《史记·匈奴列传》: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正义》:“《括地志》云: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汉志》记北地郡 衍,按 、朐、 ,一字之讹。《汉表》曰:“县有蛮夷谓之道”,导、道可通。汉铜印有《两》828“ 衍道尉”。
11.宜阳之丞(图 12)。《史记·秦本纪》武王二年“庶长封伐宜阳,四年拔宜阳。”《正义》:“在河南福昌县东十四里,故韩城是也。此韩之大郡,伐取之,三川路乃通也。”《水经注·洛水》有类似记载,并提到“乃县之”。《汉志》弘农郡条,宜阳,在黾池有铁官也。”宜阳在秦属三川郡,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部。秦陶文见《出》1672-1797“宜阳肄、宜阳工囗,”1849-1897“宜阳工武、宜阳工肄、宜阳工昌、宜阳昌”。汉封泥见《古封泥集成》(下简称《古》)⑧ 1654“宜阳之印”,965、966“宜阳丞印”。
12.卢氏丞印(图 13)《风》P148。《汉志》弘农郡有卢氏县,在秦属三川郡,在今河南省卢氏县。汉铜器铭文见《秦汉金文汇编》(下简称《秦》)⑨ 85《卢氏厨鼎》。
13.轵丞之印(图 14),《风》P152。原读作“斩丞”不确。《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郑。”《正义》:“《括地志》云:故轵城在怀州济源县东南十三里,……并六国时魏邑也”。《汉志》河内郡有轵县,秦时属河内郡,在今河南省济源县南部。汉铜器铭文见《汉》四·54《轵家甑》,四·66《轵家釜》。汉封泥见《古》756“轵令之印”。
14.任城(图 15),半通。参见《集》二·三·36“任城丞印”。
15.邓印(图 16),半通。参见《集》二·三·39“邓丞之印”。
16.东阿丞印(图 17),《风》P147。《史记·项羽本纪》:“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正义》:“《括地志》云:东阿故城在济州东阿县西南二十五里,汉东阿县城,秦时齐之阿也。”《汉志》东郡有东阿县。《读史方舆纪要· 州府·东阿县》:东阿故城在县西二十五里,春秋时为齐之柯邑,秦时谓之东阿。二世二年,田儋为章邯所杀,田荣收徐兵走东阿,又项梁击破章邯军东阿下。秦时属东郡,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汉封泥见《古》995“东阿丞印”,1655“东阿之印”。
17.寿春丞印(图 18)。《汉志》九江郡有县“寿春邑,楚考烈王自陈徙此”《史记·项羽本纪》“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水经注·淮水》寿春“秦始皇立九江郡,徙此,兼得庐江、豫江之地,故以九江名郡。”今安徽省寿县。汉铜器铭文见《秦》228《寿春钫》。
18. 丞之印《图 19》。《汉志》梁国有砀县。《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葬砀。”《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徐州府》砀山县条记:“秦置砀郡及砀县,二世二年沛公攻砀拔之。”今安徽省砀山县南部、河南省夏邑县东部。汉封泥见《古》1452“砀丞”。
19.下邑丞印《图 20》,《风》P145。《汉志》梁国有下邑县。《史记·高祖本纪》:“沛公取砀,攻下邑,拔之。”《史记·项羽本纪》:“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属下邑。”在秦属砀郡,今安徽砀山县。
20. 丞之印(图 21)《风》P154。 县在秦有二。一在《汉志》沛郡有 县,《史记·陈涉世家》:“葛婴攻 、 、苦、柘、谯,皆下之。”徐广曰:“苦、柘在陈,余皆在沛也。”《秦集史》谓:“《方舆纪要》: 县城在永城县
中国历史故事诵读
西南,本秦县,属泗水郡。元材案:当依《中国历史地图集》属砀郡。”今在河南省永城西部。二在《汉志》南阳郡有 县,《史记·萧何世家》:“汉五年,高祖封萧何为 侯。”《集解》:“文颖曰:音赞, 曰今南阳 县也。孙检曰:有二县,音字多乱,其属沛郡者音嵯,属南阳者音 。”在秦属南阳郡,今湖北省均县东南部。汉印见《两》659“ 丞之印”。
21.新蔡丞印(图 22),《风》P157。《汉志》:汝南郡有新蔡县。《史记·陈涉世家》:“宋留不能入武关,及东至新蔡,遇秦军,宋留以军降秦。”在秦属陈郡,今河南省新蔡市。
22.女阴(图 23),半通。“见女阴丞印”《集》二·三·56。
23.慎丞之印(图 24),《风》P154。《汉志》汝南郡有慎县。《水经注·卷二十二》记:“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吴,春秋左传襄公十六年吴人伐慎,颍白公败之。”在秦属陈郡,今安徽省颖上县北部。
24.柘丞之印(图25)。《汉志》淮阳国有柘县。《史记·陈涉世家》:“葛婴攻 、 、苦、柘、谯,皆下之。”徐广曰:“苦、柘在陈。”在秦属陈郡,今河南柘城县。
25.夷舆丞印(图 26),《见》P156。《汉志》上谷郡有夷舆县。秦属上谷郡,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部。
26.徐无丞印(图 27),《风》P155。《汉志》右北平郡有徐无县。秦属右北平郡,今河北省遵化县东部。
27.符离(图 28),半通。《汉志》沛郡有符离县。《史记·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在秦属泗水郡,今安徽省宿州市东北部。汉封泥见《古》1033“符离丞印”。
28. 虑丞印(图 29),《风》P144。第一字有残,当为“取”字。《汉志》临淮郡有取虑县。《史记·陈涉世家》:“取虑人郑布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在秦属四川郡,今安徽省灵壁县北、江苏省睢宁县西南。
29.下相丞印(图 30),《风》145。《汉志》临淮郡有下相县。《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水经注·卷二十四》下相“高祖十二年封庄侯冷耳为侯国。在秦属四川郡,今江苏省宿迁市西南部。
30.庸丞囗印,(图 31)因少一关键字,不能遽定,似又可读作“庸囗丞 ”或“囗庸丞 ”,索隐:“表在琅邪”,是地秦在琅玡郡。秦四川郡蕲县西有庸城。又“汉志”汉中郡有上庸县,《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三年“与楚王会黄棘,与楚上庸。”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上庸秦属汉中郡。
31. 犹丞印(图 32)。《汉志》临淮郡有 犹县, 即 。秦属泗水郡,今江苏省宿迁县东南部。
32.浮阳丞印(图 33),《风》P146。《汉志》渤海郡有浮阳县。在秦属济北郡,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汉印见《两》449“浮阳丞印”。
33.长武丞印(图 34),待考。
34.新阴囗囗(图 35),待考。
35.容趋(图36),容趋丞印(图37)。此例在《集》一·五·31中,释为“罟趋丞印”,现有了清晰的拓本,可纠正误识。“容趋”疑为县名,待考。
36.东武阳丞,《续》5释作“阳武禁丞”,又释“右上第一字也可能是‘东’字,《汉志》东郡有东武阳县”。释东武阳丞为妥,在秦属东郡,今山东省阳谷县北部。
37.溥导,溥导丞印,《续》56隶定正确,并指出《汉志》山阳郡有薄县,今山东曹县南二十里。又指出《汉志》薄为县,非道。《汉表》曰:“县有蛮夷谓之道。”在印及封泥上表达的与《汉志》有时并不一致,如秦封泥,汉印皆称“ 衍道,而《汉志》为县,不作道;《汉志》北地郡有略畔道,汉印作“略畔”,为县。在秦属砀郡。汉印见《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⑩ 324“薄丞之印”。
38.方渠除丞,《续》49隶定正确。《汉志》北地郡有方渠、除道两县,这两县名紧接,而除道一地长期人们不明所在。按可能是硬加标点断开之误,实际上“方渠除”为一个县名。汉印见《两》952“方除长印”,可能因为渠、除音近,在汉已有称“方
中国历史故事文案搞笑短句
除”者。在秦属北地郡,在今甘肃省环县南。
①详见《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一期为秦封泥的发现组织的专栏;《考古与文物》1997年一期有关文论。
②傅嘉仪主编:《历代印陶封泥印风》,重庆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③周晓陆、路东之编著:《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④杨广泰主编:《秦官印封泥聚》,文雅堂2000年出版。
⑤王辉:《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藏秦封泥选释续》,《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八辑,三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⑥孙慰祖主编:《两汉官印汇考》,上海书画出版社、大业公司(香港)1993年版。
⑦王辉著:《秦出土文献编年》,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2000年9月版。
⑧孙慰祖主编:《古封泥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⑨孙慰祖、徐谷甫编著:《秦汉金文汇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4月版。
⑩罗福颐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9/527657.html
以上是关于地理-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地理-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