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读秦三札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读秦三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读秦三札
张文立
秦俑几坑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究竟是几个坑?目前有三坑、四坑之说。四坑说即在三坑之外又提出了一个“四号坑”。首先提出“四号坑”的是发表在《文物》1979年原秦俑坑考古队写的《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其中指出:“另外在二、三号坑之间还有一个未建成的废弃坑,面积约4600平方米,仅有土圹,未发现木构建筑遗址及砖铺地,也未见陶俑、陶马等文物,这有可能是拟建中的一个军阵,因陈涉、吴广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而未能建成。”行文很客观,也较严谨,用了“有可能”三字,说明仅是推测,还未坐实。当然,从文义看倾向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可能”有那末一个“四号坑”。以后的论者则将“四号坑”坐实了。王学理1994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秦俑专题研究》第20页的标题明确《秦俑四号坑——一个未完成的战阵形式》,重复了原《简报》“拟建中的一个军阵”的说法,并作了一些推测。袁仲—《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39页云:“古代军队的编制一般都为左、中、右三军及一个指挥部。这里缺少一个中军,而四号兵马俑坑位于一号坑的中部北侧、二号坑和三号坑之间,正好是中军所应处的部位。四号坑因秦末农民起义军打到了骊山脚下而被迫停工。因而四号坑是拟建的中军。左中右三军加一个指挥部组成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制。”这样,便将原简报中谨慎的客观的有或然性的推测变成了确定的不可逆的结论了。但是,这个结论有较大的疏漏,便是没有经过历史学的考古学的或考古学中痕迹学的严密论证。
既有疏漏,人们的疑惑便应之而生了。第一,从历史角度看,公元前210年九月,始皇帝葬后,“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说明骊山墓基本工程结束,只留收尾工程了。第二,始皇帝向李斯说:“其旁行三百丈”。秦俑坑在秦陵东,始皇帝陵墓向东,东应为前,不会为旁行的范围。第三,从考古学的角度看,目前,考古发现的秦陵各遗址说明当时确是完工了的。而俑坑既然是秦俑陪葬坑之列,几个坑应同时动工,挖坑、夯地基、筑隔墙、铺砖各工序虽有先后,但应大体同时,其工序不应一个坑一个坑地去建,那就太笨了,不像有那么多进步技术的秦人。如果大体同时,“四号坑”无任何遗物和遗迹,殊不可解。第四,从考古的痕迹学来说,以什么痕迹证明其为秦代痕迹?第五,从平面布局看,二号坑东端与一号坑东端平齐,三号坑西端与一号坑西端平齐,三坑距离疏朗,空间合理。更重要的是,三号坑是指挥部,坑中央有一辆驷乘车,此车是供传令、指挥官检视部队用的,所以坑东有一出入的门道(以斜坡道代替),而且,三号坑前,还有提供指官演练部队或其他功能,所以坑前空间较大,设计合理,将指挥部的功能需要也考虑进去了。如果加上“四号坑”从平面上看,相当臃肿跼促,连驷乘车的出行都要堵车,更遑论其他功能了。正因为如此,1982年我在参加秦陵食官遗址发掘的同时写了一篇《秦俑研究综述》,发表在《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年文集》上。这是一册没有来得及申请书号的文集,但印了5000份,得到的人很多。我在文中注释的(31)中提出两点可疑:“一是从土圹中的遗迹遗物中,没有俑、马遗物,没有砖铺地,没有夯土层和夯墙;二是从建筑格局和顺序上看,也有不合常例之处”。意在求解。但是,却没有得到任何反应。事过7年,1989年《文博》第5期刊发了党士学《秦俑四号坑是未建成之俑坑说质疑》,是一篇长达9300多字的文章,认为“四号坑”既不是未建成的俑坑,也不是拟议要建的俑坑,而是修建秦俑坑时的取土用的土壕。认为坑是秦时坑,但不是俑坑。文章言之成理,态度谦虚。这一说法的不足在于秦俑各坑本身便是空的,本坑的土尚用不完,何须另辟土壕。这篇长文发表后,仍无动静。仍然是,认为有“四号坑”者在论著中讲四号坑,认为无“四号坑”者在论著中只提秦俑三坑。尔为尔,我为我,互不干涉,互不交锋。此后又过了16年,2005年刘占成对“四号坑”提出了异议。刘占成是原由省考古所、省文管会、秦俑馆筹建处联合组织的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成员,从事秦俑坑考古发掘与研究近30年,如今是秦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他从“四号坑”清理中的迹象、遗物、痕迹等方面,从考古学的角度及痕迹的观察,写了一篇《秦兵马俑四号坑质疑》,文长约7000字。文中认为,秦俑四号坑是不存在的,而且所指的“四号坑”并不是秦代的坑,而是附近村民取土用土的,产生于清康乾时(1662—1795)的土壕。因为在“四号坑”中没有秦代的任何遗迹,坑底却发现了清康乾时期的瓷片,其余为砂石土,正是骊山土石雨后所冲积成的。而且边不整,底不平,深仅1米多,与一、二坑深差距大。这篇文章将发表在《秦文化论丛》第13辑,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农村土壕我小时见过,用途是农家用土取土的地方,一
古代故事 中国历史 视频
村一个或几个,讲究些的挖得四楞见线十分规整。这篇文章发表后,能否解决
中国历史上先贤故事
“四号坑”的有无问题,或引起正反方的一些申述呢?拭目以待吧。
原则上来说,“四号坑”的存在与否并不是一个学术问题。学术问题是学理上的论述,即使发生争论,也是双方或几方对一个存在的论题的认识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据理申述和争辩。存在是一个客体,是客观的实物。我们的争鸣,既不是佛门谈禅,如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两间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的徒逞机锋,也不是王阳明的物由心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大学问》),将无作有或将有作无。这应该不是用争论来解决,而是用考古的事实,出土物及痕迹来解决的。
争论虽然没有正方回答,但秦俑四号坑的有或无,却关系重大。首先,它决定秦俑坑有几个坑的结论是不是科学,是三个还是四个坑。秦俑的发掘迄今已30年了,是三个坑还是四个坑仍难确定的局面,应该结束。这个结束决不能用行政命令解决,应该是考古工作者和秦俑研究者对“四号坑”清理的材料重新认识,一起探讨,不管个人原来怎么提,论著怎么写,现在应抱着科学求实的心理和态度讨论,得出一个合乎考古学规范的大家都能接受的科学的具有共识的结论来。不应再误导研究者和观众。其次,它决定对秦俑坑性质的研究和宣传。不管是研究者提出的“三军”说、“未完成的战阵形式”说,都是以“四号坑”的存在为前提为基础的,如果它不存在,则其体系也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如果它存在,学者们也许会提出另外的研究成果来,秦俑学的研究将会出新,观众也能学到准确的知识信息。袁枚曾有诗曰:“花如有子非真色,诗到无题是化工”(《随园诗话》卷七)才是天籁之作。子才是谈诗,诗之传者,“都在性灵,不关堆垛”(同上卷五)。性灵在真,作文亦然。但真性灵的根是事实,是实践。
秦人身高 观看秦俑的中外人士往往要问一句:秦俑与当时秦人比,是高还是低?我的回答是秦俑的身高应该与秦当时人身高相同。秦人有高有矮,秦俑亦有高有矮。这一问题同样涉及到始皇帝的高矮。
古代人身形是不低的,尤其是战国秦汉。齐相邹忌,《战国策》说他高8尺有余,则1.85米多了。刘邦的大将之一韩王信,《史记》本传说他身长“8尺5寸”,则达1.96米多。《汉书·任敖传》张苍“父长不满五尺,苍长八尺余,苍子复长八尺,及孙类长六尺余。”张苍汉初人,其度量应与秦同。其四代个头为“115.5、185、184.8、138.6厘米。《汉书·王莽传》云,巨毋霸身长一丈,则为2.31米了。兵书《六韬》中对武骑士、武车士的基本身高要求是“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则为1.73米以上。这是因为当时战骑无镫,骑士须跨上马,车士要追车跨上,个子小 是不行的。当时各国往往有车千乘,骑万匹,甚至车万乘,骑数万匹的规模,按此标准,1.73以上的战士不在少数。睡虎地秦墓的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条中有一丁壮男子的死尸“长七尺一寸”,即1.63米多。《封诊式·穴盗》的现场勘查报告指出贼留下的麻鞋长“一尺二寸”。按照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关于人体比例,脚为人体的六分之一,则此人高7尺2寸,为1.66米多。这二人都不足1.7米。秦兵马俑的高度,198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的陶俑尺寸登记表的近千尊陶俑足至顶高度最高者为1.85米一见,1.84米二见,1.83米三见。最低的为1.66米,多数为1.70—1.80米,平均约为1.74—1.75米。这个数字应该说是偏高的,因没有除去鞋底的厚度及髻的高度。此数约5—10厘米。百戏俑是力量型或技巧型的。修复好的4尊分别为1.52米(无头)1.63米、1.81米(无头)、1.71米(无头)(科学出版社2000版《秦始皇陵园考古报告》<1999>)。《秦律十八种,仓律》将隶臣、城旦高不满六尺五寸(1.50米),隶妾高不满六尺二寸(1.43米)称为小,亦说明此问题。从这些数据看。秦汉人的高度与秦俑是相侔的。
于此,便涉及到了秦始皇帝的形象。《漫话“王负剑”》一文认为,始皇帝“是个中等或中等偏低的个子”。关于始皇帝的个子,《太平御览》86引《河图》曰,长八尺六寸,即1.98米多。这是文献中关于始皇个子唯一的记载。确不确呢?《史记》记始皇帝:“秦王为人,蜂准,长目”。蜂准是鼻如蜂。说明他的鼻长。而鼻长者则身长。芬奇关于人的面部比例说:“下颌与鼻底的间隔为脸的三分之一,且等于鼻子,等于前额”。“由眉毛起处的鼻梁顶端到颌下的距离,为颜面的三分之二”。这样鼻子的长度便 大体决定了头长,而头的7倍便是身高。依此来看,秦皇帝的形象应该是一个高长鼻子、大眼睛、面为日字形。从现有的始皇帝形象看,较早的东汉画像石中荆轲刺秦,都是始皇帝高于荆轲的(见图1—3山东武氏祠及江安石棺)。《三才图绘》明代著名人物画家陈老莲画的画像,依我看是最接近《史记》对这位帝王形象的描述的。
始皇修真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三十五年(前212),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避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热,陵云气,与天地久常。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关于这一段神秘的记述,历来无人作更多的解读。我在《秦始皇帝评传》中曾稍作阐述,但亦未作更多的说明,今更论之。真人一词,最早出于《庄子》。《庄子》中不少地方谈到真人。按其所述,所谓真人,类于神仙。在《逍遥游》中肩吾与连叔这两位古代有道术的人,谈起接舆时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
中国历史小故事短片完整版
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便是神人的形象与生活状态。在《大宗师》中谈到真人时,说:“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祈,其入不距,脩然而往,脩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 ,煖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下面还有谈真人的文字,过长不录。即如此,可见真人与人之不同。他可以适应一切,顺应一切,自然朴诚,无欲无为,毫无功利之心。这是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对时代的压迫的一种反抗,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一种理想,是哲人思考中造出的理想的人,命之曰真人。
同时代中许多人都在思考。哲人思考的是做真人,离世超俗,与造物者游,另一些不能或不愿离世脱俗的人的思考便是造成神仙。当时的中国东北的燕、齐之地,面前的大海茫茫,助成了一些人的丰富想象,神仙之说便从这里产生,这是古代中国东方神的源头,另一支西方神乃西王母。《史记·封禅书》中所说,齐威、宣之时大盛,且有遣人入海去海中三神山中求长生不死之药。这些求仙药的人,不想修炼,而欲速成。专门从事神仙工作的人便产生了,这便是方士,是另一类的知识阶层。秦始皇帝在咸阳称帝后,在燕、齐地方从事方仙道活动,“形销化解,依于鬼神之事”的主要人物则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等五人。(其中羡门子高在《秦始皇本纪》标点本中作“羡门、高誓”二人。按马非百先生《秦集史》云,羡门即沙门Sramana,羡门高誓即沙门高誓。并云高誓与最后为秦时中国的佛教徒,出家的和尚)。燕、齐方士面对新的王朝,为生活计也为出头计,他们联袂来到秦都,宣传海中三神山之事。始皇帝自然风闻,所以才命韩终、候公、石生去东海寻不死之药。始皇帝东巡四次,其中三次在琅邪召见这些人,并命徐福出海,可见其对方士信之真,对长生求之切。
始皇心急心切,但长生药迟迟不得。方士们自然知道惹恼了这位皇帝的后果是什么。不过,方士究竟是方士,有方术的人被称作方士。他们总是有办法支应这位皇帝的,原来,方士们的长生之法长生之途,不仅是吃药,更有一途可以不吃药还能非常快活地达到长生益寿,这便是以人养人,也就是房中术。《后汉书·边让传》中收录的《章华赋》中有“归乎生风之广厦兮,修黄轩之要道。携
中国历史名人欧阳修的故事
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嫔之素肘”。注解云:“黄帝轩辕氏得房中之术于玄女,握固吸气,还精养脑,可以长生。”以房中术来养生在中国古代是有传统而且很早的。《汉书·艺文志》中便录有汉及汉以前关于房中的著作8家186卷。班固对此的评价是“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班固所列诸书今已不存,但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及竹简中,经过整理后,15种医书中属于古代房中的书有《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方》、《杂疗方》等5种。其中《十河》除了假借黄帝、尧、舜、禹、盘庚、彭租等人外,还有齐威王问文挚及秦昭王问王期等。其中所说,无不可以养生长寿。
这些作品在秦始皇帝时应已存在。方士卢生之流向始皇帝所建议的应该是这种长生之术。他们先向始皇帝讲述真人的奇能,然后讲真人的的修炼。外丹不可求或暂时未求到,可以先炼内丹,即以阴补阳,一样可以长生。这从其以后的措施便可以明白:一是以辟恶鬼为张本,布置隐秘所在,使之神秘化;二是设置宫观,多多益善;三是多聚美人,设置丹炉,营建始皇帝的真人修炼工程。这便是道家的采补术。荷兰学者高罗佩(R·H·Van Gulik,1910—1967)在《中国古代房内考》的序中,称这种以采补为目的的房中术是“性榨取”。始皇帝便被方士们引导着去作这种“榨取”的实践。始皇帝似乎很欣赏这种修炼,所以只称真人不称朕。这大约是第一位自称真人的人。以后,如叶德辉刊印的《三教原流搜神大全》中便有许多这种大帝、帝君、真人、真君之类的称号,不能说与庄子的真人定义始皇帝的自称真人没有关系。这样以来,司马迁的这一段记叙似乎才有实指,才更明确。卢生安排了始皇帝的长生愿望。他也知道这是暂时的,不能持久的。于是,便与侯生议论始皇帝并逃跑了。这便是坑儒的直接导火线。道家所说的真正的修真,是一种苦修,要无欲无求静心一志,这一点,始皇帝是作不到的。他的功利心,成就感,贪欲侈求是不可能恬淡的。他修真的结果却助长了他的淫欲之火。不但宫中美人相伴左右,巡行路上也专车载之。其子女有迹可考者40余。结果作了“迷者”,“生疾而陨性命”。
附言:近阅《神仙传》,中云西王母之幼女太真夫人向安期生说,仙方凡有九品,而得仙者也有九品,真人为得仙者中之第六号。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8/526467.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史-读秦三札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读秦三札;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5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