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日本・早稻田大學高等硏究所)
【提 要】 2000年3月從隨州孔家坡8號漢墓出土孔家坡漢簡《日書》是第一次完全公開的西漢時代《日書》,而且這資料抄錄很多與睡虎地秦簡《日書》共通或類似的篇。小文對比硏究孔家坡《日書》和睡虎地《日書》中有關“離日”與“反支日”的各篇,明示其差異和占法原理,幷且討論秦漢時代《日書》的繼承關系。
【關鍵詞】離日 反支 艮山圖
前 言從1998年10月到2000年3月,在湖北省隨州市孔家坡磚瓦廠取土地方斷續地發現了16基墓葬,其中8號墓里出土了竹簡700餘枚和木牘4枚,就是孔家坡漢墓簡牘。這批簡牘分為《日書》簡478枚(還有殘簡48片)、《曆日》簡60枚、和木牘《吿地書》1枚。根據《發掘報吿》,這孔家坡8號漢墓的年代是西漢景帝後元2年(公元前142)[1]。
孔家坡漢簡《日書》內容豐富,也是第一次公開全貌的西漢時代《日書》。眾所周知,《日書》這個名稱緣起1975年末到1976年初發現的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睡虎地秦簡《日書》出土以來到現在,目前我們得知稱《日書》的簡牘資料有如下十幾種。
[表1]《日書》的出土例
《日書》 數量 概要 九店楚簡《日書》 134枚 1981年5月-89年末在湖北省江陵縣九店公社(今荆州市荆州區紀南鎭九店村)發掘的東周墓597基之中,從九店56號楚墓出土。墓葬年代應在戰國晩期早段,墓主身份應是“庶人”或沒落的“士”[2]。 放馬灘秦簡《日書》 甲種73枚
乙種380枚 1986年6月-9月在甘肅省天水市發掘的秦漢墓14基之中,從放馬灘1號秦墓出土。下葬年代在秦始皇8年(公元前239)冬或9年(公元前238)初,墓主身份是軍人,很可能原來是邽縣的一個基層官吏[3]。 王家臺秦簡《日書》 不詳 1993年3月在湖北省江陵縣荆州鎭郢北村(今荆州市郢城鎭郢北村)發掘的秦漢墓16基之中,從王家臺15號秦墓出土。墓葬相對年代上限不早於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下限不晩於秦代[4]。 岳山秦墓木牘《日書》 2枚
(正背兩面) 1986年9月-10月在湖北省荆州市郢城鎭岳山村發掘的秦漢墓和宋代墓葬46基之中,從岳山36號秦墓出土。墓葬年代應在秦統一以前或統一之初,墓主應属秦國的中下層官吏[5]。 睡虎地秦簡《日書》 甲種166枚
(正背兩面)
乙種259枚 1975年12月-76年1月在湖北省孝感市雲夢縣發掘的秦墓12基之中,從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下葬年代在秦始皇30年(公元前217),墓主是歷任安陸縣和鄢縣令史、治獄的喜(公元前262-公元前217)[6]。 周家臺秦簡《日書》 178枚 1992年10月-93年12月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區關沮鄕淸河村發掘的秦漢墓42基之中,從周家臺30號秦墓出土。下葬年代應略晩於睡虎地11號秦墓,上限該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墓主是一位負責賦税收繳工作的小吏[7]。 張家山249號漢墓竹簡《日書》 400枚餘? 1983年12月-84年1月在湖北省江陵縣(今荆州市郢城鎭太暉村)發掘的漢墓3基之中,從張家山249號漢墓出土。墓葬年代上限為西漢初年,下限不会晩景帝[8]。 張家山127號漢墓竹簡《日書》 300枚多(包含殘簡130枚餘)? 1985年秋和88年冬在湖北省江陵縣發掘的漢墓2基之中,從張家山127號漢墓出土。墓葬年代大致可定在漢惠帝時期(公元前195~公元前188)[9]。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漢簡《日書》 109枚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歷年在港肆收購入藏的簡牘的一類。其出土地可能卽在湖北隨州一帶,為漢惠帝3年(公元前192)之後所抄寫[10]。 雙古堆漢簡《日書》 近100個殘片 1977年7月-8月在安徽省阜陽縣發掘的漢墓2基之中,雙古堆1號漢墓出土。下葬年代在漢文帝前元15年(公元前165),墓主是被封為汝陰侯的西漢功臣夏侯嬰的子,於文帝8年(公元前171)嗣位的夏侯竈[11]。 虎溪山漢簡《日書》 約500枚 1999年6月-9月在湖南省沅陵縣城關鎭發掘的虎溪山1號墓出土。竹簡自署篇名《閻氏五勝》,作者為閻昭。下葬年代在漢文帝後元2年(公元前162)。墓主是長沙王吳臣的子,在高祖後元年(公元前187)受封為第一沅陵侯的吳陽[12]。 孔家坡漢簡《日書》 478枚
+殘簡48片 1998年10月-2000年3月在湖北省隨州市發掘的秦漢墓16基之中,從孔家坡8號墓出土。下葬年代在漢景帝後元2年(公元前142),墓主是庫嗇夫辟。 定縣漢簡《日書》 不詳,殘簡 1973年5月-12月在河北省定縣八角廊村發掘的定縣40號漢墓出土。下葬年代在漢宣帝五鳳3年(公元前55),墓主是景帝的第八皇子中山靖王劉勝之6代後,在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嗣位的中山怀王劉脩[13]。 杜陵漢墓木牘《日書》 木牘1枚 2001年6月-12月在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鄕發掘的漢唐時期墓葬群之中,從編號2001XRGM5出土。墓葬該是漢宣帝(公元前74-公元前49)杜陵的陪葬墓,墓主該是生前不僅身居高位,而且必與皇室禮儀活動及農業生產活動相關[14]。
除了上面的各種《日書》以外,還有武威漢簡《日忌雜占》[15]、敦煌漢簡、居延新簡和懸泉漢簡中也有與《日書》類似的殘簡[16]。雖然如此《日書》的出土越來越多,但是照片和釋文都完全公開的資料却少,代表《日書》的睡虎地和最近公開的孔家坡以外,只有九店、周家臺、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所藏和杜陵木牘的4種而已。而且這4種里抄錄的占卜比睡虎地《日書》有限。因此從來的《日書》硏究大概不得已完結在睡虎地《日書》這一批資料之內,對比幾種《日書》都抄錄的占卜,橫斷資料地、通時代地硏究《日書》有大的障碍。在資料方面的問題上,孔家坡《日書》質量都與睡虎地幷駕齊驅,可以說其發現和公開才展開了比較硏究秦漢《日書》的新局面。因此作為《日書》比較硏究的第一步,小文希望通過對比硏究孔家坡《日書》和睡虎地《日書》中有關“離日”與“反支日”的各篇,明示其差異和占法原理。幷且對秦漢時代《日書》的繼承關系試作一些討論。
一、“離日”與兩種〈艮山圖〉“離日”是對娶嫁、納奴婢和畜牲、出行的忌日,見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艮山篇》[17](簡47正貳-60正貳、47正參-53正參),內容如下;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此所胃(謂)艮山,禹之離日也。從上右方數朔之初,日47正參及枳各一日,數之而復從上數。□與48正參枳刺艮山,之胃(謂)離= 日=(離日。離日)不可49正參以家(嫁)女、取(娶)婦及入50正參人民、畜生。唯51正參利以分異。離52正參日不可以行=(行、行)不反(返)53正參。
睡虎地《艮山篇》由上面畫的梯形〈艮山圖〉和下面寫的占辭兩個部分組成,而其占辭也可分為講解用圖推算離日的方法和講述離日的宜忌兩段。對這幅圖和占辭的解釋,李學勤先生早已提出了重要的意見[18],其要點可以歸納以下的六點;
(1)〈艮山圖〉本身卽像山形。左右兩邊和中綫,加上底綫,形成一個大“山”字。中綫以橫綫分為五截,每截又形成一個小“山”字。
(2)〈艮山圖〉中的30個圓圈,與一個月的日數相合。每個圓圈就相當於占辭“一日”的“日”。
(3)“枳”當為反支日的簡稱。
(4)“從上右方數朔之初、日及枳各一日,數之而復從上數”,是說把月初(朔之初)塡上圖右上角的圓圈數起,由上而下,向左轉右數每日與反支日,各日占一個圓圈。
(5)“刺”當是“夾”字之誤。“□與枳刺艮山,之胃(謂)離日”,是說與反支日夾艮山的日子,就是和反支日緊貼在〈艮山圖〉中綫兩側的日子便是離日。
(6)《艮山篇》流行於民閒的數術禁忌,其思想來源却是《周易》,包括《易傳》對《艮卦》的分析。
同時李先生以從銀雀山2號漢墓竹簡《七年曆日》復原的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10月的日干支塡入〈艮山圖〉,具體地講解推算離日的方法。據李先生的推算,該月的離日有反支日庚子對側的“乙巳”、反支丙午對側的“辛丑”2天,如此“每月的離日,只能在十一日到二十日之閒,少則一日,多則二日”。
[圖1]據李學勤說的睡虎地〈艮山圖〉(元光元年10月)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劉樂賢先生基本上贊同李先生的說法,但補充一些[19]。推算離日時必要的反支日,李先生根據西漢的銀雀山《七年曆日》而認為1個月有5天。對這一點,劉先生根據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反枳篇》有“一月當有參反枳(支)”句,認為秦時每月一般只有3個反支日,從而每月的離日都会1天。論上面[圖1]的元光元年10月,離日只有“辛丑”1天。
對這些解釋,陳偉先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見[20],其要點可以歸納以下的5點;
(1)推算的起點“朔之初”的“朔”指一年的曆
中国历史巾帼英雄的故事
法體系,相應地,“朔之初”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一天。
(2)“枳”可讀為“枝”,指〈艮山圖〉各行中閒的垂綫以及由之生出的犄角形弧綫“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枝條狀符號)。
(3)推算方法是,每年從開始的那天起算,在〈艮山圖〉中最上一行自右至左,每天移動一“日”(卽圓圈)或“枳(枝)”;在上一行數完後,轉到其下一行再自右至左計數;當底行數完後,再回到最上一行重新計數。“從上右方數朔之初”的“方”可能讀為“旁”,“方數”卽“旁行計數”。
(4)“□與枳刺艮山”的缺字依文意當是“日”字,“艮山”卽限於山。“□與枳刺艮山,之胃(謂)離日”,是說位於中垂直綫兩側的日辰是所謂“離日”。
(5)離日的出現有兩個特點;其一是成對出現。其二,在〈艮山圖〉中包含的日辰周期內,出現頻率由底到高。
為了弄淸與李先生的差異,按照陳先生的推算,把元光元年10月的日干支塡入〈艮山圖〉
中国历史故事好听
,卽可得下面[圖2]。在這種情況下,該月的離日是“癸巳”、“乙未”、“癸卯”、“乙巳”、“辛亥”、“癸丑”、“丁巳”,一共有7天。
[圖2]據陳偉說的睡虎地〈艮山圖〉(元光元年10月)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公開孔家坡漢簡《日書》後的最近,在上述李學勤、陳偉兩位先生的基礎上,晏昌貴先生提出了新的解讀[21]。在總體讀法方面,晏先生采取陳先生的意見,就從右至左讀,讀完一行,再從第二行的右邊讀起;在解釋“朔之初”或“朔初(孔家坡)”方面,采取李先生的意見而認為指月初。與從前的意見最不同的就是對“日及枳(支)”的理解。晏先生列舉《左傳》昭公5年和7年以及杜預注、《五行大義》引蔡邕《月令章句》、《淮南子・天文訓》和錢塘補注、《史記・律書》和《正義》等,認為“日及枳(支)”分別指天干和地支;把這兩種分別塡入〈艮山圖〉的圓圈,夾圖中閒“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的天干和地支的一天就是“日與枳(支)刺艮山”的“離日”。晏先生雖然親自以甲子當“朔之初”為例,但在此還是與[圖1]、[圖2]一樣,把元光元年10月的日干支塡入〈艮山圖〉,可得下面[圖3]。按照晏先生的推算方法,該月的離日有“辛卯”、“己亥”、“癸卯”、“丙午”、“甲寅”、“戊午”,一共6天。因此,晏先生還指出了“離日可以換算為每月(入月)的3日、11日、15日、18日、26日、30日。”
[圖3]據晏昌貴說的睡虎地〈艮山圖〉(元光元年10月)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看上述各位先生的解釋,我們知道用〈艮山圖〉推算離日的論點有三;其一,“朔之初”是每月月朔日,還是歲首之月的朔日? 其二,“枳”是反支日,還是〈艮山圖〉中閒的“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還是地支? 其三,數的次序是由上而下,向左轉右,還是自右至左,從上轉下? 下面我們看與睡虎地《艮山篇》大同小異的孔家坡漢簡《日書・離日篇》[22]而探討這三個問題。
孔家坡《離日篇》(簡139貳-149正貳、139參-145參)的內容如下;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是胃(謂)根(艮)山,禹離日也139參。數從上右方數朔初,日及140參字各居一日。盡,複道上右141參方數。日與字夾根(艮)山142參、是胃離= 日=(離日。離日)不可取(娶)妻143參、嫁女及入人、畜生、貨144參。可分異145參
與睡虎地《艮山篇》對比,孔家坡的〈艮山圖〉畫為半圓形,“日”字相當於睡虎地的圓圈,其數10列6排而合計38個,如此在〈艮山圖〉上有較顯著差異。但是在占辭上雖然有一些文字的異同和出入,這些都是同義異字,可以認為兩篇的占辭基本上很有可能是從同一的淵源派生的。
首先討論關於“朔之初”就是起點的問題。孔家坡《離日篇》寫作“朔初”,這差異就沒有什麼意義。而値得注意的是〈艮山圖〉中“日”字的數目。孔家坡〈艮山圖〉有38個“日”字,比睡虎地的圓圈多8個,也超過大月1個月的日數30天。或許因此,原注釋說:“朔初,歲首之月的朔日。”而與陳偉先生的意見一致。在孔家坡那樣剩餘應該塡入日干支的“欄”(就是“日”字或圓圈)的情況下,以起點“朔初”為歲首之月的朔日,在其剩餘的“欄”也塡入下月的日干支而推算,這種方法乍一看好合理的。然而,其實完全不合理的。說到原因,用這種方法推算來的離日,無論數的次序如何,都会丢失了其法則性,同時〈艮山圖〉變成了缺乏方便性和實用性的一幅圖。
在此,用孔家坡漢簡《曆日》試算漢景帝後元2年(公元前142)3月的離日。據《曆日》,該年歲首10月是乙亥朔,從10月到3月的5個月是大、小、大、大、小,日數共有148天。因為孔家坡〈艮山圖〉的“日”字是38個,按照李學勤先生的推算方法,從把10月乙亥朔塡入的第1幅〈艮山圖〉數第4、5幅才能塡入3月(癸卯朔,大月)的日干支。塡完日干支後,查看3月癸卯朔的反支日(丁未、癸丑、己未、乙丑、辛未)的位置,如此才可以知道這3月的離日是“乙丑”和“辛未”的2天。按照陳偉先生的推算方法時也基本上一樣。塡入日干支的“欄”只不過變成44個,就是38個“日”字加上6個枝條狀符號的數。如此,以“朔初”為歲首之月的朔日的時,試算景帝後元2年每月離日的結果是下面[表2]和[表3]
[表2]據李學勤說的孔家坡〈艮山圖〉和離日(景帝後元2年)
月 朔日 离日 10月 乙亥 大 19癸巳・25己亥 11月 乙巳 小 22丙寅・(24戊辰?)・28壬申 12月 甲戌 大 正月 甲辰 大 4丁未・10癸丑 2月 甲戌 小 13丙戌・19壬辰 3月 癸卯 大 23乙丑・29辛未 4月 癸酉 小 (28庚子?) 5月 壬寅 大 (3甲辰?) 6月 壬申 小 8己卯・14乙酉 7月 辛丑 大 18戊午・24甲子 8月 辛未 小 9月 庚子 小 (4癸卯?)
[表3]據陳偉說的孔家坡〈艮山圖〉和離日(景帝後元2年)
月 朔日 离日 10月 乙亥 大 5己卯・7辛巳・15己丑・17辛卯・24戊戌・26庚子 11月 乙巳 小 2丙午・4戊申・8壬子・10甲寅・12丙辰・14戊午・19癸亥・21乙丑・29癸酉 12月 甲戌 大 2乙亥・9壬午・11甲申・17庚寅・19壬辰・23丙申・25戊戌・27庚子・29壬寅 正月 甲辰 大 4丁未・6己酉・14丁巳・16己未・23丙寅・25戊辰 2月 甲戌 小 1甲戌・3丙子・7庚辰・9壬午・11甲申・13丙戌・18辛卯・20癸巳・28辛丑 3月 癸卯 大 1癸卯・8庚戌・10壬子・16戊午・18庚申・22甲子・24丙寅・26戊辰・28庚午 4月 癸酉 小 3乙亥・5丁丑・13乙酉・15丁亥・22甲午・24丙申 5月 壬寅 大 1壬寅・3甲辰・7戊申・9庚戌・11壬子・13甲寅・18己未・20辛酉・28己巳・30辛未 6月 壬申 小 7戊寅・9庚辰・15丙戌・17戊子・21壬辰・23甲午・25丙申・27戊戌 7月 辛丑 大 3癸卯・5乙巳・13癸丑・15乙卯・22壬戌・24甲子・30庚午 8月 辛未 小 2壬申・6丙子・8戊寅・10庚辰・12壬午・17丁亥・19己丑・27丁酉・29己亥 9月 庚子 小 7丙午・9戊申・15甲寅・17丙辰・21庚申・23壬戌・25甲子・27丙寅
一看[表3]和[表4],就明白以“朔初”為歲首之月的朔日時推算的離日沒有任何法則性,而且只有《離日篇》上畫的一幅〈艮山圖〉不能知道任意的離日。在此應該想到的是一個事實;一般來說,在《日書》中抄錄的各種占卜,其原理和法則性等卽使不明確,也是具體地記錄實用性的項目;如忌日或良日的日干支、時段、對某種行動的吉凶、應付不祥時的方法等。加以這樣《日書》的手册性,推算離日必要多幅〈艮山圖〉而其離日也沒有法則性,這樣“朔初”為歲首之月的朔日的解釋是有問題的。
其次,討論解釋“枳”的問題。孔家坡《離日篇》寫作“字”,與睡虎地的“枳”不同。“枳”讀為“支”或“枝”是在音韵學理論上沒有什麼問題,但孔家坡的“字”却在之部,不能讀為佳部的“支”或“枝”。晏昌貴先生讀為“子”而認為指地支,與睡虎地的“枳(支)”同義。如“子”指地支,而且孔家坡〈艮山圖〉當是抄手誤書的話,按晏先生的推算方法,每月離日是固定的6天,就是3、11、15、18、26、30日。這樣的話,《離日篇》直接地寫“入月參日、十一日、十五日、……丗日是胃(謂)離日”過得去,而根本上不必要〈艮山圖〉,所以“字”讀為“子”而指地支的解釋也有困難。在此,很値得注意的是銀雀山漢簡《七年曆日》。其9月的部分記載:
九月大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反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反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反 癸未
這里雖然有5天的反支日,但是“戊午”、“庚午”、“壬午”3天下標有“反”字,而“甲子”和“丙子”2天却有“子”字。這一點,劉樂賢先生早已指出過。可因為孔家坡漢簡出土之前,所以劉先生只說;“根據推算,這兩天正好是反支日,這兩個“子”字的含義很令人費解,它們是否是反支的另一種特殊表示法,現在尚難斷定。”[23]現在我們才可以認為僅僅這兩個“子”字正是以孔家坡的“字”為“子”的繁文而指反支日的唯一證據。
最後硏討數的次序的問題。從兩種占辭看,睡虎地《艮山篇》的“而復從上數”本來應該寫作“而復從上右方數”,在抄寫過程中很有可能脫了“右方”兩個字。首句“從上右方數朔之初”的“方數”讀為“旁數”的話,因為有“復”字,所以這句“而復道上右方數”的“方數”也該讀為“旁數”。在這種情況下,睡虎地《艮山篇》脫“右方”兩個字而寫成了“從上數”,其數的次序就變化。這意味着秦人想推算離日而已經不能用睡虎地《艮山篇》了。假如卽使有脫字也對數的次序沒有影響,令人理解與原來的“復從上右方數”同樣或近似的意思,解釋“方”為表示方向或地方的接尾詞,比讀為“旁”更妥當。因此,數的次序應該是由上而下,向左轉右。
通過睡虎地《艮山篇》與孔家坡《離日篇》的對比,我們已了解兩篇〈艮山圖〉有明顯的差異,其占辭的淵源却是同一的。同時其占卜原理也明白了。下面想探討推算離日時不可缺的反支日。
二、“反支日”的表示與推算方法“反支日”是忌日之一種,也見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反枳篇》(簡153背-154背),內容如下;
反枳(支)153背簡首 子、丑朔,六日反枳(支)∟。寅、卯朔,五日反枳(支)∟。辰、巳朔,四日反枳(支)∟。午、未朔,參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153背枳(支)∟。戌、亥朔,一日反枳(支)。復卒其日子,有(又)復反枳(支)。一月當有參反枳(支)154背。
整理睡虎地的反支日和其推算方法而得下面[表4];
[表4]睡虎地《反枳篇》的反支日、推算方法
月朔 定數 反支日(地支) 推算方法(0≦a≦2) 子 6 6日・18日・30日(巳) 6+12a 丑 6 6日・18日・30日(午) 6+12a 寅 5 5日・17日・29日(午) 5+12a 卯 5 5日・17日・29日(未) 5+12a 辰 4 4日・16日・28日(未) 4+12a 巳 4 4日・16日・28日(申) 4+12a 午 3 3日・15日・27日(申) 3+12a 未 3 3日・15日・27日(酉) 3+12a 申 2 2日・14日・26日(酉) 2+12a 酉 2 2日・14日・26日(戌) 2+12a 戌 1 朔日・13日・25日(戌) 1+12a 亥 1 朔日・13日・25日(亥) 1+12a
《反枳篇》沒有反支日的宜忌,所以不知反支日是什麼樣的忌日。但是《後漢書・王符傳》所載《潜夫論・愛日篇》有如下記載;
明帝時,公車以反支日不受章奏。帝聞而怪曰:“民廢農桑,遠來詣闕。而復拘以禁忌。豈為政之意乎。”於是遂蠲其制。
【李賢注】凡反支日,用月朔為正。戌、亥朔,一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支。午、未朔,三日反支。辰、巳朔,四日反支。寅、卯朔,五日反支。子、丑朔,六日反支。見《陰陽書》也。
從此記載看,在東漢明帝時(公元57-75)可能有反支日不能收到上章這種規制。還知道李賢看到的《陰陽書》與睡虎地《反枳篇》非常相似,可能有一定繼承關系。
孔家坡漢簡《日書・反支篇》(簡123貳-134貳、135壹-137
24个故事了解中国历史
壹),在時期方面上,位於睡虎地《反枳篇》和《後漢書》之閒,其內容如何?有些硏究者已訂正了孔家坡《反支篇》的原釋文和斷句,同時關於推算反支日的方法提出了意見[24]。下面所舉的是,基於這樣先行硏究,再加上私見而重新作的釋文;
【子朔,巳、亥反】支123弐。
【丑朔,午、子反】支124弐。
寅朔,午、子反支125弐。
【卯】朔,未、丑反支126弐。
辰朔,未、丑反支127弐。
巳朔,申、寅反支128弐。
午朔,申、寅反支129弐。
未朔,酉、卯反支130弐。
申朔,酉、卯反支131弐。
酉朔,戌、辰反支132弐。
戌朔,戌、辰反支133弐。
亥朔,亥、巳反支134弐。
反支 反支日,入一出百,出一入百。● 求反支日,先道朔日始數。其雄(?)〈雌〉也,從亥始數135壹,右行。誰〈雄〉也,從戌始,左行。前禺(遇),其日為反支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136壹。前自得為有事,後自得為事已137壹。
一見就明白,孔家坡《反支篇》雖然與睡虎地一樣有“反支”的標題,但占辭完全不同。這一點與關於離日的占辭正相反。首先注意到的事,兩篇的反支日都由月朔的地支來規定,其表示方法却不一樣;睡虎地用“六日”等從朔日數的日數來表示,孔家坡用“午、子”等地支來表示。其次看到孔家坡《反支篇》有抽象的宜忌,就是“入一出百,出一入百”句。考慮上述《後漢書》的記載,這句的意思可能是說,在反支日得到某種東西的話,最後丢失得到以上的損失;然而丢失的話,最後得到丢失以上的利益。最重要的差異就是只有孔家坡抄錄推算反支日的方法。對推算方法,劉增貴、陸平和陳炫瑋三位先生已提出了不同的解釋,雖然都有精彩分析,但還有該討論的餘地。因此提出有些卑見以就正於方家。
首句“求反支日,先道朔日始數”說推算方法的起點是每月的朔日,這點完全沒有問題。從列舉反支日的簡文看,反支日由月朔的地支來規定,所以每月的朔日當為推算起點是當然的。
其次“其雄(?)〈雌〉也,從亥始數,右行”和“誰〈雄〉也,從戌始,左行”的兩句,就是推算方法的關鍵。對“雌”、“雄”兩個字,王貴元先生據圖版釋為“碓”、“誰”[25]。上字“碓”左偏的“石”撇似穿橫,暫釋為“雄(?)”。但是如原簡寫的字,不通占辭的意思,所以這兩個字不得不看分別作為“雌”字和“雄”字的誤字。
[圖4]漢簡的“雌”字、“雄”字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孔135 「雌」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孔460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馬十112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馬胎027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孔136 「雄」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孔460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銀405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馬老甲147
關於這“雌雄”的解釋,陳炫瑋先生提出了啓發性的意見。陳先生根據《淮南子・天文訓》:“雄以音知雌,故為奇辰”,認為十二辰中奇辰(子、寅、辰、午、申、戌)為陽為雄,偶辰(丑、卯、巳、未、酉、亥)為陰為雌。按陳先生的這意見,這兩句占辭的意思是,推算起點,就是該月朔日的地支是“雌”(丑、卯、巳、未、酉、亥)時,從亥的位置開始而向右移動;朔日的地支是“雄”時,從戌的位置開始而向左移動。
再次“前禺(遇),其日為反支……□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的句有殘斷,不明白後一半的內容。前一半可能是說從亥或戌的位置開始移動而前進遇到“日”時,那天就是反支日。譬如某月朔日的地支是丑時,因為丑是“雌”,所以從亥的位置開始而向右移動;朔日是在亥,第2天是在戌,第3天是在酉,……。日干支當然是從丑開始而向左移動;朔日是在丑,第2天是在寅,第3天是在卯,……。兩者分別前進後,第6天遇到在午的位置,然後第12天又遇到子的位置,……。以兩者遇到的第6、18、30天的“午”日和第12、24天的“子”日為反支日。“午”日和“子”日在下面[圖5]上是相對稱的,占辭的“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有可能指這種反支日的地支的相對稱關係。
[圖5]孔家坡《反支篇》的“雌”、“雄”和“日”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在此發生一個問題。月朔是“雄”的時,與“日”的移動方向同一,兩者不会相遇。這一點,陸平先生早就指出了,所以陸先生說:“只有雌神為右行,能在某天與日支相遇”,事實上無顧“雄”而只用“雌”來解釋反支日的推算方法。考慮簡文確實提及“雌雄”兩種情況下的推算方法,以其一方為沒有反支無關的說法,很難贊同。可以解决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日”的移動方向和“雄”時的移動方向改成相反的方向。因為“日”的移動方向不能改變,就不得已設想“誰〈雄〉也,從戌始,左行”的“左”字有可能是“右”字的誤寫。不用說,以原簡的文字為誤字而隨意地改為別的文字,對這種事我們應該極力采取愼重態度。但考慮《反支篇》的開頭表明月朔和反支日的關系而月朔“雌”時的推算結果都符合,還有《反支篇》已誤寫“雄(?)”、“誰”兩個字的事實,我認為設想誤字的可能性也不見得算是錯誤。如此,設想月朔是“誰〈雄〉”時從戌右行,我們才得到下面[表5]那樣的每月反支日和“雌雄”的確切關系。
[表5]孔家坡《反支篇》的反支日和
日支 孔家坡 睡虎地 日支 孔家坡 睡虎地 日支 孔家坡 睡虎地 日支 孔家坡 睡虎地 雌 雄 ♂ 雌 雄 ♂ 雌 雄 ♂ 雌 雄 ♂ 朔 子 亥 戌 戌 朔 丑 亥 戌 戌 朔 寅 亥 戌 戌 朔 卯 亥 戌 戌 2 丑 戌 亥 酉 2 寅 戌 亥 酉 2 卯 戌 亥 酉 2 辰 戌 亥 酉 3 寅 酉 子 申 3 卯 酉 子 申 3 辰 酉 子 申 3 巳 酉 子 申 4 卯 申 丑 未 4 辰 申 丑 未 4 巳 申 丑 未 4 午 申 丑 未 5 辰 未 寅 午 5 巳 未 寅 午 5 午 未 寅 午 5 5 未 未 寅 午 5 6 巳 午 卯 巳 6 6 午 午 卯 巳 6 6 未 午 卯 巳 6 申 午 卯 巳 7 午 巳 辰 辰 7 未 巳 辰 辰 7 申 巳 辰 辰 7 酉 巳 辰 辰 8 未 辰 巳 卯 8 申 辰 巳 卯 8 酉 辰 巳 卯 8 戌 辰 巳 卯 9 申 卯 午 寅 9 酉 卯 午 寅 9 戌 卯 午 寅 9 亥 卯 午 寅 10 酉 寅 未 丑 10 戌 寅 未 丑 10 亥 寅 未 丑 10 子 寅 未 丑 11 戌 丑 申 子 11 亥 丑 申 子 11 子 丑 申 子 11 丑 丑 申 子 12 亥 子 酉 亥 12 子 子 酉 亥 12 丑 子 酉 亥 12 寅 子 酉 亥 13 子 亥 戌 戌 13 丑 亥 戌 戌 13 寅 亥 戌 戌 13 卯 亥 戌 戌 14 丑 戌 亥 酉 14 寅 戌 亥 酉 14 卯 戌 亥 酉 14 辰 戌 亥 酉 15 寅 酉 子 申 15 卯 酉 子 申 15 辰 酉 子 申 15 巳 酉 子 申 16 卯 申 丑 未 16 辰 申 丑 未 16 巳 申 丑 未 16 午 申 丑 未 17 辰 未 寅 午 17 巳 未 寅 午 17 午 未 寅 午 17 17 未 未 寅 午 17 18 巳 午 卯 巳 18 18 午 午 卯 巳 18 18 未 午 卯 巳 18 申 午 卯 巳 19 午 巳 辰 辰 19 未 巳 辰 辰 19 申 巳 辰 辰 19 酉 巳 辰 辰 20 未 辰 巳 卯 20 申 辰 巳 卯 20 酉 辰 巳 卯 20 戌 辰 巳 卯 21 申 卯 午 寅 21 酉 卯 午 寅 21 戌 卯 午 寅 21 亥 卯 午 寅 22 酉 寅 未 丑 22 戌 寅 未 丑 22 亥 寅 未 丑 22 子 寅 未 丑 23 戌 丑 申 子 23 亥 丑 申 子 23 子 丑 申 子 23 丑 丑 申 子 24 亥 子 酉 亥 24 子 子 酉 亥 24 丑 子 酉 亥 24 寅 子 酉 亥 25 子 亥 戌 戌 25 丑 亥 戌 戌 25 寅 亥 戌 戌 25 卯 亥 戌 戌 26 丑 戌 亥 酉 26 寅 戌 亥 酉 26 卯 戌 亥 酉 26 辰 戌 亥 酉 27 寅 酉 子 申 27 卯 酉 子 申 27 辰 酉 子 申 27 巳 酉 子 申 28 卯 申 丑 未 28 辰 申 丑 未 28 巳 申 丑 未 28 午 申 丑 未 29 辰 未 寅 午 29 巳 未 寅 午 29 午 未 寅 午 29 29 未 未 寅 午 29 30 巳 午 卯 巳 30 30 午 午 卯 巳 30 30 未 午 卯 巳 30 申 午 卯 巳
[史料15]各月の反支日 日支 孔家坡 睡虎地 日支 孔家坡 睡虎地 日支 孔家坡 睡虎地 日支 孔家坡 睡虎地 雌 雄 ♂ 雌 雄 ♂ 雌 雄 ♂ 雌 雄 ♂ 朔 辰 亥 戌 戌 朔 巳 亥 戌 戌 朔 午 亥 戌 戌 朔 未 亥 戌 戌 2 巳 戌 亥 酉 2 午 戌 亥 酉 2 未 戌 亥 酉 2 申 戌 亥 酉 3 午 酉 子 申 3 未 酉 子 申 3 申 酉 子 申 3 3 酉 酉 子 申 3 4 未 申 丑 未 4 4 申 申 丑 未 4 4 酉 申 丑 未 4 戌 申 丑 未 5 申 未 寅 午 5 酉 未 寅 午 5 戌 未 寅 午 5 亥 未 寅 午 6 酉 午 卯 巳 6 戌 午 卯 巳 6 亥 午 卯 巳 6 子 午 卯 巳 7 戌 巳 辰 辰 7 亥 巳 辰 辰 7 子 巳 辰 辰 7 丑 巳 辰 辰 8 亥 辰 巳 卯 8 子 辰 巳 卯 8 丑 辰 巳 卯 8 寅 辰 巳 卯 9 子 卯 午 寅 9 丑 卯 午 寅 9 寅 卯 午 寅 9 卯 卯 午 寅 10 丑 寅 未 丑 10 寅 寅 未 丑 10 卯 寅 未 丑 10 辰 寅 未 丑 11 寅 丑 申 子 11 卯 丑 申 子 11 辰 丑 申 子 11 巳 丑 申 子 12 卯 子 酉 亥 12 辰 子 酉 亥 12 巳 子 酉 亥 12 午 子 酉 亥 13 辰 亥 戌 戌 13 巳 亥 戌 戌 13 午 亥 戌 戌 13 未 亥 戌 戌 14 巳 戌 亥 酉 14 午 戌 亥 酉 14 未 戌 亥 酉 14 申 戌 亥 酉 15 午 酉 子 申 15 未 酉 子 申 15 申 酉 子 申 15 15 酉 酉 子 申 15 16 未 申 丑 未 16 16 申 申 丑 未 16 16 酉 申 丑 未 16 戌 申 丑 未 17 申 未 寅 午 17 酉 未 寅 午 17 戌 未 寅 午 17 亥 未 寅 午 18 酉 午 卯 巳 18 戌 午 卯 巳 18 亥 午 卯 巳 18 子 午 卯 巳 19 戌 巳 辰 辰 19 亥 巳 辰 辰 19 子 巳 辰 辰 19 丑 巳 辰 辰 20 亥 辰 巳 卯 20 子 辰 巳 卯 20 丑 辰 巳 卯 20 寅 辰 巳 卯 21 子 卯 午 寅 21 丑 卯 午 寅 21 寅 卯 午 寅 21 卯 卯 午 寅 22 丑 寅 未 丑 22 寅 寅 未 丑 22 卯 寅 未 丑 22 辰 寅 未 丑 23 寅 丑 申 子 23 卯 丑 申 子 23 辰 丑 申 子 23 巳 丑 申 子 24 卯 子 酉 亥 24 辰 子 酉 亥 24 巳 子 酉 亥 24 午 子 酉 亥 25 辰 亥 戌 戌 25 巳 亥 戌 戌 25 午 亥 戌 戌 25 未 亥 戌 戌 26 巳 戌 亥 酉 26 午 戌 亥 酉 26 未 戌 亥 酉 26 申 戌 亥 酉 27 午 酉 子 申 27 未 酉 子 申 27 申 酉 子 申 27 27 酉 酉 子 申 27 28 未 申 丑 未 28 28 申 申 丑 未 28 28 酉 申 丑 未 28 戌 申 丑 未 29 申 未 寅 午 29 酉 未 寅 午 29 戌 未 寅 午 29 亥 未 寅 午 30 酉 午 卯 巳 30 戌 午 卯 巳 30 亥 午 卯 巳 30 子 午 卯 巳
日支 孔家坡 睡虎地 日支 孔家坡 睡虎地 日支 孔家坡 睡虎地 日支 孔家坡 睡虎地雌 雄 ♂ 雌 雄 ♂ 雌 雄 ♂ 雌 雄 ♂ 朔 申 亥 戌 戌 朔 酉 亥 戌 戌 朔 戌 亥 戌 戌 1 朔 亥 亥 戌 戌 1 2 酉 戌 亥 酉 2 2 戌 戌 亥 酉 2 2 亥 戌 亥 酉 2 子 戌 亥 酉 3 戌 酉 子 申 3 亥 酉 子 申 3 子 酉 子 申 3 丑 酉 子 申 4 亥 申 丑 未 4 子 申 丑 未 4 丑 申 丑 未 4 寅 申 丑 未 5 子 未 寅 午 5 丑 未 寅 午 5 寅 未 寅 午 5 卯 未 寅 午 6 丑 午 卯 巳 6 寅 午 卯 巳 6 卯 午 卯 巳 6 辰 午 卯 巳 7 寅 巳 辰 辰 7 卯 巳 辰 辰 7 辰 巳 辰 辰 7 巳 巳 辰 辰 8 卯 辰 巳 卯 8 辰 辰 巳 卯 8 巳 辰 巳 卯 8 午 辰 巳 卯 9 辰 卯 午 寅 9 巳 卯 午 寅 9 午 卯 午 寅 9 未 卯 午 寅 10 巳 寅 未 丑 10 午 寅 未 丑 10 未 寅 未 丑 10 申 寅 未 丑 11 午 丑 申 子 11 未 丑 申 子 11 申 丑 申 子 11 酉 丑 申 子 12 未 子 酉 亥 12 申 子 酉 亥 12 酉 子 酉 亥 12 戌 子 酉 亥 13 申 亥 戌 戌 13 酉 亥 戌 戌 13 戌 亥 戌 戌 13 13 亥 亥 戌 戌 13 14 酉 戌 亥 酉 14 14 戌 戌 亥 酉 14 14 亥 戌 亥 酉 14 子 戌 亥 酉 15 戌 酉 子 申 15 亥 酉 子 申 15 子 酉 子 申 15 丑 酉 子 申 16 亥 申 丑 未 16 子 申 丑 未 16 丑 申 丑 未 16 寅 申 丑 未 17 子 未 寅 午 17 丑 未 寅 午 17 寅 未 寅 午 17 卯 未 寅 午 18 丑 午 卯 巳 18 寅 午 卯 巳 18 卯 午 卯 巳 18 辰 午 卯 巳 19 寅 巳 辰 辰 19 卯 巳 辰 辰 19 辰 巳 辰 辰 19 巳 巳 辰 辰 20 卯 辰 巳 卯 20 辰 辰 巳 卯 20 巳 辰 巳 卯 20 午 辰 巳 卯 21 辰 卯 午 寅 21 巳 卯 午 寅 21 午 卯 午 寅 21 未 卯 午 寅 22 巳 寅 未 丑 22 午 寅 未 丑 22 未 寅 未 丑 22 申 寅 未 丑 23 午 丑 申 子 23 未 丑 申 子 23 申 丑 申 子 23 酉 丑 申 子 24 未 子 酉 亥 24 申 子 酉 亥 24 酉 子 酉 亥 24 戌 子 酉 亥 25 申 亥 戌 戌 25 酉 亥 戌 戌 25 戌 亥 戌 戌 25 25 亥 亥 戌 戌 25 26 酉 戌 亥 酉 26 26 戌 戌 亥 酉 26 26 亥 戌 亥 酉 26 子 戌 亥 酉 27 戌 酉 子 申 27 亥 酉 子 申 27 子 酉 子 申 27 丑 酉 子 申 28 亥 申 丑 未 28 子 申 丑 未 28 丑 申 丑 未 28 寅 申 丑 未 29 子 未 寅 午 29 丑 未 寅 午 29 寅 未 寅 午 29 卯 未 寅 午 30 丑 午 卯 巳 30 寅 午 卯 巳 30 卯 午 卯 巳 30 辰 午 卯 巳
三、從離日和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系第一、二節里討論而明示離日、反支日的占法原理、睡虎地和孔家坡之閒的差異等。在第三節,基於上述的分析,關於秦漢《日書》的繼承關系略作一些硏討。首先,用睡虎地和孔家坡兩種〈艮山圖〉來出示月朔、離日和反支日的關系。從下面[圖6]可以認出孔家坡的離日是與第3、4的反支日或第4、5的反支日一致的;睡虎地的離日却不会與反支日一致。這種差異完全起因於兩者〈艮山圖〉結構的區別。因為在孔家坡〈艮山圖〉中,中央有6座“艮山”而其兩側也有6個“日”字;孔家坡的反支日,無論月朔的地支如何,是每隔6天出現,所以與反支日夾“艮山”的離日也是反支日的情況發生了。
[圖6]兩種〈艮山圖〉和離日、反支日
睡虎地《艮山篇》 孔家坡《離日篇》 30
巳 28
卯 25
子 21
申 16
卯 ▲ 11
戌 7
午 4
卯 2
丑 朔
子 26
丑 20
未 ▲ 14
丑 9
申 5
辰 2
丑 朔
子 29
辰 26
丑 22
酉 17
辰 ▲ 12
亥 8
未 5
辰 3
寅 27
寅 21
申 ▲ 15
寅 10
酉 6
巳 3
寅 27
寅 23
戌 18
巳 ▲ 13
子 9
申 6
巳 28
卯 22
酉 ▲ 16
卯 11
戌 7
午 4
卯 24
亥 19
午 ▲ 14
丑 10
酉 29
辰 23
戌 ▲ 17
辰 12
亥 8
未 20
未 ▲ 15
寅 30
巳 24
亥 ▲ 18
巳 13
子 25
子 ▲ 19
午
30
午 28
辰 25
丑 21
酉 16
辰 ▲ 11
亥 7
未 4
辰 2
寅 朔
丑 26
寅 20
申 ▲ 14
寅 9
酉 5
巳 2
寅 朔
丑 29
巳 26
寅 22
戌 17
巳 ▲ 12
子 8
申 5
巳 3
卯 27
卯 21
酉 ▲ 15
卯 10
戌 6
午 3
卯 27
卯 23
亥 18
午 ▲ 13
丑 9
酉 6
午 28
辰 22
戌 ▲ 16
辰 11
亥 7
未 4
辰 24
子 19
未 ▲ 14
寅 10
戌 29
巳 23
亥 ▲ 17
巳 12
子 8
申 20
申 ▲ 15
卯 30
午 24
子 ▲ 18
午 13
丑 25
丑 ▲ 19
未
30
未 28
未 25
寅 21
戌 16
巳 ▲ 11
子 7
申 4
巳 2
卯 朔
寅 26
卯 20
酉 ▲ 14
卯 9
戌 5
午 2
卯 朔
寅 29
午 26
卯 22
亥 17
午 ▲ 12
丑 8
酉 5
午 3
辰 27
辰 21
戌 ▲ 15
辰 10
亥 6
未 3
辰 27
辰 23
子 18
未 ▲ 13
寅 9
戌 6
未 28
巳 22
亥 ▲ 16
巳 11
子 7
申 4
巳 24
丑 19
申 ▲ 14
卯 10
亥 29
午 23
子 ▲ 17
午 12
丑 8
酉 20
酉 ▲ 15
辰 30
未 24
丑 ▲ 18
未 13
寅 25
寅 ▲ 19
申
30
申 28
午 25
卯 21
亥 16
午 ▲ 11
丑 7
酉 4
午 2
辰 朔
卯 26
辰 20
戌 ▲ 14
辰 9
亥 5
未 2
辰 朔
卯 29
未 26
辰 22
子 17
未 ▲ 12
寅 8
戌 5
未 3
巳 27
巳 21
亥 ▲ 15
巳 10
子 6
申 3
巳 27
巳 23
丑 18
申 ▲ 13
卯 9
亥 6
申 28
午 22
子 ▲ 16
午 11
丑 7
酉 4
午 24
寅 19
酉 ▲ 14
辰 10
子 29
未 23
丑 ▲ 17
未 12
寅 8
戌 20
戌 ▲ 15
巳 30
申 24
寅 ▲ 18
申 13
卯 25
卯 ▲ 19
酉
睡虎地《艮山篇》 孔家坡《離日篇》
30
酉 28
未 25
辰 21
子 16
未 ▲ 11
寅 7
戌 4
未 2
巳 朔
辰 26
巳 20
亥 ▲ 14
巳 9
子 5
申 2
巳 朔
辰 29
申26
巳 22
丑17
申▲12
卯8
亥5
申3
午27
午21
子▲15
午10
丑6
酉3
午27
午23
寅18
酉▲13
辰9
子6
酉28
未22
丑▲16
未11
寅7
戌4
未24
卯19
戌▲14
巳10
丑29
申23
寅▲17
申12
卯8
亥20
亥▲15
午 30
酉 24
卯 ▲ 18
酉 13
辰 25
辰 ▲ 19
戌
30
戌 28
申 25
巳 21
丑 16
申 ▲ 11
卯 7
亥 4
申 2
午 朔
巳 26
午 20
子 ▲ 14
午 9
丑 5
酉 2
午 朔
巳 29
酉 26
午 22
寅 17
酉 ▲ 12
辰 8
子 5
酉 3
未 27
未 21
丑 ▲ 15
未 10
寅 6
戌 3
未 27
未 23
卯 18
戌 ▲ 13
巳 9
丑 6
戌 28
申 22
寅 ▲ 16
申 11
卯 7
亥 4
申 24
辰 19
亥 ▲ 14
午 10
寅 29
酉 23
卯 ▲ 17
酉 12
辰 8
子 20
子 ▲ 15
未 30
戌 24
辰 ▲ 18
戌 13
巳 25
巳 ▲ 19
亥
30
亥 28
酉 25
午 21
寅 16
酉 ▲ 11
辰 7
子 4
酉 2
未 朔
午 26
未 20
丑 ▲ 14
未 9
寅 5
戌 2
未 朔
午 29
戌 26
未 22
卯 17
戌 ▲ 12
巳 8
丑 5
戌 3
申 27
申 21
寅 ▲ 15
申 10
卯 6
亥 3
申 27
申 23
辰 18
亥 ▲ 13
午 9
寅 6
亥 28
酉 22
卯 ▲ 16
酉 11
辰 7
子 4
酉 24
巳 19
子 ▲ 14
未 10
卯 29
戌 23
辰 ▲ 17
戌 12
巳 8
丑 20
丑 ▲ 15
申 30
亥 24
巳 ▲ 18
亥 13
午 25
午 ▲ 19
子
30
子 28
戌 25
未 21
卯 16
戌 ▲ 11
巳 7
丑 4
戌 2
申 朔
未 26
申 20
寅 ▲ 14
申 9
卯 5
亥 2
申 朔
未 29
亥 26
申 22
辰 17
亥 ▲ 12
午 8
寅 5
亥 3
酉 27
酉 21
卯 ▲ 15
酉 10
辰 6
子 3
酉 27
酉 23
巳 18
子 ▲ 13
未 9
卯 6
子 28
戌 22
辰 ▲ 16
戌 11
巳 7
丑 4
戌 24
午 19
丑 ▲ 14
申 10
辰 29
亥 23
巳 ▲ 17
亥 12
午 8
寅 20
寅 ▲ 15
酉 30
子 24
午 ▲ 18
子 13
未 25
未 ▲ 19
丑
睡虎地《艮山篇》 孔家坡《離日篇》 30
丑 28
亥 25
申 21
辰 16
亥 ▲ 11
午 7
寅 4
亥 2
酉 朔
申 26
酉 20
卯 ▲ 14
酉 9
辰 5
子 2
酉 朔
申 29
子 26
酉 22
巳 17
子 ▲ 12
未 8
卯 5
子 3
戌 27
戌 21
辰 ▲ 15
戌 10
巳 6
丑 3
戌 27
戌 23
午 18
丑 ▲ 13
申 9
辰 6
丑 28
亥 22
巳 ▲ 16
亥 11
午 7
寅 4
亥 24
未 19
寅 ▲ 14
酉 10
巳 29
子 23
午 ▲ 17
子 12
未 8
卯 20
卯 ▲ 15
戌 30
丑 24
未 ▲ 18
丑 13
申 25
申 ▲ 19
寅
30
寅 28
子 25
酉 21
巳 16
子 ▲ 11
未 7
卯 4
子 2
戌 朔
酉 26
戌 20
辰 ▲ 14
戌 9
巳 5
丑 2
戌 朔
酉 29
丑 26
戌 22
午 17
丑 ▲ 12
申 8
辰 5
丑 3
亥 27
亥 21
巳 ▲ 15
亥 10
午 6
寅 3
亥 27
亥 23
未 18
寅 ▲ 13
酉 9
巳 6
寅 28
子 22
午 ▲ 16
子 11
未 7
卯 4
子 24
申 19
卯 ▲ 14
戌 10
午 29
丑 23
未 ▲ 17
丑 12
申 8
辰 20
辰 ▲ 15
亥 30
寅 24
申 ▲ 18
寅 13
酉 25
酉 ▲ 19
卯
30
卯 28
丑 25
戌 21
午 16
丑 ▲ 11
申 7
辰 4
丑 2
亥 朔
戌 26
亥 20
巳 ▲ 14
亥 9
午 5
寅 2
亥 朔
戌 29
寅 26
亥 22
未 17
寅 ▲ 12
酉 8
巳 5
寅 3
子 27
子 21
午 ▲ 15
子 10
未 6
卯 3
子 27
子 23
申 18
卯 ▲ 13
戌 9
午 6
卯 28
丑 22
未 ▲ 16
丑 11
申 7
辰 4
丑 24
酉 19
辰 ▲ 14
亥 10
未 29
寅 23
申 ▲ 17
寅 12
酉 8
巳 20
巳 ▲ 15
子 30
卯 24
酉 ▲ 18
卯 13
戌 25
戌 ▲ 19
辰
30
辰 28
寅 25
亥 21
未 16
寅 ▲ 11
酉 7
巳 4
寅 2
子 朔
亥 26
子 20
午 ▲ 14
子 9
未 5
卯 2
子 朔
亥 29
卯 26
子 22
申 17
卯 ▲ 12
戌 8
午 5
卯 3
丑 27
丑 21
未 ▲ 15
丑 10
申 6
辰 3
丑 27
丑 23
酉 18
辰 ▲ 13
亥 9
未 6
辰 28
寅 22
申 ▲ 16
寅 11
酉 7
巳 4
寅 24
戌 19
巳 ▲ 14
子 10
申 29
卯 23
酉 ▲ 17
卯 12
戌 8
午 20
午 ▲ 15
丑 30
辰 24
戌 ▲ 18
辰 13
亥 25
亥 ▲ 19
巳
孔家坡漢簡出土之前,劉樂賢先生根據睡虎地《艮山篇》、《反枳篇》和其他有關資料,排列月朔的地支和秦漢時代的反支日、離日的關系(參看[表7])[26]。其表中的漢代離日是用睡虎地〈艮山圖〉來推算的離日。現在,用孔家坡〈艮山圖〉來推算而補正的表是[表8];
[表7]據睡虎地《日書》等的秦漢反支日、离日
秦 漢 月朔日 反支日 離日 月朔日 反支日 離日 子 巳 子(13日) 子 巳、亥 子(13日)、辰(17日) 丑 午 丑(13日) 丑 午、子 丑(13日)、巳(17日) 寅 午 丑(12日) 寅 午、子 丑(12日)、巳(16日) 卯 未 寅(12日) 卯 未、丑 寅(12日)、午(16日) 辰 未 未(11日) 辰 未、丑 未(11日) 巳 申 卯(11日) 巳 申、寅 卯(11日) 午 申 丑(20日) 午 申、寅 丑(20日) 未 酉 寅(20日) 未 酉、卯 寅(20日) 申 酉 寅(19日) 申 酉、卯 寅(19日)、戌(15日) 酉 戌 卯(19日) 酉 戊、辰 卯(19日)、亥(15日) 戌 戌 卯(18日) 戌 戊、辰 卯(18日)、亥(14日) 亥 亥 辰(18日) 亥 巳、亥 辰(18日)、子(14日)
[表8]據孔家坡《日書》的漢反支日、離日
孔家坡 月朔日 反支日 離日 子 巳、亥 巳(18日)、亥(24日) 丑 午、子 午(18日)、子(24日) 寅 午、子 午(17日)、子(23日) 卯 未、丑 未(17日)、丑(23日) 辰 未、丑 未(16日)、丑(22日) 巳 申、寅 申(16日)、寅(22日) 午 申、寅 申(15日)、寅(21日) 未 酉、卯 酉(15日)、卯(21日) 申 酉、卯 酉(14日)、卯(20日) 酉 戊、辰 戊(14日)、辰(20日) 戌 戊、辰 辰(19日)、戊(25日) 亥 巳、亥 巳(19日)、亥(25日)
已說過,睡虎地《艮山篇》和孔家坡《離日篇》在占辭方面基本上属於同一系統,可是用〈艮山圖〉推算的離日不一樣。這可以說離日的法則性是只靠〈艮山圖〉的結構。還有,我們該注意的是[表7]的離日是否西漢時代一般的離日,這個問題現在也很難斷定。占辭雖然有一定關系,但不能排除西漢時期有與睡虎地和孔家坡不同的另一種〈艮山圖〉的可能性。譬如,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所藏漢簡《日書》只有1簡《艮山篇》畫着〈艮山圖〉的右端,然而這幅〈艮山圖〉似有與睡虎地和孔家坡不同之處。
關於反支日,睡虎地的每月3天反支日包含着孔家坡的每月5天反支日,因此兩種反支日之閒肯定有一定關系,但其表示法和占辭根本不一樣。如此看來,睡虎地《反枳篇》和孔家坡《反支篇》好像沒有單純的直接繼承關系,我們應該考慮到對反支日比較固定性的忌日幷存複数的解釋、推算方法的可能性。從《後漢書・王符傳》李賢注看,睡虎地的一系統有可能殘留到唐代。孔家坡的另一系統却沒有其他資料而不明白。因此,在現在情況下,從離日和反支日看到《日書》的繼承性可以整理如下;
[圖7]《日書》的繼承性
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
附記:
小文基於在4月9日武漢大学開的出土數術文獻國際學術硏討會發言内容,在硏討會上承蒙很多參會學者們的高見,謹致謝意。
(編者按:[1]湖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隨州市考古隊編:《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
[2]湖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著:《江陵九店東周墓》,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5月。
[3]甘肅省文物考古硏究所、天水市北道區文化館:《甘肅天水放馬灘戰國秦漢墓群的發掘》,《文物》1989年第2期、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綜述》,同上、秦簡整理小組:《天水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釋文》,甘肅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秦漢簡牘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6頁、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考述》,同上,第7-28頁、馬建華主編:《河西簡牘》,重慶出版社,2003年1月,第1-16頁。
[4]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文物》1995年第1期、王明欽:《王家台秦墓竹簡概述》,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硏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6-49頁。
[5]湖北省江陵縣文物局、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岳山秦漢墓》,《考古學報》2000年第4期。
[6]《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写組:《雲夢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9月、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7]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淸理簡報》,《文物》1999年第6期、同:《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1年8月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 目录
。
[8]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年第1期、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同上、陳躍鈞:《江陵縣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中國考古學会編:《中國考古學年鑑1985》,文物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93-194頁、彭浩:《湖北江陵出土前漢簡牘概說》,大庭脩編輯:《漢簡硏究國際シンポジウム'92報告書 漢簡硏究の現狀と展望》,關西大學出版部,1993年12月,第166-173頁。
[9]荆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两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92年第9期、陳躍鈞:《江陵縣張家山漢墓竹簡》,中國考古學会編:《中國考古學年鑑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第202-203頁。
[10]陳松長編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
[11]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8期、文物局古文獻硏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小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年第2期、胡平生:《阜陽雙古堆漢簡数術書簡論》,《出土文獻硏究》第4集,1998年11月。
[12]郭偉民:《沅陵虎溪山一号墓發掘記》,《文物天地》1999年第6期、湖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懷化市文物處、沅陵縣博物館:《沅陵虎溪山一号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期、郭偉民:《虎溪山一号漢墓葬制及出土竹簡的初步硏究》,注[4]艾蘭、邢文編書,第50-53頁。
[13]河北省文物硏究所:《河北定縣40号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8期、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硏究室、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硏究所、定縣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縣40号漢墓出土竹簡簡介》,同上。
[14]張銘洽、王育龍:《西安杜陵漢牘〈日書〉“農事篇”考辨》,《國際簡牘學会会刊》第4号,2002年5月。
[15]甘肅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武威漢簡》,文物出版社,2005年9月再版。
[16]胡文輝:《居延新簡中的〈日書〉殘文》,《文物》1995年第4期、何雙全:《漢簡〈日書〉叢釋》,《簡牘學硏究》第2輯,1998年3月。
[17]該篇原無標題,在小文中的篇名根據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硏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11月,第91-97頁。
[18]李學勤:《睡虎地秦簡中的〈艮山圖〉》,《文物天地》1991年第4期。改為《〈日書〉中的〈艮山圖〉》,再錄同氏著《簡帛佚籍与學術史》,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12月,第157-162頁。
[19]同注[17]劉樂賢書。
[20]陳偉:《睡虎地日書〈艮山〉試讀》,《中國出土资料硏究》第6号,2002年3月。
[21]晏昌貴:《對〈日書〉“艮山”圖的一個簡單解讀》,簡帛罔,2008年3月25日。
[22] 該篇原無標題,這篇名是注[1]整理者命名的。
[23]同注[17]劉樂賢書,第302頁。
[24]王貴元:《讀孔家坡漢簡札記》,簡帛罔,2006年10月8日、劉增貴:《“左右”、“雌雄”与“反”——孔家坡〈日書・反支〉考釋》,同上,2007年8月2日、陸平:《也論孔家坡〈日書・反支〉》,同上,2007年8月4日、陳炫瑋:《也談孔家坡漢簡〈日書・反支〉中的“雌雄”问題》,同上,2007年8月6日、同氏:《孔家坡漢簡〈日書・反支〉篇雌雄補說》,同上,2007年8月7日。
[25]同注[24]王貴元論文
[26]同注[17]劉樂賢書,第97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498.html
以上是关于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考古-從離日與反支日看《日書》的繼承關係;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