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簡8簡首缺字說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簡8簡首缺字說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簡8簡首缺字說
(島根大學教育學部)
眾所周知,《上博七・武王踐阼》(以下稱為簡本)殘存十五簡各簡上端皆殘。據劉洪濤先生指出的簡本與《上博二・民之父母》實屬同卷,且其中有完簡(簡5,45.8釐米),[1]便可以其為參照,對簡本簡首缺字部分進行探討。
將兩者的殘存簡長及頂端缺字、殘字的情況對比分析后可發現,殘存簡長若為43.5釐米以上,頂端第一個字可被視為殘存,而簡長不足43釐米,則頂端第一個字則可被視為缺失或缺損。[2]因此,對簡本中不足43釐米,且未被認為有缺字的簡6(42.3釐米)及簡8(41.6釐米)便有了再探討的餘地。下面,鄙人就通過與《大戴禮記・武王踐阼》(以下稱為傳
中国历史上的友谊故事
本)進行對比試說兩則。
1、簡6簡首的缺字
……武王聞之恐懼,爲【簡5】[書],銘於席之四端,……【簡6】《上博七・武王踐阼》
……王聞書之言,愓若恐懼,退而爲戒書。於席之四端爲銘焉,……《大戴禮記・武王踐阼》[3]
中国历史经典红色故事
傳本中從師尚父處聽聞丹書之言萬分恐懼的武王,退作戒書,銘于席之四端。但簡本原釋[4]“武王聞之恐懼。爲銘於席之四端”中,卻只有武王聽聞丹書之言后萬分恐懼,銘于席之四端,并沒有作戒書一事。在與傳本相對應的基礎上來看,簡6簡首有“書”字可能性較高,這樣方與傳本一樣都包含有作戒書一事。
2、簡8簡首的缺字
……鑒銘曰:見其前,必慮其後。【簡7】[盥?]盤?銘曰:與其溺於人,寧溺於淵,……【簡8】《上博七・武王踐阼》
……鑑之銘曰:見爾前,慮爾後。盥盤之銘曰: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大戴禮記・武王踐阼》[5]
從簡7後“見其前,必慮其後”之“其前”與“其後”間的對應來看,“鑒銘”的內容可被認為以“後”字結束。另一方面,根據各銘文的并列關係來看,“後”字之後存在接續詞的可能性極低。據上述內容推定,簡8簡首的缺字可以毫無疑問的設想為是有兩個字組成器皿名的第一個字。
針對簡8開頭器皿名第二個字的釋讀,原釋中釋為“從金從盤(盤)”,[6]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釋為“從金從盌(盥)”,[7]何有祖先生則釋為“從金從安從皿(盥)”。[8]雖然何先生在字形和音韻上的見解都很出色,但依此可看出簡本與傳本的文字有異,雖對第一個字的候補有所提示,不過最終尚難定論。且若依何先生所釋字當“從金從安從皿(盥)”,就有“安”字字形稍有不自然之感的問題出現。依鄙人拙見若假設該字釋為“從金從盤(盤)”的譌體,從其與傳本的整合性來看,缺失的第一個字設想為“盥”會較為穩妥。有關此點,今後還需進一步探討。
(翻譯:馬婷)
2009年3月23日
[1]劉洪濤《〈民之父母〉、〈武王踐阼〉合編一卷説》,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1月5日。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第16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中記述簡11的簡長為42.8釐米,但從同書第3頁竹簡的彩版可看出,簡11要比簡12簡長很多(簡12簡長為42.9釐米),且簡11的上端有「武」字,没有殘缺字的可能性,所以鄙人想是否是簡長記載有誤?
[3]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第104-105頁,中華書局1983年。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15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第105頁,中華書局1983年。
[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158頁,2008年。
[7]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劉嬌執筆)《〈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
中国历史故事集系列
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年12月30日。
[8]何有祖《上博七〈武王踐阼〉“盥”字補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2009年1月2日。 (责任编辑
一分钟看新中国历史故事
: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326.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簡8簡首缺字說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簡8簡首缺字說;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