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訓》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保訓》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保訓》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議
(上海)
清華大學所藏竹書《保訓》一篇,已刊布於《文物》2009年第6期。上甲微“矵中於河”云云,至今尚無信說。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所作釋文,[1]將“矵”隸古定為“叚”,讀為“假”。此殆以汲塚竹書所云上甲微假師河伯之故,比其文而釋。
“矵”字,亦見於上海博物館藏竹書《孔子見季桓子》,其辭曰:“

文化-《保訓》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議

文化-《保訓》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議
民之行也,好矵媺為□”。另外,竹書《容成氏》曰:“德惠而不[矵貝]”,其末字從“矵”。竹書《吳命》曰:“故用使其三臣,毋敢有遲速之期,敢告

文化-《保訓》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議
日”,[2]其末二字與“矵”近似。
檢古字書,若《說文》、《汗簡》、《古文四聲韻》,皆未見“矵”字。《龍龕手鑒》、《四聲篇海》、《正字通》有之,乃“砌”字俗體,此不足為據。
按《古文四聲韻·卷五》“鐸韻”所引《義雲章》與李商隱《字略》“鍔”字,可知“矵”與“[各刀]”聲同可通。“[各刀]”字《說文》無,惟《義雲章》有之,見《汗簡·上之二》“刀屬”、《古文四聲韻·卷五》“鐸韻”。黃錫全《漢簡注釋》引《廣雅》、《一切經音義》謂為“鉻”字,然於上引竹書文例頗難通釋。《說文》“[咢刀]”字籀文與《字略》“
中国历史故事连环画33
鍔”字形同,各聲。然則,竹書“矵”字何讀,當由各、咢聲求之。
與竹書《容成氏》“德惠而不[矵貝]”文例最為相近者,乃《論語·堯曰》“君子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何晏集解引王肅云
中国历史王勃的故事
:“利民在政,無費於材。”按費與弗、拂可通假。《說文》云:“弗,撟也,從韋省。”矯過為弼,故“弼”之古文或從“弗”。《漢書·五行志》“君臣故弼,茲為悖”,注云:“猶相戾也”。是知《論語》:“惠而不費”者,謂君子因民所利而不悖戾也,猶《保訓》言舜“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3]
按咢所從之“屰”,有不順之義。而咢聲之字,如“遌”即或作迕、逜,其義與悖戾相近。《荀子·臣道》云:“事暴君者,有補削無撟拂”,其“無撟拂”乃上從暴君,與《堯曰》下因庶民取捨不同。以其文比讀《容成氏》“德惠而不[矵貝],……如是而不可,然後從而攻之”,惟讀為“遌”,其音義始適。郭店竹書《語叢四》亦有“[矵貝]”字,惟文辭難解,無法臆測。
竹書《孔子見季桓子》“好矵媺為□”,其文辭雖有缺落,然陳劍以此句屬上讀,並釋“

文化-《保訓》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議
民”為邪民。[4]其“矵”,亦非悖戾不能說之。
《爾雅·釋詁》曰:“遘、逢、遇、遌,見也”。“遇”者,于《周禮·大宗伯》乃“冬見”之名。按四時之覲,皆有專名,散見則通。《儀禮·覲禮》曰:“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帥乃初事’。”賈公彥疏云:“天子使大夫戒侯氏期日,使行覲禮。”期擇吉日而行禮,此已見於《士冠禮》,其餘可推知。張崇禮認為,《吳命》“自曙日以往必五六日,皆敝邑之期也”與“敢告

文化-《保訓》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議
日”前後相應。[5]則《吳命》“敢告

文化-《保訓》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議
日”,當讀“遌”為允,亦期日也。
上甲微“矵中于河”,余意當讀為嘩訟之“咢”。其字或作“諤”,故訓多釋為“直言”。上甲微為其父王亥復仇,其事猶《元史·太祖本紀》汪罕遣使來曰:“乃蠻不道,掠
中国历史故事中项羽的故事
我人民,太子有四良將,能假我以雪恥乎?”而中心《釋文》說為“假中於河”,雖不適於“矵”字形音,然《尚書》“假”字經師多訓為“格”,“格”亦有“正”義,與“諤”相近。
至如“追中於河”者,或從《周禮·追師》鄭玄注,釋“追”為治也。《保訓》所述上甲微“遌中”、“追中”之事,苦無文獻可資詳證。故略陳陋說,以期抛磚引玉耳。
附記:按《說文》、《漢簡》、《古文四聲韻》“石”之古文字形,其“厂”下皆作二劃者。作一劃者,則為“后”字。而“后”之古文“厂”下亦有作二劃者,如宋紹興乙丑齊安郡學本《集古文韻·卷三·厚部》所錄“詬”字(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新
中国历史上5个人物的故事
集古文四聲韻·卷三》宋刻本,此字形引自《徐邈集》)、“厚”字(其字形引自《古尚書》),但此例甚少。按經籍“后”聲之字,如“逅”、“姤”,或作“遘”、“媾”。篝者笿也、絡也(見《說文》、《楚辭·招魂》王逸注)。然則竹書“矵”、“[矵見]”、“

文化-《保訓》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議
”諸字,或為從“后”乎?記以備考。
※陋文初稿草成後,蒙網友“一上示三王”批評指正,遂加改寫,成今面目。謹致謝忱。
同月廿一日修改
(編者按:[1]簡稱中心《釋文》。
[2]從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所釋,見該中心網站。
[3]見中心《釋文》。
[4]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首發,2008年3月22日
[5]張崇禮:《釋〈吳命〉的“度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首發,2009年1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36.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保訓》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保訓》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議;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