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 新蔡,金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09:24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新蔡-新蔡楚簡零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新蔡楚簡零釋


(河南大學文學院)
釋“百𦞽體疾”
新蔡卜筮祭禱類楚簡所記平夜君所患疾病名稱中,有所謂“百𦞽體疾”者,見於甲三189和零125+零256兩枚竹簡:
……坪(平)夜君貞:既心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痮(脹),以百𦞽體疾,卜筮爲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攻),[1]既…… 甲三189
……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痮(脹),以百𦞽體…… 零125+零256
在2000年8月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簡帛研討會上,宋國定、賈連敏先生在《新蔡“平夜君成”墓與出土楚簡》一文中對甲三189簡已經有過很好的解釋,可以參看。但是由於當時把“百”誤釋作“首”,所以誤認爲首、𦞽、體分指不同的部位,“指首、𦞽、體部位也有病,簡文所記墓主平夜君成有多種疾病。‘𦞽’字待考”。[2]在 2003年出版的《新蔡葛陵楚墓》中,附錄部份有賈連敏先生《新蔡葛陵楚墓竹簡釋文》,已經正確地改釋作“百”。[3]但是簡文中的“百𦞽體”究竟如何理解,學術界有不同的意見,所以還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2006年,張光裕、陳偉武先生發表《戰國楚簡所見病名輯證》一文,解釋“百𦞽體疾”如下:
葛陵簡甲三189:“既心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悗),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痮,以百𦞽體疾。”“𦞽”即《龍龕手鑒·骨部》以爲“骸”字俗體之“䯐”。“百𦞽體”猶言“百骸”、“百體”,典籍有“百骸”、“百體”之語,均指渾身、遍體,如《莊子·齊物論》:“百骸、九竅、六藏(臟),賅而存焉,吾誰與爲親?”成玄英疏:“百骸,百骨節也。”《管子·立政》:“令則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百𦞽(骸)體疾”即指全身疾痛。[4]
案:此說不可信。卜筮祭禱類楚簡中言“既……以……疾”的例子很多,“既”和“以”後面的詞說的都是病情,[5]而“疾”(偶爾有用“病”者)前的那個詞都是說具體患病的部位。例如:
……以不能飤(食),以心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以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𦙞(胸)臘(脅)疾。 望山1·37
……以心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不能飤(食),以聚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足骨疾。 望山1·38
……聚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足骨疾。 望山1·39
……首疾。 望山1·41
病腹疾,以少氣。 包山207
以其下心而疾,少氣。 包山218(219同)
既有病,病心疾,少氣,不入食。 包山221(223同)
既腹心疾,以上氣,不甘食。 包山236(239、242、245、247同)
以其又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腹?〉病,上氣。 包山249
既肧(背)雁(膺)疾,以心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 天星觀[6]
具體到新蔡楚簡中,這樣的例子更多,如:
……伓(背)膺疾,以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痮(脹),心…… 甲一13
伓(背)膺疾,以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痮(脹),心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 甲一14
……伓(背)=膺=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心=之疾…… 甲三22、59
既肧(背)、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膺)疾,以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胛)疾,以心…… 甲三100
……疾,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脅)疾,以心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 甲三131
……膺疾,以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痮(脹)…… 甲三149
伓(背)膺疾,以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瘬(脹),心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 零221、甲三210
既心疾,以合於伓(背),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且)心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 甲三233、190
既伓(背)膺疾,以…… 甲三238
既伓(背)雁(膺)疾,以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痮(脹),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膚)…… 甲三257
伓(背)膺疾,以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瘬(脹),心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 零584、甲三266、267
……既心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以疾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且)痮(脹),[7]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疥)不…… 甲三292-1
……痮(脹)、膚疾,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心。 甲三291-2
……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膚)疾,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痮(脹),心…… 乙二5
……雁(膺)疾,以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痮(脹)…… 乙二11
伓(背)膺疾,以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痮(脹)…… 乙二19
既伓(背)雁(膺)疾,以…… 乙三22
……膺疾,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痮(脹),心…… 乙三35
既伓(背)雁(膺)疾,以…… 乙三51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背)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膺)疾,以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胛)疾…… 乙四8
以其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肩)伓(背)疾…… 乙四61
伓(背)膺疾,以…… 零199
……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膚)疾,心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 零215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肨)痮(脹),膚疾,以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悶)心…… 零306
比較以上文例不難看出,“以……疾”中“疾”以前的詞,如“胸脅”、“足骨”、“首”、“腹心”、“背膺”、“脅”、“胛”、“膚”等,都是指具體的身體患病部位,而不是一個籠統的範圍。所以把“百𦞽(骸)體疾”解釋成“全身疾痛”恐怕是不正確的。再者,楚簡之“𦞽”字與《龍龕手鑒》之“䯐”是否有關,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才行。
簡文中隸定作“𦞽”的字,原篆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因爲新蔡楚簡中的“骨”或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形,例如“體”字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字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8]宋華强先生指出上面的字與“𦞽”爲一字之異體,[9]可信。宋先生又認爲“𦞽”很可能是“骨”字添加了義符“肉”的繁構,所以“𦞽體”可以讀爲“骨體”,簡文中的“百”可以讀作“骼”,即“髂”之異體,因此“髂骨體疾”就是指髂骨上的疾病。[10]
根據發掘簡報,“通過對男性骨架的鑒定,發現死者的股骨及股骨頭有過明顯的病變,尤其是在骶骨與盆骨的交接部位,病變現象更爲嚴重。”[11]宋先生指出“骨盆中與骶骨相交接的正是髂骨,簡文所記症候‘百(髂)𦞽(骨)體疾’與墓中男性骨架病變部位相合”,宋先生的這個說法能夠得到人體解剖學方面的支持,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說“𦞽”字是“骨”繁構,同一個義符“肉”在一個形體上出現三次,這樣疊床架屋的造字方式總覺得有些奇怪。在此我們想提出另外一種說法,希望能促進對“百𦞽體疾”這一問題的進一步討論。
簡文中的“𦞽”字,从肉从骨,雖然見於《龍龕手鑑·肉部》,但謂“胃”字俗字,又見於《篇海類編·身體類·肉部》,謂同“肥膏出也”的“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字,均與簡文不合。
從古文字構形的一般規律來看,我們認爲“𦞽”很有可能是一個从“肉”、“骨”聲的字。從古音通假的角度來說,有兩種可能。
一種可能是讀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楚文字中有一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字,李零先生曾經據慈利楚簡釋作“禍”,謂戰國文字的一種特殊寫法。[12]此說曾遭到一些學者的懷疑,但根據上博簡《三德》簡13“不有大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必有大恥”、[13]簡14“爲善福乃來,爲不善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乃或之”來看,把“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讀作“禍”,當無可異議。[14]既然“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可以讀作“禍”,疑从“骨”得聲的“𦞽”字也有可能讀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玉篇·骨部》:“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骼上骨。”《漢語大字典》按語說:“《廣韻·麻韻》作‘額上骨也’。清許槤《洗冤錄詳義》卷一坿《釋骨》:‘腰骨謂之髂,髂上謂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另外,《切韻·麻韻》:“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髂骨。”若依此,則簡文中的“百𦞽體疾”,似乎可以讀作“髂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體疾”,當從宋華强先生說,指的是髂骨上的疾病。
另外一種可能是“𦞽”可以讀作“䪼”。上古音“骨”屬見母物部,“出”屬昌母物部,二者關係密切。例如从“出”得聲的“淈”就在見母,這是諧聲的例子。《說文》“䪼,頭頡䪼也。从頁出聲,讀又若骨”,這是讀若的例子。另外,从“出”得聲的“屈”,與“骨”多可相通。例如“屈”與“骨”、“屈”與“滑”、“掘”與“滑”等,[15]則屬於通假的例子。包山楚簡中有人名“大司馬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見於簡246~247等,“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字在簡249、木牘1上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在簡267上則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整理者認爲他就是見於史籍中的“卓滑”,[16]可信。“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字可以看作在“骨”上追加聲符“出”。[17]總之,把“𦞽”讀作“䪼”,從音韻上說是可以成立的。
新蔡楚簡中的“百”可以與从“各”的“格”、“髂”相通,宋華强先生已經論之甚詳。[18]我認爲簡文中的“百”字,在此可以讀作“頟”。“頟”,《說文》:“顙也。”《方言》卷十:“頟,顙也。中夏謂之頟,東齊謂之顙。”今作“額”。
文獻中的“䪼”字,一般指眼眶下部突起的顴骨而言。《集韻·薛韻》:“䪼,面骨。”《廣韻·薛韻》:“䪼,面秀骨。”《集韻·沒韻》:“䪼,面顴。”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七十五《佛說內身觀章句經》“頞䪼”注引《聲類》謂“面秀骨也。”《急就章》“頭頟頞䪼眉目耳”,顏師古注:“䪼,兩頰之權也。”《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目暝齒痛䪼腫,惡寒發熱如瘧”,隋楊上善《黄帝內經太素》“䪼謂面顴秀高骨也。”清沈彤《釋骨》卷三:“目之下起骨曰䪼。”“䪼”字在出土文獻中或作“出”,如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57:“腦角出皆血出。”注釋說:“角,腦角。出,讀爲䪼,眼眶下部。”[19]
“頟”、“䪼”位置相距不遠,《急就章》中“頭頟頞䪼眉目耳”連文亦可推斷。結合文獻中對此二字的解釋,我們認爲新蔡楚簡“百𦞽體疾”可以讀作“頟䪼體疾”,也有可能是指眼眶上下部的病症。
釋“筵”
在新蔡卜筮祭禱類楚簡中,多處出現“某鐘樂之”一詞,“鐘”前一字存在多種異體,徐在國先生、宋華强先生先後對此作了深入的研究。[20]宋華强先生在發表於簡帛網的《新蔡簡“延”字及從“延”之字辨析》一文中還將它們分爲三型。本文所要討論的,是宋先生所分的Ⅱ-5,也就是見於新蔡乙三63簡上的那個字。此字上部稍有殘損,根據我們的理解,將原篆擬補爲: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为称引方便,以下用Y替代)
新蔡楚簡的整理者把此字隸定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21]不可信。因爲Y下面所从的偏旁,顯然不是“月”形。徐在國先生認爲:
Y上部略殘,但仍看出是“㢟”字,下部不從“肉”,而是從“㐁”,應是加注的聲符。上古音“㢟”、“脠”爲透紐元部字,“延”爲喻紐元部字,“㐁”爲透紐侵部字。(原注: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31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聲紐均爲舌音,元、侵、月三部的字音也有關。“㐁”,《說文》有三種讀音,其中一種讀音爲“誓”。“誓”上古音爲禪紐月部字,從“㐁”得聲的“𦭮”字屬定紐月部字,月、元對轉。典籍中“延”、“誓”二字相通。如《禮記·射儀》“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鄭注:“延或爲誓。”《周禮·地官·鄉大夫》鄭注引“延射”爲“誓射”。(原注:高亨:《古字通假會典》,177頁,齊魯書社,1989。)因此,“㢟”字加注“㐁”聲應無問題。Y應爲“㢟”字繁體[22]。
徐先生指出Y下部所从是“㐁”,是非常正確的。但謂“㐁”是加注的聲符,似乎有商討的餘地。宋華强先生把Y隸定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曾引用我的意見認爲這個字有可能是“筵”字異

老梁说中国历史的故事

體。[23]現在我把個人的意見寫出來,請大家批評指正。
“㐁”字甲骨文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等形,[24]古文字學者一般都把它看作席形,是“簟”字初文。[25]以戰國楚簡文字爲例,一些从“㐁”的字,也多與“席”、“簟”一類物品有關。如:
弼: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包山35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帛甲一 《楚文字編》第715頁
席: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曾76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曾18 《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第93頁[26]
Y所从的“㐁”不過是上面沒有一短橫之形[27],新蔡甲三271簡有“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字,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甲三271 《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第70頁
下部所从的“㐁”與Y正同。以上諸字所从的“㐁”,用作意符,是毫無疑義的。從目前所能見到的戰國文字資料中,以“㐁”爲聲符的例子並不多見。[28]所以,我認爲Y所从的“㐁”也應該理解爲意符,[29]也就是說Y是一個从“㐁”、“延”聲之字,它應該就是“筵”字的異體,在新蔡楚簡中讀作“棧”。
在西周金文中,有一個从“㐁”从“世”的字: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集成9897-1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集成9897-2師遽方彝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集成10168守宮盤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集成5976黃尊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集成2791伯姜鼎
上面的字除了伯姜鼎外,清代學者吳大澂已經認爲它們

天下无双中国历史故事

是“世”字。但自從沈兼士提出是“百世”合文以來,[30]直到今天仍有有不少學者把上揭諸字看作是“百世”的合文。[31]但是西周金文中的“百”字一般都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形 ,無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形者。[32]尤其是在伯姜鼎銘文中,“百朋”與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同見,“百”字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與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左邊所从的偏旁顯然有別,所以把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看作“百世”顯然是不太合適的。同此,上揭師遽方彝、守宮盤、黃尊中的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也不能看作“百世”合文。而從金文“弼”字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來看,[33]它們都是从“㐁”之字,所以上面的字還是以隸定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爲宜。
從金文文例來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字顯然應該讀作“世”。我們把相關的文例迻錄如下:
師遽方彝: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孫子永寶。
黃尊: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孫子永寶。
守宮盤: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子子孫孫永寶用。
伯姜鼎: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孫孫子子受厥屯魯。
金文中類似的文例可資比較,如:
世孫子寶。 集成4021、4022
世孫子永寶。 集成4214
世孫子永寶。 集成5969
世孫子永寶用。 集成9898
世子子孫孫虞寶用。 集成4299、4200
世孫孫子子差(佐)右(佑)吳(虞)大父。 集成4270、4271
可見把“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讀作“世”也是很通順的。因此,“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可以看成一個从“㐁”、“世”聲之字。按照《說文》“㐁,舌皃。……一曰讀若誓”的說法,金文中的“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似乎可以看成是一個“兩聲字”。因爲上古音“世”屬書母月部字,“誓”屬禪母月部,二者韻部相同,書、禪同紐,讀音是非常接近的。不過從古文字中“㐁”多用作意符來看,我個人比較傾向於把它看作是从“㐁”、“世”聲的字。金文中一些讀作“世”的字,或从“立”、或从“歺”或从“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34]均爲意符,可以爲證。前面所引徐在國先生文章已經說明,在典籍中“延”、“誓”多可相通,而出土文獻中的“折”、“制”、“世”等讀音比較接近,如折與制、折與製、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與掣可以相通。[35]所以,金文中的“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很有可能也是“筵”字,假借作“世”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 下载


另外金文中還有一個“笹”字,見於西周早期的祖日庚簋銘文,[36]簋有兩件,其文如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享孝,其子子孫孫用寶用。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享孝,其子子孫孫用寶用。
“笹”在銘文中讀作“世”,學界無意義。我們懷疑它很有可能也是“筵”字,假作“世”。
釋“禈”
新蔡楚簡零190是一枚殘簡,簡文僅留三個字(合文一),其文如下:
……之日禈…… 圖版一六五
“禈”字原篆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上从“軍”下从“示”,新蔡楚簡的整理者把釋作“禈”,是十分正確的。從新蔡卜筮祭禱類楚簡中相近的文例及“禈”从“示”來看,“禈”應該是一個與祭祀有關的字,這從新蔡楚簡中相關的文例也可以得到證明。如:
凡是戊辰以會己巳禱之。 甲一10
八月甲戌之日薦之。 甲三80
庚申之昏以起(極)辛酉之日禱之。 甲三109
甲戌之昏以起(極)乙亥之日薦之。 甲三119
乙亥禱楚先與五山,庚午之夕入齋。 甲三134、108
八月辛巳之日歸一璧於…… 甲三163
就禱子西君戠牛。壬辰之日禱之。 甲三202、205
禱陳宗一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壬辰之日禱之。 乙一4、10、乙二12
就禱三楚先屯一牂,纓之以𠧞玉 。 乙一17、乙二12
從“禈”字在文中所處的位置來看,它與“禱”、“薦”、“入齋”等相近。“禈”字雖然見於後世字書,有兩個義項:
1,祭名。如《改倂四聲篇海·示部》引《山篇》:“禈,祭名。”
2,祭服。如《龍龕手鍳·示部》:“禈,祭服也。”《玉篇》則作“褌”。
《改倂四聲篇海》雖言“禈”爲祭名,卻並無例證。《龍龕手鍳》解釋爲“祭服”,顯與簡文不合。我懷疑此字在簡文中可以讀作“禜”。上古音“禜”屬匣母耕部,“禈”屬匣母文部,二者古音十分接近。“軍”本來从“勻”得聲,[37]而从“禜”、“勻”聲之字,多可相通。例如:
“營”與“旬”:《詩·大雅·江漢》“來旬來宣”,鄭箋:“旬當作營。”《史記·天官書》“旬始出於北斗旁”,《集解》引徐廣曰:“旬一作營。”
“㽦”與“旬”:《周禮·地官·均人》:“豐年則公旬用三日焉。”鄭注:“旬,均也,讀如‘㽦㽦原隰’之㽦。”[38]
所以,“禈”可以讀作“禜”。《說文》:“禜,設綿蕝爲營,以禳風雨雪霜水旱癘疫於日月星辰山川也。从示,榮省聲。一曰禜,衛使災不生。《禮記》曰:‘雩禜祭水旱。’”《周禮·地官·黨正》:“春秋祭禜亦如之。”鄭玄注:“禜謂雩禜水旱之神,蓋亦爲壇,如祭社稷云。”《左傳》昭公元年:“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孔潁達疏:“日月山川之神,其祭非有常處,故臨時營其地,立攢表,用幣告之,以祈福祥也。攢,聚也。聚草木爲祭處耳。”《晉書·束皙傳》:“禜山川而霖雨止。”從文獻記載來看,古人多在遇到風雨霜雪水旱癘疫的時候舉行禜祭,祭祀的對象是山川、日月星辰,其目的則是使災害不生。只可惜此枚新蔡簡殘損嚴重,具體的情況已不得而知。
(編者按:[1]此字整理者隸定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滕壬生先生《楚系簡帛文字編》(修訂本)從之(第35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非是。何琳儀先生改為“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可信。參看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收入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著:《新出楚簡文字考》第224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宋華强先生在此基礎上有比較詳細的論述。參看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第229-230頁注釋854,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大學2007年。
[2]宋國定、賈連敏:《新蔡“平夜君成”墓與出土楚簡》,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第12-25頁,文物出版社2004年。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第194頁,文物出版社2003年。
[4]張光裕、陳偉武:《戰國楚簡所見病名輯證》,《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輯,第82-91頁,商務印書館2006年。
[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第89頁注釋20,中華書局1995年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作者吴艳


[6]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修訂本)第704頁;晏昌貴:《天星观“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第265-298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許道勝:《天星观1号楚墓卜筮祷祠简释文校正》第41、42,《湖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圖版可以參看黃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第286頁圖版179,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7]“以”下疑有脫文。
[8]張新俊、張勝波:《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第89頁,巴蜀書社2008年。
[9]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第81頁。
[10]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第82頁。
[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第138頁。
[12]李零:《考古發現與神話傳說》,《李零自選集》第62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13]晏昌貴:《楚簡所見諸司神考》,《江漢論壇》2006年第9期。
[1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圖版第139頁簡13,第140頁簡1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5]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521-525頁,齊魯書社1989年。
[16]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第57頁注釋451,文物出版社1991年。
[17]古文字中類似這種追加聲符的現象,可以参看吴振武:《古文字中的“注音形聲字”》一文,鍾柏生主編:《古文字與商周文明》第223-236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
[18]宋華强:《新蔡簡“百之”、“贛”解》,《簡帛》第三輯,第13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9]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云梦睡虎地秦简》第157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
[20]徐在國:《從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延”字談起》,《簡帛》第一輯,第199-20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宋華强:《新蔡簡“延”字及從“延”之字辨析》,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5月2日;《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第208-216頁。
[2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新蔡葛陵楚墓》第205頁。
[22]徐在國:《從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延”字談起》第200頁;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著:《新出楚簡文字考》第258-259頁。
[23]宋華强:《新蔡楚簡的初步研究》第212頁。
[24]劉釗、洪颺、張新俊編纂:《新甲骨文編》第125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25]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2138-2139頁,中華書局1996年。
[26]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編:《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27]“㐁”上的一短橫是戰國文字中常見的飾筆,金文中“弼”所从“㐁”可以為證。參看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第53-54頁,綫裝書局2007年。
[28]《說文》謂“弼”字从“弜”、“㐁”聲,徐鍇已經指出“㐁”非聲。王國維認為是从“㐁”、“弜”聲,比較可信。參看季旭昇《說文新證(下)》第213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戰國楚簡文字中有“宿”字,寫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容成氏28)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周易37)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三德1) ,參看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第371頁,作家出版社2007年。所从之“㐁”可以看作是聲符,也可以看作是意符。另外徐在國先生認為郭店簡中的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上博簡中的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也是从“㐁”得聲的,參看徐在國:《釋楚簡“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兼及相關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第347-351頁,中華書局2004年;《從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延”字談起》第201頁。我們認為楚簡文字中“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形來源於“曷”,與“㐁”形無關。
[29]徐在國先生在討論傳抄古文中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碧 、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海2·3 (徐在國編:《傳抄古文字編》第448頁,綫裝書局2006年)和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四2·4 、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四2·4 、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四2·4(徐在國編:《傳抄古文字編》第183-184頁)等字的時候,認為“筵”、“延”所从的“㐁”是聲符,在注釋5中曾引用匿名審稿者的意見,認為“㐁”在字中可能有表意的作用(參看《從新蔡葛陵楚簡中的“延”字談起》第201頁),我們認為這個意見是可信的。
[30]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第1217-1225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4-1975年。
[31]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6冊第22頁師遽方彝釋文,第125頁守宮盤釋文,第4冊第257頁黃尊釋文,第2冊第362頁伯姜鼎釋文,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又張亞初編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第461-462頁相關文例作“㐁(百)世”,可見張先生也是把它看作“百世”合文的。馬承源主編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則隸定作“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新蔡-新蔡楚簡零釋
”,謂“世從百,為意符。一云百世二字合文,亦通。”參看《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第130-13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2]金文中的“百”字,可以參看容庚:《金文編》第249-250頁,中華書局1985年。
[33]容庚:《金文編》第851頁。
[34]容庚:《金文編》第851頁。
[35]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第634-635頁,中華書局2008年。
[3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3991、3992號,中華書局2007年。
[37]《說文》謂“軍” 从包省聲,不可信。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改作从包省、从車,也是不正確的。參看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第186頁,中華書局1992年。又參看季旭昇:《說文新證·下》第258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第462頁,作家出版社2004年。
[38]其他如“營”與“眴”、“㽦”與“畇”等,參看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47-48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119.html

以上是关于新蔡-新蔡楚簡零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新蔡-新蔡楚簡零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6887.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