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 《,上博七‧吳命,》,“,明日,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17:51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七‧吳命》“明日”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一)
《上博七‧吳命》簡9云: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往),必(比)[1]五六日,皆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敝)邑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期)也。[2]
其中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整理者隸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釋曰: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从“日”,“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聲,即“旺”字異體,讀為“望”。“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即古“往”字,“往”、“旺”、“望”古音同隸陽部,例可相通。“望日”,月圓之時,常指夏曆每月十五日。《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書‧召誥》:“惟二月既望。”[3]
案:整理者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隸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讀為“望”。惟就字形論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所从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與同簡“往”字(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所从“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並不一致,即與楚簡諸“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亦不相近。考楚簡“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包山100)、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郭店‧老乙)、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望山M2簡)[4]等,“往(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則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郭店‧老丙4)、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郭店‧尊德31)、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郭店‧尊德32)、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郭店‧語叢四‧二)、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九M5697)[5]、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周30‧16)、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周35‧15)、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周35‧36)、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周36‧3)、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周40‧18)、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周42‧19)、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周42‧38)、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周20‧16)、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周22‧40)、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周37‧7)、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周37‧14)、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互1‧37)、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第19‧15)、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三6‧6)[6]等。諸字所从“止”旁均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等,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所从不類。至於其它从“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之字,如“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枉),《上博七‧武王踐阼》簡15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曾侯乙墓簡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等[7],其止旁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亦與上引諸“往”字同例。細審楚簡“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構形,其上所从“止”旁之寫法,皆是先寫左方兩斜筆(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再將右旁一筆貫穿左方兩斜筆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或不貫穿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最後才寫下方的橫畫。相較之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所从“止”旁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先寫上方兩筆(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再寫下方的曲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區別明顯。故知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非“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整理者隸定不確。
復旦讀書會亦沒有採取整理者之隸定,而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改釋為“暑”,無說。[8]孟蓬生先生從之[9],單育辰先生則評之曰:
此字復旦讀書會釋為“暑”,敵國約定日期一定不會用一個比較含混且不定點的‘暑日’來表示,故‘暑日’說不可從”。[10]
案:單說有理。從簡9內容看,“自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日以往”一句,應涉及與敵國約定戰期一事,釋作“暑日”,與簡文背景不符。
不過,郭永秉先生則仍從讀書會釋“暑”之說,並申之曰: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把此字釋為“暑”,基本是正確的。今為補充説明。
懷疑此字應釋為“暑”,主要是認爲此字下部和一般的“者”字不同。其實楚文字中的“者”字寫法多樣,上部作“止”形的例子和下部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形的例子都很多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形應是從“者”字下部寫作類似“昏”的形體變來,因此此簡所見的“者”旁寫法可能就是從上博簡〈性情論〉23、24、26號寫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形的“者”字省變而來的。沈先生所舉的《上博(三)·彭祖》一般認爲即“箸”字的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吳命〉此字所从極近,即為一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已指出〈彭祖〉與〈吳命〉為同一抄手所寫,即從這一點看也是有道理的)。上博簡還有一個寫法與此相類的“者”字,見於〈競建内之〉9-10號簡如下一句話:
擁華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孟)子以馳於倪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句末一字,趙平安先生據《古璽彙編》5602號的“市”字釋為“市”,其實該“市”字上从“之”,與此字上从“止”有別;下部寫法也與簡文之字有所不同(楚簡“市”字,如〈容成氏〉18號簡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競公瘧〉8號簡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从貝),皆與此有異)。禤健聰先生曾在兩篇文章中申論此字應釋為“者”,其後一文舉證頗詳,此不再贅。現據〈吳命〉此字寫法,我認爲禤説是有道理的。此字釋“者”,應讀為“都”。“都”古代有“邑”的意思(《戰國策·秦策二》“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高誘注:“都,邑。”),“擁華孟子以馳於倪都”的説法正可與《說苑‧尊賢》謂桓公“與婦人同輿馳于邑中”對照,也證明趙平安先生“倪(郳)”即齊邑的説法是完全正確的。若將〈競建内之〉的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釋為“市”,這一點就不明瞭了。
因此我們認爲〈吳命〉的“暑”字似無可懷疑。[11]
郭先生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為“暑”,惟楚文字“暑”字一般从日从凥,未見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形者。郭先生遂提出“暑”字應改讀為“曙”,他說:
〈吳命〉篇的“暑日”應該如何解釋呢?楚文字的“暑”,一般寫作从“日”从“凥”聲的字,所以這個从“日”“者”聲的字,大概不是用作“暑”的。此字曾見於《上博(六)‧平王與王子木》1號和3號簡的“暑食於鼪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陳劍先生讀“暑”為“舍”,讀“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為“宿”。何有祖先生則把“暑”讀為“曙”,“曙食”就是吃早飯,與古書所見的“朝食”義同。沈培先生曾告訴我,此篇的“暑”字,其實就是“曙”字,《說文》雖無“曙”字(《新附》收之),但有訓“旦明”的“暏”字,實即此字。我認爲沈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所以〈吳命〉的“暑(暏)日”即“曙日”。“曙日”意即“旦日”,就是明天的意思。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30號簡5欄—31號簡5欄“一堵失言,四馬弗能追也”,整理小組讀“堵”為“曙”,注“一曙,一旦,見《呂氏春秋‧重己》。”《重己》云:“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俞樾說:
高注曰:“曙,明日也”,然一明日失之,文義未安。《說文》無“曙”字,日部“暏,旦明也”,《文選‧魏都賦》注引作“曙”,蓋“曙”即“暏”之俗體耳。“一曙失之”者,一旦失之也。旦明謂之曙,故旦即謂之曙矣。
“旦日”由太陽初出時引申表示明天、第二天之義。《穀梁傳·宣公八年》“繹者,祭之旦日之享賓也”(范甯注:“旦日,猶明日也。”)、《史記·彭越列傳》“與期旦日日出會,後期者斬”(司馬貞《索隱》:“旦日謂明日之朝日出時也。”)、《漢書·灌夫傳》“將軍旦日蚤臨”(顏師古注:“旦日,明旦也。”),皆其例。“曙日”與此義同。
因此“自曙日以往必(比)五六日”就是“從明天開始連續五六天”的意思。[12]
郭先生釋“暑”之說,其後得到張崇禮先生的贊同[13]。細繹其說,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為“暑”,其實就是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下部(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釋為“者”。其考釋依據有二,一是上博簡〈彭祖〉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二是〈競建內之〉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
關於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郭永秉先生曾引禢建聰先生說,認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應釋“者”[14]。但筆者認為,此字與上博簡所見“者”字頗有差別,釋“者”並不可信。考上博簡“者”字寫法甚多,按形體區分,共有二十六式,詳見如下[15]:
一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一‧性5‧12)、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一‧性2‧31)、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一‧性7‧14)、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二‧民3‧25)
二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四‧曹65‧4)、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弟6‧19)
三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四‧柬3‧5)、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四‧柬16‧8)
四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彭7‧7)
五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亙3‧18)、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亙3正‧12)
六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二‧容30‧10)、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二‧容5‧2)
七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六‧天甲7‧6)、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六‧天乙2‧29)、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六‧天乙6‧18)
八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二‧容10‧10)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二‧容44‧31)、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二‧昔1‧5)
九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四‧內2‧37)、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四‧內3‧17)、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四‧內4‧27)
十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中21‧6)、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三‧中11‧1)
十一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四‧曹28‧26)、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四‧曹37‧2)
十二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四‧曹56‧18)
十三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競8‧9)
十四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競8‧30)
十五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姑4‧31)、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姑5‧30)
十六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鮑2‧27)
十七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季1‧33)、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季7‧4)、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六‧孔2‧7)、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六‧孔12‧14)、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六‧孔16‧1)、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六‧孔21‧1)
十八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三2‧2)、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三2‧6)
十九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鬼3‧21)、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五‧鬼3‧29)
二十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六‧競2正‧18)、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六‧競8‧38)
二十一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一‧性23‧7)
二十二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二‧子11‧24)、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一‧孔24‧52)、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二‧子1‧25)、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二‧魯1‧24)
二十三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一‧孔3‧8)
二十四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一‧性38‧21)
二十五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一‧緇22‧21)
二十六式: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一‧緇1‧36)、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一‧緇6‧43)、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一‧緇13‧3)
綜觀上列“者"字寫法,皆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不類,第二十二式寫法(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較為接近,但彼此區別仍甚明顯[16],禢先生將二字等同,不能使人無疑。退一步說,即便从禢說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為“者”,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所从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仍有差別。郭永秉先生據此而推論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應釋“者”,並不可從。
次論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此字確有學者以為从“者”,如李銳先生[17]、陳斯鵬先生[18]等。但沈培先生已指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下部“與楚簡‘者’字寫法並非完全相同,因此該字仍然不能認識”[19]。筆者曾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所从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上博簡諸“者”字加以比較,發現二者下部所从類似“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的部分確有差異[20],二者似未可貿然等同。換句話說,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下部並非从“者”,而郭先生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為“者”之說也失去了立論依據,難以成立。
馮勝君先生也反對郭氏釋“暑”之說,並提出證據反駁。他分析了〈吳命〉書手的字形抄寫特點,指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同一書手抄寫的“者”字不類,故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應非“者”字。馮氏曰:
釋“暑”說,是將A字(引者案:即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所从B(引者案:即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釋為“者”。郭永秉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楚文字中的‘者’字寫法多樣”,是不錯的。但他接著說“上部作‘止’形的例子和下部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形的例子都很多見”,恐怕就不那麼準確了。我們通過翻看《楚文字編》、《上海博物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等工具書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在戰國楚地簡帛文字中,“者”字上部作“止”形的例子主要見於上博簡《性情論》篇(如23號簡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形、38簡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形),而下部从“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的例子則只見於《孔子詩論》、《子羔》及《魯邦大旱》篇(如《孔子詩論》3號簡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形),而這三篇簡文是同一書手抄寫的。所以,分別具有這兩種形體特點的“者”字絕對數量雖然不算太少,但恐怕均應視為書手個人書寫特點,不宜籠統地認定為“者”字的常見形體。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見到的確定無疑的“者”字形體中,由“止”形和“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組合的一例也沒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者”字雖然《吳命》篇中並未出現,但卻在同一書手所抄寫的上博簡《緇衣》、《彭祖》、《競公瘧》篇中多次出現。其形體有如下兩類:
C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緇衣》13簡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緇衣》22簡
D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彭祖》7號簡
其中C類形體因為書手模仿底本的形體特點而具有齊系文字特點,而D類形體才體現了其自身的書寫習慣。很明顯,D類“者”字在形體上也與B形體有明顯區別。也就是說,從書手的個人習慣來看,將A所从的B理解為“者”,也是不可信的。另外沈培先生和郭永秉先生文章中都提到的《彭祖》2號簡中的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其下部所从形體與《孔子詩論》等篇“者”字完全相同。過去由於材料所限,我們對抄寫上博《緇衣》等篇的書手自身的書寫習慣認識得還不夠充分,所以也曾認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所从即“者”字。現在此書手基本按照自身書寫習慣所抄寫的簡文已有三篇(即《彭祖》、《競公瘧》、《吳命》),其書寫習慣已反映得比較充分。在《彭祖》、《競公瘧》篇中,“者”字均作D類形體,並無例外。特別是上博《緇衣》篇中作為單字的“者”均作C類形體,但12號簡“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所从“者”旁却也寫作D類形體。這說明此書手在抄寫單獨成字的“者”字時盡量忠實於底本,但却在偏旁中無意間流露出個人的書寫習慣。這個例子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在“者”字的形體特點上,此書手的個人書寫習慣是相當穩定的。這樣看來,將A形體釋為“者”,以及將从A的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釋為“箸”[21],都是不可信的。[22]
馮先生從書手的抄寫習慣出發,指出〈吳命〉書手習慣將“者”字寫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形,而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與之不類,故釋“者”之說不可從。另一方面,針對郭永秉先生提及的〈彭祖〉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馮先生分析了〈吳命〉書手的抄寫習慣後,也認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不應釋為“者”。平心而論,不管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是否“者”字,單就字形看來,該字與〈吳命〉所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亦非完全一致(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並不相同),郭氏據此而把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釋為“暑”,恐不可信。
此外,郭先生將簡文“暑日”讀為“曙日”,亦不無疑點。蓋“曙日”一詞,典籍未見其例[23],郭先生把“曙日”解作“旦日”,意為“明天”,文義上雖然可通,但欠缺文獻用例支持,說服力不強。
(二)
釋“暑”說既不可從, 學者有主張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為“是”者,如陳偉先生曰:
是,整理者釋爲“旺”,讀爲“望”。今按:此字上部與楚文字“是”字近似,但缺少“日”下橫筆;下部與上博竹書《容成氏》53號簡背面篇題“容成氏”的“氏”字近似,疑爲“是”異構。[24]
沈培先生亦云:
簡文中的“A”字,寫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形,原整理者隸定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讀為“望”。復旦(2008a)改釋為“暑”。大概認為此字除上部“日”外,剩下的部分跟《上博(三)‧彭祖》簡2的“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的下部一樣,而後者有人認為是“者”。其實,“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的下部與“者”的寫法並不完全相同,因此〈彭祖〉此字仍然不能認識,〈吳命〉此字能否釋為“暑”就很

一个老师讲解中国历史故事

成疑問。況且釋為“暑”,放在簡文裏也讀不通。
陳偉(2009)將A釋為“是”,對字形結構的理解與復旦(2008a)不一樣,他說:
此字上部與楚文字“是”字近似,但缺少“日”下橫筆;下部與上博竹書《容成氏》53號簡背面篇題“容成氏”的“氏”字近似,疑爲“是”異構。
陳說當是。此字上部即《上博(六)‧平王問鄭壽》簡7的“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馬承源(2007:263)釋為“是”,郭永秉(2008)改釋為“疋”。現在看來還是應當釋為“是”,在簡文中讀為“寔”。《吳命》此字殆是雙聲字,或因上部的“是”的“日”下少一筆,因此又加了聲符“氐”。“氐”作偏旁且位於上下結構的下面的寫法,又可參看《上博(一)》《緇衣》簡1的“眡”。也許有人會認為A字下部是從“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但略嫌上面一撇過長。其實即便是“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它也有資格作“是”的聲符。至於本篇簡2已經出現了兩個作常見寫法的“是”,為什麼這裏又把“是”寫成A的樣子,推測可能是為了區分不同的用法。……
因此,“自是日以往比五六日”即“自今天開始連續五六天”的意思,文義極為通順,舍此恐難找到更合適的解釋。
陳先生疑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即“是”字,沈先生申之,並詳加論證。案“是日”一語,文獻習見,比較上引諸說,陳、沈二先生之說無疑於文義最協,故單育辰先生[25]及李松儒先生[26]皆從之。然諦審是說,亦不無可議之處,謹申論於下。
首先,沈培先生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日”讀作“是日”,解作“今天”。案“是日”之說,確符合先秦語言習慣。然沈先生將“是日”釋為“今天”,則有可商。郭永秉先生說:“‘是日’在古書中多指特定的‘這一天’,解釋為‘今天’似乎也並不合適”。[27]從文獻用例觀之,郭說誠是。古漢語中,與名詞性成分連用的“是”字多作代詞用,意同“此”或“這”。[28]《廣雅‧釋言》云:“是,此也。”[29]《漢書‧高帝紀下》:“是日,車駕西都長安”,顏師古注云:“是日,即其日也。”[30]此“是日”之“是”訓“其”,亦作代詞用。由此看來,簡文“是日”似乎還是解作“此日”或“這日”為宜。上文曾指出,簡文“自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日以往”一句應涉及與敵國約定戰期之事,若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日”讀作“是日”,則無所取義,此可疑者一也。
其次,沈培先生認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乃雙聲字,上部从“是”,下部从“氐”,後者為疊加聲符。案沈先生之分析不為無據。古文字中常見雙聲字,陳偉武先生〈雙聲字符綜論〉[31]和黃麗娟先生〈戰國多聲字研究〉[32]論之甚詳。不過,問題在於,楚文字所見“是”字一般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中有一橫筆,而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所从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則無。對此,沈先生引《上博六‧平王問鄭壽》“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為證。該字馬承源釋“是”,其寫法確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相同,由此看來,沈說似亦可通。惟“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郭永秉先生已改釋為“疋”,馮勝君從之[33],可見學界對此字的釋讀尚有爭議。因此,單據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為證,似未足以論定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即“是”字。
至於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下部所从),沈培先生認為即“氐”字,並引《上博一‧緇衣》“眡”字為證。案〈緇衣〉簡1之“眡”字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34],而下部从氐之字尚有《上博四‧曹沫之陳》簡39之“厎”,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35]。比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氐”旁,二者確有相近之處,惟細審其形,“眡”字所从氐旁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部撇筆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略有不同;“厎”所从氐旁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部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差異更大。因此,沈先生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釋為“氐”,似有可商,再者,〈吳命〉簡2也有兩個“是”字,皆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形,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迥異,若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為“是”,則難以解釋這個疑點[36],故就字形論,沈說似不可從。
再以音理考之。“氐”古音端紐脂部[37],“是”禪紐支部[38],二字韻部頗有距離,“氐”似不能用作“是”字聲符。雖然李家浩先生、何琳儀先生、王志平先生等皆指出“氏”、“氐”為一字之分化[39],而“氏”與“是”聲韻俱同[40],或有條件充作“是”之聲符;但畢竟“氏”與“氐”非一字,且在目前所見之古文字材料中,“是”字未見有累加聲符成雙聲字之例[41],故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為“是”,並不可取。事實上,沈培先生後來亦轉向支持釋作“暑”之說[42],可見釋作“是”疑點甚多,說服力不足。
需要補充的是,王連成先生亦主張釋作“是”,但他對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的分析略有不同。王先生說: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楚簡文字當中的“是”字有不寫“日”之下長橫的情況。此字(引者案: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是“堤”。《說文·土部》:“堤,滯也。”段玉裁注:“此篆與坁篆音義皆同。”朱駿聲通訓定聲:“堤,當為坁之或體,與從阜之隄唐字迥別。”
“坁”:《說文·土部》:“坁,箸也。”段玉裁注:“《左傳·昭廿九年》:‘物乃坁伏,鬰湮不育。’杜注:‘坁,止也。’此坁字見於經者。而開成石經譌作坻,其義迥異……今版本《釋文》及《左傳》及《

中国历史故事油管

廣韻·四紙》皆作坻,坻行而坁廢矣。”按照杜注,“堤/坁日”相當於今天的“截止日”。“截止日”之後便是開戰之日。
那麼,為什麼《說文》說“坁,箸也”呢?表面上來看,“箸”與“止”毫不相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著(《漢語大字典》:‘箸’:同‘著’),《一切經音義》引《廣雅》:‘著,補也。’引《字書》:‘著,相附著也。’字俗作著。”《漢語大字典》:“引申為(用兵)包圍。”《戰國策·趙策一》:“兵著晉陽三年矣,旦暮當拔而饗其利。”鮑彪注:“箸言附其城。”照此說法,“堤日”當指接兵之日,亦即開戰之日。
筆者認為,後者與“堤”義更合:這是“堤”的一種比喻用法,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是這個道理。“堤”用以攔水,在這裏用於軍事術語。[43]
王先生贊同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釋為“是”,並認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即“堤”字。惟“堤日”一語,古籍未見用例。且就字形而論,此字下部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楚簡所見“土”旁有別;加上上文我們亦已論證釋作“是”之說不可信,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既不能釋作“是”,則王氏釋作“堤”之說,亦

中国历史故事集好句

難以成立。
(三)
上述諸說皆有疑點,馮勝君先生則提出另一看法。他注意到同篇簡2“望”字所从“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所从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形近,因而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隸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但在釋讀上仍從整理者說,釋為“望”。其說曰:
我們認為,從字形分析的角度看,A應分析為从“日”,“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聲,隸定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此字所从的“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可與本篇2號簡“望”字所从相對比: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2號簡“望”所从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9號簡“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所从
因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是上下結構,“日”旁在“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的上部。為了使整個字形結構更加緊湊,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所从“亡”逆時針旋轉了90度,這樣就降低了“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的高度,為上面的“日”旁留出了足夠的空間。“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望”均从“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聲,意符分別為日、月,二者當是異體的關係。也有可能“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是从“望”字分化出來,專門用來表示天象詞“月望”之“望”的。在簡文中“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望”雖然都讀為“望”,但表示的詞不同,所以在字形上有所區別,這是可以理解的。整理者雖然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所从“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誤釋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但將簡文讀為“望日”卻是正確的。[44]
馮先生認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望”字屬異體關係,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可釋為“望”。蘇建洲先生從之。[45]筆者認為,馮先生對字形的分析可取,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撇除書寫角度的細微差異後,二者寫法基本相同,其為一字,殆無疑問。如果此說可以成立,則〈吳命〉簡2“望”字與簡9“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皆从“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聲,二者差別僅在於前者从月,後者从日。劉釗曾指出“古文字中日、月二字在用做表意偏旁時可以通用。”[46]準此,“望”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應可視為一字之異體,“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日”即“望日"。
馮氏又指出,簡文中“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望”皆讀為“望”,然字形上有所區別,乃因二字所表之詞不同故也。[47]案此說甚確。董珊曾說:“戰國古書寫本一篇之中習慣使用不同的字形來表示不同的詞"[48],可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望”確有可能因取義不同而寫法有別。不過,馮氏逕以“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為表“月望"之“望"的專字,則有可商。設若“望"專表“月望"之“望”,何以此字不从月,反从日?這點頗有疑問。[49]筆者認為,“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望”二字寫法不同,或涉及通假。蘇建洲在論及《上博七‧武王踐阼》簡4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時云:
簡14“兇”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簡4“△”(引者案: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形並不相同。一般來說,“戰國古書寫本一篇之中習慣使用不同的字形來表示不同的詞”,在《武王踐祚》中的確也是如此的。所以“△”字很可能不是“兇”,而是“兇”的通假字了。[50]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的情況當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類似。其所以與簡2“望”字寫法不同,恐亦與通假有關。徵諸音義,簡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望)”字或為“明”之借字。“望”與“明”古音同屬明紐陽部[51],音近可通。又《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望諸。”鄭玄注云:“望諸,明都也。”[52]孫詒讓《正義》亦曰:“書作‘孟諸’,或作‘盟豬’,《爾雅》作‘孟諸’。《鄭詩譜‧陳譜》作‘明豬’。‘孟’、‘望’、‘明’、‘盟’及‘諸’、‘都’、‘豬’,聲類並相近。”[53]是“望”、“明”二字古通之證。故此,簡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日”,應讀作“明日”。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一云:“次日曰明日。”[54]“明日”,猶今所謂“明天”。
“自明日以往,比五六日”即“自明天開始,連續五六天”之意。
(編者按:[2]釋文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323。
[3]同上,頁324。
[4]以上三字見高明、涂白奎編著:《古文字類編》(上海:上海十古籍出版社,2008),頁460。
[5]以上“往”字見李守奎編著:《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頁118。
[6]上博簡諸“往”字字形,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頁96。
[7]二例“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見高明、涂白奎編著:《古文字類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999。
[8]程少軒執筆,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上博七‧吳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0日。
[9]孟蓬生:〈《吳命》一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網站,2009年1月16日。
[10]單育辰:〈上博七《凡物流形》、《吳命》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頁282。文章又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06月05日。此外,相同論述亦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九〉,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01月19日。
[11]郭永秉(署名大丙):〈《吳命》篇“暑日”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5日。
[12]郭永秉(署名大丙):〈《吳命》篇“暑日”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5日。
[13]張崇禮:〈釋《吳命》的“度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14日。
[14]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札(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6年2月24日首發;〈上博楚簡(五)零札(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6年2月26日首發。
[15]字形見李守奎、曲冰、孫偉龍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頁187-192、郭蕾蕾:〈《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研究狀況及文字編〉(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頁47。
[16]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上部作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與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上部所从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旁頗有差異,即二者下部所从亦不相同。
[17]李銳云:“案所謂‘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吳命》“明日”考
’字,似乃‘箸’字,所從‘者’之形,可參看《孔子詩論》簡1,《子羔》簡1、5等。不過本篇有‘者’字,與此不類。因上下文釋讀尚有問題,置此存疑。”詳見李銳:<《彭祖》補釋>,“孔子2000”網站,2004年4月18日。
[18]陳斯鵬《簡帛文獻與文學考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頁85。
[19]沈培:〈《上博(七)》字詞補說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站,2009年1月3日。
[20]上博簡諸“者"字中,僅第二十二式與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字較為接近,但該式“者"字作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下部類似“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旁的部分與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字仍有不同。 [21]此處恐有誤。A字據馮文前引字形應指〈吳命〉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字,但從文義推之,這裏的A字似乎是指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所从的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旁。
[22]馮勝君:〈上博七《吳命》9號簡“望日”補說〉,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461-462。
[23]說見單育辰:〈上博七〈凡物流形〉、〈吳命〉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頁282。單文又見於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06月05日。
[24]陳偉:《新出楚簡研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頁319。又見陳偉:〈讀《吳命》小札〉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01月02日;陳偉:〈讀上博楚竹書《吳命》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7月12日。
[25]單育辰:〈上博七《凡物流形》、《吳命》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頁282。單文又見於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06月05日。此外,相關論述亦見於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九〉,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01月19日。
[26]李松儒:〈楚地戰國竹簡字跡研究之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10年06月11日。
[27]郭永秉(署名大丙):〈《吳命》篇“暑日”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5日。
[28]“是”與名詞性成分連用,起指示作用,可譯為“此”、“這”、“他”等。詳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514。
[29](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頁137。
[30]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景印清乾隆武英殿刊本,頁35上。原文無標點,標點為筆者所加。
[31]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頁328-339。
[32]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頁174-183。
[33]馮勝君說:“上博簡〈平王問鄭壽〉篇7號簡有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字,整理者釋為‘是’,不確。郭永秉先生改釋為‘疋’(〈讀《平王問鄭壽》篇小記二則〉,簡帛網2007年8月30日),可信。”馮說見〈上博七《吳命》9號簡“望日”補說〉,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463。
[34]字見李守奎、曲冰、孫偉龍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頁184。 [35]同上,頁443。
[36]說見馮勝君:〈上博七《吳命》9號簡“望日”補說〉,頁461-462。需要補充的是,李松儒曾指出,〈吳命〉簡2及簡5與同篇9支簡的字跡略有不同,並說:“〈吳命〉中簡2、簡5上的字跡雖為同一抄手所寫,不過從字跡差異上看,這兩段簡應該不屬於〈吳命〉一篇。”[36]李氏雖謂簡2與〈吳命〉非屬同一篇作品,但二者既為同一抄手所寫,則其寫法當不致相去太遠,如今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上博七&#8231;吳命》“明日”考
字與簡2所見兩“是”字不獨字跡有異,即結構亦不相同,二者恐非一字。李說見〈楚地戰國竹簡字跡研究之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10年06月11日。
[37]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頁79。
[38]同上,頁57。
[39]李家浩:〈戰國貨幣考〉,《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頁174-175、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頁1210、王志平:〈《詩論》發微〉,《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頁61。又上引李家浩說謂“氐"與“氐"古文字往往混用。例如“羝"字,《說文》篆文从“氐",〈九年衛鼎〉銘文从氏;“"字,〈侯馬盟書〉或寫作“"。蘇建洲亦指出“氐”、“氏”二字於楚簡有互作之例,如《上博二‧容成氏》之“氏”,簡53背即寫作“氐”。蘇說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頁328。
[40]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頁57。
[41]說見馮勝君:〈上博七《吳命》9號簡“望日”補說〉,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461-462。
[42]參見郭永秉(署名大丙):〈《吳命》篇“暑日”補說〉文後水土(網名)的跟帖。
[43]王連成:〈《上博七‧吳命》釋字四則〉,簡帛研究網站,2009年1月9日。
[44]馮勝君:〈上博七《吳命》9號簡“望日”補說〉,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華書局編:《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462。
[45]蘇建洲:〈《吳命》簡9“吳害陳”段試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0年11月24日。
[46]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頁336。
[47]馮氏謂簡9“”字表“月望",與簡2“望"字所表之詞不同。案“望”字見於“亦唯君是望”一句,整理者解作“瞻仰"及“景仰"。說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308。
[48]董珊:〈戰國竹簡中可能讀為“說”的“尐”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5月2日。
[49]《說文‧部》有“朢”字,許慎訓曰:“月滿與日相望,以朝君也。”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釋云:“‘朢’甲骨文作、、等(《甲骨文編》三五四頁),表目,字像人站立在地上,眼睛竪起,極目遠望,是瞭望之‘望’的本字。西周金文作(保卣),假作朔望之‘望’,後出的基礎上追加意符‘月’作,分化出朔望之‘望’的專字。其字从月,从,亦聲。許慎以此字為‘月滿與日相望’的‘望’字,即朔望之‘望’,十分正確”(頁326),可見古文字本有“朢”字,專表月望之“望”。馮氏謂“”乃由“望”字分化,專表“月望”之“望”,純屬推測,未有實據。又“”字从日,而楚簡所見“望”字作(上博五‧季4‧5)、(上博一‧孔22‧10)、(上博五‧三1‧37)、(上博一‧緇2‧22)、(郭店‧語一‧104)、(郭店‧語二‧33)、(郭店‧窮4)、(郭店‧語一‧1)、(郭店‧緇3)等,皆不从日。“”與楚簡一般 “望”字寫法不同,可能與通假有關,其字並非讀如本字。詳參下文。諸“望”字寫法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頁406、581及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撰集《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頁174。
見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頁260及273。
[50]蘇建洲:〈《武王踐祚》簡4“悤”字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5日。
[51]見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頁260及273。
[52]《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頁1026。
[53](清)孫詒讓撰;王文錦、

屠呦呦简介中国历史故事

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第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頁2662。
[54](清)趙翼著:《陔餘叢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頁401。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911.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七&amp;#8231;吳命》“明日”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上博七&amp;#8231;吳命》“明日”考;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056.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