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 文化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20:0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北京大學中文系)
上博竹簡《容成氏》1-3號有一段講述遠古帝王政治的文字,原文內容如下(釋文用寬式,有些字釋法僅爲少造字,並不代表我們認爲一定是這個字):
[尊]盧氏、赫胥氏、喬結氏、倉頡氏、軒轅氏、神農氏、混沌氏、壚畢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賢。其德酋清,而上愛下,而一其志,而寢其兵,而官其材。於是乎喑聾執燭,矇瞽鼓瑟,跛躃守門,侏儒爲矢,長者䆃宅,僂者坆數,癭者煮鹽,宅蝢者漁澤,□棄不舉。凡民罷羸者,教而誨之,飲而食之,使役百官而月青之。[1]
“其德酋清”一句是對遠古帝王德行的概括,“酋清”是“其德”的具體內容。整理者李零先生疑“酋清”“是清靜無爲的意思”,但沒有給出具體讀釋意見。何琳儀先生讀爲“酒清”,引《禮記》“酒清人渴而不敢飲也”。黃德寬先生認爲是“酋”是“尊”字的省寫,“酋清”即“尊清”。[2] 黃人二先生把此句同郭店竹簡《尊德義》13號“△德清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聯繫起來,把“酋清”讀爲“莊靖”。[3] 顏世鉉先生讀爲“瀏清”、“漻清”,謂猶“淑清”。[4] 史杰鹏先生讀爲“瀏清”、“漻清”、“潚清”或“淑清”。[5] 楊澤生先生讀爲“輶清”。[6] 陳英傑先生認“酋”爲“詹”的省寫,讀爲“澹清”。[7] 田煒先生把“酋”讀爲“猷”,跟上文“德”字連讀爲“德猷”。[8] 連劭名先生讀爲“猶清”。[9]
我們認爲,要真正弄清楚“酋清”的具體含義,還得看其上下文“不授其子而授賢”和“而上愛下,而一其志,而寢其兵,而官其材”等所表達的思想。
“不授其子而授賢”是遠古時代禪讓制度的體現。《禮記·禮運》所記的大同社會正是古人心目中理想的遠古時代政治:[

中国历史故事风云榜

10]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天下爲公,選賢與能”、“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跟“不授其子而授賢”相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跟“喑聾執燭,矇瞽鼓瑟,跛躃守門,侏儒爲矢,長者䆃宅,僂者坆數,癭者煮鹽,宅蝢者漁澤,□棄不舉。凡民罷羸者,教而誨之,飲而食之,使役百官而月青之”接近,也就是“官其材”。《禮運》所記跟大同社會相對立的是小康社會,那時候“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則大同社會時甲兵尚未興起,跟“寢其兵”相當。這一時期政治的總體特點是“謀閉而不興”,即不需要用謀慮來統治,是一種不爲之爲,不治之治。故《荀子·解蔽》說:“仁者之行道也,無爲也。聖人之行道也,無強也。”
顏世鉉先生最先指出,《孔子家語·好生》下錄一段話可以同《容成氏》上引一段簡文對讀:
舜之爲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化若四時而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於異類[11],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無他也,好生故也。
顏先生認爲,“授賢而替不肖”,猶簡文“不授其子而授賢”;“德若天地而靜虛”,猶簡文“其德酋清”;“四海承風,暢於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猶簡文“而上愛上,而一其志,而寢其兵”。[12] 其說可從。《呂氏春秋·有度》:“此四六者不蕩乎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清明,清明則虛,虛則無爲而無不爲也。”《荀子·解蔽》:“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上博竹簡《恒先》1號:“恒先無有,質、靜、虛。”又2號:“虛靜爲一,若寂寂夢夢,靜同而未有明。”[13]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六引《慧苑音義》:“無爲曰虛,無事曰閑。”凡此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虛靜”的含義。
《殷周金文集成》著錄的10175號史牆盤銘文有下引一段文字:
青(靜)幽高祖,在微靈處。粵武王既殲殷,微史烈祖廼來見武王。武王則令周公舍宇,于周俾處。
“靜幽”是描述高祖德行的形容詞。史牆家族的發跡是在烈祖來見武王之後。其高祖輩本在微地隱居,或許是不被重用,或許是避禍亂世,總之是無所事事,是另一種形式的不爲不治。史牆用“靜幽”一詞來形容他高祖的這種不爲不治,是再巧妙不過了。
簡文“其德酋清”的“酋清”應當與《孔子家語·好生》的“靜虛”和史牆盤銘文的“靜幽”義近,疑應讀爲“幽靜”,是史牆盤銘文“靜幽”的倒文。“清”、“靜”二字音義皆近,可以通用。例如:《禮記·樂記》“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史記·樂書》“靜”作“清”。《老子》二十六章“重爲輕根,靜爲躁君”,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靜”作“清”。上古音“幽”屬影母幽部,“酋”屬從母幽部。二字韻部相同,聲母也有關係,例如從“酋”聲之“猶”《廣韻》有居祐切一音,屬見母,與影母音近,因此可以通用。“酋”、“就”二字音近古通。例如:《史記·魯周公世家》“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司馬貞《索隱》:“《系(世)本》作就,鄒誕本作遒。”“幽”、“就”二字也音近古通。例如:《左傳》襄公十七年“遂幽其妻”,《漢書·五行志中》引“幽”作“就”。所以,“酋”、“幽”二字也應該可以通用。山東高青陳莊西周城址發現的引簋銘文有“幽公”,王恩田先生認爲是齊獻公山的父親癸公慈母,司馬貞《索隱》引《世本》作“庮公慈母”,“庮”爲“幽”的假借字。[14] “庮”、“酋”二字皆從“酉”聲。如果此說可信,是“酋”與“幽”相通的直接例證。“其德幽靜”是說遠古時代帝王的統治不用謀慮,他們的德行都是清靜無爲的。
附帶談一下上引郭店竹簡《尊德義》13號“△德清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的釋讀。我們先把相關文句抄寫在下面:
是以爲政者教道之取先。教以禮,則民果以輕。教以樂,則民△德清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教以辯說,則民褻陵長貴以妄。教以勢,則民野以爭。教以技,則民小以矜。教以言,則民吁以寡信。教以事,則民力嗇以面利。教以權謀,則民淫惃遠禮亡親仁。先之以德,則民進善安化。[15]
黃人二先生最早把“△德清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與《容成氏》“其德酋清”聯繫起來,把“清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酋清”看作一詞的異寫。其說得到一些學者的支持。[16] 我們認爲,這種聯繫是不可信的。第一,“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酋”二字的字形當中雖然都包含“酉”字,但卻並不都從“酉”得聲,二者古音不近。前者應分析爲從“酉”、“爿”聲,是“醬”字的古文,而後者則是在“酉”上加“八”字形羨符而從“酉”字分化出來的一個字。孫飛燕先生用李家浩先生提出的異讀理論來把二者統一爲從“酉”聲,其說雖有據,但古文字異讀必

中国历史神话故事的读后感

竟是一種極特殊的文字現象,不可隨意擴大化。第二,“△德清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中用△表示的字不能確識,主要有“弗”和“弔”兩種釋法。無論是哪種釋法,都無法跟“其德靜幽”的“其”對應。尤其是把△釋爲“弗”,則“德”字很可能應讀爲“得”,“弗得清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跟“其德靜幽”就更扯不上關係了。第三,《尊德義》此段文字是講教民以“禮”、“樂”、“辯說”、“勢”、“技”、“言”、“事”、“權謀”等而不先教以“道”都會有副作用,只有先教以“道”,才不會有問題。這段話中的“果以輕”、“褻陵長貴以妄”、“野以爭”、“小以矜”、“吁以寡信”、“力嗇以面利”、“淫惃遠禮亡親仁”,無一不是帶有貶義的,“△德清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也不應例外。那麼,它跟褒義的“其德靜幽”就更不會有關係了。根據這三點,我們可以肯定,“△德清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的“清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與《容成氏》“其德酋清”的“酋清”記錄的確實不是同一個詞。“△德清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
”倒底應該如何釋讀,有待進一步研究。
(編者按:[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93-95、250-25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以上二說出自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上海楚竹書(二)研讀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3日;朱淵春、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第432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3]黃人二:《讀上博藏簡容成氏書後》,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5日;收入《出土文獻論文集》,第243頁,臺中高文出版社,2005年。
[4]顏世鉉:《上博楚竹書散論(四)》,簡帛研究網,2003年2月20日。顏世鉉:《上博楚竹書(一)、(二)讀記》,《臺大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03年6月,第27-28頁。
[5]史傑鵬:《上博簡〈容成氏〉字詞考釋二則》,《江漢考古》2007年第1期,第92-93頁。
[6]楊澤生:《上海博物館所藏竹書札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4月16日。楊澤生:《讀上博竹書札記六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第355頁,中華書局,2004年。楊澤生:《戰國竹書研究》,第171頁,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7]陳英傑:《讀上博簡(二)札記五則》,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陳英傑:《楚簡札記五種》,《漢字研究》第一輯,第475-476頁,學苑出版社,2005年。
[8]田煒:《釋〈容成氏〉“其德酋清”》,簡帛網,2006年10月25日。田煒:《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零札》,《江漢考古》2008年第2期,第115頁。
[9]連劭名:《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叢釋》,劉大鈞主編《簡帛考論》,第27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0]參看梁濤:《戰國時期的禪讓思潮與“大同”“小康”社會——兼論〈禮運〉的作者與年代》,《儒學與當代文明紀念——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845-1854頁,九洲出版社,2005年。
[11]
[12]顏世鉉:《上博楚竹書散論(四)》,簡帛研究網,2003年2月20日。顏世鉉:《上博楚竹書(一)、(二)讀記》,《臺大中文學報》第十八期,第27-28頁。
[1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三)》,第105、10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4]趙曉林:《陳莊西周城址應是齊國都城——本報記者對話山東省著名考古學家王恩田》,《濟南日報》第九版,2010年5月11日。王戎:《“高青陳莊西周遺址發掘專家座談會”側記》,《東嶽論叢》2010年第7期,第191頁。李學勤先生亦有相似的看法,看氏著《高青陳莊引簋及其歷史背景》,中國古文字年會第十八屆年會論文,北京香山飯店,2010年10月。
[15]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第55-56、17

狮子在中国历史故事

3頁,文物出版社,1998年。
[16]孫飛燕:《讀〈尊德義〉札記一則》,簡帛網,2007年11月27日。單育辰:《新出楚簡〈容成氏〉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

中国历史上和尚的爱情故事

的研究》,吉林大學“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2008年,第199頁。曹峰:《〈尊德義〉分章考釋》,《中國文字》新三十四期,臺灣藝文印書館,2009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867.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上博竹簡《容成氏》“其德酋清”解;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09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