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原文,标题,讀,上,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22:00
  • 小虎历史故事网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讀上博八《杍頌》劄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南寧沛鴻民族中學)
一、篇名辨析
曹錦炎先生認為“本篇內容是以李樹為歌頌物件”,因而“取篇中歌頌主體為名”。[1]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以下簡稱讀書會)《上博八〈李頌〉》認為:“整篇簡文與‘李’無關,而是詠‘桐’的一篇小賦。”[2]徐伯鴻先生在《要想理解“剸外置中”,先得辨析“桐”為何樹?》的帖子中由簡文“眾木之紀”聯繫《本草綱目》《說文解字注》中對“梓”“桐”的描述、辨析,進而得出“桐亦名椅。椅,梓也。桐是梓中的一種;鼠李一名鼠梓,也是梓中的一種。這‘桐’與‘李’皆為‘梓’,然品格各異,……。這一點,也許向我們透露出這篇東西的篇名何以叫做《李頌》了。”[3]徐先生的推論可從。
《說文解字》“李”字條下有: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古文。《說文解字注》:“尚書音義曰。梓材音子。本亦作梓。馬云。古作梓字。治木器曰梓。正義曰。此古杍字。今文作梓。按正義本經作杍。音義本經作梓。據二家說,葢壁中古文作杍。而馬季長易為梓匠之梓也。如馬說,是壁中文假借杍為梓匠字也。”[4]《玉篇》:“杍,古文李。又音子,木工也。”[5]。《集韻》:“李,《說文》:果也。亦姓。古書作杍。”[6]而同在《集韻》:“杍,治木器曰杍。通作梓。”[7]而《尚書·周書·梓材》於注疏中有:“梓音子,本亦作杍,馬云:‘古作梓字。治木器曰梓,治土器曰陶,治金器曰冶。’”“此古‘杍’字,今文作‘梓’。‘梓’,木名,木之善者,治之宜精,因以為木之工匠之名。”[8]
由此可知,李、梓皆可寫作杍。且李從子得聲,梓從宰得聲,二字俱在之部。因此,《李頌》其實是《杍頌》,即《梓頌》。
二、簡文釋讀
以下試就簡文進行釋讀,簡文引用讀書會校讀版本,視其讀法、觀點已在句中,則不再一一說明;曹先生與讀書會不同之處則引。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相)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乎)官(棺)梪(樹),桐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且)怠(治)可(兮)。
按:前句後二字曹先生讀作“官樹”,“官”解為“公,公有”。曹先生讀法可從而理解恐不確切。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二“官樹”條:
《周禮·野廬氏》:“比國效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樹。”《國語》:“單襄公述周制以告王曰:‘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釋名》曰:“古者列樹以表道,道有夾溝以通水潦。”古人于官道之旁必皆種樹,以記裏至以蔭行旅。是以南土之棠,召伯所茇;道周之杜,君子來游。固已宣美風謠,流恩後嗣。子路治蒲,樹木甚茂;子產相鄭,桃李垂街。下至隋唐之代,而官槐官柳亦多見之詩篇,猶是人存政舉之效。近代政廢法馳,任人斫伐,周道如砥,若彼濯濯,而官無勿翦之思,民鮮侯旬之芘矣。《續漢·百官志》:“將作大匠掌修作宗廟、路寢、宮室、陵園土木之功,並樹桐梓之類,列於道側。”是昔人固有專職。《後周書·韋都寬傳》:“為雍州刺史。先是,路側一裏置一土堠,經雨頹毀,每須修之。自孝寬臨州,乃勒部內當堠處植槐樹代之,既免修復,行旅又得芘蔭。周文帝后問知之,曰:‘豈得一州獨爾,當令天下同之。’於是令諸州夾道一里種一樹,十里種三樹,百里種五樹焉。”《冊府元龜》:“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正月,于兩京路及城中苑內種果樹。代宗永泰二年正月,種城內六街樹。”《舊唐書·吳湊傳》“官街樹缺,所司植榆以補之。湊曰:榆非九衢之玩,命易之以槐。及槐陰成,而湊卒,人指樹而懷之。”《周禮·朝士》注曰:“槐之言懷也,懷來人於此。”然則今日之官其無可懷之政也久矣。[9]
顧氏此論甚詳,可知“官樹”為官道旁之樹。由顧氏所引《後漢書·百官志四》:“將作大匠掌修作宗廟、路寢、宮室、陵園土木之功,並樹桐梓之類,列於道側”。及《史晨饗孔廟後碑》:“又敕瀆井複民飾治桐車馬於瀆上,東行道表南北各種一行梓。”[10]可知,古人官樹多種植梓樹。此可進一步證明篇名為《梓頌》。至今,梓樹仍用作行道樹。[11]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摶)外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疏)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中),眾木之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紀)可(兮)
按:前句“摶”如讀書會所訓;第三字可讀為“直”。“外”當就梓樹之樹冠而言,梓樹樹冠傘狀[12],呈現圓形。梓樹主幹與木質紋理皆通直[13],故“直”言其主幹或言其木之紋理均可。而梓樹木材材質優良,脹縮性小[14],可知其中心不“疏”,因此,第三字不可訓為“疏”。此句可讀為“摶外直中”。
後句“眾木之紀”。 賈誼《新語·資質第七》:“夫楩柟豫章,天下之名木也,……立則為大山眾木之宗,……得舒其文色,精捍直理,密緻博通。”王利器《〈新語〉校注》:“宋鳳翔曰:‘柟’,《治要》作‘梓’。器按:《文選》劉公幹《公讌詩》注、又司馬紹統《贈山濤詩》注兩引俱作‘楩梓’。”[15]《本草綱目》:“陸佃《埤雅》云:梓為百木之長。故呼梓為百木之王。”[16]則“紀”可訓為“綱紀、綱領”,《韓非子·主道》:“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17]《呂氏春秋》:“義也者,萬事之紀也。”[18]《新語》以“眾木之宗”言“梓”,而本篇“ 眾木之紀”與之句式、句意相近,此亦篇名為《梓賦》之證。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晉)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冬)之旨(祁)寒,喿<葉>亓(其)方茖(落)可(兮)。
按:喿,曹先生讀爲“燥”。讀書會認為此字是“葉”之訛變。也有讀“巢”者。[19]“喿”似應為“果”。喿,金文作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果,甲骨文作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二者形近而訛。
梓樹,落葉喬木,秋天即落葉。而梓樹有長柱形蒴果[20],可曆秋至冬而不落。故,冬寒方落者,應為果。
𠄨(極)植(直)束(速)成,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亓(其)不還可(兮)。
按:首字曹先生釋爲“亙”,訓爲“遍,竟”;“植”

中国历史故事寓言

解爲“種植”;“束”隸爲“兼”,訓為“盡”。若釋為“互”,不如釋作 “枑”;枑,古同柢。《龍龕手鏡》:“枑、柢,都计反,木根也”。[21]《爾雅·釋言》:“柢,本也。”[22]第三字,讀書會初讀為“束”,通速,後改為如曹先生讀為“兼”。[23]竊以為,第三字可訓“秉”。二“秉”形相合即為“兼”形。《爾雅》:“秉、拱,執也。”[24]《詩經·小雅·小弁》:“君子秉心。”[25]《詩·大雅·丞民》:“民之秉彝。”[26]《國語·晉語四》有:“濟且秉成,必霸諸侯。”[27]由此,頌詩句中之秉成,應用若秉心、秉彝。由句意而言,此句可讀為“枑直秉成”。
第二句首字,讀書會指出其從“丩”,可從。同聲相求,宜可讀為“朻”。《爾雅》:“下句曰朻,上句曰喬”《疏》:“樹枝下垂而曲,名朻。《詩·周南》云:‘南有樛木’是也”[28]。《詩經·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鄭玄箋:“木下曲曰樛。”[29]
《尚書大傳·梓材》:“伯禽與康叔見周公,三見而三笞之。康叔有駭色,謂伯禽曰:‘有商子者,賢人也。與子見之。’乃見商子而問焉。商子曰:‘南山之陽有木焉,名喬。’二三子往觀之,見喬實高高然而上,反以告商子。商子曰:‘喬者,父道也。南山之陰有木焉,名梓。’二三子複往觀焉,見梓實晉晉然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30]讀為“朻”不僅與後文之“不遠”相符,而且合於《梓材》典故。此亦可作本篇篇名即為《梓頌》之明證。
亂木曾枳(枝),𡩻(浸)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毀)︱(彰?)可(兮)。
按:︱,讀書會初讀為“彰”,後改讀為《說文解字》:“引而上行讀若囟”之“︱”,[31]可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而上行讀若囟。囟之言進也。引而下行讀若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可上可下。故曰下上通。竹部曰。篆、引書也。凡字之直。有引而上、引而下之不同。若“至”字當引而下、‘不’字當引而上,又若‘才’‘屮’‘木’‘生’字皆當引而上之類是也。分用之則音讀各異。讀若囟在十三部。讀若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在十五部。今音思二切。囟之雙聲也。又音古本切。凡丨之屬皆從丨。”[32]考“才” “屮”“木” “生”諸字形意,皆草木初生之意,其形皆若草木初生之狀;而草木初生之狀皆直立向上,由此推之,“丨”之本義當謂草木初生之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白起

莖杆或生長直上之貌。《釋名·釋形體》:“囟,峻也,所生高峻也。”[33]梓樹樹幹挺直,樹高可達十五米,樹姿雄偉,[34]句中之“丨”當言其樹幹、樹姿高峻。句意謂:生長環境惡劣,有亂木層枝阻礙,也難毀梓樹之生長、高峻。
索府宮李,木異類可(兮)
按:曹先生謂“‘素府宮李’即普通人家園子裏的李樹”。[35]明確“李”實為“梓”後,便不可如此理解。竊以為,此“索”即“離群索居”之“索”,意為“獨自、孤單”,如此則與前之“不同”,後之“異”,一脈相承,意思連貫。
府通俯。《上博五·三德》有句:“卬(仰)天事君,……,府(俯)視□□[36]。”俯,言梓樹枝葉下垂,照應前文之“朻”。
宮通躬,《說文解字》:“宮,室也。從宀,躳省聲。”“躳,身也。從身從呂。躬,俗從弓身。”[37]《楚系簡帛文字編》有“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身”合文,正訓為“躬身”[38],而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亦寫作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之形。且有“俯躬”一詞,梅堯臣《送楊辯青州司理》詩:“一落該網中,折節長俯躬。”[39]
又,宮通身,《國語•楚語上》:“余左執鬼中,右執殤宮。”王念孫云:“宮,讀為躬。中、宮皆身也。‘執殤宮’猶言‘執鬼中’,作‘宮’者,假借字耳。”[40]
總之,“宮”當訓為“身體”。則此句可讀為:“索俯躬梓”,亦可讀為“索俯身梓”,然“索俯躬梓,木異類兮”“索俯身梓,木異類兮”句意一致,意謂:梓樹獨自俯身,與眾木不同。
豐芋(華)𦅅(重)光,民之所好可(兮)。
按:豐華者,言其花之繁盛。《廣韻》:“豐,大也,多也,茂也,盛也。”[41]《詩經·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在彼豐草。”[42]《中國植物志·卷六十九》引《中國樹木分類學》言梓樹“春日滿樹白花,秋冬莢垂如豆。”[43]“重光”亦是古語。《尚書·顧命》有言:“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麗陳教則肄。”《傳》:“言昔先君文武,布其重光,累聖之德,定天命,施陳教,則勤勞。”[44]此句 言,梓樹滿樹繁花,猶如聖人之德光輝照耀。
氏(是)古(故)聖人束此和勿(物),以李(理)人情,人因亓(其)情則樂亓(其)事,遠亓(其)情【2】
氏(是)古(故)聖人束此【3】
按:讀書會斷句可從。“束”,讀作“秉”;“李”讀作“梓”,如前。“秉”
訓“秉持”,“梓”訓“治理”。
《尚書·梓材》篇下,《傳》:“梓材告康叔以為政之道,亦如梓人治材。”《疏》:“梓音子,本亦作杼,馬云:‘古作梓字。治木器曰梓,治土器曰陶,治金器曰冶。’”《正義》曰:“此取下言‘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故云‘為政之道,如梓人治材’。此古‘杍’字,今文作‘梓’。‘梓’,木名,木之善者,治之宜精,因以為木之工匠之名。下有‘稽田’、‘作室’,乃言‘梓材’,三種獨用‘梓材’者,雖三者同喻,田在於外,室總於家,猶非指事之器,故取‘梓材’以為功也。因戒德刑與酒事終,言治人似治器而結之故也。”[45]
《尚書·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塗丹雘。”句下,亦有傳云:“為政之術,如梓人治材為器,已勞力樸治斫削,惟其當塗以漆丹以朱而後成。以言教化亦須禮義然後治。”正義曰:“又若梓人治材為器,已勞力樸治斫削其材,惟其當塗而丹漆以朱雘乃後成。以喻人君為政之道,亦勞心施政,除民之疾,又當惟其飾以禮義,使之行善然後治。”[46]
此二句當如曹錦炎先生所言,為“點評文字”。[47]句中“聖人”當指《梓材》之周武王;“此”即《梓頌》篇中所頌梓樹之德及《梓材》所言之理。“和物”“以梓人情”正與《梓材》篇中“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用懌先王受命。”[48]一句對應。此又篇名為《梓頌》之鐵證。
《梓頌》全篇三十二句;前四句總說領起;之後六句,敘梓樹之外在形態,先敘樹梢之果,由果在樹梢,而聯想鳳鳥所集,目光向下,寫其生長環境;之後六句,言梓樹之內在美德,言其根,言其性,夾敘夾議,若即若離;由“嗟嗟君子”一句轉入對梓樹之頌揚,著眼點在其與眾樹

中国历史故事袁崇焕

之“不同”;“願歲之啟時”及其後三句,表達對梓樹之祝願,流露喜愛之情;以最末四句,讚頌梓樹作結。由“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晉)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讀上博八《杍頌》劄記
(冬)之旨(祁)寒”与“願歲之啟時”二句,可知寫作時間當在冬季,行人目睹官樹,而興起讚頌。篇末點評文字,頗似漢儒解詩,充滿濃郁儒家色彩。
小子居於偏僻之鄉,身為童子之師,心好小學,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得見讀書會《上博八〈李頌〉校讀》而心喜。後,又覓得曹錦炎先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楚辭〉》,遂塗鴉成此文,惜未得見曹先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之《李頌釋文》及竹簡圖版。野人之語,欲以受教於大方之家。
(編者按: [1]曹錦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

中国历史故事摘抄简短

〈楚辭〉》,《文物》2010年2期,第60頁。
[2]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李頌〉校讀》,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596
[3]徐伯鴻:《要想理解“剸外置中”,先得辨析“桐”為何樹?》,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4363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二三九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5]顧野王:《玉篇》,第229頁,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年9月
[6]丁度 等編:《集韻》,第三二四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7]丁度 等編:《集韻》,第三二三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8]李學勤 主編:《尚書正義》,第38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9]顧炎武著 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第960—96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
[10]嚴可均 輯:《全上古秦漢三代六朝文·全後漢文(下)》,第1017頁 ,商務出版社,1999年10月
[1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六十九卷,第13頁,科學出版社,1990年3月
[12]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六十九卷,第13頁,科學出版社,1990年3月
[13]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六十九卷,第13頁,科學出版社1990年3月
[14]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六十九卷,第13頁,科學出版社1990年3月
[15]王利器:《〈新語〉校注》,第102頁,中華書局,1986年8月
[16]李經緯、李振吉編輯:《〈本草綱目〉校注》,第1218頁,遼海出版社,2001年2月
[17]王先謙:《〈韓非子〉集解》,第二六頁,中華書局,1998年7月
[18]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卷八,第四頁,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年5月
[19]見“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李頌〉校讀》”帖子,第13樓蘇建洲的發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6
[20]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六十九卷,第13頁,科學出版社1990年3月
[21]行均 編:《龍龕手鏡》(高麗本),第389頁,中華書局,1985年1月
[22]李學勤 主編:《爾雅注疏》,第8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23]見“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李頌〉校讀》”帖子,第6樓鄔可晶的發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6
[24]李學勤 主編:《爾雅注疏》,第4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25]李學勤 主編:《毛詩正義》,第75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26]李學勤 主編:《毛詩正義》,第121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27]徐元誥 撰 王樹民 沈長雲 點校:《〈國語〉集解》,第三四五頁,中華書局,2002年6月
[28]李學勤 主編:《爾雅注疏》,第27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29]李學勤 主編:《毛詩正義》,第4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30]皮錫瑞:《〈尚書大傳〉疏證》卷五,第十三頁
[31]見“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李頌〉校讀》”帖子,第4樓鄔可晶的發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6
[3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二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33]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卷二,第一三頁
[34]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六十九卷,第13頁,科學出版社1990年3月
[35]曹錦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楚辭〉》,《文物》2010年2期,第60頁。
[36]白於藍 編著:《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第70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3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三四二、三四三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38]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第1304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39]傅璿琮 主編:《全宋詩》卷二五五,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40]徐元誥 撰 王樹民 沈長雲 點校:《〈國語〉集解》,第五0二頁,中華書局,2002年6月
[41]周祖謨:《〈廣韻〉校本》,第29頁,中華書局,1960年10月
[42]李學勤 主編:《毛詩正義》,第62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43]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六十九卷,第13頁,科學出版社1990年3月
[44]李學勤 主編:《尚書正義》,第49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45]李學勤 主編:《尚書正義》,第38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46]李學勤 主編:《尚書正義》,第386、38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47]曹錦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楚辭〉》,《文物》2010年2期,第60頁
[48]李學勤 主編:《尚書正義》,第387、38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826.html

以上是关于讀上博八《杍頌》劄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讀上博八《杍頌》劄記;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139.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