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汉朝-從《二年律令·秩律》推測吕后二年漢廷所屬政區面貌

  • 汉朝,汝南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29 23:45
  • 8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汉朝-從《二年律令·秩律》推測吕后二年漢廷所屬政區面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汉朝-從《二年律令·秩律》推測吕后二年漢廷所屬政區面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從《二年律令·秩律》推測吕后二年漢廷所屬政區面貌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二年律令·秩律》能否作爲吕后二年中央政府直屬地域的政區復原基礎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以下分兩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見解,請大家指正。
一、關於《二年律令·秩律》(以下簡稱秩律)中部分侯國名的猜想
《秩律》給出的二百餘個縣名中有20個爲侯國[1],名單如下:
沛(吕后兄子種封國)、軹(孝惠子朝封國)、平陽(曹參子窋封國)、絳(周勃封國)、酂(蕭何夫人同封國)、平都(劉到封國)、蓾(張平封國)、汲(公上不害子武封國)、共(盧罷師封國)、隆慮(周竈封國)、河陽(陳涓封國)、城父(尹恢之子開方)、壺關(孝惠子武封國)、襄城(孝惠子義封國)、中牟(單父聖封國)、潁陰(灌嬰封國)、舞陽(樊噲子伉封國)、啟封(陶舍子青封國)、女陰(夏侯嬰封國)、焉陵(朱濞封國)
顯然高帝、孝惠、吕后三朝所封侯國數目遠過於此,因此首先我們有必要探討,何以這20個侯國會出現在秩律中。不難看出,除沛、女陰等少數侯國外,其餘侯國均位於漢廷直屬郡,沛縣作爲劉邦故里地位特殊,不可與普通縣同等而語。女陰侯國以地望似應在淮陽國內,然亦有可能屬南陽郡,詳見後文。以此,我們可以推斷《秩律》所列出侯國的一條標準爲:地望在中央直屬郡內,而位於諸侯王國中的侯國不在秩侓之列(侯國既歸中央管轄似應列於秩律中,而竟不列,當有其我們所不知道的原因)。
但即使在漢郡範圍內,存在的侯國也不僅只有上述20國。根據《史表》及《汉表》我們可以列出一份當時封地在該區域的侯國名單[2]:
南安(宣虎封國)、汁邡(雍齒子巨鹿封國)、猗氏(陳遬子支封國)、長修(杜恬子中封國)、高粱(酈食其子疥封國)、平(工師喜子奴封國)、故市(閻澤赤子無害封國)、武強(莊不識封國)、平皋(劉佗子遠封國)、陽河(卞訢子安國封國)、須昌(趙衍封國)、衍(翟盱封國)、戚(季必封國)、杜衍(王翥封國)、涅陽(呂勝封國)、棘陽(杜得臣封國)、築陽(蕭何子延封國)、復陽(陳胥封國)、樂成(丁禮封國)、吳房(楊武封國)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爲何這些侯國不在《秩律》中出現?
對比兩份侯國名單,我們可以發現,前者所封者多爲皇親抑或當時在朝中任職者,除人所皆知的周勃、夏侯嬰、灌嬰等人外,尚有如隆慮侯

中国历史故事集之三顾茅庐

周竈,《漢書·高后紀》云,“(七年)遣隆慮侯竈將兵擊之。”《文帝紀》亦有“乃者聞王遺將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將軍”之記載。則周竈乃爲漢之將軍。又如平陽侯曹窋于吕后八年“行御史大夫事”[3],則此前已仕於中央亦明矣。雖然其中有多人並無確切記載當時是否任職中央,然文獻記載有所缺漏並不爲奇,且觀後一份名單,亦找不到記載稱其中有人當時正出仕。
秩律給出的應當是漢廷政府支付官吏俸祿的標準,故猜測,侯國賦稅乃列侯自得,故中央並不支付當地地方官吏的俸祿。《漢書·高帝紀》所載十二年三月詔亦云:“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爲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親,或爲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賦斂。”頗疑凡出仕漢廷者,由於無法自理侯國事務,故中央爲其支付縣令/長之俸祿,然如曲逆(陳平封國)、安國(王陵封國)等何以不出現在秩律中,仍令人費解,或與漢初侯國與地望所在王國之關係有關。
西漢初年,侯國並不歸所在地郡守管轄,然從地理疆域上說,這些被置爲侯國的縣卻是所屬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侯國被廢除後,仍將成爲郡的下屬縣,因此出於對當時政區復原的需要,下文中我們將在各郡下補出地望位於該郡的侯國(凡以《表》所補之侯國均在縣名後標以**)。
二、吕后二年各郡行政規劃剖面復原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云高祖末年,漢有十五郡,即內史、河東、河南、河內、上黨、南陽、南郡、巴郡、蜀郡、漢中、廣漢、隴西、上郡、北地、雲中,之後隨著淮陽國的廢除重置,潁川郡重歸中央,而以《秩律》中的縣來看,東郡很可能也在吕后二年前複置(詳見後文)。則截至吕后二年,西漢中央共管轄十七郡[4],以《秩律》及迄今爲止對《秩律》各家的研究,可以恢復出如下的郡縣區劃:
內史:櫟陽、長安、頻陽、臨晉、新豐、槐里、雍、好畤、頜陽、胡(即《地理志》之湖)、夏陽、下邽、漦、鄭、雲陽、重泉、華陰、衙、藍田、池陽、長陵、汧、杜陽、漆、上雒(志屬弘農)、商(志屬弘農)、武城、翟道、鄜、美陽、壞德、安陵、萬年邑(萬年與櫟陽同城而治)、高陵、郿、杜、虢[5]
漢初內史之疆域乃爲:與河東以河水爲界,與河南、南陽以原函谷關(即《地理志》弘農縣)及武關一線爲界,西部邊界與《地理志》中三輔相仿,唯栒邑此時不屬內史。
隴西:上邽、平樂(疑爲《地理志》武都之平樂道)、狄道、戎邑(志屬天水)、辨道、武都道、予道、氐道、薄道、下辨(疑爲《地理志》武都之下辨道)、豲道(志屬天水)、略陽(疑爲《地理志》天水之略陽道)、緜諸(疑爲《地理志》天水之緜諸道)、故道(志屬武都)、羌道[6]
隴西疆域約等於《地理志》中隴西、天水二郡及武都郡部分縣,南有武都郡之武都道、平樂道等縣。
上郡:雕陰、陽周、平都侯国、洛都、原都、漆垣、高望、雕陰道、定陽、高奴、中陽(志屬西河)、平周(志屬西河)、廣衍、饒(志屬西河)、西都、平陸(志屬西河)、徒涅(即《地理志》西河之徒經)、圜陰(志屬西河)、圜陽(志屬西河)、襄城(即《地理志》之襄洛)、武都(志屬五原)、膚施[7]
上郡爲《地理志》中上郡與西河郡河西部分之和,北至武都,東界黃河,西線當在長城處。
北地:彭陽(志屬安定)、朐衍、朐衍道、方渠除道、歸德、略畔道、郁郅、義渠道、朝那(志屬安定)、烏氏(志屬安定)、陰密(志屬安定)、蓾(志屬安定)、楬邑(即《地理志》右扶風之栒邑)、靈州
北地郡疆域北至河水(靈州)、西與漢初至隴西郡交界,南有栒邑,東界上郡。
巴郡:江州、臨江、枳、朐忍、安漢、宕渠、涪陵、閬中[8]
蜀郡:成都、臨邛、青衣道、嚴道、湔氐道、江陽(志屬犍爲)、嚴道、郫[9]、南安侯國**
廣漢郡:雒、梓潼、涪、新都、陰平道、甸氐道、武陽(志屬犍爲)、葭明、陽陵[10]、什邡侯國**
漢中郡:南鄭、西城、旬陽、房陵、安陽、成固、錫、武陵、上庸、長利、沮(志屬武都)[11]
從上述四郡轄縣看,疆域與《地理志》時期區別不大,唯南方個別縣後來被劃歸新置郡。
河東郡:楊、臨汾、蒲反、平陽侯國、絳侯國、汾陰[12]、垣、濩澤、皮氏、襄陵、彘、北屈、蒲子、解陵[13]、猗氏侯國**、長脩侯國**、高粱侯國**、
河東疆域基本與漢末一致,唯端氏漢初屬上黨。
上黨郡:沂陽(志無)、長子、屯留、余吾、銅鞮、涉(即《地理志》之沾縣)、涅、襄垣、壺關侯國、泫氏、高都、潞、阿氏、武安、端氏(志屬河東)、陽河侯國(即《地理志》之阳阿)**
上黨郡疆域漢末與漢初變動不大,惟析置兩縣以屬魏郡,另與河東郡之邊界略有調整。
河南郡:雒陽、盧氏(志屬弘農)、陝(志屬弘農)、宜陽、新安(志屬弘農)、滎陽、平陰、中牟(侯國)、陽武、河南、密、卷、新成(志屬弘農)、啟封(即《地理志》之開封,侯國)、成皋、梁、陳留(志屬陳留)、酸棗(志屬陳留)、圉、岐、黃鄉[14]、平侯國**、故市侯國**、武強侯國**、封丘侯國**[15]
漢初河南郡疆域西至秦函谷關,東有陳留郡西部及淮陽國小部,南北界基本與《地理志》相符。
河內郡:脩武、溫、軹侯國、汲侯國、山陽、共侯國、朝歌、野王、蒲陰、鄴(志屬魏郡)、館陰(即《地理志》魏郡之館陶)、內黃(志屬魏郡)、繁陽(志屬魏郡)、隆慮侯國、河陽侯國、平皋侯國**、懷、州[16]
河內郡疆域在《地理志》之河內外另有魏郡部分縣。
東郡[17]:濮陽、觀、聊城侯國、燕、頓丘、范、東武陽、白馬、甄城(志屬濟陰)、茬平、東阿、陽平[18]、須昌侯國**、衍侯國**、戚侯國**[19]
東郡疆域與《地理志》之東郡相比,僅缺少離狐、壽良等邊界縣。
潁川郡[20]:尉氏(志屬陳留)、陽翟、潁陽、定陵、成安、長社、苑陵(志屬河南)、襄城侯國、城父侯國[21]、偃、郟、許、焉陵侯國、舞陽侯國、潁陰侯國、陽城(志屬汝南)
穎川郡疆域西部基本與《地理志》之穎川郡一致,東北有陳留之尉氏,東南至汝南之陽城。
南陽郡:宛、穰、陽成[22]、犫、雉、蔡陽、新野、酈、比陽、析(志屬弘農)、平氏、隨、葉、鄧、魯陽、酂侯國、胡陽、南陵、陽安(志屬汝南)、朗陵(志屬汝南)、西平(志屬汝南)、女陰侯國、志屬汝南)、慎(志屬汝南)[23]、杜衍侯國**、涅陽侯國**、、棘陽侯國**、築陽侯國**、復陽侯國**、樂成侯國**、吳房侯國**
南陽郡之疆域西有弘農之析縣,東部與淮陽國之界線不清,南北之界當與《地理志》之南陽郡相合。
淮陽國:此時的淮陽國封給了名爲孝惠子的劉強,已非高帝所封之劉友,從上述原淮陽國屬縣之他屬,可推測劉強之淮陽國疆域大幅縮小,已沒有了之前所益之穎川地,從《秩律》看,甚至連秦之淮陽郡全境也未得。此時的淮陽國轄境南僅至汝水一線,東部亦不過女陰。
南郡:江陵、臨沮、夷陵、宜城、姊(秭)歸、醴陵(志無)[24]、孱陵(志屬武陵)、銷(志無)、索(志屬武陵)、竟陵(志屬江夏)、安陸(志屬江夏)、州陵、沙羨(志屬江夏)、下雋(志屬長沙國)、夷道、巫、西陽、西陵、夷道
南郡之疆域爲《地理志》南郡、江夏郡西部及武陵郡西北角。
雲中郡[25]:雲中、九原(志屬五原)、咸陽、北輿、南輿(志屬五原)、河陰(志屬五原)、曼柏(志屬五原)、莫䵣(志屬五原)、西安陽(志屬五原)、旗陵[26]、沙陵、原陽、武泉、博陵(志屬西河)
梁國:雖然史書明載高帝“罷東郡,頗益梁”,但從《秩律》中出現的大量東郡縣名來看,梁國中原東郡轄區並不大,事實上僅有東郡東部沿界縣,抑或吕后時期東郡有過削縣。
另秩律中閑陽地望不明。
三、思考與小結
以前述之政區復原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吕后二年的縣目相比秦末有大幅度縮減,如內史前述共37縣,除漢初一度被省并之渭城(惠帝年間併入長安)和尚未設置的陵縣外,以及祋祤(景帝二年置)、谷口(文帝后

中国历史人物的故事怎样复述

三年置)、盩厔(《元和志》言武帝所置)等後置縣,見於《地理志》且有記載表明秦時已置之縣,如武功、陳倉、徴等均不見於《秩律》。隴西、北地、上郡秩律中共計51縣,且靈州、圜陰秩律中並非與縣排列於一處,當在吕后時期爲特殊職能單位,則只可計作49縣,合內史亦不過86縣。而《史記》載劉邦定雍地八十餘縣,則僅秦末之隴西、北地及內史西半部縣數已可當吕后二年前述諸郡之縣。
當然縣數的相差甚遠還可另有一解,即秩律並不完整,有縣未被列入。但我以爲這種可能很小。以當時受到戰爭影響較小的巴蜀地爲例,秩律中巴、蜀、廣漢、漢中四郡共有38縣,距劉邦王漢中四十一縣的記載僅有3縣之差。且秩律中多有缺文,當有此四郡之縣名[27],則秩律中此地縣目當基本完整。又以河東、上黨、河內三郡地計,《曹參傳》雲,“盡定魏地,凡五十二縣”,而前述此三郡轄縣也恰爲52,與傳文相合,則秩律文本應當是完整的。
綜上所述,西漢初年縣目相比秦代確有減少,且其中邊疆地區沒入匈奴之縣並不占多數,倒往往是邊民逃回內地導致邊地縣被迫廢除,抑或內地縣被省并。究其原因,蓋與東漢初年省并四百餘縣類似,一出於戰爭之消耗,致戰火所過之處多成空城,或以人口耗減,縣被降格爲鄉,如芷陽爲秦縣,然《史記·將相名臣年表》云,“孝文帝九年,以芷陽鄉爲霸陵。”從秩律可以看出楚漢長期對峙的河南郡和作爲漢軍主要兵源的內史地區縣數大幅減少即是例證,以此亦可推斷同作爲主戰場之一的梁、齊、楚等地縣數也在同時大幅減少。
而到了《地理志》斷限的成帝年間,長期的發展令上郡、隴西、北地等郡所轄縣目在近兩百年的發展後大幅度提升,然而如果以荊(吳)國的情況來看則恰恰相反,荊國初封的東陽、會稽(吳郡)和鄣郡漢初爲53縣,《地理志》中相同區域的縣數也確在53縣左右,可以說保持了極好的穩定性。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有漢一代,新縣的設置主要集中在邊疆區域以及大規模人口遷徙的遷入區域。如前述西北諸郡,史書中有記載的大規模移民就有數次,僅武帝朝就有過元朔、元狩年間兩次分別爲十萬口和七十二萬口余的大規模移民[28],如此眾多的新移民自然會在同時帶來一批新縣。
總體上,西漢一代在原有區域範圍內新縣的設置往往集中於沿邊地帶和內史區域,可見幾次大規模的移民實邊和實關中以制關東政策下的屢徙豪族入關頗有成效。而內郡新置縣較多的非在建國初期戰事密集區域,即在南郡等南部地區,也顯示出了中國歷史上對南部的日益開發早從西漢便已開始。同時還可發現,新置郡往往都是從多個郡各析分部分縣,或許是爲了郡轄縣數的均衡而考慮亦未可知。
另亦可看出,西漢一朝郡的疆域保持了相當穩定性,前述十七郡除因析置新設郡而不得不產生的有些縣所屬郡發生變化外,吕后二年和《漢書·地理志》所記載的成帝年間郡縣相屬情況幾乎一致(惟有栒邑、端氏和淮陽國轄境變遷導致的志屬汝南郡之部分屬縣劃歸南陽郡),由此可知,西漢時期至少在西部地區行政區劃變遷上保持著相當的穩定性。
(編者按:[1]《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卷十九《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此處已比照《漢書》卷

中国历史故事剪辑视频

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兩表對部分侯國記載不一,如閻澤赤封國《史表》作故市,《漢表》作敬市,筆者傾向于《史表》,故注引《史表》。另,凡地望不明者此處不載。)
[2]由於當時侯國仍有部分至今地望無考,故下列侯國當並非《秩律》中所缺佚侯國之完整名單。
[3]《漢書》卷三《高后紀》
[4]周振鶴師《〈二年律令·秩律〉的歷史地理意義》一文中已指出呂后二年穎川郡當存在,東郡亦有可能恢復建置。晏昌貴《〈二年律令·秩律〉與漢初政區地理》中亦以爲呂后二年漢中央所轄有十七郡。
[5]千石縣新豐前有五字空缺,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中以竹簡紅外線影像技術,查知第二字爲高,該縣當為高陵。另第五個從邑旁,或爲郿縣。郿縣見於《史記·樊噲傳》及《周勃傳》,漢時又為右輔都尉治所,乃大縣,此時當存。則此五字仍餘首字與第四字,當為兩單字縣名。疑一爲杜縣,《史記·灌嬰傳》,“(高祖)三年,以列侯食邑杜平鄉”,《樊噲傳》亦云,“至櫟陽,賜食邑杜之樊鄉。”則杜縣此時可析置兩鄉分封兩侯國,亦不至於數年後被廢置。另一字疑爲虢。
[6]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中指出故道見於《行書律》,《漢書·呂後紀》載二年羌道地震,則故道、羌道當爲缺失之縣,可從。
[7]《史記·匈奴列傳》,“複收蒙恬所奪匈奴地者,與漢關故河南塞,至朝那、膚施,遂侵燕、代。”朝那既然此時存在於北地郡,以理推之,膚施此時亦當爲漢縣。八百石縣朐忍和臨邛前有6字無法辨識,疑膚施亦在其中,故補入。
[8]朐忍和臨邛之間少6個字,王子今、馬振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所見巴蜀縣道設置》中以爲後兩字爲閬中,第一字爲符。巴郡之閬中據《華陽國志》載漢初即存,當爲遺漏縣名之一,可從。符縣《漢志》明文置於武帝年間,似此處不應有。上文上郡已補一膚施,則此地仍有兩字缺文,當得1-2縣。
[9]千石縣成都與雒間缺一字,王子今、馬振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所見巴蜀縣道設置》中以爲當是郫。
[10]戎邑與江陽之間有四字,釋文爲“□□□陵”,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云,以竹簡紅外線影像四字當作“葭明陽陵”,葭明秦已置縣,當見於律令,漢初應屬廣漢郡,陽陵地望不明,相家巷秦封泥中有該縣名,當爲秦置,漢因,漢初高帝曾封傅寬爲陽陵侯,或許竟是此縣。
[11]沮縣志屬武都,秩律中卻位於漢中屬縣之列。則漢初漢中郡西界至沮縣,亦可知武都郡並非如《後漢書》所言由廣漢北部分置,乃取隴西南部與漢中之沮而置,《漢志》武都與隴西相連排列頗為得當。
[12]汾陰于六百石縣中排于首位,晏昌貴以爲汾陰乃后土祀所在,地位重要,當在漢初屬內史[5],然汾陰祀後土始于文帝後元元年,呂后時尚未有后土廟,且汾陰乃在河水之東,漢成帝時渡過河水依然是“渡大川,有風波舟楫之危”,秦惠文王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皮氏屬河東,汾陰亦當同屬。
[13]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中以爲即《地理志》河東解縣。《左傳》僖公十五年有“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梁城”,疑此解梁城即爲解縣,頗疑漢初曾名解陵也。
[14]晏昌貴《張家山漢簡釋地六則》中指出黃鄉當爲昭靈后陵邑,昭靈后陵墓在河南郡,此陵縣當在該郡。
[15]封丘侯國不見《史表》,然《元和郡國志》雲高祖以延鄉爲封丘侯國以封翟母,志屬陳留,漢初當屬河南。
[16]秩律中牟前缺2字,疑爲懷、州兩縣。
[17]《漢書·吾丘壽王傳》云東郡“連十餘城之守”,漢志東郡則多達二十三縣,頗疑東郡在呂后二年已恢復建置,下轄即該十二城
[18]陽平《地理志》屬東郡,然秩律中陽平卻和河東屬縣排在一起,暫列入東郡屬縣。
[19]此二侯國馬孟龍博士論文《西漢侯國地理》中考證當屬東郡。
[20]潁川郡應在呂后二年已恢復,呂后所封之淮陽國並無穎川郡。
[21]晏昌貴

手绘大中国历史故事

《〈二年律令·秩律〉與漢初政區地理》對此有論證,可從。《地理志》汝南有陽城,河南有苑陵,以地望均近潁川,且以兩縣在秩律中位置也當屬潁川郡。
[22]此陽成即爲《漢志》中南陽郡下之堵陽,見譚其驤先生《陳勝鄉里陽城考》(《長水集》下第336-341頁)。
[23]《二年律令》出現了多個《地理志》屬汝南郡的縣名,陽安、朗陵等地理位置上臨近南陽郡,漢初一度屬於南陽並不爲怪。然慎及女陰地望上近沛郡,和南陽郡相距甚遠,令人費解。頗疑此時淮陽國本即不包括女陰、慎等縣,即《地理志》中之汝南郡南部區域此時被劃歸南陽郡。
[24]醴陵不見於《漢志》,然排列于南郡屬縣下,又荊州松柏漢墓中出土的武帝初年南郡屬縣中有醴陽縣。陵、陽書寫時常相混同,醴陵即為醴陽,或于武帝后省并,前人已多有論述。
[25]辛德勇《張家山漢簡所示漢初西北隅邊境解析———附論秦昭襄王長城北端走向與九原雲中兩郡戰略地位》,《歷史研究》2006年01期一文中以爲漢初有九原郡之建置,故《二年律令》中九原等後五原郡屬縣當屬九原郡,雲中郡僅有6縣。但秩律中雲中、五原兩郡縣目混雜一處,且《史記》、《漢書》中漢初至衛青去河南地前,從未提及九原郡。故仍以爲漢初並無九原郡。
[26]晏昌貴以爲即《地理志》中楨陵,何慕《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所見呂后二年政區及相關問題》一文中亦以爲是。
[27]C119簡平樂前多少缺文,該簡上可辨認文字僅25個,觀《二年律令》其餘完整的簡,字數多爲40字左右,以此,則該簡殘缺十餘字,縣名以兩字居多,則此簡約缺少了可能有6-7縣。又八百石縣缺文仍有兩字,且以位置多數為巴蜀之縣。
[28]關於後一次徙民,《漢書武帝紀》記載:“(元狩)四年冬,有司言關東貧民徙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縣官衣食振業,用度不足,請收銀錫造白金及皮幣以足用。”然《史記平准書》和《匈奴列傳》都未載會稽,故後有以爲會稽二字乃竄入者。辛德勇以爲,《漢書·武帝紀》關於此次移民的記載確實無誤,確有部分移民移往會稽郡。關於此的爭論,詳見辛德勇《漢武帝徙民會稽史事證釋》,《歷史研究》2005年第1期。然即便如此,也至少有數十萬人被安置至西北邊境,于本文觀點無大礙。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793.html

以上是关于汉朝-從《二年律令·秩律》推測吕后二年漢廷所屬政區面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汉朝-從《二年律令·秩律》推測吕后二年漢廷所屬政區面貌;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174.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