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 儒家,曾子,读书,周公,国学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30 05:27
  • 小虎历史故事网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儒家-《內禮》文獻研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內禮》文獻研究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留學生教育學院)
一 文本內容
上海博物館所藏的戰國楚簡中有一篇自題爲《內禮》的簡文,篇名

中国历史仁义故事有

書于1號簡的背面。現存完、殘簡14支。這14支竹簡,整理者原分爲《昔者君老》與《內禮》[1]兩篇。後者包括10支竹簡,整理者原本還保留有一枚附簡,後已被學者證明爲他篇簡文[2]。其餘4支竹簡則屬於《昔者君老》篇。
簡文公布後,學者發現二者無論在字體還是竹簡形制上都存在著很大的一致性,幷且《昔者君老》3號簡還可以與《內禮》9號簡連讀[3]。但學者對于二者是否屬於同一篇則多持審慎態度。目前所見只有林素清一人認爲二者應屬於一篇,全篇包括“內容接近今本《大戴禮記·曾子立孝》與《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的大段文字,以及五段由‘君子曰’爲首的關于君子事親、對待晚輩和朋友的文字,另有至少一段以上的以‘君子曰’爲首文字,內容爲太子應有儀禮”[4]。
本文也認爲二者應屬於同一篇簡文。除了林文已經指出的“昔者君老”以“君子曰”開頭與《內禮》後半部分叙述模式一致的理由以外,還可以補充一點根據。就是這兩部分竹簡只有一個表示篇章結束的符號,見于“昔者君老”4號簡。這部分講“昔者君老”,太子見君的簡文(“昔者君老”1、2、4號簡)很可能是作爲“君子事父母”的一個特例而出現在文章末尾的。因此整理者原來劃分的二部分簡文(“昔者君老”與“內禮”)很有可能是屬於同一篇的,篇名就是題寫在《內禮》1號簡背上的“內禮”。
明白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再來看包括14支簡的《內禮》。在參考林素清、井上亘[5]、福田哲之等學者意見基礎上,本文將此篇簡序整理爲:簡1、2、3、4,5、6、7、8、昔3、9,10、昔1,[昔2+季康子16]、昔4。
簡文保存較完整,根據內容大致可以分爲八章。全篇講的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間的相互關係,由對父兄的孝悌出發,引申到君臣之義。與儒家“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論語·學而》)的社會理論是一致的。郭店楚簡《六德》云:“是故先王之教民也,始于孝弟。君子于此一體者亡所廢。是故先王之教民也,不使此民也憂其身,失其體。孝,本也。”《孝經》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可以作爲理解簡文的注脚。
全篇釋文如下。
1 君子之立孝,愛是用,禮是貴。故爲人君者,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不與言人之臣之不能事1其君者;故爲人臣者,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不與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故爲人父者,言人之2父之不能畜子者,不與言人之子之不孝者;故爲人子者,言人之子之不孝者,不與言人之父之不能畜子者3。故爲人兄者,言人之兄之不能慈弟者,不與言人之弟之不能承兄者;故爲人弟者,言人之弟之不能承兄4〔者,不與言人之兄之不能慈弟者。故〕[6]曰: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慈弟5,與弟言,言承兄。反此亂也。
2 君子事父母,無私樂,無私憂。父母所樂,樂之,父母所憂,憂之。善則從之,不善則止之。止之而不可,憐而任6不可。雖至于死,從之。孝而不諫,不成〔孝;諫而不從,亦〕不成孝。
3 君子<曰>:孝子不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若在腹中巧變,故父母安7之,如從己起。
4 君子曰:孝子,父母有疾,冠不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行不容,不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立,不庶語。時昧,攻、禜,行祝于五祀,豈必有益?君子以成其孝8,能事其親。
5 君子曰:子性曷?喜于內,不見于外;喜于外,不見于內。慍于外,不見于內。內言不以出,外言不以入。舉美廢惡昔3,是謂君子。
6 君子曰:孝子事父母以食,惡美下之9……
7 君子曰:俤,民之經也。在小不爭,在大不亂。故爲少必聽長之命,爲賤必聽貴之命。從人勸,然則免于戾。10
8 君子曰:昔者君老,太子朝君,君之母弟是相。太子昃聽,庶謁,謁進。太子前之母弟,母弟遜退。前之,太子再三,然後幷聽之。太子母弟昔1 ……至命于合門,以告寺人,寺人入告于君,君曰:“召之。

雪豹中国历史故事集

”太子入見,如祭祀之事昔2……之必敬,如賓客之事也。君曰:“薦禮季康子16 [7]……爾司,各恭爾事,廢命不赦。”君卒,太子乃無聞、無聽、不問、不令。唯哀悲是思,唯邦之大務是敬昔4。
第一章講立孝的根本是“愛”與“禮”,幷詳細論述了君臣、父子、兄弟之間的關係。與今《大戴禮記·曾子立孝》的開篇部分比較接近,可以對讀。
第二章講君子事父母,可與《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開頭對讀。
以下六章都是以“君子曰”的形式講述的。
第三章講孝子在侍奉父母過程中,要懂得變通,這樣父母才能安享晚年。
第四章講的是孝子在父母有

体现勇气的中国历史故事

疾病時的行爲規範。
第五章講君子的修養,做事要注意內外有別,喜怒不形于色。
第六章講的是孝子侍奉父母在飲食方面要注意的事情,簡文此處殘缺,可以推斷其大意可能是說,食物的好壞幷不重要,時時刻刻保持一顆感恩、孝順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大戴禮記·曾子本孝》記曾子有言,“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簡文的思想與之比較相似。
第七章講的是“俤”的重要性,在下位者要能够聽命于在上位者,遇事要聽得進別人的勸勉,這樣才能免受禍害。
第八章講述了一個昔者君老、太子朝君的故事。太子在“君之母弟”的輔相之下,按照禮儀規定恭恭敬敬地去見君父,君父對即將繼位的太子進行了一番訓導。君父亡後,太子要爲亡君守喪,“唯哀悲是思”。由于簡文殘斷,君父對太子所說的話所剩不多。類似這種臨終顧命的,出土文獻中還有新出的清華簡中的《保訓》篇,內容是文王臨終前對武王的訓誡[8]。這種文章,基本上說的都是一些警戒、勸勉的話,有些還會追述前代史事,以茲爲戒。簡文所記的武王“遺言”,估計也大致如此。
簡文全篇以論說爲主,篇末最後一章以故事舉例做結。這種體例,其實幷不新鮮,傳世文獻中亦有類似的篇章。《禮記·禮器》一篇也是以論說爲主,幷且很多都是以“君子曰”的形式講述。而在最後一段,則講了一個“子路爲季氏宰”的小故事。用子路當季氏宰時,季氏的祭祀能够合乎禮制,來印證前文所論述的禮制規定。簡文與此篇,可謂异曲同工。
二 對人物身份的探討
簡文第八章講述了一個“昔者君老”的故事,主要涉及了三個人物,分別是:“君”、“太子”和“君之母弟”。
關于這三人的身份,林素清曾據周公在儒家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西周初年周公與成王的關係指出,“君之母弟”與“太子”似乎是周公與成王的投影[9]。所論很有啓發,但仍缺乏文獻上的證據。
通過查考文獻,筆者發現《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中,有這樣一條記載:
子夏問于孔子曰:“記云,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禮,有諸?”孔子曰:“昔者成王嗣立,幼未能莅阼,周公攝政而治,抗世子之法于伯禽,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夫知爲人子者,然後可以爲人父;知爲人臣者,然後可以爲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成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焉。凡君之于世子,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後兼天下而有之,不可不慎也。”
上文所講“周公相成王”的故事,正是與君臣父子之義聯繫起來的,而文中對于君臣父子之義的論述模式(“夫知爲人子者,然後可以爲人父;知爲人臣者,然後可以爲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與簡文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二者之間的吻合,于傳世文獻,亦非孤證。《禮記·文王世子》篇也有相似記載。
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 踐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爲之,是故知爲人子,然後可以爲人父;知爲人臣,然後可以爲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
兩相對照,不難看出,《孔子家語》中子夏所引用的“記”,可能就是來自于《文王世子》篇。周公是武王的同母弟,這一點是符合簡文中“君之母弟”的身份的。根據以上,我們可以推斷,簡文第八章講的,很有可能就是武王終老之前,尚是太子的成王在周公的引導之下去見武王的事情。這個故事,是作爲簡文前半部分所講道理的一個特例而出現于《內禮》篇末的;而前面七章的論述,則起到了揭示故事主旨的作用。
三 簡文與傳世文獻的對比
本篇講述君臣父子之義,多有可與傳世文獻對讀之處,其中很多都與曾子有關。如,簡文的第一、二、三、六章的很多話都見于曾子的言論。
第一章與《大戴禮記·曾子立孝》的開篇部分,非常相似。最大的區別主要有三個。
一,簡文講“君子立孝”關鍵是“愛”與“禮”,傳世本則變成了“忠”與“禮”。
二,關于君臣、父子、兄弟之間的關係。竹簡本的講述中這種關係是相互的,不止說到對臣、子、弟的要求,也談到了對君、父、兄的要求。而到了今本中,則成了單方面的,只有對于子、弟、臣的要求,缺少了對“爲人君”、“爲人父”、“爲人兄”三者的要求[10]。梁濤認爲,《曾子立孝》“爲人君”、“爲人父”、“爲人兄”三句應是在後來流傳中被删除了,而被删除的原因可能與後來儒家君臣父子關係被絕對化,竹簡要求君臣父子互“愛”、互“禮”的觀點顯得大逆不道、難以被接受有關。[11]
其實,關于“君臣、父子、兄弟”的相互關係,《荀子·君道》亦有類似論述[12]。可見這種雙向的要求在戰國末期文獻中仍是存在的,今本對于原始材料的改變,當在秦漢大一統的社會産生之後,統一意識形態的影響下而發生的。
三,簡文與《曾子立孝》中六位的順序不同,簡文是君臣、父子、兄弟,今本却是父子、兄弟、君臣。廖名春指出,簡文的順序傳世文獻中比較多見,更能反映文獻早期的原貌[13]。
其實正如廖文指出,傳世文獻中亦有“父子、兄弟、君臣”的順序,見于《禮記·王制》、《大戴禮記·文王官人》[14]。把君臣放在父子之後的這種順序,似乎更符合早期儒家的人倫思想,郭店楚簡《六德》即有“爲父絕君,不爲君絕父”的言論。親親大于尊尊,這才是早期儒家的孝道觀。在這個問題上,《曾子立孝》的這種順序,反而是更加符合早期儒家思想的。
簡文第二章,可與《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對讀,二者的對應關係也比較密切。
簡文與傳世文獻的對應關係,具體可參看本文附錄“簡文與傳世文獻對照表”。從表中來看,簡文與傳世的曾子之書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學者一般認爲二者的關係非常密切,而簡本更能反映文獻的早期面貌。[15]
然而細讀簡文跟與其對應的傳世文獻則不難發現,簡文與傳世文獻在表達順序、語言內容上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與簡文最爲接近的《曾子立孝》,它們的相似性也只是存在于與簡文的某一部分章節而已。總的來說,僅憑幾處相似的文句,其實很難說竹簡《內禮》到底是哪一篇傳世文獻的更早版本。如果硬要加以判斷的話,它更像是一篇包括了所有與之相似的傳世文獻“綜合版”,其與傳世文獻之間,似乎幷沒有直接的流傳關係,很難說到底哪個版本更能代表較爲原始的儒家思想。
曾子是孔門弟子中著作流傳下來最多的一位,故而對于後世的影響可以算是最大的。《曾子》一書,見于《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十八篇。十八篇的《曾子》唐代時可能已散佚、失傳。此書宋代仍有單行的十篇本,今本《大戴禮記》尚保存有《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上》、《曾子制言中》、《曾子制言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圓》等十篇,當源自此書[16]。此外,《禮記》中的《曾子問》、《內則》、《禮器》、《祭義》,以及《孝經》,都是與曾子有關的文獻。這些《大戴禮記·曾子十篇》之外的有關曾子的文獻,可能就屬於亡佚的《曾子》篇章。宋代汪晫輯《曾子》,是以弘揚道統爲目的,對古書進行了有意識的改造。[17]
由于成書的複雜性,對于《大戴禮記》所存的這十篇曾子,學者曾有過種種懷疑,認爲其言語氣象不類曾子的弘毅,可能出于漢儒之手。簡文的發現則明確地告訴人們,這種說法的不可靠。至少在戰國中晚期,曾子之書就已有所流傳。[18]竹簡《內禮》的發現,就是明確的證據。
附錄 簡文與傳世文獻對照表

簡本
傳世本

君子之立孝,愛是用,禮是貴。故爲人君者,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不與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故爲人臣者,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不與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故爲人父者,言人之父之不能畜子者,不與言人之子之不孝者;故爲人子者,言人之子之不孝者,不與言人之父之不能畜子者。故爲人兄者,言人之兄之不能慈弟者,不與言人之弟之不能承兄者;故爲人弟者,言人之弟之不能承兄〔者,不與言人之兄之不能慈弟者。故〕曰: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慈弟,與弟言,言承兄。反此亂也。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故爲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畜其子者;爲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爲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大戴禮記·曾子立孝》)
與君言,言使臣。與大人言,言事君。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與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與衆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儀禮·士相見禮》)

君子事父母,無私樂,無私憂。父母所樂,樂之,父母所憂,憂之。善則從之,不善則止之。止之而不可,憐而任不可。雖至于死,從之。孝而不諫,不成〔孝;諫而不從,亦〕不成孝。
單居離問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愛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辨;爭辨者,作亂之所由興也。由己爲無咎,則寍;由己爲賢人,則亂。孝子無私樂,父母所憂憂之,父母所樂樂之……”(《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
曾子曰:“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 食忠養之,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愛 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馬盡然,而况于人乎!”(《禮記·內則》)

君子<曰>:孝子不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若在腹中巧變,故父母安之,如從己起。
孝子唯巧變,故父母安之。(《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

君子曰:孝子,父母有疾,冠不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行不容,不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儒家-《內禮》文獻研究
立,不庶語。
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禦。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複故。(《禮記·曲禮上》)

君子曰:孝子事父母以食,惡美下之……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君子曰:昔者君老,太子朝君,君之母弟是相。太子昃聽,庶謁,謁進。太子前之母弟,母弟遜退。前之,太子再三,然後幷聽之。太子母弟……至命于合門,以告寺人,寺人入告于君,君曰:“召之。”太子入見

老梁故事汇中国历史战争

,如祭祀之事……之必敬,如賓客之事也。君曰:“薦禮……爾司,各恭爾事,廢命不赦。”君卒,太子乃無聞、無聽、不問、不令。唯哀悲是思,唯邦之大務是敬。
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 踐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爲之,是故知爲人子,然後可以爲人父;知爲人臣,然後可以爲人君;知事人,然後能使人。”(《禮記·文王世子》)
子夏問于孔子曰:“記云,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禮,有諸?”孔子曰:“……周公攝政而治,抗世子之法于伯禽,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夫知爲人子者,然後可以爲人父;知爲人臣者,然後可以爲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
附記:本文寫作得到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上博楚簡與早期儒家研究”(2011jyte123)、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倉頡》研究”(11YJC770027)、第五十批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二等“《蒼頡篇》研究”(2011M501222)資助。
(編者按:[1]分別收入馬承源主編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二册與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04年。
[2]福田哲之指出,《內禮》附簡的字體與同篇其他簡不同,比較近似于《季康子問于孔子》,應屬於此篇。參福田哲之:《上博四〈內禮〉附簡、上博五〈季康子問于孔子〉第十六簡的歸屬問題》,簡帛網,2006年3月7日。
[3]林素清:《釋“匱”——兼及〈內禮〉新釋與重編》,“中國古文字: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系主辦,2005年5月28—30日。井上亘:《〈內禮〉篇與〈昔者君老〉篇的編連問題》,簡帛研究網,2005年10月16日。
[4]林素清:《上博四〈內禮〉篇重探》,《簡帛(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53-160頁。
[5]井上亘:《〈內禮〉篇與〈昔者君老〉篇的編聯問題》,簡帛研究網2005年10月16日。
[6]“〔〕”符號內是根據文意補充的內容。
[7]福田哲之指出,《季康子問于孔子》16號簡可與《昔者君老》2號簡綴合,二者字體相同,應即屬於此篇,綴合後該簡尚有6.8厘米長的缺失。參福田哲之:《上博四〈內禮〉附簡、上博五〈季康子問于孔子〉第十六簡的歸屬問題》,簡帛網,2006年3月7日。
[8]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6期。
[9]林素清:《上博楚竹書〈昔者君老〉新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196-212頁。
[10]廖名春:《楚竹書〈內禮〉、〈曾子立孝〉首章的對比研究》,《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第6輯。
[11]梁濤:《上博簡〈內禮〉與〈大戴禮記·曾子〉》,簡帛研究網2005年6月26日。
[12]請問爲人君?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請問爲人臣?曰:以禮侍君,忠順而不懈。請問爲人父?曰:寬惠而有禮。請問爲人子?曰:敬愛而致文。請問爲人兄?曰:慈愛而見友。請問爲人弟?曰:敬詘而不苟。
[13]廖名春:《楚竹書〈內禮〉、〈曾子立孝〉首章的對比研究》,《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第6輯。
[14]《禮記·王制》:“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父子之閑觀其孝慈也,兄弟之閑觀其和友也,君臣之閑觀其忠惠也,鄉黨之閑觀其信憚也。”
[15]持這種意見的有廖名春、曹建敦等學者。可參看廖名春:《楚竹書〈內禮〉、〈曾子立孝〉首章的對比研究》,《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第6輯;曹建敦:《用新出竹書校讀傳世古籍札記一則》,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6日。
[16]李零:《蘭台萬卷——讀〈漢書·藝文志〉》,三聯書店2011年。
[17]胡蘭江:《七十子考》,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43頁。
[18]梁濤:《上博簡〈內禮〉與〈大戴禮記·曾子〉》,簡帛研究網2005年6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81.html

以上是关于儒家-《內禮》文獻研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儒家-《內禮》文獻研究;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287.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