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記載有子文治兵事,其言曰:“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終朝而畢,不戮一人。”歷來註疏徑言睽為楚邑,不詳其所在。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有成王使子文治兵之事,可與《左傳》對讀。[1]其言曰:
城(成)王為成(城)僕(濮)之行,王囟(使)子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文)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教)子玉。子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文)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辨)[2]帀(師)於△,一日而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畢),不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抶)[3]一人。 【甲本簡1】
君王命余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辨)帀(師)於△,一日而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畢),不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抶)一人。 【乙本簡1-2】
其中與“睽”對應的地名用字△,在甲本、乙本中分別作: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甲1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乙1
整理者隸定為“汥”。[4]此說與原篆距離較大,學者改釋歧說甚多。或隸定為“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5]、“??”[6]、“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 [7]、“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8]。陳偉先生改釋為“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9],高佑仁先生後改從之[10]。高先生文章中,已經排比了楚簡常見的“兆”、“申”等字的寫法以證明釋△為从“兆”、“申”之字不確,可資參看。以下我們為釋“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補充一點說明。
一、字形補證
首先,從字形上說,△釋从“尋”之字當無問題。楚簡中从“尋”之字多作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包山157
包山177
上博六·競公瘧10
上博五·鬼神之明7
其左側與甲金文字中“尋”字會雙臂張開之意同。從字形上說,△左側與上述“尋”字的距離在於上下兩“彐”形逆向而非同向。除“兆”从二“止”、“申”从二“口”、“乖”从二“人”,與△所从明显不合外,楚簡中“兆”、“申”字形中部的S形皆一筆書就,而△字左側曲筆則似乎不是一筆寫成。
因此,我們由聯想到其他簡牘材料中與△字形相似的一組字:
A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B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C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包山12
新蔡甲一:3
里耶7
A字見於包山12簡人名“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公丁”。整理者釋為“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11]。何琳儀先生改釋為“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12]。李學勤先生曾敏銳對提出:“荊門包山楚簡有‘鄩’字,所从之‘尋’作‘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仍可看出‘舒兩肱’的形跡。”[13]李先生的看法十分準確,此字當隸定為“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形為兩肱舒張形之逆,屬於筆勢訛變。B、C、△實皆同此。
B字見於
中国历史文化故事小说
新蔡甲一:3簡“王徙於鄩郢之坪歲”。吳良寳先生認為此處的“鄩郢”當與“鄩”地有關。[14]
C字見於里耶第五層7簡:“□布四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整理者徑釋為“尋”。[15]“四尋”當為布匹長度。睡虎地《秦律十八種·金布律》簡66:“布袤八尺,福(幅)廣二尺五寸。布惡,其廣袤不如式者
中国历史小动画故事
,不行。 金布”是對流通用布匹規格的限定。尋是古代長度單位,有八尺、七尺、六尺三說。如《詩·魯頌·閟宮》:“是斷是度,是尋是尺。”鄭玄箋:“八尺曰尋。或云七尺、六尺。”《史記·張儀列傳》:“秦馬之良,戎兵之衆,探前趹後蹄間三尋騰者,不可勝數。”司馬貞索隱:“七尺曰尋。”《廣韻·平侵》:“六尺曰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臨部》:“程氏瑤田云:度廣曰尋,度深曰仞,皆伸兩臂爲度,度廣則身平臂直,而適得八尺;度深則身臂曲,而僅得七尺。其説精覈。尋、仞皆以兩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尋亦或言七尺也。”因此,C字當釋為“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讀為長度量詞“尋”,從文義上說通順無虞。
此外,該簡“布”上一字斷剝嚴重無法辨識,“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下一字作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整理者未釋,陳偉先生等釋為“鈇”[16],殊可信從。值得一提的而是,此字所从“金”旁是具有明顯楚文字特征的寫法。對此,趙平安師曾說:
戰國楚文字中,金無論單用還是作偏旁往往寫作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和其他國家大不相同,或許受到楚國稱量貨幣形態的影響。鑄滿幣文的金版,表面呈現縱橫交錯的網格狀,和楚文字金字中部的形狀很相似。這一點,看看盱眙等地出土的整塊金版便可一目了然。[17]
故此,說里耶第五層簡7上的文字有楚文字風格應該沒有問題。而前述C為“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字無疑,則上博簡中與之同形的△字亦復从“尋”。
需要附帶一提的是,已有學者注意到里耶簡第五層簡中有“具有戰國文字風格的殘簡”[18]。這裡我們提出,里耶簡第五層4—10簡上的文字與秦文字風格差異較大,而更接近楚文字。里耶秦墓出土的簡牘大多是棄置公文。楚系文字出現於此,且在較高的地層中,我們推測可能是當時棄置順序為先近後遠所致。即較淺的第五層中出土的是書寫時間較早的簡,據當時久遠被扔在相對較新的簡牘上方。[19]
二、楚成王時的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地
上引地名A、B二字見於包山、新蔡簡,皆出於戰國楚墓,當時楚地“鄩”或與“鄩郢”有關。何琳儀先生認爲楚簡中的“鄩郢”可能就是楚軍占領的
中国历史故事哪家出版社正品
衛國鄩邑。[20]羅運環先生則認爲鄩郢即漢代的尋陽縣,在今湖北黃梅縣西南。[21]而黃錫全先生則說——
原江陵與潛江(西南)之間的龍灣一帶經過考古發掘證實是一處大型王宮遺址並有城址,沙市秦簡所記竟陵至江陵之間的地名有尋平,而新蔡楚簡記有楚王駐蹕之地“鄩郢”,故有理由推測,楚之“鄩郢”或有可能就在秦時“尋平”一帶,地處龍灣。若此推測屬實,那麼,包山楚簡的“鄩邑”也可能在龍灣。“鄩公”和“下蔡蕁里”的鄩和蕁就跟“鄩郢”沒有關係,爲同名異地。[22]
我們認為,成王時楚國的勢力不大可能到達衛國鄩邑。漢尋陽縣,於春秋戰國之際處吳處交界,確有可能是軍事要地,但與城濮之戰前的軍事活動無關。總之,△與戰國時的“鄩郢”關係不大。
清華簡《楚居》第9—10簡有“睽郢”:
至成王自箬(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郢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徙)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襲)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浧=(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郢,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郢)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徙)□□□□居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睽)郢。至穆王自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睽)郢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徙)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襲)爲郢。
整理者認定簡文中的“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郢”即子文治兵之處:“‘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即‘睽’,字見於西周金文(參看《金文編》,第二三五頁)。《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杜預注:‘睽,楚邑。’”[23]網友“子居”認為成王滅夔之後置其爲睽郢。[24]《左傳》僖公二十七年下文又云:“子玉复治兵於蔿。”清華簡整理者認為,蔿或與《楚居》中的“為郢”有關[25]。子玉治兵之處當與子文治兵之地相去不遠,且兩地都應距楚成王統治中心較近,以利於做軍事準備。
傳世文獻中的“睽”與△字形差異較大,不太可能是訛誤所致。而子玉治兵之地“蔿”在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之中對應的是从“大”的字,語音上可以讀通。[26]準此,如何從語音上找到“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與“睽”的聯繫則是關鍵問題。
三、“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字破讀的可能性
“癸”字上古在見母脂部,“尋”字在邪母侵部。乍看聲韻相隔較遠,故前引諸家或認為二字必有錯訛,或認為△非从尋得聲。見母、邪母字互通的例子不少,如公與訟、均與旬、賡與續、咎與囚等等。而脂部字和侵部字也並非毫無關聯。
《說文·??部》“??”字下有一或體:“??,或从衣从朕。《虞書》曰:‘鳥獸??毛。’”段注:“《虞書》當作《唐書》,《堯典》文。今《尚書》作‘氄’。毛部作‘??’,云盛毛也。此作‘??’,豈彼古文此今文之異與?‘从??从衣’,小徐本如是,而注之曰:‘此亦??字。’大徐因倒之云:‘或從衣從朕。虞書曰:鳥獸??毛。’”《說文》引《堯典》字“??”从朕得聲,在侵部;今本作作“氄”, 从矞得聲。又《說文·衣部》“裔”字下有一古文“??”,从几得聲,在脂部。“??”、“??”兩字均从衣,與同是从?得聲的字通用。
另外,古書中有地名“尋”與“什”通用的例子。《史記·張儀列傳》:“塞什谷之口。”裴駰集解引徐廣:“什,一作尋。”司馬貞索引:“什谷,一本作尋谷。尋、什聲相近,故其名惑也。”“什”字上古音在禪母緝部,《廣韻》“是執切”。“執”上古音在章母緝部,可與章母脂部字“至”通用。《周禮·函人》:“鍛不摯則不堅。”鄭玄注:“摯之言致。”
所以,脂部字和侵部字在語音上可能有一定關聯。就“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字來說,不是一定沒有與脂部的“睽”字相通的可能,但目前確實找不到二字直接通用的書證,還需進一步研究。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藉助里耶簡7中的楚文字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確認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中的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字當隸定為“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以此補證前引李學勤、陳偉、高佑仁等先生的意見可信。“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乃子文治兵之地,即《左傳》中的“睽”地,對應清華簡《楚居》中的“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郢”,或為成王滅夔後在夔地所設,距離子玉治兵的“蔿”地不遠。
當然,我們的意見不一定準確,懇請方家指正!
小文寫作過程中,得到趙平安師、李守奎先生的指教,蒙管俊瑋、馬力、馬楠諸位學長姐的幫助。謹致謝忱!
2015年1月4日初稿
2015年1月8日修改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5年1月8日17:51。)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2]此從趙平安師釋讀。見氏著《釋上博簡〈成王爲城濮之行〉中的“??”字》,《簡帛》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第85—87頁。下同。
[3]此從沈培先生釋讀。見網友“不求甚解”(沈先生筆名):《上博簡〈成王爲城濮之行〉重編簡釋》,簡帛網簡帛論壇,2013年1月5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5&page=3)
[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46頁。
[5]高佑仁、蘇建洲先生提出,季旭昇等先生從之。網友“海天遊蹤”(蘇建洲先生筆名):《讀〈成王為城濮之行〉札記》,簡帛網簡帛論壇,2013年1月5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5)高先生(筆名youren)意見見其在文下的評論。季旭昇古文字讀書會:《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3年1月2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08)
[6]網友“天涯倦客”在蘇建洲先生《讀〈成王為城濮之行〉札記》一文下的評論,簡帛網簡帛論壇,2013年1月9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5&page=6)。王寧:《上博九〈成王為成僕之行〉釋文校讀》,簡帛網,2013年1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04)
[7]網友“易泉”、網友“檻外人”在蘇建洲先生《讀〈成王為城濮之行〉札記》一文下的評論,簡帛網簡帛論壇,2013年1月5 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5&page=2)曹方向:《上博九〈成王爲城濮之行〉通釋》,簡帛網,2013年1月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83)
[8]宋華強:《上博九〈成王爲城濮之行〉考釋(九則)》,《簡帛》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第92—94頁。
[9]陳偉:《〈成王爲城濮之行〉初讀》,簡帛網,2013年1月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71)
[10]高佑仁:《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通釋》,《古文字學青年論壇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年11月,第251—252頁。
[11]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7頁。
[12]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 年,第1522頁。
[13]李學勤:《續釋“尋”字》,《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又見氏著《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第176-179頁。
[14]吳良寳:《戰國楚簡地名輯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年 3 月,第263頁。
[1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簡(壹)》,文物出版社,2012年,釋文第3頁。
[16]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1頁。
[17]趙平安:《商周時期金屬稱量貨幣的自名名稱及其嬗變》,《中國文字研究》第四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18]郭永秉:《續說戰國文字的“夌”和从“夌”之字》,《古文字學青年論壇論文集》,
顾颉刚中国历史故事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年11月,第238頁注釋20。
[19]蒙馬力學長見告,馬楠先生曾在清華大學歷史系秦漢簡牘讀書會上提出這幾枚簡可能是張楚政權時期的文書。
[20]何琳儀:《新蔡竹簡選釋》,《安徽大學學報》2004 年第3期。
[21]羅運環:《葛陵楚簡鄩郢考》,《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郭店、其他簡卷),武漢大學,2006年6月。又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中華書局,2008 年9月,第498—500頁。
[22]黃錫全:《“鄩郢”新探》,簡帛網,2007 年 3 月 31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41)。又氏著《楚都“鄩郢”新探》,《江漢考古》2009 年第 2 期,第88—92頁。又見氏著《古文字與古貨幣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 年5月,第340—346頁。
[23]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版,第188頁。
[24]網友“子居”:《清華簡<楚居>解析》,簡帛研究網,2011年3月30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11/ziju001.htm)
[25]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版,第188頁。
[26]趙平安:《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盘“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
君”解》,曾國考古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2014年12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239.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尋(从攵)”字申說;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