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見里耶秦簡牘資料選校(三)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新見里耶秦簡牘資料選校(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新見里耶秦簡牘資料選校(三)
我們曾據《湖南出土簡牘選編①》一書,[1]對里耶秦簡第7、9、10、11四層中新刊的簡牘資料分别進行了選校。[2]最近,我們發現除《湖南出土簡牘選編①》之外,《湖南簡牘名迹》、《湖南出土簡牘選編》兩書也有相關資料集中披露。[3]三書刊布簡牘的數量不盡相同,[4]圖版質量也有出入。其中,《湖南出土簡牘選編》和《湖南出土簡牘選編①》出版時間接近,而《湖南出土簡牘選編①》略晚,收錄簡的數量也略多,但該書開本較小,圖版印刷質量不及《湖南出土簡牘選編》。三書中,《湖南簡牘名迹》出版最早,收錄的簡牘數量也最少,但該書附有放大版的簡牘照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儘管三書存在一定差異,但這些簡牘圖版和釋文的公布,爲我們進一步解讀和利用這些新刊簡牘提供了便利。今不揣淺陋,在原釋文的基礎上,[5]對第12、14、15、16等層部分新刊簡文進行標點、注釋、綴合。釋文注釋大體以《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體例爲准。[6]不當之處,敬請各位方家批評、指正。
第十二層 〼金,倉徒悉采錫[1],徒盡,毋遣也。〼12-3
〖校釋〗 [1]采錫,又見於12-447簡,應是徒隸從事的一種勞作,具體指開采錫礦。里耶秦簡中除采錫外,還有采鐵(8-454)、采金(8-454)、采赤金(14-469、16-223)等,又8-2226+8-2227云“買請銅錫”。岳麓秦簡《猩、敞知盜分贓案》中也多次提及“買銅鍚”、“分鍚”、“得鍚”等,其整理者疑“鍚”可讀爲“璗”,指銅之美者。銅鍚,在簡文中應指盜墓所出青銅器。[7]方勇則認爲岳麓秦簡中這幾處“鍚”可釋作“錫”,簡文中的“銅”、“錫”應是兩種金屬器具。[8]
〼李廣□客[1],晳色[2],長可七尺[3],年丗歲,衣□[4]〼12-140
〖校釋〗 [1]李廣,人名。
[2]晳色,形容膚色白晳。參看8-534注釋1。
[3]可,大約。參看8-439+8-519+8-537注釋7。
[4]“衣”下一字,原釋文作襌,似是襦。襦,短衣。參看8-1356注釋1。
〼敢言之:遣佐□將徒□采錫蒼[1]〼12-447
〖校釋〗 [1]佐,原釋文未釋。其下未釋之字左半從衣,疑是佐之名。8-1492云“遣佐”,8-207云“佐居將徒捕爰”,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捕律》141號簡云:“吏將徒,追求盜賊,必伍之,盜賊以短兵殺傷其將及伍人,而弗能捕得,皆戍邊二歲”,均可參看。
“徒”下一字,原釋文作“遺”,存疑。
後年[1],洞庭食少,縣或取□〼12-682
〖校釋〗 [1]後年,又見於8-120,即明年。
〼洞庭卒長官在遷陵□[1]〼12-691
〖校釋〗 [1]卒長,軍官名,見8-130+8-190+8-193注釋3。官,原釋文未釋。“陵”下似有一字,原釋文脱錄。
原釋文以爲該簡首尾完整,似均殘。
廿七年六月乙亥朔壬午[1],貳春鄉窯敢言之[2]:貳春Ⅰ津當用船一㮴(艘)[3]。·今以上遣佐頽受[4],謁令官叚(假)[5]。Ⅱ謁報。敢言之。Ⅲ12-849
六月丁亥[6],遷陵丞歐告司空主[7]:以律令從事。報之。/釦手[8]。Ⅰ
丁亥日中[9],佐頽行。Ⅱ
六月丁亥水下三刻,佐頽以來。/釦半[10]。 頽手。Ⅲ12-849背
〖校釋〗 [1]廿七年,秦始皇紀年,當公元前220年。壬午,六月八日。
[2]窯,人名。
[3]津,渡口。8-651有“啓陵津”,此處又見“貳春津”,疑此二津分屬貳春鄉、啓陵鄉。又據8-769所記,“津”内有吏徒。王子今、楊建曾對秦漢時期的“津”進行過研究,[9]可參看。
[4]上,或爲旦。頽,人名。
[5]叚(假),原釋文未釋,借。6-4云:“假船二㮴(艘)”、8-135云:“假遷陵公船一”、8-677云:“叚(假)啓陽傳車”,可參看。
[6]丁亥,六月十三日。
[7]歐,人名。
[8]釦,人名。
[9]日中,記時用語,指正午一段時間。參看8-51注釋1。
[10]半,原釋文作“手”,今改。[10]
遷陵主讂發[1],洞庭。12-851
〖校釋〗 [1]讂,似指某一類事務或機構,類似辭例如8-303“遷陵主薄(簿)發”、8-922“遷陵主倉發”。又8-944+8-1646有“讂求”、9-981有“讂問”,此二處的“讂”爲法律用語,指搜尋、推究。
敢告尉謂鄉官嗇夫[1],令書曰:公大夫張[2]12-1178
〖校釋〗 [1]鄉官,又見於8-198+8-213+8-2013、8-2225等簡,可指鄉中官署或官吏,參看8-198+8-213+8-2013注釋1。本簡鄉官嗇夫即鄉嗇夫。
[2]公大夫,秦軍功爵第七級爵。張,疑是人名。
受貳春鄉粟米十石以稟卒追□[1]12-1409
〖校釋〗 [1]米,原釋文未釋,“粟”下疑有合文符號,原釋文脱錄。
追,原釋文未釋。其下一字,或是者。
書二封,酉陽丞印,□遷陵□□[1]〼12-1470
〖校釋〗 [1]“遷陵”上一字,原釋文作郵。據8-375、8-475+8-610、8-1155、8-1467、8-1823、8-1886等簡的辭例,疑是詣。
及令它縣當輸粟遷陵□□□[1]12-1516
〖校釋〗 [1]令,簡帛論壇談友“abc”釋。[11]“陵”下第二字,疑是日。
丗二年□子酉日中[1],都鄉郵人士五(伍)高里辰行□[2]〼12-1527
〖校釋〗 [1]丗二年,秦始皇紀年,當公元前215年。“年”下一字,原釋文作庚,此處當是月名,或是九月。子,疑是丁之訛。
[2]士伍,身份名,參看5-1注釋17。高里,里名,屬遷陵縣都鄉。[12]辰,人名。
廿九年後九月辛酉朔丙寅[1],倉趙敢言之[2]:洞庭發弩□[3]〼Ⅰ
今延盜[4],論貲一盾[5],以九月庚申居貲[6],謁告發弩□□□□□〼Ⅱ
後九月□□,遷陵□□敢[7]……〼Ⅲ12-1780
〖校釋〗 [1]廿九年,秦始皇紀年,當公元前218年。丙寅,後九月六日。
[2]趙(原釋文未釋),人名。8-1690云:“廿九年三月丁酉,倉趙、史感、稟〼”,可參看。
[3]洞庭發弩,又見於8-159,爲洞庭郡官署。
[4]延,人名。
[5]貲,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金布律》76號簡:“有責(債)於公及貲、贖者居它縣,輒移居縣責之。”整理小組注釋:“貲,有罪而被罰令繳納財物;贖,繳納財物去贖死刑或肉刑等罪,兩者含義不同。貲、贖、債在簡文中常連稱。”栗勁歸納説:秦律中的貲刑,主要有三類:一是貲物,主要是貲盾和貲甲;二是貲金,主要是貲布和貲錢;三是貲勞役,主要是貲戍和貲徭。[13]高敏:當官府判處犯人以“貲一甲”、“貲二甲”、“貲一盾”等罰款時,使用銅錢作爲繳納罰款的手段。[14]于振波據岳麓書院藏秦簡的記載指出:秦律貲罰中甲的價格爲金2兩1錘或1344錢,盾的價格爲金2錘或384錢。[15]
[6]庚申,九月二十九日。8-645云:“廿九年九月壬辰朔”,可參。
居貲,張金光指出:從《秦律》看,有三種人可以官作居代。貲,有罪被罰款或被罰物者。秦簡中有大量的“貲布”、“貲甲”、“貲盾”者皆屬此類。這些皆可以官作居役來代償貲款或物。[16]另可參看6-21+6-31注釋1。
[7]“遷陵”下一字,疑是丞。
丗三年正月壬申朔戊戌[1],洞庭叚(假)守□謂縣嗇夫[2]:廿八年以來,縣所以令䊮(糴)粟固Ⅰ各有數[3],而上見或别署或弗居[4]。以書到時,亟各上所䊮(糴)粟數後上見存[5],Ⅱ署見左方曰:若干石、斗不居日[6]。□署主倉發,它如律令,縣一書[7]。·以臨Ⅲ沅印行事[8]。Ⅳ
二月壬寅朔甲子[9],洞庭叚(假)守□追縣[10],亟上勿留。/巸手[11]。·以上衍印行事[12]。Ⅴ12-1784
三月丙戌日中[13],郵人□以來[14]。/□發。 歇手[15]。12-1784背
〖校釋〗 [1]丗三年,秦始皇紀年,當公元前214年。戊戌,正月二十七日。
[2]“守”下一字,此處用作人名。本簡正面第五行又云“洞庭叚(假)守□追縣”,兩者疑是同一人。
[3]䊮,本簡凡兩見,疑用作“糴”,《説文》“糴,市穀也”。糴粟,即買粟。
[4]署,原釋文作書。居,原釋文未釋。居,即下文“居日”,弗居日,指未記日期。
[5]存,原釋文作左。此句似説在報告了所糴粟數之後,再次上報現存粟數。
[6]居、日,原釋文未釋。
[7]縣一書,應指向洞庭郡下屬各縣,每縣抄錄一份。
[8]臨沅,縣名,參看8-50+8-422注釋1。
[9]甲子,二月二十三日。
[10]“守”下一字,原釋文作

新見里耶秦簡牘資料選校(三)
,此處用作人名。追,追申。
[11]巸,人名。
[12]上衍,縣名。參看8-66+8-208注釋2。
[13]丙戌,三月十六日。8-1135、8-1477均云:“丗三年三月辛未朔”,可參。
[14]纏,原釋文未釋,人名。該字又見於8-62簡,僅保留其右半。
[15]歇,人名。
丗二年四月丙午朔辛未[1],遷陵守丞色敢告尉主[2],尉橐[3]〼Ⅰ
福皆有論[4],以書到時,定名吏(事)里[5]、它坐[6]、訾[7],遣詣廷[8]。#以〼Ⅱ
□發。 〼Ⅲ8-2260+12-1786
〖校釋〗 [1]辛未,四月二十六日。
[2]色,人名。
[3]橐,人名。
[4]福,人名。8-717云:“尉史福上廷”,或有關,可參看。
[5]名事里,姓名、身份、籍貫。參看8-136+8-144注釋3。
[6]它坐,其他罪行。參看8-136+8-144注釋3。
[7]訾,原釋文作“貲”,錢財。參看8-198+8-213+8-2013注釋3、8-1090注釋2。
[8]遣,原釋文未釋。8-198+8-213+8-2013云:“弗下下,定當坐者名吏里、它坐、訾能入貲不能、遣詣廷。”可參看。
二片紋路、字體皆近,茬口大體相符,可復原“敢”字,文意順暢,可綴合。
書一封,酉陽丞印,詣遷陵,以郵行。Ⅰ
□□年十月丙戌,水十一刻刻下八,起酉陽□[1]。Ⅱ
□月己丑[2],水十一刻刻下一,過啓陵鄉。Ⅲ12-1798
〖校釋〗 [1]□,參12-1799的記載,疑是廷字。
[2]□,疑是十字。己丑,丙戌後第四天。
書一封,酉陽丞印,詣遷陵,以郵行。Ⅰ
廿八年二月癸酉[1],水十一刻刻下五,起酉陽廷。Ⅱ
二月丙子[2],水下九刻,過啓陵鄉。Ⅲ12-1799
〖校釋〗 [1]廿八年,秦始皇紀年,當公元前219年。
[2]丙子,癸酉後第四天。
錢三百六十。 丗二年九月甲戌朔丁酉[1],少内殷、佐處出稟家爲占入錢居縣受償署所均佐臨邛公卒奇里召吾丗二年冬、夏衣[2]。12-2301
〖校釋〗 [1]丁酉,九月二十日。
[2]殷、處、召吾,人名。
家爲占入錢居縣受償署所,此句似在描述臨邛縣人召吾在遷陵縣出任均佐的原因。
均佐,又見於8-1277號簡,似爲身份描述。此外,8-197有“佐均史佐日有泰(大)抵已備歸”,亦可參看。公卒,身份用語,參看8-133注釋1。
臨邛,縣名。《漢書·地理志》屬蜀郡。《二年律令·秩律》亦有記載。治所在今四川省邛崍縣。奇里,里名,屬臨邛縣。
此簡所記内容或與秦“稟衣”制度有關,睡虎地秦簡保留了相關信息,如《秦律十八種·司空律》141-142號簡:“隸臣妾、城旦舂之司寇、居貲贖責(債)、毄(繫)城旦舂者,勿責衣食;其與城旦舂作者,衣食之如城旦舂。隸臣有妻妻更及有外妻者,責衣。人奴妾毄(繫)城旦舂,貣(貸)衣食公,日未備而死者,出其衣食。”[17]《秦律十八種·金布律》90號簡:“受(授)衣者,夏衣以四月盡六月稟之,冬衣以九月盡十一月稟之,過時者勿稟。後計冬衣來年。”《秦律十八種·金布律》94至95號簡:“稟衣者,隸臣、府隸之毋(無)妻者及城旦,冬人百一十錢,夏五十五錢;其小者冬七十七錢,夏𠦜四錢。舂冬人五十五錢,夏𠦜四錢;其小者冬𠦜四錢,夏丗三錢。隸臣妾之老及小不能自衣者,如舂衣。”于洪濤曾對稟衣的範圍和形式加以討論,[18]以本簡所見這一制度實際實施的情況更爲複雜,均佐的身份應高於睡虎地秦簡所見的
中国历史小故事艺术字
各類刑徒,相應的其稟衣的標準也有不同,其形式也可以是直接出錢。
第十四層 〼鹽四分升一以祠先𨑋(農)[1]。14-4
〖校釋〗 [1]祠,祭祀。參看8-907+8-923+8-1422注釋2。
𨑋,原釋文徑作農。先𨑋,即先農,相傳最先教民耕種的農神。或謂神農,或謂后稷。《論衡·謝短》:“社稷,先農,靈星,何祠?”《續漢書·禮儀志上》“力田種各耰訖”劉昭注引《漢舊儀》:“春始東耕於藉田,官祠先農。先農即神農炎帝也。”周家台秦簡第347至353號簡云:“·先農:以臘日,令女子之市賈牛胙、市酒。過街,即行𢱭(拜),言曰:‘人皆祠泰父,我獨祠先農’。到囷下,爲一席,東鄉(向),三腏,以酒沃,祝曰:‘某以壺露、牛胙爲先農除舍。先農笱(苟)令某禾多一邑,先農恒先泰父食’。到明出種,即□【邑最富】者,與皆(偕)出種。即已,禹步三出種所,曰:‘臣非異也,農夫事也’。即名富者名,曰:‘某不能腸(傷)
中国历史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其富,農夫使其徒來代之’。即取腏以歸,到囷下,先侍豚,即言囷下曰:‘某爲農夫畜,農夫笱(苟)如□□,歲歸其禱’。即斬豚耳,與腏以并涂囷廥下。恒以臘日塞禱如故。”[19]可參看。
丗二年三月丁丑朔丙申[1],倉是、佐狗雜出祠先𨑋(農)餘徹羊頭一、足四賣于城旦赫所[2],取錢四〼14-300
〖校釋〗 [1]丙申,三月二十日。
[2]是、狗、赫,人名。雜,共。參看8-210注釋1。
辳,原釋文徑作農。徹,撤除。參看8-907+8-923+8-1422注釋2。
馬以傳食入券及留不行日[1],移𡩡(索)[2],𡩡(索)集報參川都水薄(簿)留日[3]14-638
〖校釋〗 [1]入券,8-776記有“出入券”,可參看。
[2]𡩡(索),簡帛論壇談友“abc”釋。[20],縣名,參看8-4注釋1。
[3]參川,即叄川,秦郡名。《史記·秦本紀》:“莊襄王元年,……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鞏。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秦封泥有“三川尉印”、“三川邸丞”。亦見於岳麓秦簡865、0706。[21]
都水,官署名,參看9-712注釋3。
當騰騰[1],書到爲報,敢告主〼Ⅰ
敢告州陵[2]……〼Ⅱ14-948
〖校釋〗 [1]當騰騰,文書用語,參看5-1注釋9。
[2]州陵,縣名。《漢書·地理志》屬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洪湖市東北。岳麓書院秦簡《癸、瑣相移謀購案》、《尸等捕盜疑購案》均出現“州陵守綰”或“州陵守綰、丞越”的記載。[22]
第十五層 廿六年端月己丑[1],上軴鄉爰書[2]〼Ⅰ
人黑色,長面,大目,六尺九寸□〼Ⅱ
端月甲戌,上□鄉奚敢言之[3]〼Ⅲ
二月癸丑,新武陵丞赾敢告□[4]〼
Ⅳ15-259
〖校釋〗 [1]廿六年,秦始皇紀年,當公元前221年。
[2]上軴,縣名,又見於8-1219號簡。鄉,人名。
爰書,一種司法文書。參看8-220注釋1。
[3]□,原釋文作軴,疑是津。上津鄉,鄉名。奚,人名。
[4]新武陵,縣名,治所不詳,應屬洞庭郡,爲郡治所在,參看8-649注釋3。赾,人名。
第十六層 〼洞庭泰守府〼Ⅰ
〼時,守府快以來[1]〼Ⅱ16-1
〖校釋〗 [1]快,人名。
本簡簡首應殘,原釋文以爲完整。
丗年三月己未[1],平邑鄉涇下、佐昌與平邑故鄉守士五(伍)泉中克、佐涅童思□[2]〼Ⅰ
不備十三[3],真錢百九十五[4],負童分錢𠦜八[5]。〼Ⅱ16-2
〖校釋〗 [1]丗年,秦始皇紀年,當公元前217年。
[2]平邑,鄉名。涇下、昌、涅童,人名。涇下是平邑鄉嗇夫,昌、涅童爲平邑鄉佐。
泉中,疑是里名,屬平邑鄉。克,原釋文作尅,《湖南出土簡牘選編①》徑釋作克,可從。簡文中用作人名,是平邑鄉故鄉守。
[3]不備,不足數,參看8-63注釋5。
[4]真,疑是直字之訛。8-63云:“事荅不備,分負各十五石少半斗,直錢三百一十四”、8-785云:“〼不備,直錢四百九十。少内段、佐卻分負各二百𠦜五。”可參看。
[5]負,賠償,參看8-63注釋6。分錢,疑即分攤賠償所需負擔的金額,可參看8-63、8-785等簡。
尉曹書二封,丞印。AⅠ
一封詣零陽[1],AⅡ
一封詣昆陽邑[2]。AⅢ
九月己亥水下八,走印以[3]〼B16-3
〖校釋〗 [1]零陽,縣名,參看5-1注釋8。
[2]昆陽邑,縣邑名。《漢書·地理志》屬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葉縣。
[3]印,人名。
原釋文未分欄。
丗年、丗一年工用Ⅰ計已事[1],廿九Ⅱ年、丗年Ⅲ計籍志副Ⅳ具此中[2]。Ⅴ16-752
〖校釋〗 [1]工用計,又見於8-493,里耶秦簡中多見“市工用”、“買工用”的記載,工用似指“工”之用具用料。參看8-145注釋1。
“已事”,又見8-214、8-253、8-306+8-282、8-1777+8-1868等。《漢書·賈誼傳》:“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顔師古注:“已事,已往之事。”這裏應指已處理之事。
[2]副,副本。參看8-454注釋1。
郪覆衣用丞相叚(假)Ⅰ史產治所[1]。Ⅱ16-886
〖校釋〗 [1]郪,縣名,參看8-75+8-
中国历史故事视频真人的
166+8-485注釋7。
丞相假史,職官名。《史記·曹相國世家》:“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爲丞相史。”可參看。產,人名。
8-1841云:“覆衣用遷陵獄史臣治𡩡(索)故尉舍。”可與本簡參看
私詣獄史大夫存者Ⅰ自發[1]。Ⅱ16-1010
〖校釋〗 [1]私詣,猶“私進”,參看8-1232注釋1。
獄,原釋文未釋。獄史,治獄之官,參看6-28注釋2。
存者,原釋文作孝昔。
〼書酉陽今〼Ⅰ
〼告酉陽,以次〼Ⅱ16-2202
〼史可論言夬[1]〼Ⅰ
〼□隸臣起行[2]〼Ⅱ
〼痤手[3]。Ⅲ16-2202背
〖校釋〗 [1]夬,原釋文未釋。[23]8-61+8-293+8-2012云:“亟論言夬”,8-859有“論言夬”等,可參看。
[2]起,人名。
[3]痤,人名。
廿八年七月戊戌朔朔日,遷〼Ⅰ
佐、史日備歸者[1],恒會八[2]〼Ⅱ
【當】令者[3]。敢言之。 〼Ⅲ16-2032
〖校釋〗 [1]日備,即期滿,參看8-71注釋3。又8-1013云:“令史最日備歸”、8-197云:“佐均、史佐日有泰(大)抵已備歸”。可參看。
[2]恒會,疑是指按照固定的時間歲計。參看8-62注釋2。
[3]當,原簡殘,但留有少量筆畫,原釋文脱錄。據8-62等簡辭例擬補。
附表:[24]
簡號 《湖南簡牘名迹》 《湖南出土簡牘選編①》 《湖南出土簡牘選編》 新刊 7-4 √* √ √ ※ 7-4背 √* √ √ ※ 7-14 √ √ ※ 7-67 √ √ ※ 7-286 √ √ ※ 7-304 √ √ ※ 7-304背 √ √ ※ 9-1 √* 9-1背 √* 9-2 √* 9-2背 √* 9-3 √* √ √ 9-3背 √* √ √ 9-4 √* 9-4背 √* 9-5 √* 9-5背 √* 9-6 √* 9-6背 √* 9-7 √* √ √ 9-7背 √* √ √ 9-8 √* 9-8背 √* 9-9 √* 9-9背 √* 9-10 √* √ √ 9-10背 √* √ √ 9-11 √* √ √ 9-11背 √* √ √ 9-12 √* √ √ 9-12背 √* √ √ 9-14 √* √ √ ※ 9-14背 √* √ √ ※ 9-19 √ √ ※ 9-19背 √ √ ※ 9-20 √ √ ※ 9-20背 √ √ ※ 9-24 √* √ √ 9-26 √* √ √ ※ 9-29 √* √ √ ※ 9-38 √ √ ※ 9-39 √ √ ※ 9-43 √ √ ※ 9-46 √* √ √ ※ 9-158 √ √ ※ 9-285 √ √ ※ 9-337 √ √ ※ 9-631 √ √ ※ 9-712 √ √ ※ 9-712背 √ √ ※ 9-728 √* √ √ ※ 9-739 √ √ ※ 9-757 √ √ ※ 9-762 √* √ √ ※ 9-1112 √* √ √ ※ 9-1112背 √* √ √ ※ 9-1130 √ √ ※ 9-1131 √ √ ※ 9-1138 √* √ √ ※ 9-1308 √ √ ※ 9-1356 √ √ ※ 9-1369 √ √ ※ 9-1392 √ √ ※ 9-1408 √ √ ※ 9-1594 √ √ ※ 9-1625 √* √ √ ※ 9-1869 √* √ √ ※ 9-1869背 √* √ √ ※ 9-2045 √ √ ※ 9-2064 √* √ √ ※ 9-2084 √ √ ※ 9-2147 √ √ ※ 9-2159 √ √ ※ 9-2273 √ √ ※ 9-2287 √ √ ※ 9-2294 √ √ ※ 9-2294背 √ √ ※ 9-2296 √* √ √ ※ 9-2301[25]
√* √ √ ※ 9-2307 √ √ ※ 9-2350 √ √ ※ 10-4 √ √ ※ 10-15 √ √ ※ 10-184 √ ※ 10-189 √ ※ 10-497 √ √ ※ 10-673 √ √ ※ 10-901 √ ※ 10-954 √ ※ 10-1021 √ ※ 10-1119 √ ※ 10-1119背 √ ※ 10-1157 √* √ √ ※ 10-1170 √* √ √ ※ 10-1347 √ √ ※ 10-1546 √ √ ※ 10-1595 √ √ ※ 10-1595背 √ √ ※ 11-34 √ √ ※ 12-3 √ √ ※ 12-10背 √ √ 12-140 √ √ ※ 12-447 √ √ ※ 12-566 √ √ ※ 12-682 √ √ ※ 12-691 √ √ ※ 12-730 √ √ ※ 12-849 √ √ ※ 12-849背 √ √ ※ 12-851 √* √ √ ※ 12-853 √* √ √ ※ 12-877 √ √ ※ 12-1178 √ √ ※ 12-1409 √ √ ※ 12-1470 √ √ ※ 12-1516 √ √ ※ 12-1527 √ √ ※ 12-1780 √ √ ※ 12-1784 √* √ √ ※ 12-1784背 √ √ ※ 12-1786 √* √ √ ※ 12-1798 √ √ ※ 12-1799 √ √ ※ 12-2130 √ √ ※ 12-2130背 √ √ ※ 12-2301 √ √ ※ 14-4 √ √ ※ 14-300 √ √ ※ 14-308 √ √ ※ 14-375 √ √ ※ 14-469 √ √ ※ 14-621 √ √ ※ 14-638 √ √ ※ 12-639 √ √ ※ 14-649 √ √ ※ 14-656 √ √ ※ 14-685 √ √ ※ 14-698 √ √ ※ 14-831 √ ※ 14-948 √ √ ※ 15-259 √ √ ※ 16-1 √ √ ※ 16-2 √* √ √ ※ 16-3 √* √ √ ※ 16-5 √* √ √ 16-5背 √* √ √ 16-6 √ √ 16-6背 √ √ 16-9 √* √ √ 16-9背 √* √ √ 16-52 √* √ √ 16-223 √ √ ※ 16-752 √ √ ※ 16-886 √ √ ※ 16-1010 √* √ √ ※ 16-1105 √ √ ※ 16-1163 √ ※ 16-2022 √ √ ※ 16-2022背 √ √ ※ 16-2032 √ √ ※ 16-2133 √ √ ※ 17-14 √* √ √ 17-14背 √ √ K1/25/50 √ √ K2/23 √ √ K13/48 √ √ (執筆人:魯家亮)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5年8月7日14:50。)
[1]宋少華、張春龍、鄭曙斌、黃朴華編著:《湖南出土簡牘選編①》,岳麓書社2013年版。
[2]里耶秦簡牘校釋小組:《新見里耶秦簡牘資料選校(一)》,簡帛網2014年9月1日;又載《簡帛》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77-185頁。里耶秦簡牘校釋小組:《新見里耶秦簡牘資料選校(二)》,簡帛網2014年9月3日;又載《簡帛》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87-210頁。
[3]湖南省文物局編著:《湖南簡牘名迹》,湖南美術出版社2012年版;鄭曙斌、張春龍、宋少華、黃朴華編著:《湖南出土簡牘選編》,岳麓書社2013年版。
[4]今按:《湖南簡牘名迹》收里耶簡牘73枚;《湖南出土簡牘選編》收396枚;《湖南出土簡牘選編①》收436枚。其中里耶簡牘新刊部分(即除5、6、8三層之外其它部分簡牘)的收錄情況,可詳見附表。
[5]今按:釋文主要以《湖南出土簡牘選編》爲底本,如有參考《湖南簡牘名迹》、《湖南出土簡牘選編①》的情況,則在校釋中予以注明。
[6]陳偉主編,何有祖、魯家亮、凡國棟撰著:《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下文所引此書注釋,只標明簡號及注釋號,不再一一注出。
[7]朱漢民、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版,第119-124、126頁。
[8]方勇:《讀岳麓秦簡(叁)札記一則》,簡帛網2014年2月21日。
[9]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增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92-95頁;楊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3-84頁。
[10]參陳劍:《讀秦漢簡札記三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上海
中国历史讲解妃子的故事
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70-376頁。
[11]“abc”:《讀里耶秦簡偶得》,簡帛網·簡帛論壇2015年8月7日。
[12]晏昌貴、郭濤:《里耶簡牘所見秦遷陵縣鄉里考》,“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4”會議論文,芝加哥,2014年10月24日-26日;後刊於《簡帛》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46-147頁。
[13]栗勁:《秦律通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8-289頁。
[14]高敏:《云夢秦簡初探(增訂本)》,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7頁。
[15]于振波:《秦律中的甲盾比價與相關問題》,《史學集刊》2010年第5期。
[16]張金光:《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53頁。
[17]釋文句讀有改動,見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壹)上》,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26頁。
[18]于洪濤:《睡虎地秦簡中的“禀衣”範圍再考析》,《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睡虎地秦簡中“禀衣”制度試析》,簡帛網2011年10月25日。
[19]部分釋文及句讀有改動,見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叁)》,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頁。
[20]“abc”:《讀里耶秦簡偶得》,簡帛網·簡帛論壇2015年8月7日。
[21]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22]參看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陳偉:《“江胡”與“州陵”——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兩個地名初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1期;朱漢民、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23]關於該字的討論,可參看廣瀨薰雄:《秦簡文字夬史辨——兼論里耶秦簡中所見的“言夬”》,中國文字學會第七界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長春,2013年9月21-22日;陳偉:《里耶秦簡中的“夬”》,簡帛網2013年9月26日。
[24]今按:該表統計的里耶簡牘不包含第5、6、8三層。表中的符號,√表示收錄,*表示有放大圖版,※表示新刊。
[25]今按:此簡在《湖南簡牘名迹》一書中的簡號爲9-2231,而在《湖南出土簡牘選編①》、《湖南出土簡牘選編》二書中的簡號則爲9-2301。今暫以9-2301爲準。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104.html
以上是关于新見里耶秦簡牘資料選校(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新見里耶秦簡牘資料選校(三);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