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31 14:0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彰化師大國文系)

《鄭文公問大伯》簡4「故(古)之人又(有)言曰:『為臣而不諫,卑(譬)若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饋)而不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二)。』」關於「饋而不二」這句話的理解,程燕、曹方向兩位先生已有很好的解釋,[1]這裡做一點簡單的補充。
首先,「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字作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整理者誤釋為「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以為從「戌」得聲,自然不可從。[2]但是「貳」字

中国历史经典故事叙述

確實與「戌」關係密切,早期的「貳」寫作
1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2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3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4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5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6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7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8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9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10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11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12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1、曶鼎,《集成》02838;2、3、五年琱生簋,同上,04292;4、郭店竹簡《五行》第48簡;5、6、秦駰玉版乙背;7、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第14簡;8、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第10行;9、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169行;10、武威簡甲本《服傳》第19簡;11、12、《漢印文字征》卷六·十八。[3]
學者指出這一類字形都从「戌」、从「二」,晚期字形的「二」常从「戌」旁借用一筆或者

中国历史里的悬案故事

兩筆都借。[4]所以本簡字形與《五行》第48簡都是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省簡「貝」旁而來,而非由「弍」字增加左

中国历史故事电子书下载

撇筆而來。
簡文「為臣而不諫,卑(譬)若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饋)而不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
(二)。」筆者認為可與《左傳‧昭公二十年》一段記載參看
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無言,時靡有爭。』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所謂「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表示為臣當諫。若大臣唯唯諾諾,惟君王是從,猶如「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只有一種味道,一種聲音,則令人食不下嚥,聽不悅耳,只有「五味」、「五聲」兼備才能成就一道好菜與美好音樂。「饋而不二」是說所進獻的食物只有一種,味道單一。說得更白是:臣下當進諫不同的意見,君王才能聽到不同的聲音;猶如進獻的食物要多種,君王才能吃到不同的味道。
附記:本文寫作曾與鄔可晶先生討論,謹致謝忱!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6年4月26日11:42。)
[1]程燕:〈清華六考釋三則〉,簡帛網,2016年4月19日、曹方向:〈清華六“饋而不二”試解〉,簡帛網,2016年4月22日。
[2]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陸),中西書局2016年4月,119-120頁。
[3]字形引自董珊:〈弌日解〉,簡帛網,2006.02.20,http://www.bsm.org.cn/show_ar

中国历史上教书育人的故事

ticle.php?id=207。
[4]董珊:〈弌日解〉、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研究》,頁24、《字源》中冊,頁572。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867.html

以上是关于《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清華六·鄭文公問大伯》「饋而不二」補說;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940.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