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華六》文字補釋
(彰化師大國文系)
(一)
《子儀》14「臺上有兔,△1枝當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竢客而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之。」其中「△1」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整理者隸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括讀為「櫾」,無說。[1]此字的偏旁又見於《子產》20「善君必△2昔前善王之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法)聿(律)」,△2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整理者隸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括讀為「察」,無說。
謹案:此二字偏旁同為「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3),則△1當分析為從木△3
新中国历史故事演讲稿
聲;△2當分析為從犬△3聲。「△3」從又從肉,可能就是《說文》的「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詳下)。[2]「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字形已見於甲骨文,楚簡亦有相同的字形: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天星觀》)[3]
這種形體王子楊先生釋為「將」,未必正確。[4]另外,《新蔡》甲三137「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擧)禱備(佩)玉各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璜」,所謂「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陳偉先生認爲“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字下部從“共”為聲,讀為“拱”,“拱璜”猶古書中的“拱璧”。[5]李天虹教授認爲“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字下部從“友”為聲,“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讀為“友”,一友即一雙,“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璜”與望山簡“雙璜”相當,“即一對璜、二璜之意”。[6]宋華強先生則認為古文字偏旁單複每每無別,“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疑是“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字異體,並將簡文讀為「工」。[7]筆者傾向宋先生認為“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 是“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字異體的意見。
古文字「廾」、「又」做為表意偏旁常可互作,比如「淺」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上博六‧用曰》20),又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子產》01)。「秉」字作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孔子詩論》05),又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靈王遂申》03)。[8]那麼「△3」可能就是「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省簡一個「又」的結果。也可能是是因為作爲「△1」、「△2」的偏旁,書寫位置不夠,故省為「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說文·廾部》:「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持弩拊。從廾、肉。讀若逵。」「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是群母幽部,我們認為「△1」當讀為「樛」(見紐幽部)。《說文》:「樛,下句曰樛。」簡文「樛枝」,是向下彎曲的樹枝。謝朓〈敬亭山〉詩:「交藤荒且蔓,樛枝聳復低。」宋‧王安石〈晨興望南山〉詩:「草
中国历史故事包青天
樹露顛頂,樛枝空復繁。」
「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字形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鄔可晶先生根據《說文》:「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讀若書卷之卷」,認為此字可讀為「棬」,甚至不排除此字就是「棬」的異體的可能。「棬」是用屈木作成的飲器,正與「樛枝」相合。至於「△2」,鄔先生讀為「究」(見紐幽部),「頯」從「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聲。《周易》夬卦九三爻辭「壯于頄」之「頄」,《釋文》引「鄭作『頯』」,馬王堆帛書本亦作「頯」,參看《古字通假會典》729頁。此是「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通「九」聲之證,簡文讀為「善君必究昔前善王之法律」。上述二說皆可從。最後,新蔡簡作為量詞的「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不排除是由「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增繁而來,可能就讀為「仇」,表示一對、一雙的意思。但是文獻中「仇」並無作為量詞的用法,此說尚待檢驗。
上述《子產》簡20的「法」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左旁從立比較奇特。此處有兩種考慮,一是「去」的訛寫。楚簡的「灋」有時會寫成「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如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陳公治兵》11)
其「夫」旁也是「去」的訛變省。另一種考慮是與施謝捷先生所揭示的一方三晉璽私名璽並看: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丘)[9]
施謝捷先生指出「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當分析為從立,去(盍)聲,璽文讀為「灋丘」。另外,「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也可能是「替廢」的「廢」的專字。[10]本篇注釋者李學勤先生指出《子產》有典型三晉系的文字寫法,[11]趙平安先生亦有相類的意見。[12]那麼可以考慮《子產》的「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灋)」如同上舉三晉璽印都有立旁,二者不能排除是異體關係,可能也是「替廢」的「廢」的專字,當分析為從「立」,「灋」省聲。
(二)
《子產》22「蔑明」的「蔑」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字表931號隸定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謹案:這個隸定是有問題的。《上博三‧極先》簡1有字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以往學者也都隸定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13]但兩字結構有很大的差別。筆者曾以為「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是由甲骨文底下二字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6812正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6814
直接演變而來,即相當於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像雙手持工具開採礦石。但是這樣一來某些字形的演變會產生矛盾,仔細考慮之後,更傾向於認為左邊的撇筆當是裝飾筆畫。李家浩先生曾指出:「據古文字特點,橫畫左端或下曳作一豎像曲尺形」,[14]可以比對下列字形:
(a)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織,《子儀》10)、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織,《子儀》14)
(b)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是,《包山》89);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是,《魯邦》03)
所以此字本來應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如此則與底下字形的偏旁相同: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用曰》20)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陳公治兵》03)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郭店‧語叢一》68)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包山》183)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珍秦齋藏印‧戰國篇》140號)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包山》145)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上博五‧融師有成》簡6)
「蔑」,明紐月部;「竊」、「察」、「淺」、「蔡」等字則為精系字月、元部,聲紐似有距離。不過,《良臣》簡10「蔑明」的「蔑」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筆者曾指出其下增添「丯」聲(見母月部)。上博四《曹沫之陣》「曹沫」之「沫」作從蔑或從萬。古書又作「劌」(見母月部)可證。[15]「契」從「丯」聲;商的始祖「偰」又作「禼」,《說文》:「禼,蟲也。从厹,象形,讀與偰同。」「竊」從「禼」聲,可見「竊」與「蔑」聲音相近,《子產》的「蔑」寫作讀為「淺」等字的「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是合適的。
再看「淺」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子產》01),比對《郭店‧性自命出》簡22「淺澤」合文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淺」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上博六‧用曰》20,《子產》字形上面加了一橫筆。這種橫筆可能是《上博三‧極先》簡1「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的「厂」旁的省簡,「厂」的來源當是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的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 (三)
《子儀》簡12整理者釋文作「心則不【一一】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察)」,所謂「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察)」字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此字實為「列」,可比對慈利楚簡「列」字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16]另外,《陳公治兵》簡11「五人於伍,十人於行。行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不成,卒率卒命從灋。」的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單育辰先生釋為「列」[17]。由文意來看,釋為「列」確實是合理的。但字形卻近似「戚」。看來本來也該是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一類的寫法,只是左下方寫譌了,導致整個字形與「戚」相混。還有另一種考慮是左邊實從「巤」,請比對「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郭店‧語叢三》12)。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所從是一種簡省的寫法,戈旁橫筆兼代「巤」的「○」形。「巤」來紐葉部,與「列」來紐月部聲音也相近。韻部的關係如同如「世」之與「葉」、「廢」之與「灋/法」、「介」之與「甲」、「蓋」字本身之與其聲符「盍」等等,這是大家所熟知的。[18]《戰國縱橫家書》226「故出兵以割(劫)革(勒)趙、魏」,裘錫圭先生指出:「帛書『割』字似應讀爲『劫』。『割』爲見母月部字,『劫』爲見母葉部字。上古音祭、月部字(王力先生合祭部於月部)與葉部字的關係至爲密切。……『割』與葉部的『劫』,古音無疑是很相近的。所以我們認爲帛書的『割』應從《趙世家》讀爲『劫』,也可以說『割』是『劫』的音近誤字。」[19]秦公簋銘文中有「保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厥秦」(《集成》8.4315)一語,對於「保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一詞,楊樹達先生曾有過很好的解釋:「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與辥、乂、艾皆同聲,銘文保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猶《書》云保乂、《詩》云保艾、《克鼎》諸器云保辥也。《爾雅·釋詁》云:『艾,相也。』凡言『保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保乂』、『保艾』、『保辥』者,皆謂保相也。」[20]「業」是葉部字;「乂」、「艾」、「辥」皆月部字。
《子儀》簡文可能讀為「戾」或「厲」,[21]古書有「心戾」、「心厲」等相關的說法,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心戾虐」、《大戴禮記‧保傅》:「虎狼生而有貪戾之心」、《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心氣鄙戾者,其聲斯醜」、《莊子‧人間世》:「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心厲。」
(四)
《子產》05「閺」,整理者指出「閺」從旻,旻從文聲,卽「文」字。(140頁注19)。謹案:整理者所說大抵可從。不過此字應該是《說文》「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的異體。《說文·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部》云:「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低目視也。从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門聲。弘農湖縣有闅鄉。汝南西平有闅亭。」此字「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與「門」都是聲符,陳劍先生指出「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字《說文》云「讀若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大徐音「火劣切」,其上古音當為曉母合口物部字,跟明母文部一類讀音的「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音亦不遠。[22]如同楚簡常見的「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字所从的「民」和「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也都是聲旁。簡文「閺」的「門」與「旻」也都是聲符,也可能是「閔」與「旻」的糅合字。
(五)
《鄭太伯》乙08整理釋文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剌〉(厲)公」,所隸定的「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謹案:此隸定不確。作者可能是受到「速」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郭店‧尊德義》簡28)
的影響。不過「速」本從「束」,且這種字形是受到「兼」的類化,並非常態。獨體的「朱」或「束」從「木」,均未見增添一斜筆。此字應該還是「剌」。甲骨文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郭沫若釋為「稈」,可信。于省吾進一步指出即是金文「剌」的左旁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等形,說亦可信。[23]簡文的寫法只是將禾稈的指示符號寫為二橫筆,這種情形跟「束」字本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甲》2289),又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速)旁,《新蔡》新甲3.22、59)類似。也可以理解為「口」形或「O」形寫作二橫筆,如: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曹沫之陣》10,害)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曹沫之陣》09,害)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新蔡》零009,哉)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簡大王泊旱》13,哉)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集成》2588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亥鼎,莊)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壐彙》3087)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包山》11,豫)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顏淵》12,豫)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集成》9563.1,右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尹壺)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集成》9563.2,右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尹壺)[24]
總之,乙08的字形可以直接釋為「剌」。
(六)
底下針對字形表談幾個問題,網友提過者則不重複:
(a)編號223「衛」字收有一形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太伯》乙06)。如果嚴格按照《說文》,字頭應出「衞」。
(b)編號219「逐」字下除收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太伯》甲08),還收有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管仲》07)。後者文例是「遠邇上下」,此字本是「邇」,分析為從辵「豕」聲,[25]與「逐」無關。當另立「邇」字頭,至少應兩邊互收,以免讀者誤會。
(c)編號219「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字收有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管仲》簡22)。此字實從「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由金文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而來。《子儀》15「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亦見於戰國中山王方壺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隸定作「務」也不精準。
(d)編號544「侯」字下有隸定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收入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子儀》04)者。謹案:此字實從「交」,字形已見於《包山》189作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作人名用。《子儀》如何釋讀,待考。
(e)編號610「產」字收有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子產》03)、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子產》07)、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子產》12),這些字從「牛」不從「生」,可以比對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子產》16)、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子產》23)。前面三字顯然就是「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字。《說文》:「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畜牲也。」這是目前最早出現的「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
(f)編號701「昧」字收有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管仲》10)。謹案:文例是「和之以味」,簡文字形顯然就是「味」,只是「口」旁加飾筆為「甘」。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6年4月20日12:50。)
[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128頁,中西書局2016年。
[2]簡帛論壇「《子儀》初讀」21樓「
bulang」也注意到「△3」與「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的關係,但具體理解與本文不同。
[3]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有名的爱情故事
,頁236。
[4]王子楊:〈釋甲骨金文中的將〉,《出土文獻》第四輯,頁115-120。
[5]《新蔡楚簡零釋》,載饒宗頤主編《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96頁。
[6]《新蔡楚簡補釋四則》,簡帛研究網,2003年12月17日。
[7]《新蔡葛陵楚簡初探》,頁439注1。
[8]參拙著:〈上博九《靈王遂申》釋讀與研究〉,《出土文獻》第五輯。
[9]參見《三晉文字編》第三冊,頁1513。
[10]施謝捷:〈新見戰國私璽零釋〉《中國書法》2012年11期,頁100。這條材料蒙鄔可晶先生提供。
[11]《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136頁。
[12]趙平安:《清華簡(陸)》文字補釋(六則),清華網,2016.04.16,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835466553594/20160416052835466553594_.html。
[13]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恆先》簡釋〉,清華簡帛網,2004年04月16日, 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sbcczshxjs.htm。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頁443、邢文:〈釋「樸」〉《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頁169-172。
[14]李家浩:〈談包山楚簡263號所記的席〉《出土文獻研究》第九輯,頁4-5。
[15]見簡帛論壇〈清華簡三《良臣》劄記〉第6樓, 1月9日。後以〈清華三《周公之琴舞》、《良臣》、《祝辭》研讀札記〉為題,發表於《中國文字》39期。
[16]詳見拙文:〈試論「禼」字的源流以及相關的幾個問題〉,「第五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16年1月25~27日。
[17]單育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雜識〉,「出土文獻的語境國際學術研討會暨
第三屆出土文獻
青年學者
論壇」,2014年8月,新竹清華大學。
[18]陳劍:〈釋「疌」及相關諸字〉,「出土文獻研究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11年11月26日~27日,臺灣大學文學院。又載《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頁258-279。亦可參見陳劍:〈甲骨金文舊釋「
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
」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3-47。
[19]裘錫圭:〈關於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頁383。
[20]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
关于数学的中国历史小故事
,頁43-44。
[21]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頁630-631。
[22]陳劍:〈甲骨金文舊釋“尤”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頁74注1。
[23]參見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第一卷,頁255-256。
[24]參見拙著:《楚文字論集》,頁421。
[25]參見鄔可晶:〈釋上博楚簡中的所謂“逐”字〉《簡帛研究2012》。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864.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清華六》文字補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