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首發)頃讀清華簡(陸),感覺興味盎然,先短札如下,請各方讀者指正。
【釋文】
子人成子既死,太伯當邑。太伯有疾,文公往聞(問)之。
君若曰:「伯父!不穀幽(幼)弱,閔喪吾君,卑(譬)若雞雛,伯父是(寔)被#覆,不穀以能(耐)
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與,於)
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就,造)
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次,
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今天為不惠,
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或,又)爰然與不穀爭伯父所,天不
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豫)伯父,伯父而〔殘佚〕〔不〕穀。」[1]
【校讀】
〔一〕「不穀以能與造次」
「以」,「因也」,《
中国历史故事视频真人的
左傳》僖公十五年「以此不和」。[2]簡文的「以」,即「因以」之意。
「能」,可讀「忍」,也可讀「耐」,茲讀「耐」,《漢書˙晁錯傳》「夫胡貉之地,(中略)其性能寒」、「楊粵之地,(中略)其性能暑」,師古曰「能讀曰耐」;[3]《禮記˙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4]「耐」亦「能」也。
中国历史和有明人物的故事
「與」,「於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5]《史記˙越世家》「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㿅也」,[6]《呂氏春秋˙知化》引作「夫齊之於吳也,疥癬之病也」。[7]此字墨色清淡、字跡細小,乃校勘者補寫所為。
「造」,簡文作
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整理者讀「就」,其說甚是,此字右偏旁,由「亯」、「京」組成,而有所變化,即《鄂君啟節》的難字「就」。然「就」應假讀為「造」。郭店竹簡《尊德義》簡7「戚父之御馬,馬也之道也」、《窮達以時》簡10、11「致千里,遇造父也」,[8]臨沂銀雀山漢簡編號0184「唐勒與宋玉言御襄王前,唐勒先稱曰:人謂就父登車攬轡,馬協斂整齊,調均不摯,步趨」,又3588「御有三,而王梁、就﹝父﹞」,則云「就父」。同樣一人,而云「就父」、「造父」、「戚父」,可見「戚」、「就」、「造」,三字可通,然此是方言導致,非傳統小學之「音同」、「音近」相通之例也。《墨子‧非儒》云:「孔某與其門弟子閒坐,曰:『夫舜見瞽叟就然,此時天下圾乎
中国历史故事出题并写答案
!』」[9]《孟子‧萬章上》云:「舜見瞽叟,其容有蹙。」[10]《韓非子‧忠孝》云:「《記》曰:『舜見瞽叟,其容造焉。』孔子曰:『當是時也,危哉天下岌岌。』」[11]亦三種傳世文獻在舜與瞽叟的故事中的同樣話語,一作「就」,一作「蹙(即戚)」,一作「造」,所指皆同,但用字不同,誠各地方音不同所致。
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整理者讀「次」,也很正確,從「
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得聲。(皆見第120頁。)但云:「簡文『就次』指繼嗣君位。」(第120頁。)疑非是。
案,連兩字而讀,「造次」是也,詞見於《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12]馬融云「急遽」、鄭玄云「倉卒也」:[13]其實,這個「次」字的本字,即《說文》裡的「
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說文》:「
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倉卒也。」[14]段注引《夬》九四「其行次且」,「次」,鄭本作「
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
」。(其書第64頁。)「造」疑有「遭」義,「造次」,指「突然遭遇倉卒之變故」,以簡文論,即「文公」遭逢「厲公」身亡之事故,亦「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之意。否則,便是與「次」同義。
〔二〕「又爰然與不穀爭伯父所」
「又」,簡文本作「或」,「又也」,整理者無破讀。
「爰然」,「跋扈貌」,《老子》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15]「渙」,有「冰之消融」的意思,通「援」,《詩˙大雅˙皇矣》「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鄭箋:「畔援,猶拔扈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引《韓詩》云:「畔援,武強也。」[16]是以知,可單言「渙」、「援」、「爰」,亦可雙言「爰然」、「判然」、「畔畔」、「援援」、「畔渙」、「畔援」等,聯緜字詞是也。整理者訓為「引也」(第120頁),稍嫌不詞。
「所」,整理者引重耳「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以證簡文(第120頁),認為有「假設」的意思,若然,兩者主語(一重耳,一老天)不同,說不恰當。疑「所」字屬上讀,對於「不穀」而言,其若「爭請」到「伯父」至於「其所」,「伯父」尚可活;若老天「爭請」到「伯父」至於「其所」,則「伯父」乃死。
〔三〕「天不豫伯父」,「不豫」,整理者說「豫,讀為『舍』,訓『棄』」(第120頁),此說有誤,「不豫」乃《詩》、《書》成語,「不樂」之意。「不豫」者,《逸周書․五權解》:「維王不豫。」[17]亦見《漢書․律歷志》述劉歆《三統曆》等其他古籍,咸訓為「不樂」,心不樂者,因重病之故。另外,有多種不同的同義詞彙表示,「不懌」(《尚書․顧命》)、「弗豫」(《金縢》)、「不悅」、「不說」(《君奭序》)皆是。清華簡(壹)《寶訓》「不豫」、[18]《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誌)》「王不豫,有遲」,[19]「不豫」,病則「不悅」、「不樂」、「不懌」,懼怕病痛、死亡,而為之諱也。「豫」,今本《尚書》所作,《魯世家》亦是,清華簡(壹)簡文作從疒、余聲之字,另有從心、予聲(《經典釋文》)、從心、余聲(《說文》)之各種異文。「天不豫伯父」者,「老天使伯父疾病不樂也」。
【說明】
〔一〕「君若曰」,整理者云:「與《書》『王若曰』同例,《書》又有『微子若曰』、『周公若曰』,是不以王為限。」(第120頁。)案,《書》、金文始云「王若曰」,下文再命,則均用「王曰」,不重複。「王若曰」從字面理解,即「王如此說」、「王是這樣說」;其實,這是史官記錄轉述之詞,古籍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者。史官記錄,不可直述,故為轉述,轉述則必需表明為何人所說?故標明說話之人,乃云「王若曰」。古代政教合一,神道設教,天子、君王是最高的政治權威,也是祭祀的主祭者,用「若」字,當是代替天神來說話,告訴人民天的旨意,以統治人民,彼之「史」,猶此之「相(贊禮者)」。再者,亦可表明「史」、「相」之親聞於「王」之所言,加以記錄,未曾加以竄改。這篇簡文,為什麼會出現「君若曰」三字?意義重大,或牽涉文書性質,以其旁枝,此不多言。
〔二〕「伯父」,整理者引《禮記˙曲禮》:「天子同姓謂之伯父。」(第120頁。)則此處當云「諸侯同姓」。周代天子、諸侯之叔伯,亦謂之「友」;金文有「多友」,即「同姓叔伯之族」。簡文稱「父」,表同姓;稱「伯」,表排行。
【大義】
子人成子(鄭厲公弟,鄭文公叔父)已經死去,太伯當國秉政。太伯疾病,鄭文公前往探視恤問。〔史官記錄並轉述〕鄭文公說:「伯父,我幼弱之時,憂喪我君(亦我父)鄭厲公,我猶如雞子,受到伯父您羽翼的覆蓋保護,我因而熬耐得過造次倉促的困境。現在老天不施恩惠於伯父,〔也就算了,〕又跋扈地與我爭請伯父將往之所(若老天爭請到的話,意味著伯父將死),老天終究還是讓伯父不快樂(避諱言死),伯父〔殘佚〕〔不〕穀。」
(本次參加戰國竹簡研讀會者有:黃人二、趙思木、楊耀文、耿昕、石光澤、童超,本文由黃人二執筆。)
(本文收稿時
中国历史故事商汤灭夏
間爲2016年4月20日16:40。)[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第57、58頁,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第1版。
[2]戰國·左丘明、西晉·杜預《左傳(春秋經傳集解)》第30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3]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第捌冊總第3728、3729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4]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中冊總第91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5]漢·司馬遷撰、日本·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第陸冊總第3251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6]漢·司馬遷撰、日本·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第陸冊總第2153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7]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第628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第1版。
[8]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73、145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9]清·孫詒讓《墨子閒詁》上冊第305-30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第1版。
[10]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0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第1版。
[11]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第466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第1版。
[12]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注疏》第36頁,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第11版。
[13]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注疏》第36頁,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第11版。
[14]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6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15]《老子》第47頁,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3月第1版。
[16]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釋《毛詩注疏》下冊總第1476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17]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增訂本)第489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8]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第143頁,上海:中西書局,二零一零年十二月第一版。
[19]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第158頁,上海:中西書局,二零一零年十二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862.html
以上是关于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读书-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文公問太伯》書後(一);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7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