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笔者曾試綴合《肩水金关汉简(壹)》四則,并發佈於簡帛網。[1]對於其中第一則,簡73EJT4:139與簡73EJT4:211的綴合,姚磊先生從綴合後圖版與辭例上提出了不同意見。[2]我們認爲,姚磊先生的意見不確。
第一,簡73EJT4:211並不像姚磊先生所認爲的“茬口相對零碎”;復原的文字也並不像姚磊先生所說的“筆畫銜接不暢”。
(1)我們在仔細觀察簡73EJT4:211的圖像,并放大此簡圖像多倍後發現,其零碎之處在於背面(或內層),而非正面;正面之茬口依然規整。兩簡茬口處截圖如下:簡T4:211紅外簡T4:211彩圖簡T4:139紅外簡T4:139彩圖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此點從上面所列簡T4:211紅外圖像中能更好地看出。因此,茬口“相對規整”的簡73EJT4:139是可與之綴合的。
(2)兩簡綴合後復原的文字筆畫也是行筆流暢的,並不像姚磊先生認爲的“不能形成有效的筆劃銜接。”我們將簡73EJT4:139與簡73EJT4:211綴合後的圖版(茬口處截圖)、“行”字字形和“行”字最後一筆的圖像列於下。(含紅外與彩圖)茬口截圖“行”字字形“行”字末筆茬口截圖“行”字字形“行”字末筆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從以上圖版可以看出,兩簡綴合後的茬口可以密合,復原的文字筆畫銜接也是流暢的。因此,我們認爲從圖版上看,兩簡是可以綴合的。
第二,姚磊先生認爲“兩簡文意並不順暢,不能相接”,并從《居延漢簡》《居延新簡》中選錄了“候行”和“蓬隧”句式。但在查核相關資料後,我們認爲姚磊先生的意見不妥。理由如下:
首先,姚磊先生所列“蓬隧”例不具有代表性。其所舉“蓬隧”5例,兩例是“蓬隧長”,兩例是“督蓬隧”,4例皆是官吏名。其次,姚磊先生未對“候行塞”例進行分析。最後,姚磊先生對简73EJT4:139與簡73EJT4:211的性質也未进行分析。
1.此二簡當爲“行塞簡”
行塞, 又稱行邊、行邊兵或循行,是“視察邊塞亭隧”,[3]是“對邊塞屯戍工作的例行檢查”。[4] “行塞”之“行”爲“巡狩、巡視”之意, [5] “塞”指“一條長長的北邊塞墻。其稱某某塞者,則指長百里的一段障塞”。[6]“行塞”是邊塞官員的重要政務,是確保邊疆安全的重要行政手段。根據所見的“行塞”簡文,行塞的官員上至中央政府下至邊防職官,而以邊防官員爲主。“行塞”的邊防官員有太守、將軍(都尉)、司馬、候、令史、尉史、士吏和候長等,其中又以“候行塞”多見。各級官員在“行塞”時或之前一般會有“行塞書”。“行塞書”最初見於薛英群先生《居延漢簡通論》,[7]隨後也有不少學者沿用,[8]但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如侯旭東先生“行塞與書不當連讀”的意見,認爲當屬“候官書(下行)”。[9] 由於這一概念尚存爭議,因此本文僅以“行塞簡”稱之。另外,相關官員在“行塞”之後,一般情況下會形成向上級匯報檢查結果的文書——行塞舉。从此二简(73EJT4:139與簡73EJT4:211)釋文“□候行”“蓬隧□□”来看,我們認爲此二簡當與“行塞”相關,當屬“行塞簡”。
2.“候行塞”包括了“候行蓬(烽)隧(燧)”
A“行塞”包括“行蓬隧”
根據陳夢家先生對“塞”(一條長長的北邊塞墻)的理解,我們認爲“塞”應當是包括了“部、障、亭、蓬隧(烽燧)”的。從簡文既見“行塞亭隧”“行塞蓬隧”又見“行塞”“行部”“行亭”,而以“行塞”爲多見來看,“行塞”的含義應是包括“行亭隧”和“行蓬隧(烽燧)”“行部”“行亭”的。而簡文少見“行塞亭隧”“行塞蓬隧”“行亭”和“行部”,甚至未見“行蓬隧(烽燧)”,其主要原因恐怕是簡文多以“行塞”統稱之故。
而且許多學者也都認爲“行塞”是要巡行“蓬隧(烽燧)”的。如裘錫圭先生認爲“行塞就是視察
邊塞亭隧”“行塞舉應該是舉出
所視察的亭燧在守禦設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的一種文書”。[10]均和、劉軍先生指出“(行塞)……上至中央朝廷,下至
烽燧諸部都行塞,稱謂不盡相同”,“‘行塞舉’實際涵蓋了‘
亭隧舉’、‘吏去署舉’、‘卒兵舉’等內容”。[11]朱慈恩先生也認爲“亭燧是漢代候望系統中最基層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單位,所以居延漢簡中的記載
行塞的簡文很多都是和亭燧相關的”。[12]另外,也有相關簡文爲證。如:
(1)T37:1494 左後部建平二年
行塞亭隧名 (《金關漢簡(肆)》)[13]
(2)193A 始建國天鳳三年十二月壬辰敦德玉門行大尉事試守千人輔試守丞況謂=大前都尹西曹聊掾
行塞蓬 (《敦煌漢簡》)[14]
(3)45.28 □居延都尉
行塞蓬隧移過所 (《居延漢簡》)[15]
(1)例是“左後部(候)”在建平二年的“行塞亭隧”名籍,(2)例是關於“曹聊掾”的巡視“塞蓬(隧)”記錄,(3)例是居延都尉巡視“塞蓬隧”的記錄。另外,“塞亭隧”和“塞蓬(隧)”皆屬於並列結構的詞或詞組,而且是同義詞(塞、亭、蓬隧)的連用。因此,當“行塞亭隧”或“行塞蓬(隧)”行文時,“行亭隧”與“行蓬(隧)”的構詞在結構和語義分析上也是站得住腳的。而“行亭(隧)”之例在西北漢簡中是比較多見的(下文有專述)。因此,我們認爲“行蓬隧”的構詞行文也是合理的。
另外我們也注意到,各級官員在“行塞”之後上報的舉書——行塞舉,其內容也主要是與“蓬(烽)隧(燧)”相關的。這一點,許多學者也明確提出過。如均和、劉軍先生認爲“通常,舉書的內容與戍務檢查的事項一致,於邊塞而言,兵器、守御、烽火器具是否完備及戰鬥人員是否堅持崗位極爲重要,因而這兩個方面的情況在舉書中反映得最多”。朱慈恩先生也認爲“從漢簡中的舉書內容來看,行塞檢查的主要內容基本上都是和亭隧有關,包括了兵器折損情況、守禦器及烽火器具是否完備、隧卒對烽火品約的熟習和隧卒的在崗情況等等”。下面舉幾例各級官員“行塞”時跟“蓬隧(烽燧)”相關的簡文:
(1)T23:280 所……二年秋
行塞□□□□及上
積薪毋踶署吏被兵簿多繆誤
蓬表白
(《金關漢簡(貳)》)
(2)T31:61A 九石
中国历史故事视频有声
具弩一傷兩撫左應死四分卩
□
行塞 塢上
布蓬三抓五寸已作治卩
程苣九不具堠外已出卩
…… (《金關漢簡(叁)》)
(3)5.84
行塞 兵弩多邊戾上下蜚淵有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弽勝負一分□ (《居延新簡》)
(4)59.3 河平元年九月戊戌朔丙辰不侵守候長士吏猛敢言之將軍
行塞舉
駟朢隧長杜未央所帶
劍刃《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狗少一未央貧急
《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
弱毋以塞舉請 (《居延新簡》)[16]
(5)59.240 □
隊長武將卒詣官廪
□爲部候長所苦毒今白●謹問武叩頭死罪對曰誠食乏私歸取食案武知=從事
行塞私去署毋狀。 (《居延新簡》)
以上所舉五例,(1)(2)例主要是關於“行塞”中看到的“蓬”“苣”情況;(3)(4)例則是關於“行塞”中看到的兵器情況,其中(4)例說明了是“駟朢隧長杜未央”的所帶“劍刃”和“狗”的情況;(5)例則是關於“□隊(隧)長武”的“私去署”情況的。另
中国历史捕鱼故事大全集
外,此類例子最爲典型的當是《居延新簡》中的“候史廣德坐不循行部行罰檄”,該簡背面列出了第十三至十八隧所見的各種守禦兵器弊端,候史廣德由此受罰之例。
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认爲各級官員“行塞”包括“行蓬隧”的結論當是可靠的。
B.“候行蓬隧”是符合逻辑的
前文说过,“候”是重要的“行塞”官员。而且从所見西北漢簡中“候行塞”簡文來看,多是“候官行塞”。儘管簡73EJT4:139上部殘斷而“候”上一字殘缺厲害無法辨識,我們認爲此簡屬“候官行塞”的可能性還是較大。在兩漢邊郡,“候長”是直接統轄下屬各隧的長官,而“候(官)”則是直接統轄下屬各候長的職官,其“行塞”至“蓬隧”當是合理的,其例可見上舉的《金關漢簡(肆)》的T37:1494“左後部建平二年 行塞亭隧名”例,也可見《居延新簡》的22.711B“言府候行部庚戌宿臨桐掾書傳□”例。T37:1494例是“左後部(候)”在“建平二年”的“行塞亭隧”名籍記錄,22.711B例則是“候官行部”時,在“庚戌”那天住在了“臨桐”。據此,我們認爲“候官”行塞也是要“行蓬(隧)”的。此二簡綴合後的“候行蓬隧”當是“候官”巡視“蓬隧(烽燧)”的記載。
3.“行亭”就是“行蓬隧”
另外在西北漢簡簡文中,我們還發現了“行塞簡”中關於“行亭”之簡文是較多的。下面僅舉五例爲證。
(1)T23:21 府君掾史
行亭□ (《金關漢簡(貳)》)
(2)229.6 候望備不虞爲職,遣長□
行亭 (《居延漢簡》)
(3)264.30A 五月己丑官告
行亭長武
□枲□弦□十二枚當以遣罷卒今 (《居延漢簡》)
(4)49.4A ▼仲功前令傳弩鎧迫
行亭當到又尉卿怒壹何不 (《居延新簡》)
(5)51.230 人常爲衆所欺但數以
行亭君行以病未能視事君 (《居延新簡》)
從上舉5例,我們可以看出邊郡的各級官員也是要進行“行亭”的。而且“蓬(烽)隧(燧)”是可以稱爲“亭”的,許多學者都有過相關的論述。如陈梦家先生在《漢簡綴述》中認爲“隧亦可以稱亭”,程喜霖先生在《汉唐烽堠制度研究》“兩漢候望系統及烽燧的佈局”一章中認爲“烽燧既稱燧又稱亭……并簡稱爲烽、燧、亭”“在邊塞亭、燧與烽燧可互稱”,[17]而朱慈恩先生也認爲“烽燧”還可以稱爲“亭燧”“亭候”,或者直接稱其爲“燧”“亭”“候”。因此,我們認爲上面所舉簡文“行亭”應當就是“行隧”“行蓬隧(烽燧)”,前文所舉的《金關漢簡(肆)》簡T37:1494“行塞亭隧”與《居延漢簡》簡45.28的“行塞蓬隧”在意義上應是沒有區別的。而“行蓬隧”與“行亭”的同義,恐怕也是“行蓬隧”少見的原因。
因此,基於以上“候行塞”包括了“候行蓬(烽)隧(燧)”,“行亭”就是“行蓬隧”的兩點分析來看。我們認爲,簡73EJT4:139與簡73EJT4:211綴合後的釋文“□候行蓬隧□□”在文意上是通畅的,可以理解爲“候官巡視蓬隧(烽燧)”,並未如姚磊先生所說的“兩簡文意不暢”。
最後,從兩簡圖版的契合與文意的順暢角度考慮,我們認爲姚磊先生的意見不妥。簡73EJT4:139與簡73EJT4:211應可以綴合。
[1] 張文建:《〈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四則》,簡帛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李清照
網2017年3月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46.
[2]姚磊:《〈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小議之二》,簡帛網2017年3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64.
[3] 裘錫圭:《漢簡零拾·舉書》,《文史》12輯,1981年。
[4] 劉軍:《漢簡人事管理研究之一——行塞舉與離署申報》,《簡牘學研究》,1997年。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第873頁,崇文書局和四川辭書出版社2012年4月。
[6] 陳夢家:《漢簡綴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考古學專刊甲種第十五號》)第51頁,中華書局1980年版。下文引陳夢家先生觀點亦參此。
[7] 薛英群:《居延漢簡通論》,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沈剛先生(《居延漢簡語詞彙釋》,科學出版社,2008)和朱慈恩先生(《漢代邊防職官行塞制度述論》,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等皆稱此類簡爲“行塞書”。
[8] 如朱慈恩先生(《漢代邊防職官行塞制度述論》,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和沈剛先生(《居延漢簡語詞彙釋》,科學出版社,2008)等皆稱此類簡爲“行塞書”。
[9] 候旭東:《西漢張掖郡肩水候系年初編——兼論候行塞時的人事安排與用印》,《簡牘學研究》,2014年。
[10] 裘錫圭:《漢簡零拾·舉書》,《文史》12輯,1981年。
[11] 均和、劉軍:《漢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小故事
簡舉書與行塞考》。《簡牘學研究》,1998年。另,下文所引均和、劉軍先生的觀點參此文。
[12] 朱慈恩:《漢代邊防職官行塞制度述論》,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下文所引朱先生觀點參此文。
[13] 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肩水金關漢簡(貳)》《肩水金關漢簡(叁)》《肩水金關漢簡(肆)》(以下分別簡稱《金關漢簡(貳)》《金關漢簡(叁)》《金關漢簡(肆)》),中西書局2012年12月、2013年12月、2015年11月。
[14]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年。
[1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考古學專刊乙種第十六號),中華書局1980年。
[16]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等編:《秦漢魏晉出土文獻: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
[17] 程喜霖:《汉唐烽堠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16、18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3月26日17:53。)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640.html
以上是关于《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肩水金關漢簡(壹)》綴合一則再議;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