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8-31 22:45
  • 小虎历史故事网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棗莊廣播電視台)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中有這樣一段話(釋文用寬式):
“昔者成湯以神事山川,以德和民,四方夷莫句(後),與人面見湯若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濡)雨方奔之而鹿䧹焉。”【簡11】
其中“若”後一字,從雨鳧聲,整理者注: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從雨,鳧聲(參看單育辰:《談戰國文字中的“鳧”》,《簡帛》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八年,第二一-二八頁),疑讀為‘濡’。《史記·刺客列傳》‘鄉使政誠知其姊無濡忍之志’,司馬貞索隱:‘濡,潤也。’‘鹿’字形近於‘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睡虎地秦簡《日書》甲七五背)。䧹,讀為‘膺’。《楚辭·天問》‘鹿何膺之’,王逸注:‘膺,受也。’《楚辭·天問》‘蓱號起雨,何以興之?撰體胁脅,鹿何膺之’,以鹿喻風神,呼應雨神蓱號。疑簡文也是以鹿喻風呼應上文的雨。”[1]
首先是斷句問題,馬楠先生已經指出“‘與人’當上屬爲句”,[2]應該是對的。“句”應當讀為君后之“后”,清華簡《尹至》、《尹誥》里都以“句”為“后”是其證。“莫后與人”是不肯把君主之位交給別人,就是不肯讓別人當自己的君主的意思,他們都想讓湯來作君主,所以下文說“面見湯”。
“湯”後不當斷句,而應讀作“面見湯若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雨”為句,“方奔之而鹿䧹焉”為句,與簡13的“方走去之”句式略同,“方”當訓“并”,《漢書·揚雄傳上》:“方玉車之千乘”,顏注:“方,并也。”《揚雄傳上》又云:“雖方征僑與偓佺兮”,顏注:“方謂並行也。”《荀子·致士》:“莫不明通方起以尚盡矣”,楊注:“方起,并起。”“方奔”、“方走”即“并奔”、“并走”,也可以理解為“皆奔”、“皆走”。

一、說“雹”可讀若“風”


下面主要說說字的釋讀問題。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字原字形作: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分析為從雨鳧聲,應該沒問題,馬楠先生認為“可讀爲溥,訓爲大。”[3]难言先生認為“從‘雨’從‘鳧’那字是‘雹’字,簡文可能不通假為別字。”[3]但是古書里常見“雨雹”之說,即下冰雹,卻不見有“雹雨”之說;ee先生疑讀為“暴雨”,[4]從文意上說較通,但在先秦兩漢書中,很難見到說人行動“若暴雨”這樣的說法,所以仍覺不安。
“鳧”字《廣韻》防無切,古音應該並紐魚部。但此字是從“勹”得聲,“勹”是“伏”或“匐”的初文,則“鳧”古音當是讀若“伏”,即並紐職部。于省吾先生已經指出“匍匐二字係由象形的勹字附加甫和畐以為音符,遂發展為雙聲謰語”,[5]“匍匐”二字蓋即“勹”之緩讀,大約是因為“匍”的緣故,“鳧”隨之轉入魚部,所以馬楠先生認為讀“溥

中国历史故事社会实践报告

”,也是魚部。
此字又不能不讓人想到《楚帛書》甲篇中的“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字,關於此字諸家說法極多,現在一般的認為是“雹”字,文中的“雹䖒”就是包犧、庖犧、炮犧、宓戲、虙犧、宓羲,通作伏羲,[6]應該是對的,這個字當是傳抄古文中的“𩇌(雹)”之本字,楚文字中是從“勹”聲。
在這些字里,“伏”并紐職部,“包”、“庖”、“炮”是幫紐、并紐幽部,“雹”是並紐覺部,“宓”(房六切)、“虙”都是并紐質部,這些字都是唇音字,屬於雙聲或旁紐雙聲,其中職部、覺部、質部都是入聲韻通轉,而幽部字則是陰聲韻,差距較大,很可能它本是如《楚帛書》作“雹”,後因為幽覺對轉的關係而轉為幽部的“包”、“庖”、“炮”等字。而“包”這個字可能本是從勹從子會意的,而後人認為是從“勹”聲,因此“勹”也隨之轉入幽部。
據此,《子犯子餘》中的這個從雨鳧聲的字釋“雹”應該是正確的,但它和《楚帛書》甲篇里的字形一樣,在先秦的古音一定是和“勹(伏)”音同或音近,因為“雹”這個名稱,很可能是來源於“冰”,《說文》:“雹,雨冰也。”《清異錄》卷上引《博學記》:“冰子,雹。”今江蘇、安徽、河北、上海等地一些方言里,直接稱雹子是“冰”或“冰塊”,[7]或“冰雹”連言,當為一物異名並舉。蓋雹本即天雨之冰,古人稱“冰”而又為示區別,破讀若音近的“伏”,故其字從雨勹(伏)聲;後“勹”轉入覺部又轉入幽部,“雹”也跟著從“包”聲轉入覺部了,這大概是秦漢時期才有的事情。看看《楚帛書》甲篇裡的“雹戲”之“雹”是從“勹(伏)”作,而在《莊子》、《商君書》、《文子》、《荀子》這些先秦的文獻里都是作“伏羲”或“伏戲”,用“包”或從“包”的字都是秦漢的書,可為旁證。
在古書中可以看到“雨雹”(下雹子)的記載,但沒有說“雹雨”的,更見不到“若雹雨”或“如雹雨”這樣話,所以《子犯子餘》中從雨鳧聲之“雹”不能依字讀,而應該讀為“風”。
甲骨文中“風”皆以“鳳”為之,“風(鳳)”雖然是幫紐侵部字,但《說文》言“鳳”之古文“故以為朋黨字”,《書·益稷》:“朋淫於家”,孫星衍《疏》:
“朋讀為風,放也。《說文》引《虞書》‘堋淫于家’,蓋壁中古文借堋字。《後漢書·樂成靖王傳》安帝詔曰:‘風淫于家。’”[8]
是“風”與“朋”、“堋”通假。“鳳”用為“朋”,是因為它可以讀為“朋”聲,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大經·成法》:“昔者皇天使馮(鳳)下道,一言而止。”《集成》注引原注:“馮,疑讀為鳳。故以鳳為上帝使者,殷墟卜辭有祭‘帝史(使)鳳’之文。”[8]“馮”當是“風”,《太平御覽》卷九引《河圖帝通紀》曰:“風者,天地之使。”又引《龍魚河圖》曰:“風者,天地之使也。”《成法》顯然是以“馮”為“風”。《太平御覽》卷十一引《太公金匱》曰:“風伯名姨”,這個說法顯然是根據河伯名馮夷改造來的,把“馮”讀為“風”,“夷”也就是“姨”。“馮”、“朋”古音都是並紐蒸部字音同,此亦可證古或讀“風”為並紐蒸部字,所以古書以之假“朋”、“堋”,或以“馮”為“風”,故許慎所言有據。
“勹(伏)”與“朋”音同并紐雙聲、職蒸對轉疊韻音近,古書中亦有“伏”與“馮”通假之例,[9]因此這個從雨鳧聲的“雹”字本音“伏”而可讀為“風”。
“風雨”乃古書常見詞彙,說“若(或如)

新中国历史发展小故事

風雨”的話也很多,如:
《管子·幼官(玄宮)》:“說行若風雨,發如雷電。”
又《輕重甲》:“發若雷霆,動若風雨。”
《淮南子·兵略》:“發如雷霆,疾如風雨。”
《新序·善謀下》:“且匈奴者,輕疾悍前之兵也,……至不及圖,去不可追;來若風雨,解若收電。”
均言行動之疾速。簡文言“面見湯若風雨”,謂象風雨一樣急速地去面見湯。

二、釋“慶”


上引簡文的“鹿”字,ee先生認為“‘鹿’字釋可疑,寫法也有訛誤,可能是‘廌’或從‘廌’的字。”又認為此字可隸定為“[廌+比]”;[10]後明珍先生認為還當釋“鹿”。[11]按:筆者曾認為ee先生的看法對,這個字很可能是“慶”或“麠”的一種寫法,“慶(或麠)䧹”也許該讀為“響應”。[12]現在看來還有進一步討論確認的餘地的,這個字應該是從鹿茍(敬)省聲,可能就是“慶”字的異構。其字形如下: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子犯》11
它上面的筆畫即不似“鹿”也不似“廌”,非常特別。同書《越公其事》中的“敬”字如下: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还有雪岗中国历史故事集

59、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簡53、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
簡58
對照可以看出,《子犯子餘》的所謂“鹿”字上面的筆畫其實就“茍(敬)”的頭部,中間的橫筆和“勹”形筆與“鹿”的筆畫重合或共用,所以這個字當分析為從鹿茍(敬)聲。“敬”是見紐耕部字,“慶”見紐陽部字,二字雙聲、耕陽對轉疊韻音近,古書里“荊”、“慶”通假,[13]而“荊”、“敬”都是見紐耕部字,這個字從鹿敬聲,自可讀為“慶”,它很可能是“慶”的一種特殊寫法。[14]
在簡文中“慶䧹”當讀為“響應”,“響”、“慶”曉溪旁紐雙聲、同陽部疊韻;“應”從“䧹”聲,均音近可通。“響應”一詞典籍習見,《文子·上義》:“發號行令而天下響應。”賈誼《過秦論》:“(陳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合響應。”《春秋繁露·郊語》:“王者有明著之德行於世,則四方莫不響應,風化善於彼矣。”所以,這段簡文可能當讀為:
“昔者成湯以神事山川,以德和民,四方夷莫后與人,面見湯若風雨,方奔之而響應焉。”
這樣文從字順,也比較容易理解。《藝文類聚》卷十一引《尚書中候》曰:“天乙(湯)在亳,諸鄰國襁負歸德”,說的也是這個事情。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中西書局2017年,97頁注[四五]。
[2] 石小力:《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

中国历史故事的收获

017-04-23.
[3] 《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引。
[3] 《清華簡七〈子犯子餘〉初讀》(下簡稱《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1樓發言,日期2017-04-23.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8
[4] 《初讀》,5樓發言,日期2017-04-23.
[5]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99年,375頁。
[6] 說見劉波:《楚帛書甲篇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21-29頁。
[7] 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辭典》,中華書局1999年,2200-2201頁。
[8]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中華書局1986年,112頁。
[8]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四冊,中華書局2014年,165注[四]。
[9]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45頁。
[10] 《初讀》,簡帛網-簡帛論壇,5樓、7樓發言,發佈日期:2017-04-23.
[11] 《初讀》,53樓發言,發佈日期:2017-05-01.
[12] 《初讀》,46樓發言,發佈日期:2017-04-28.
[13] 《古字通假會典》,52頁【荊與慶】條。
[14] 這裡根據傳世文獻通假的情況所作推斷,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這個字釋“麠(麖)”的可能性。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5月2日22:51。)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615.html

以上是关于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清華簡七《子犯子餘》文字釋讀二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112.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