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子犯子余》篇“不忻”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華簡《子犯子余》篇“不忻”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華簡《子犯子余》篇“不忻”解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清華簡《子犯子余》篇5號簡有如下一段話(釋文用寬式):
幸得有利,不忻獨,欲皆僉之;事有訛(過)焉,不忻以人,必身廛(擅)之。
這段話講的是公子重耳的美德,大意是說重耳在遇到好事時,不肯獨佔,而是與大家共享;如果事情出現了過錯,也不願牽連別人,一定自己獨立承擔。整理者將“僉”訓為“同”,將“訛”讀為“過”,將“廛”讀為“擅”,訓為“專”,這些意見都是正確的。但將簡文“忻”讀為本字,訓為“喜”[1],則有可商。“忻”的詞義主要偏向於內心高興、歡喜,與簡文語境並不切合。仔細體會簡文文義,我們認為簡文“忻”所表示的詞,應該是“寧肯、願意”的意思,“不忻”應理解為不肯、不願。順著這個思路,我們認為“忻”當讀為“憖”。忻,曉紐文部;憖,疑紐文部[2]。二字疊韻,聲紐亦非常相近。不少從“斤”得聲的字即屬疑紐,如“㹞”、“圻”、“齗”等。“憖”從“猌”聲,《說文·犬部》:“猌,讀又若銀。”《淮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多大
南子·兵略》:“進退詘伸,不見朕㙬”,“朕㙬”同書《覽冥》篇作“朕垠”。據《玉篇》、《集韻》等字書,“㙬”即“垠”字異體。而《說文·土部》:“圻,垠或從斤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幼儿
”,則“圻”與“垠”亦為異體關係。從“㙬”、“垠”、“圻”互為異體這一點來看,不僅“忻”讀為“憖”毫無問題,甚至很可能“忻”就曾經作過“憖”的異體字。
“不忻(憖)”,即不肯、不願的意思。《詩·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釋文》引《爾雅》:“憖,願也。”《國語·楚語上》:“不穀雖不能用,吾憖寘之於耳”,韋昭注:“憖,猶願也。”《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鈞將皆死,憖使吾君聞勝與臧之死也以爲快。”楊伯峻注引趙坦《寶甓齋札記》:“憖,與‘寧’相近。”“憖”有寧肯的意思(願意、寧肯,義本相因),“不
读中国历史故事七年级
憖”即不肯(“不憖遺一老”之“不憖”,詞義亦偏向於不肯)。將“不忻(憖)”理解為不肯、不願,按之簡文文義,無疑是非常合適的。
[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下冊,95-96頁,中西書局,2017年。
[2] 有的古音學家將“憖”歸入真部
中国历史故事易中天简介
,本文從唐作藩《上古音手冊(增訂本)》的意見,將其歸入文部。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5月4日21:13。)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612.html
以上是关于清華簡《子犯子余》篇“不忻”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清華簡《子犯子余》篇“不忻”解;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