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清華簡七《越公其事》校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故事-清華簡七《越公其事》校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華簡七《越公其事》校讀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1)簡12:天賜中于吳
中,整理者讀爲“忠
中国历史故事初二
”。注釋說:賜中,《國語》作“降衷”,《吳語》:“今天降衷于吳,齊師受服。”或以爲與清華簡《保訓》之“中”相近,有更多的文化內涵。
今按:整理者以《國語·齊語》“降衷”說明簡文“賜中”,是合適的。但讀爲“賜忠”却游離了這一思路。《國語·齊語》“降衷”韋昭注:“衷,善也。”《國語·晋語二》:“以君之靈,鬼神降衷。”韋昭注亦同。《書‧湯誥》:“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孔傳也說:“衷,善也。”這裏的善,實爲吉祥義。[1]降衷、賜衷,都是說上天給予吉祥,與忠誠之“忠”無涉。
(2)簡49:乃波往而歸之
整理者注釋:“波往,比喻之辭,喻其多。”
今按:
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故事
古書未見“波往”一類說法。“波”恐當讀爲“頗”,皆、悉義。劉淇《助字辨略》卷三“頗”字條:“《漢書·田竇傳》:‘于是上使御史簿責嬰所言灌夫頗不讐,劾繫都司空。’此頗字,猶云皆也。頗不讐者,言嬰爲夫白冤皆不實也。若略不實,不應遂囚繫嬰矣。如《趙充國傳》:‘將軍獨不計虜聞兵頗罷,且丁壯相聚攻擾田者,及道上屯兵復殺略人民,將何以止之。’《李廣傳》:‘李蔡以丞相坐詔賜冢地陽陵,當得二十畝。蔡盜取三頃,頗賣得四十餘萬。’此頗字竝是盡悉之辭。頗本訓略,而略又有盡悉之義,故轉相通也。盡悉則是遂事之辭。故頗、叵又得爲遂也。”[2]以皆或盡悉之義解釋簡文,似無不合。
(3)簡56:夷訏蠻吳
整理者讀“訏”爲“鄅”,注釋說:夷訏蠻吳,指越周邊之歌謠習俗等而言。“訏”疑讀爲“鄅”,《說文》:“妘姓之國。從邑,禹聲。《春秋傳》曰:‘鄅人籍稻。’讀若規榘之榘。”《春秋》昭公十八年“邾人入鄅”,楊伯峻注:“鄅國,妘姓,子爵,在今山東臨沂縣北十五里。”又疑訏、吳幷指欺詐不實。……
今按:對越國而言,鄅國偏小,難與夷、蠻相副(如果將“吳”也理解爲國,亦然)。簡文此段在說“風音誦詩歌謠之非越常律”,亦與欺詐無涉。頗疑“訏”應讀爲“譁”。喧嘩義。《書
中国历史故事常识大全书
8231;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孔傳:“使無喧嘩,欲其靜聽誓命。”相應地,“吳”也當作類似理解。《詩‧周頌‧絲衣》:“不吳不敖,胡考之休。”毛傳:“吳,譁也。”
(4)簡61:必卒協兵,乃由王卒君子六千
整理者注釋:必,讀爲“庀”,治理。協,調整。由,任用。
今按:“必”疑讀爲“比”。《周禮·秋官·大行人》:“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謨,冬遇以協諸侯之慮,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鄭玄注:“此六事者,以王見諸侯爲文。圖、比、陳、協,皆考績之言。”比卒協兵,即考校兵卒。
由,疑可讀爲“抽”。《左傳》宣公十二年“抽矢菆”杜預注:“抽,擢也。”《楚辭·九章·抽思》“與美人之抽思兮”,朱熹集注:“抽,拔也。”簡文是說通過考校,從普通兵卒中選拔出王卒。
(5)簡64:若明日將舟戰于江
若,整理者無說。有學者指出:《越公其事》簡64:“若明日將舟戰於江。”“若明日”後不應加逗號,其義是“擺出好像明日要打仗的樣子”,今本《國語·吳語》奪去“若”字,文義已不太清晰矣。[3]
今按:疑“若”讀爲“諾”,應許義。《莊子·外物》“監河侯曰諾”,成玄英疏:“諾,許也。”《荀子·王霸》“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楊倞注同。《大戴禮記·保傅》“不
中国历史故事的事实存在的
知已諾之正”,王聘珍解詁:“諾,相然許之辭也。”“明日將舟戰于江”爲“諾”的內容,即越、吳雙方約定的交戰時間和方式。這是早期戰爭的古風。但越人半夜偷襲,且涉江而戰,完全破壞了約定。
[1] 《說文》:“善,吉也。”
[2] 劉淇:《助字辨略》,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61-162頁。
[3] 簡帛網簡帛論壇“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第52層ee網友發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4月27日14:37。)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613.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故事-清華簡七《越公其事》校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故事-清華簡七《越公其事》校讀;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