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1] 公盨铭文再考(中)
陈英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中文系3、释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 “△公”迄今有四种意见:
(1)遂公(李学勤、王大有、周凤五、江林昌),高华平释为“燧公”
(2)豳公(裘锡圭、冯时、饶宗颐、张永山、李凯)
(3)祭公(郑刚)
(4)阙如(朱凤瀚、李零、艾兰)
“遂公”、“豳公”两说均有相当多学者信从,二说不相上下。“祭公”是郑刚提出的新说。不过,李学勤(1998)曾把“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公)”(《金文编》737页)释为“祭公”[2],似更有说服力。
下面梳理跟“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形体有关的字形,以期寻找释读的线索:
(1)以“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朁鼎2244西早,作器者名)为代表。召卣(6004西早)从“ 甘”[3]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而同人所作器物召尊(5416)则省“甘”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文例为“不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伯懋父”。天亡簋(4261西早)“不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王作庸”同,只是写法稍异。番生簋盖(4326西晚)云“尃求不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德”。召卣和番生簋盖文例相同,均为美词,当为一字无疑。
此可证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从口(或甘)与否无别。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簋(4195西中)用于人名“叔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父”,不从口,但嘴形朝右开。季姒罍(9827西中)从口作,上部不清,一般均隶为从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从口,位于 “季姒”和“作”之间,似作人名。父辛爵(8622西早)从甘作,族名。
戎生编钟有“懿□不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召匹晋侯”,
七年级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铭文另有一字所从偏旁与此写法稍异,但为同字无疑,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征緐汤”。前者,李学勤(1999)、裘锡圭(1999)均隶为“朁”,读为“僭”,释为“不信”。番生簋盖解释与此同。后者,裘隶为“谮”,读为“潜”,李读为“参”。
上博简(二)《容成氏》38简有“朁”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与金文一脉相承(马承源2002:130),简文中用为人名。
不过,《说文》之“兂”当另有来源[4],“兓”(潜、僭、谮等均从之)可能依之因声而改造。“兓”当和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音同或音近。
(2)以“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子兓爵,《金文编》669页)为代表,作族氏文字。见于子兓 鼎(1319,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子兓父乙卣(5057,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5] ,子兓卣(4850,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兓戈(10680,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以上诸器均为殷商时代,子兓父丁簋(3322西早)铭文不清(口向左,族属仍为殷人)。以上诸器除兓戈单字外,其它均与“子”连用,或有所祀之父的日名(父丁、父乙)。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父宝簋(3231西早)之“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与此似为一字。
散盘(10176)有云“我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付散氏田器”,第二字均隶为 “既”,从下文“我既付散氏湿(隰)田”看,它应该是“既”的误字,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无关。
(3)以“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仲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卣5236西早[6] )为代表。此字可作地名和族名。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伯鼎(2109西早)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伯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鼎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末字是族符,或与其它族符组成复合族名)。亚雟作祖丁簋(3940殷)“王赐雀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玉十珏、璋”。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簋(3626西早)出土于北京房山县琉璃河251号墓,铭曰 “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作文祖宝尊彝”;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史鼎(2166)出于琉璃河54号墓,云“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史作考尊鼎”,3626和2166二器当为同字异体。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尊(5882西早)和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卣(5284)同铭,作人名。亚憲鄉宁鼎(2362殷)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此器为孤竹国器,铭文似是由多个族名组成。《通鉴》2312收录一件西周中期鼎,
2007年2月27日见于西安文德拍卖行 ,器主名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族可能由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族分化而出,琉璃河墓地器物有些是殷遗民的,2166和3626当如此。
(4)以“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裘卫盉)、“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善鼎)为代表。裘卫盉(9456西中)和五祀卫鼎(2832)中用为族氏名,顼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盨(4411西晚)用为人名。善鼎(2820西中)“监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师戍”, 走豈簋(4266西中)云“命汝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师冢司马” ,静簋(4273西中)云“会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艿师邦君,射于大池”(艿作地名,见于师旂鼎 2809)。
新见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簋(《通鉴》5197)有“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夆”,吴镇烽、裘锡圭都读为“芬芳”(参吴镇烽2006,吴振武2006)。
(5)以“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王盉9411西中)为代表。参见第四条引。
(6)以“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为代表。已见第三条引。
(7)以“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为代表,仅见师賸父鼎(2558西中)“师賸父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姬宝鼎”。古文字中从宀与否多无别。
(8)以“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为代表。见第一条所引戎生编钟。
上述八种字形,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和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同用,口向朝左朝右无别。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和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同用。 “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师”和 “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师”一地。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族和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族有关系,且为多子族,从殷商地理及势力范围来考虑此族可能跟后世潜地和潜氏有关。《春秋》隐公二年:“春,公会戎于潜。”杜预注:“潜,鲁地。”江永《春秋地理考实》:“戎,今山东兖州府曹县,故戎城是也。……潜,盖近戎之地,当在今兖州府西南境。”《通志·氏族略五》:“潜氏,望出临川。”当跟氏族迁徙有关。但此族跟西周加火旁字所代表的族氏当无关系。如此,则以上诸字中,跟我们的问题真正有关的是4、5、7,其它例子可为此问题提供形、音的释读线索。
另外,与之有关的字形是单体的“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亦作偏旁,此形取自毛公旅鼎“肆”字),见于洹子孟姜壶之女名(9729-9730,9730从阜),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商簋(3453西早)之人名用字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可能也是这个字(试比较110、112井人钟“肆”字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之左旁)。金文中相当于后世“肆”的那个字从这个偏旁,其典型形体为: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毛公鼎),或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克鼎,《金文编》200页),金文中除作人名外均可以“肆”解之[7]。《金文编》812页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女名)亦从此。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簋(4159)“宗彝一肆”之“肆”字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这种形容乐器成列的“肆”,或作銉(洹子孟姜壶),或作“聿”(郘钟225-237),或从“兔”,读为“佾”,如卯簋盖(4327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繁卣(5430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多友鼎(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师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簋(4311)等。其音均为质部字。
《说文》“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古文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下引《虞书》曰“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类于上帝”,段玉裁注云:“ 许所据盖壁中古文也,伏生尚书及孔安国以今文读定之古文尚书皆作肆。太史公《史记》作遂,然则汉人释肆为遂,即《尔雅》之‘肆,故也’。壁中文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乃肆之假借字也。”我们觉得更为可能的是金文中的“肆”字右旁“聿”被左旁类化,而与“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同形,这种类化例子很多,如郭店简《性自命出》21号简“拜”字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善夫山鼎“拜”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郭店简可能跟其有渊源关系)。另如《篆隶万象名义》的“颠”字写作从两个真,“页”旁被类化为“真”。
“遂”字金文中均以“述”为之,西周中期器逋盂(10321,出于陕西长安县)有“命逋事于述土”,这里的“述(遂)土”可能跟遂国有关系。
《说文》虽然有“豩”,但音义俱阙,只云“二豕也,豳从此”。许慎已不明了此字的来历。而“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字的解释又由于后世字形的类化和讹混,而与金文中用为“肆”的“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字牵混。文字演变中,火与山形近易混,甲骨文既已如此,再者,据洪适《隶释》卷八《金乡长侯成碑》“其先出自豳岐”之“豳”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的写法[8],加之通过以上层层剥剔,我们主张把△字释为“豳”。豳和燹可能都由△字演化而来,因用为地名而从山。豳又作邠,而 “缤纷”又作“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从音理上讲,“僭”等是侵部字,“豳”是文部字,可以通转[9]。第4类字形也许可以隶为“熸”,《玉篇》:“熸,火灭也。”从“攴”可能跟这个意义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字从兓从火,字可隶为“熸”,盨铭中读为“豳”,后世豳和燹可能都由△字演化而来。不过,这种字形演变的链条终嫌不够充分。
△当是近于周王畿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君可以称王,△公可能是△国在周王朝任职者。金文中,周王直接称“王”,而方国国君称王要加国名,如“夨王”(夨王方鼎盖21
东南亚的地图中国历史故事
49西早)等。
与△直接有关的铜器资料相当少,尚无法作出可靠详实的结论。至于有学者说“△王”为姬姓,主要是依据女性称谓[10],尚需确凿的证据加以证明。用女性称谓来判断国族的姓,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困难,由于材料的限制,作器者和作器对象之间的关系经常难以考索,因此,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王盉和师賸父鼎中的女名称名方式也就一时难以断定,依此作出的结论也就只能是一种假设。
[1] 此字释读还有争论,为打印方便,此字以原形隶定时,均以△符号代替。下文引铭文出自《殷周金文集成》者直接在器名后括注器物编号,特此说明。
[2] 吴振武(2003)、李天虹(2006)等也认同“祭公
中国历史经典故事一小段话
”之释。
[3] 古文字中下部从口者往往又在口中加点饰作“甘”,如者、鲁等(参《金文编》245-248页)。
[4] 《集韵·侵韵》:“兂,或作簪。”《正
中考中国历史故事
字通·儿部》:“兂,古文簪。”
[5] 二器写法当为同一类型,只是字形正反不同。
[6] 5851尊同铭,曰:“仲
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
作宝尊彝”。
[7] 此形又见于毛公旅鼎(2724)、益帚 戈丮进方鼎(2725-2726)、禹鼎(2833)、大克鼎(2836)、中甗(949)、肆簋(4144商晚)、肆簋(4192-4193,肆或释为豨,非是)、縣妃簋(4629)、 害夫簋(4317)、师询簋(4342)、何尊(6014)、井人= 钟(110)、虎簋盖(《集录》491)、逑盘(《汇编》757)等。
[8] 或称为《建宁二年侯成碑》,见《隶释·隶续》92页下,中华书局,1985年11月。
[9] 侵、文二部之关系,参沈培2003、裘锡圭2003。
[10] 女性称谓相当复杂,参曹定云(1999)、汪中文(2002)等文。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220.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金文-陳英傑:豳公盨銘文再考(中);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