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首發)楊澤生中山大學中文系關於《上博七•吳命》1號簡中的“先人”之言,整理者曹錦炎先生已經作了比較詳盡的釋讀(馬承源:304-306),爾後又有多位學者、多篇文章論及,甚或專就其中的難字進行考釋,本文謹作些補充。
簡文說:“先=(先人)又(有)言曰:‘馬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將)走,或童(動)之,速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整理者釋
中国历史故事中治水得有
“先=”為“先人”二字合文,謂意指“前人”;將“又”讀作“有”,“走”解作“疾趨,奔跑”,“速”解作“招致”,這都很正確。其讀“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為“將”,讀“童”為“動”,也很對,祇是說“將”的意思“相當於‘打算’、‘準備’”,“動”意為“引動、觸動”,則有欠精當;其指出“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字“從上下文義分析,是指馬將要疾趨時因受到驚動而招致某種行為或行動”,也大體可從,但認為當讀作“仰”,意為“馬受驚而仰”,則頗可懷疑;其將“或”解作“有”也不可信。下面就在有關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按簡文順序將原釋未臻完備的這些字詞試作疏釋。
“將”意為“即將”、“將要”。“馬將走”,意思是馬將要奔跑。
“或”字用在“動”前,應該用作副詞,而整理者解作“有”。雖然古書用作副詞的“又”往往寫作“有”,但整理者引《廣雅·釋詁》“或,有也”和《書·大禹謨》“罔或干予正”為證,《大禹謨》此“或”字當“有人”(黃懷信,2002:42)或“有”(李民、王健,2000:30)講,而以此解釋簡文“或”字顯然不妥。劉雲(2009)明確將簡文“或”讀作“又”,說“或”讀“又”在楚簡中屢見不鮮。這對於正確理解文義非常重要。當然,“或”和“又”古音相近,意義相同,似無需破讀,王引之《經傳釋词》卷三(2000:33)論之甚詳:
或,猶“又”也。《詩·賓之初筵》曰:“即立之監,或佐之史。”言又佐之史也。《禮記·檀弓》曰:“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晉語》“或”作“又”(上文曰“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哀元年《左傳》曰:“今吳不如過,而越大於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史記·吳世家》作“又將寛之”。賈子《保傅》篇曰:“鄙諺曰‘不習為史,而視已事。’又曰:‘前車覆,後車戒。’”《韓詩外傳》“又曰”作“或曰”。“或”,古讀若“域”;“又”,古讀若“異”(說見《唐韻正》)。二聲相近,故義相通,而字亦相通。“或”之通作“又”猶“或”之通作“有”矣。
論及“或”用作“又”的著作還有不少,如吳昌瑩《經詞衍釋》卷三(1956:56):“衍曰:或,猶‘又’也。《詩》:‘何蓑何笠,或負其餱。’《左》襄二十一年《傳》:‘賞而去之,其或難矣。’”孫詒讓《札迻》(1989:228)對《淮南子·墬形訓》“或上倍之”按語說:“‘或’者,又也。‘或上倍之’,謂又登其上也。”再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的《古代漢語虛詞詞典》(1999:252)說:“‘或’與‘又’古音相近,意義相同”,並上引多例的基礎上增加了《史記·魏公子列傳》“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等例子。
“動”應解作“驚動”。《左傳·宣公
中国历史故事精装本
十一年》“謂陳人無動”,《史記·陳杞世家》作“谓陈曰‘无驚’”。《詩·商頌·長發》“不震不動”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動,謂震驚。”《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中·無動》“宣十一年傳:謂陳人無動”王引之按:“動,謂驚懼也。”《文選·宋玉<高唐賦>》“使人心動”李善注:“動,驚也。”《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焦循《孟子正義》引《文選·高唐賦》注:“動,驚也。”(宗福邦,2003:251)沈培先生以“水土”網名在劉雲(2009)後指出“《吳命》簡文的‘或動之’,應當就是‘又驚之(馬)’的意思”,非常精確。至於劉雲(2009)將“童”讀作“縱”,說是縱容、釋放的意思,顯然不能與上一句“馬將走”文義相接。
關於“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字,衆說紛紜。首先是整理者讀作“仰”,而復旦(2008)對此釋讀打了個問號。隨後有網名“飛虎”者跟帖認為此字即上博《周易》23號簡與今本《周易》“衢”對應的那個字,從而讀本簡此字為“蹶”。陳偉(2009)亦據此立說,認為可讀作“瞿”或“懼”。何有祖(2009)則將此句重新斷讀,將“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讀作“養”,與簡文後一字“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竈)”合讀作“養曹”,疑“指養馬的官員”。范常喜(2009)指出整理者隷定作“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正確可從,而懷疑可讀作“殃”,謂“速殃”即“致禍殃”,並從古書裏找出可與簡文相印證的重要資料。而魯家亮(2009)則讀作“祥”,說“祥”古書有善、吉利等義,又有凶災、妖異等義,簡文“祥”當凶災、妖異等義講,“速祥”即招致災禍、不吉利。正如魯先生自己所說,此“與范先生的理解,在這點上是基本相同的”。
范常喜(2009)所用的重要資料包括兩方面。一是文獻中多見“速禍”、“速罪”、“速辜”、“速傷”之例,如《左傳·隱公三年》:“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左傳·閔公二年》:“與其危身以速罪也。”《尚書·酒誥》:“天非虐,惟民自速辜。”《晏子春秋·問下》:“直易無諱,則速傷也。”二是傳世文獻中有與簡文相似的“先人”之言,如《漢書·賈鄒枚路傳》:“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之。系絕於天,不可復結;隊入深淵,難以復出。”《說苑·正諫》:“馬方駭而重驚之,系方絕而重鎮之。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沈培(水土)先生在劉雲(2009)後的跟帖說:“范常喜先生大作找到了古書中與《吳命》有意思相近的說法,非常好。但范先生所引《漢書·賈鄒枚路傳》和《說苑·正諫》其實是同一出處,皆是引用枚乘上書諫吳王之語。”另外他還增加了下面《孔叢子·嘉言》中的一條材料:
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重而填(鎮)之。馬奔車覆,六轡不禁。系絕于高,墜入於深。其危必矣!”
這三條相關的話,對理解簡文的文義無疑非常重要。“駭”字除了常見驚駭之義外,還有“起”、“動”之義(宗福邦,2003:2542),“馬方駭”之“駭”應該與簡文“馬將走”的“走”相當,而簡文“動”則對應上述三條材料中的“驚”。關於這一點,劉雲(2009)自己在跟帖中已說到“‘馬方駭而重驚之’與‘馬將走,又童之’兩句對應得十分巧妙,‘駭’與‘走’對應,‘驚’與‘童’對應。那麼‘駭’、‘走’之間的關係與‘驚’、‘童’之間的關係應該也具有一致性”。可惜他不相信“童”字是表示“驚動”之類的意思,沒有找到“駭”、“走”之間和“驚”、“童”之間關係的一致性,仍然堅持將“童”讀作“縱”。
至於前述有關“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字的釋讀,大概讀作“殃”比較好一些。當然,前述范先生所引《晏子春秋》有“直易無諱,則速傷也”的說法,“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應讀作“傷”也是完全可能的。從讀音來說,“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固然跟“殃”和“祥”都可以相通,而古書从“羊”聲的“祥”也跟“傷”可以相通,如《戰國策·秦策四》:“鬼神狐祥無所食。”《史記·春申君列傳》“狐祥”作“孤傷”(高亨,1989:270)。從字義來說,“傷”有受傷、傷害、損傷之義,如《書·說命上》:“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論語·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從簡文文義來說,解作受傷、傷害,似乎更加直接。馬受驚而狂奔,容易招致坐馬車的人和馬本身受傷害。雖然孔子更關心人是否受傷害而“不問馬”,但古人對馬是否會受傷還是非常關注的。《晏子春秋·内篇·諫上》:“大暑而疾馳,甚者馬死,薄者馬傷,非據孰敢為之!”《楚辭•國殤》:“左驂殪兮右刃傷。”王逸注:“言己所乘左驂馬死,右騑馬被刃創也。”《大戴禮記·盛德》:“不能御民者,棄其德法,譬猶御馬,棄銜勒而專以筴御馬,馬必傷,車必敗。”《韓詩外傳》卷三:“昔者先王使民以禮,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今猶無轡銜而鞭策以御也,欲馬之進,則策其後,欲馬之退,則策其前,御者以勞,而馬亦多傷矣。今猶此也,上憂勞而民多罹刑。”《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傷乘輿馬,夬(決)革一寸,貲一盾;二寸,貲二盾;過二寸,貲一甲。”意思是說:“伤害了乘輿馬,马皮破伤一寸,罚一盾;二寸,罚二盾;超过二寸,罚一甲。”(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78:141-142)上面都是說傷害馬本身的例子。《史記·張釋之傳》:“文帝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這是說由驚馬而傷人的例子。無論是造成傷馬還是傷人的結果,都比“禍殃”或“災禍”直接很多。
總之,簡文所說的“先人”之言是“馬將走,或動之,速傷”,意思是馬將要奔跑,又驚動它,會招致傷害。
参考文献陳偉(2009):《讀〈吳命〉小札》,簡帛網(http
历史故事解说中国历史央视
://www.bsm.org.cn/)2009年1月2日。
范常喜(2009):《<上博七•吳命>“殃”字補議》,簡帛網2009年1月6日。
復旦(2008):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執筆:程少軒)《〈上博七·吳命〉校讀》,古文字網(http://www.guwenzi.com/)2008年12月30日。
高亨(1989):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7月。
何有祖(2009):《〈吳命〉小札》,簡帛網2009年1月2日。
黃懷信(2002):《尚書注訓》,齊魯書社2002年5月。
李民、王健(2000):《尚書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武王伐纣中国历史故事
000年10月。
劉雲(2009):《說<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 ,古文字網2009年1月7日。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
孫詒讓(1989):《札迻》,齊魯書社1989年7月。
吳昌瑩(1956):《經詞衍釋》,中華書局1956年10月。
王引之(2000):《經傳釋词》,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1999):《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宗福邦(2003):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点击下载附件:
楊澤生:《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0302“0303《上博七·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049.html
以上是关于楊澤生:《上博七&#183;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楊澤生:《上博七&#183;吳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釋;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