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历代诗人笔下的居庸关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居庸关-历代诗人笔下的居庸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历代诗人笔下的居庸关
在万里长城的关隘中,“九关第一数居庸”,“横亘中原万里雄”。在著名的燕京八景里,“山城薄日照居庸,抗岭回峦紫翠重”。千百年来,居庸关的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而今,它依旧傲然屹立在神州北国,成为中外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
居庸关,自古为天下九塞之一。它位于北京城西北百余里的崇山峡谷之间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文集
,素有“绝险”之称。明人蒋一揆在《长安客话》里说:“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艰折万状,车马难行,称曰百二重关不虚也。”至于居庸之名,则起于秦代。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徙居庸徒于此”而得名,迄今已有二千余年。而设景“叠翠”,为骚客文人所瞩目,则始于金代章宗年间。据史书载录,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是唐代高适的《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实,与高适同时代的祖咏的《望蓟门》比高适还要早些时候。居庸关,唐代又称蓟门关,或军都关。《望蓟门》描写的是边塞军营景象。有人曾怀疑这是对安禄山叛乱的预感,可见写在高适入关之前,不成问题。“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作者并没有描述关隘的地势风光,却展示了雄浑壮丽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生动感人。高适在《入居庸》三首中,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唐代版图辽阔,居庸关远离边境,战略地位居于次位,对军事设防无需十分重视。高适笔下的险峻、荒凉的古塞风光,正是当时居庸关的真实面貌。
在此之前,从汉至隋的八百多年间,居庸关虽“常宿重兵,以谨管钥”,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由于战事频仍,朝代多变,居庸关的战略作用也常有变异。汉代的居庸关,主要是沟通中原和塞外的要道。三国时期,称西关或军都关。北魏把它同卢龙塞作为二险,据“以杜贼出入之路”。北齐改为纳款关,成为查缴赋税的关口。唯其如此,居庸关的景物风光,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目。最早的记述,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说居庸关“绝谷累石为关垣,崇墉峻壁,非轻可举。山岫层深,侧道偏狭,林鄣邃险,路才通轨。晓禽暮畜,寒鸣相和;羁官游子,聆之者莫不伤思矣。”这段描写,颇有诗情画意,把它当作最早描绘居庸的诗句,也未尝不可。
在唐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情况则大不相同。从辽、金在北京建都时起,居庸关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其战略地位跃居于关隘之首。辽以北京为下京之后,很重视对居庸关的军事设防,至被金灭亡之前,天祚帝耶律延禧更以劲兵驻守。金兵临关时,辽兵埋伏在山崖之下,以为可以诱敌深入,转败为胜。谁知天意不容,“崖石自崩,戍卒压死,不战而溃”。金代更加重视居庸关的防守。《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因而“冶铁锢重门,布鹿角蒺藜百余里,守以精锐。”随后,又命名为“居庸叠翠”,列入燕京八景之一;文人墨客对它的赋咏开始多了起来。著名诗人刘迎的诗作具有代表性。“我车从其间,摇兀如病。推前挽复后,寸进退还咫。”“倦仆困呼号,
简短有趣的中国历史故事
疲牛苦鞭。”(《晚到八达岭达旦乃上》)车行关塞
中国历史故事兵挫蓝田
的艰难和诗人坐在牛车上的狼狈相,都写得细致,逼真,生动有趣。当他的老牛破车出八达岭而到达关北的时候,“弥望尽荒坡”,“风土日已殊”;“时节春已夏,土寒地无禾”。(《出八达岭》)但是,关南的景色则迥然不同。“危峰张屏障,峻壁开户牗
中国历史故事突出较短名人
。崩腾来阵马,翔舞下灵鹫。秀色分后前,晴岚迷左右。重阿忽翳障,虚籁竞呼吼。深纤爰风日,高亢扪星斗。”(《南口作》)从刘迎的笔下可以发现,当时的居庸关,尽管精锐据守,加强军事设施,但仍然保持着汉唐以来的雄浑、苍莽、荒疏的自然风貌。
元代,蒙古族人尽管善于野战,不注重城堡之利,但也曾经领教过关城的威力。元太祖成吉思汗打到居庸关的时候,强攻不下,只好问计于扎八儿。扎八儿回答说:“从此而北,黑树林中有间道(僻径小路),骑行可一人,臣常(疑为尝)过之,若勒兵衔枚以出,终夕可至。”“元太祖乃令扎八儿轻骑前导,自暮入谷,黎明诸军已在平地,疾趋南口,金鼓若自天下,金人遂溃。”(《昌平山水记》)从此,居庸关作为大都(北京)的西北屏障和通往上都(内蒙正蓝旗东)的要道,南北布防,屯兵以“徼巡盗贼”。元武宗年间,更设“万户府”,统领诸部卫军。尔后,又大兴土木,修建佛寺、行宫、花园等等。每年皇帝到上京避暑时,都要从这里过路、游赏和留宿,其盛况可想而知。以颂扬元室统治功德著称的文学家柳贯在《度居庸关》中说:“千辕络前后,两轨通中央。谷开稍夷旷,在险获康庄。岂惟遂生聚,到廛参雁行。……两京备巡幸,离宫岌相望。”通议大夫王恽曾到过居庸北口迎接皇帝回大都,“翠华南下拂云霓,驻跸军都汉苑西。”(《九日迎塞北口和寅甫学士韵》)这些都是当时皇帝巡幸二京往返居庸关的实况。关于行宫、佛寺等建筑林立的状况,迺贤在《居庸关》诗中写道:“环村列墟市,凿翠构庐屋”;“浮图在广路,台殿出层麓。”此诗的序中还说:“关北五里今敕建永明宝相寺,宫殿甚壮丽,三塔跨于通衢,车骑皆过其下。”指的正是用大理石砌成的“云台”。这座壮丽建筑,设计精巧,结构特殊,券洞内浮雕满壁,用六种古文字雕刻的经文、咒语,至今仍依稀可辨,是我国历史文物的珍宝。
到了明代,居庸关作为长城重镇之一,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其建设规模之大,时间持续之长,大大超过以往历代。据史书记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把修筑居庸关一线的长城作为开国大业之一,特派头号大将徐达守边并主持筑城工程。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又成为都城的西北门户,筑城工程更声势浩大,加紧进行。直至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八达岭长城建成,居庸“绝险”之上又矗立起更险的“居庸外镇”和“北门锁钥”。彼此浑然一体,莽莽苍苍,无比壮观。素以婉约诗风著称的边贡改用雄健的笔调,对它作了出色的描述:“塞口重关惬素闻,壑烟岚雨镇絪緼。雄吞巨海山形断,秀在中原地脉分。锁钥还思寇丞相,长城不用李将军。倚窗时送东南目,双阙蓬莱五色云。”诗人陈子龙甚至说:“险到居庸地脉分,何须长戍羽林军”。其实,居庸关设置卫所,守以精兵良将,储备大量武器粮草,所谓“壮士弓刀常带雪,将军帷帐迥浮烟”(冯琦诗),倒是常备不懈的。
居庸关军事工程体系的兴建,对于抵御北方蒙古部族的侵犯,加强北京的防护,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战争并没平息,蒙古人的多次南侵,都使居庸关受到干扰。著名的“土木之变”和“庚戌之变”都曾波及这里。正所谓“羽书昨夜报居庸,百万雄师下九重。天子垂衣临大漠,群臣端笏扈元戎。禁中已乏回天策,阃外谁成辟地功。千古澶渊扶日驭,令人常忆寇莱公。”
“是时銮舆北巡狩,百万貔貅度关口。旌旗翻风晓日寒,千官扈跸森前后。”(袁思彻《出居庸关作》)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城以后,侍讲兼左青坊左中允邹缉倡议重设北京八景。他说:“昔之八景偏于一隅,犹且见于歌咏。”而今,“纵观神京葱郁佳丽,山川草木,衣被云汉昭回之光……乌可无赋以播于歌咏?”在同行者的赞同下,遂以八景为题,邹缉作诗为倡,继赋者凡十有三人,设诗一百二十首。其中歌咏八景之首的“居庸叠翠”的诗作,虽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但对居庸的险和翠则描写得比较成功。“山带孤城耸半空,势凌恒岳远相雄。万壑烟岚喜雨后,千峰苍翠夕阳中。”(许鸣鹤)“重关深锁白云收,天际诸峰黛色流。”(曾棨)“千峰高处起层城,空里苕荛积翠明。”(王英)从此,诗人笔下的居庸关,险中蕴秀,翠衬险奇,多姿多彩,分外妖娆。
康熙掌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主张对边远民族实行“怀柔”、“德化”,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沙漠名王皆属国,但留胜迹壮山河。”这也是他每年赴承德、围场避暑,打猎路过古北口时留下的诗句,体现了他实行上述国策的指导思想。在其影响之下,清代描写居庸关的诗歌,一扫明人华丽、颂扬之风,始终保持了康熙定下的基调。大文学家朱彝尊在《百字令·居庸关》一词中,以沉郁的心情描述了景物的荒凉。“画角无声,朱旗卷尽,惟剩萧萧柳。”最后,甚至说:“旧事惊心,长途望眼,寂寞闲庭堠。当年锁钥,董龙真是鸡狗。”宫廷大臣申甫在和康熙诗中,深刻领会了康熙的思想。“但以雄关存旧迹,每看废榘动遐思。”“毕竟成城须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这是历史的必然。万里长城、居庸关,作为军事工程,已经结束它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山河胜迹,则千秋壮丽,永放光芒!
(文章来源:中华诗词网)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055.html
以上是关于居庸关-历代诗人笔下的居庸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居庸关-历代诗人笔下的居庸关;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