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系史 于 地 、 史 地 融 汇 的 学 术 名 著――谈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

  • 系史,amp,#32,于,地,、,史,融,汇,的,学,术,名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3 20:33
  • 小虎历史故事网

系史 于 地 、 史 地 融 汇 的 学 术 名 著――谈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系史 于 地 、 史 地 融 汇 的 学 术 名 著――谈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系史 于 地 、 史 地 融 汇 的 学 术 名 著――谈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


中国古代的史学,是涵盖极广的学问,地理著述属于史部的一个分支。古代中国的舆地著述,主流上确以兼述地理与历史为特色。而将历史与地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当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以下简称《纪要》)为典型,正如他所自称:“是书以古今之方舆衷之于史,即以古今之史质之于方舆……苟无当于史,史之所载不尽合于方舆者,不敢滥登也,故曰‘读史方舆纪要’。”(《纪要•凡例》)这是一部系史于地、史地融汇的千古名著。
顾祖禹(1631~1692),字景范,江苏无锡人。其父顾柔谦学问渊博,遭明末亡国之变,携祖禹隐居常熟虞山。他认为明亡的原因之一是当事者“语以封疆形势,惘惘莫知,一旦出而从政,举关河天险委而去之”,因此嘱令祖禹研习史地之学,特别要关注“古今战守攻取之要”(《纪要?总叙一》)。祖禹谨遵庭训,以毕生精力撰成《纪要》一书,此外尚有《古今方舆书目》、《宛溪诗文遗稿》等著述。康熙十九年(1680),受徐乾学延请馆于其家,后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与当时学者阎若璩、胡渭、黄仪、刘献廷等相识并切磋地理学。但祖禹秉承父志,坚守遗民气节,既不肯署名于《大清一统志》稿,更拒绝出任官职。
为撰著《纪要》,顾祖禹博览众史,搜集和研究历代舆地之书,《古今方舆书目》即为阶段性成果。他对历代史地著述精细考核,“误者正之,甚者削之”,辨讹存疑,务求实确,在史地考据上取得杰出的成就。《纪要?凡例》中,他还对历代正史《地理志》和名家舆地著述一一作总括性评述,指明其特点、成就和不足,显示出集千古舆地著述之大成的学术气魄。《纪要》130卷,附《舆图要览》4卷,280多万字。正文卷1至9为《历代州域形势》,按历史顺序叙述历代疆域、区划、地理沿革以及相关的史事,起自上古,终于明代,引述历代史论,评议地理形势与兴亡成败的关系。这一部分是全书的宏纲大线。卷10至123按明朝直隶、南直隶(江南)和十三布政使司的行政区域,顺次考述政区、城镇、山川、关隘等等,明其沿革、形势,系以历代史事。这一部分为全书的主体,内容丰富,考证精详,特别突出各地区位与军政态势的关系。例如在直隶河间府,述其沿革之后,引证史事论述曰:“北拱京师,南临青济,水陆冲要,饷道所经。自古幽燕有事,未有不先图河间者……且地滨沧海,盐鹾之利,军府所资。又舟车通利四方,供亿取给焉。诚京师之南府,天下之津途也。”(《纪要》卷十三)大凡州、府以上的地区,都有这种战略性的地理总论。在具体的县、城、镇乃至一山一水的考述中,明其方位和沿革而外,更尽可能地勾稽自古发生过的战事,例如江南扬州江都县的扬子桥,乃为弹丸之地,本书则详述隋杨素、隋末杜伏威、唐杨行密、南宋刘錡等人于此处进行的多次战役,(《纪要?卷二十三》)这样的内容俯拾皆是,因而有的

中国历史故事视频战争

学者称本书具有军事地理著作的特色。
实际上,顾祖禹贯彻的乃是经世致用的著述宗旨,自言“是书以一代之方舆,发四千余年之形势,治乱兴亡,于此判焉”,(《纪要?

中国历史故事全篇好句

凡例》)时人评其书为:“明形势以示控制之机宜,纪盛衰以表政事之得失……鉴远洞微,忧深虑广,诚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也。有志于用世者,皆不可以无此篇。”(《纪要?吴兴祚序》)《纪要》关注水利问题,卷124至卷129题为《川渎》,专门考述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几条江河,旁征博引,畅谈治水、漕运

中国历史经典故事图书

等水利建设,据本书《凡例》,顾祖禹还曾撰写历代盐铁、马政、职贡等经济内容,是全书经世宗旨的又一表现。而历经了明末战争的顾氏父子,把利用地理形势的攻防战守视为切要问题,则是全书较多军事内容的原因。
顾祖禹格外重视政治兴衰的地理因素,但不夸大地理因素的作用,他认为地利只提供人们活动的舞台,列举大量史实指出“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塿之邱、汎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知此义者,而后可与论方舆。”(《纪要?总叙二》)这样的论述,还表现于其他方面。例如关于舆地图书与实地勘查、路程向导之间的关系,他在《总叙二》和《总叙三》中有十分深刻的分析,认为具体的地利应用,不能刻舟求剑地专恃舆地图书,但舆地图书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作用,需要事先“知之于平日”,“而经邦国、理人民,皆将于吾书有取焉”。关于学术“知古”与“知今”的关系,他认为“夫古不参之以今,则古实难用;今不考之于古,则今且安恃?”若要知今,“亦必考前人之方略,审从来之要害。”(《纪要?凡例》)这些精辟的论断,闪耀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火花。
明末清初,实学大畅,而治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顾祖禹以个人之力独辟一条把握历史地理全局的学术路径,其难度之大,非一般人所敢望津,同时代的学者魏禧即称《纪要》为“数千百年所决无仅有之书”。(《纪要?魏禧叙》)《纪要》的《历代州域形势》部分,康熙五年(1666)即率先以5卷本形式刊行,全书刻印行世,或迟至嘉庆十六年(1811)。不过,据清人程廷祚《

中国历史小故事200

青溪文集续编?纪方舆纪要始末》、朱象贤《见闻偶录》记载,《纪要》 “传抄颇盛,藏书家多有其书,且有以钞本鬻于苏、常书肆者”,(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史部地理类》)学界将之称为当世“三大奇书”之一,知名度极高。清初抄本,至今尚有留存。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正目、存目都只字不提顾祖禹及其著述,却应用《纪要》的学术成果校定其官修《明史》。《四库全书》本《明史》的《周尚文传》、《杨博传》、各《土司传》等等,皆多次依据《纪要》订正地理沿革和地名,说明《四库全书》馆内是拥有《纪要》全书的。查《纪要》中并无直接攻诋清廷的文字,而用明朝行政区划为撰述纲领,记事止于明代,视清朝如无物。清官方既无法禁毁和贬低《纪要》,也只能以视之为无物的形式相回报。然而,《纪要》以体大思精、资料丰富、考释详确的成就享誉于学术界,它本身的某些局限与讹误、以及《四库全书》的排斥,都不能遮掩其学术价值。时至今日,地理地貌、社会人文皆发生巨变,《纪要》的内容已不足以适应现代政治、经济活动的需要,但在历史地理的学术研究中,仍为不可或缺之书,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资料来源:www.nankai.edu.c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540.html

以上是关于系史&amp;#32;于&amp;#32;地&amp;#32;、&amp;#32;史&amp;#32;地&amp;#32;融&amp;#32;汇&amp;#32;的&amp;#32;学&amp;#32;术&amp;#32;名&amp;#32;著――谈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系史&amp;#32;于&amp;#32;地&amp;#32;、&amp;#32;史&amp;#32;地&amp;#32;融&amp;#32;汇&amp;#32;的&amp;#32;学&amp;#32;术&amp;#32;名&amp;#32;著――谈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29505.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