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历史故事网,分享历史故事,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人物、世界历史故事等内容,是您了解中外历史故事的好助手。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 中华书局
  • 中国历史故事-小虎历史故事网
  • 2023-09-07 05:39
  • 小虎历史故事网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盻、盼、眄互讹琐谈
陈才
上海博物馆
摘要:盻、盼、眄三字在典籍中混用现象比较常见,前贤时哲对此多有辨正。本文认为,“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在隋唐时期是“眄”的俗字,而在宋代时期又作为“盼”的俗字,所以在典籍传抄、转写或翻刻的过程中,因为这个字不断被误认,从而导致“盻”、“盼”、“眄”的互讹。“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不同时期作为不同文字的俗字的现象,在汉语史和文字学领域,似乎有深入关注的必要。
关键词:盻;盼;眄;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俗字
盻,从兮得声,上古为匣母支部字,《广韵》胡计切,中古为匣母蟹摄;盼,从分得声,上古为滂母文部字,《广韵》匹苋切,中古为滂母山摄。从声韵角度来看,二字并无通假之理。但在典籍中,这二字常常混用,以致《汉语大词典》认为二字通假,这其实是错误的;而《汉语大字典》认为盻有pǎn音,也是错误的。我们只能认为这二字是因俗写互讹。此外,还有个“眄”字,也经常和“盼”、“盻”互混。而在这三字的互讹过程中,俗字“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字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环节。
一、典籍中的盻、盼相混现象
在传世文献中,盻、盼二字互讹的现象比较常见,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诗经》和《论语》所引《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的“盼”,《经典释文》和《十三经注疏》均误以为“盻”。
此句原文出自《诗经·卫风·硕人》。“盼”字,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引了《经典释文》的这段话,惟徐邈音“敷谏反”,“敷”字作“肤”。[1]阮元校勘记作:“小字本、相台本同。闽本、明监本同。唐石经‘盻’作‘盼’,毛本同。案盼字是也”。[2]通志堂本《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作“盻”,并注“敷苋反,白黑分也。徐又敷谏反,《韩诗》云‘黑色也’,《字林》云‘美目也’,匹间反,又匹苋反。”黄焯校曰:“宋本同,唐写本及石经作‘盼’,是也。”[3]
《论语·八佾》引《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盼”作“盻”,阮元校勘记曰:“唐石经、闽本、北监本同。毛本‘盻’作‘盼’,下并同。案《说文》‘盼’,《诗》曰:‘美目盼兮’,从目,分声。‘盻’,恨视也,从目,兮声。音义迥别,毛本改从分,是。”[4]此为“盻”当作“盼”之内证。通志堂本《经典释文·论语音义》“盻兮”下注曰:“普苋反,动目貌,《字林》云:‘美目也。’又匹简反,又匹苋反。”黄焯校曰:“‘盻’,宋本、蜀本、正平本同。卢本改作‘盼’。[5]
以上两处,《经典释文》和《十三经注疏》之“盻”,阮元校勘记引《说文》作外证,再加上一些版本上的证明,认为当作“盼”。黄焯校记也认为“盼”字是。而阮刻《论语注疏》在原文下有小字注“马曰:‘倩,笑貌;盼,动目貌。” [6]正可作为“盻”当作“盼”的内证。而从音韵角度考虑,倩盼绚三字相押,也是没有问题的。三字上古分别属耕部、文部、真部,耕文真三部可通押,《周颂·烈文》以人、训、刑为韵,是其比。
下文再列举二字互混的几例:①高亨先生《古字通假会典》“纷与盼”条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瞋盼轧沕”,“缗与盻”条则引《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瞋盻轧沕”。[7]②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杨明照先生《增订文心雕龙校注》校曰:“‘盼’,元本、弘治本、汪本、张本、两京本、何本、梅本、凌本、梁本、秘书本、谢钞本、汇编本、别解本、清谨轩本、尚古本、冈本、张松孙本、崇文本作‘盻’;诗纪别集一、文俪、四六法海同。按‘盻’字非是。”[8]③钟嵘《诗品·序》:“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曹旭先生集注《诗品》,尽搜自元至民国《诗品》版本50种,含日本2种。曹先生《诗品集注》于此处出

《中国历史故事》

校记谓:“再盻倾国,‘盻’,《津逮》、《诗话》、《紫藤》、《砚北》、《龙威》、《集成》、《谈艺》、《全梁文》、《大观》诸本并作‘盼’。”[9]其中“盻”、“盼”并存,正是二字互混的明证。
而在敦煌写卷中,二字相混也已出现。黄征先生《敦煌俗字典》说:“由于‘盻’、‘盼’二字形近易乱,故典籍中传抄、翻刻多有错谬者。”[10]徐时仪先生《〈一切经音义〉俗字考》说:“玄应和慧琳所释反应了汉唐时期佛经翻译传抄中眄、盻、盼三字相互混用现象。”[11]由此可见,盻、盼二字混用已久。
二、关于盻、盼以及眄相混的辨析
对盻、盼、眄三字互混的问题,前揭徐先生文章中,已言及宋王观国《学林》卷十和郭在贻《训诂学》中有论。曾良先生《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亦对此三字互混有所关注,并举出大量例证。[12]此外,古人在一些笔记资料和辞书中已有辨正,如:俞樾《茶香室四钞》卷十四“眄盼盻三字”中引元人吾衍《闲居录》语:“宋儒不识顾眄字,皆读为‘美目盼兮’之盼;又不识盼字,写作‘使民盻盻然’之盻;又不识此盻字,而读为盼。今详之曰:从丐(引者按,当作丏)者音湎;从分者音攀,去声;从兮者音异。”并下按语:“三字分别甚明。”[13]《康熙字典》“盻”字条引《字汇》:“盻字,乃盻痕之盻。今人混作盼睞之盼,非。”“盼”字条说:“按《说文》:盼、盻、眄音义各别。《韵补》盼一作眄。《举要》盼同盻,并非。”[14]
另外,《辞源》也说:“盼、眄、盻三字形近,多互讹。参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俞樾《茶香室丛钞》十四《眄盼盻》。”[15]而今人熊良智先生《从〈辞源〉“盻”、“盼”音义释读说起》一文对此亦有辨析。该文认为:“‘盻’与‘盼’是音义迥别的两个字,《诗经》中由于‘盻’与‘盼’的字形相近造成错讹,导致后世二字混淆。”“然而,《诗经》陆德明所注‘盻’字,乃是‘盼’字之误,所引《字林》也是‘盼’字,而不是‘盻’字。《字林考逸》引‘盼,美目也,匹间反’,正是《字林》原文。所以陆德明《经典释文》不足为据,而《集韵》产韵‘盻’的音读,也可以肯定是错讹所致的误读。”[16]
拙文《朱熹〈诗集传〉校勘札记二则》则提出另一种意见:“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是“盼”的俗字,而这个字却被人们误认作“盻”的俗字,而导致二字常混。[17]
以上诸家所论,均认为盻、盼二字有所区别,当是形近致讹,而非通借。熊良智之文则最为详细地点明了《汉语大字典》误释“盻”字,是因为陆德明《经典释文》之误和《集韵》之错讹。而前文所引黄焯先生的校语说,陆德明《经典释文》之宋本虽作“盻”,而唐写本和石经均作“盼”,这就说明《经典释文》本身不误,是宋代刻本中才出现的错误。而事实上,我们对《集韵》诸本加以考察,也可看出,《集韵》本身的“盻”字并无错讹,将《汉语大字典》之误释完全归咎于《集韵》,也是有待商榷的。
三、《集韵》中的“盻”
丁度所编《集韵》现存的三个较好的版本均已有影本问世,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出版的述古堂影宋钞本《集韵》,二是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出版的《宋刻集韵》,三是线装书局2001年影印出版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金州军本《集韵》残本。《汉语大字典》所据《集韵》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影本。[18]据该书索引,“盻”字于《集韵》中五见:①上声荠韵吾礼切:“盻盻,勤苦不休皃,一曰恨视。”②上声产韵匹限切:“动目也,一曰美目皃。”③去声霁韵胡计切:“《说文》:‘恨视也。’”④去声霁韵研计切:“恨视。”⑤去声裥韵普苋切:“《说文》引《诗》‘美目盼兮’,或作‘盻’。”而且此处,“盻”字之上还有个“盼”字。[19]而我们核以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宋刻集韵》,其第②处、第④处完全相同,第①处、第③处的“盻”字写作“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而第⑤处的“盻”字写作“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后面为:“《说文》引《诗》‘美目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兮’,或作‘盼’。”[20]线装书局影日本藏宋金州本《集韵》残本与中华书局影宋本同。[21]
以上第①处的“盻盻”,见于《孟子》:“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 在俗字中,将一笔分开成两笔来写的断笔现象较为习见,所以中华书局影宋湖南刻本作“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可看作是“盻”的俗字。但第③、④处同属霁韵,“盻”不当两收,“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和“盻”又宜看成两个字。可见,此处《集韵》自身也有矛盾之处。本来,《集韵》收字务求完备,出现误收的现象也难免。而本来,《广韵》中的“盻”,只有去声霁韵五计切、下戾切和胡计切三个音,这里的①、②、⑤这三个音都是《集韵》新增。而第⑤处,则当是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而并非《集韵》本身的错误。我们当以金州军本和湖南刻本为准,而述古堂影宋钞本则是误读了底本,传抄致讹。
从线装书局影宋金州军本《集韵》和中华书局影宋湖南刻本《宋本集韵》来看,上面第⑤处去声裥韵普苋切中,“盼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并列,是《集韵》本来以“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为“盼”的俗字;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述古堂影宋钞本《集韵》误将“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认作“盻”的俗字了,才会转抄成“盼盻”。本来,草书中有把“分”写成“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王羲之)、“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唐太宗)、“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做批注

(赵孟頫)的,把“兮”写成“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鲜于枢)、“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韵会》)的[22],二字字形相近,容易混淆。黄征先生《敦煌俗字典》中,收“分”字有一俗字作“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23]其字形正同“兮”。而“分”下面的“刀”,在俗字中亦多有首笔加撇作“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的字形,也可说明这一点。所以,在书写时,“盼”字及其俗字“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都很容易和“盻”字相混,而述古堂影宋钞本《集韵》,正是由此致

中国历史上关于春天的故事

误。
四、“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作为“眄”和“盼”的俗字
曾良先生《“盼望”、“疆场”俗变探讨》例举了隋唐时期的不少证据,证明“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是眄的俗字。[24]其说甚是。但是,这只是说明隋唐时期的情况,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在宋代时可以作为“盼”的俗字。而实际上,在前文中,我们已根据线装书局影宋金州军本《集韵》和中华书局影宋湖南刻本《宋本集韵》,认定“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为“盼”的俗字。这两个宋本,即可说明,宋代时期“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可作为“盼”的俗字。此外,我们至少还可以提供以下例证:《四部丛刊》影宋巾箱本《毛诗》“美目盼兮”之“盼”写作“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25]而《四部丛刊》本《论语》的“盼兮”写作“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26]我们将这二字对照,则更加明显地说明,“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是“盼”的俗字。宋本《广韵》三十一裥韵下有“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美目,匹苋切。”[27]此字形在《广韵》中仅出现这一次,我们也当以为是“盼”而不是“眄”和“盻”,因为匹苋切是盼的读音,而不是眄的读音。
在我之前,认为“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是“盼”的俗字的,至少还有秦公《碑别字新编》和《中华字海》。《碑别字新编》“盼”字条录此字的三个俗字:“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齐董洪达造象;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齐比丘惠瑍造象;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隋王氏成公墓志。”[28]《中华字海》则袭用秦公的意见:“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同‘盼’,字见齐《董洪达造像》。”[29]当然,我怀疑,这些字形,也当作“眄”的俗字,而非“盼”的俗字。
此外,也有不同看法的,比如,《宋元以来俗字谱》以“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为“盻”的俗字[30]。 黄征先生的《敦煌俗字典》收“盻”的俗字有“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和“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却未收“盼”的俗字。[31]准以曾良先生的结论,其实这四个字都应当是“眄”的俗字。《敦煌俗字典》收“眄”的俗字作“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曾先生认为:“因‘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旁俗写往往在上增加两点,如‘巧’字俗作‘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是其例,……这样‘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就类推变成了‘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32]此说良是。《敦煌俗字典》收一俗字“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黄征先生认为是“麵”的俗字,不确,当是其异体字“麪”的俗字。此是“丏”字俗字的又一例。“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与“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当同,只是左边部件省笔,右边部件增笔而已;而“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则是“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的增笔俗字;所以都应该看作是“眄”的俗字。
我们再来分析下黄先生的例证。黄先生于“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字下举例为S.6841号的“不得左顾右盻,更相前却。”并加按语说:“‘顾眄’、‘顾盼’、‘顾盻’三词,语音虽异,形义则同,不得复以《说文解字》为限矣。”《敦煌俗字典》还认为:“‘盻’字实际上早已超越‘恨视’之意义限定,引申而泛指一般之观看。例如晋阮籍《咏怀》诗:‘流盻发姿媚,言笑吐芬芳。’”实际,此处的“流盻”,《玉台新咏》和《艺文类聚》都作“眄”。[33]此正可以作为曾良观点的补证。黄先生于“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字下例举P.3833《王梵志诗》:“众生眼盻盻,心路甚堂堂。一种怜男女,一种逐耶娘。一种惜生命,一种忧死亡。”《敦煌俗字典》于前页已举此例,并认为他人有录作“眼盼盼”者不确。前文已说,黄先生以“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为“盻”之俗字,是不正确的,当认为此字是“眄”的俗字。此字下例举“水里之人眼盻盻,岸头之者泪涓涓。”涓与眄协韵,与盻不谐。在今天的江淮方言洪巢片,存“眼盼盼”一词,有炯炯有神地凝视或者因不知所措而盯着看、茫然而视之正反两义,或即同曾良所论“盼望”一词俗变相类,因“眼眄眄”而俗变成“眼盼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在隋唐时期,是作为“盼”的俗字的;而宋代,则又可以作“盼”的俗字了。而《宋元以来俗字谱》所收俗字时代较后,应该是在“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已经被讹作“盻”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也不能影响我们的结论。
五、余论:由“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看盻、盼、眄的互讹
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有理由作出这样的一个推测:“盼”、“眄”二字互混,很可能就是因为宋人误认了隋唐时期的俗字“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他们误以为隋唐时期的“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和宋代一样,也是“盼”的俗字,把隋唐的“眄”就误认作“盼”了。
按理来说,“盻”字右边部件为“兮”,而“兮”的俗字一般又写作“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那么“盻”是完全可以写作“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的。所以,在宋代以后,作为“盼”的俗字的“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在典籍传抄过程中,却被误认作“盻”的俗字,从而导致盻、盼互讹;而前代作为“眄”的俗字的“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在这个时期也同样被误认作“盻”的俗字,从而导致盻、眄互讹。
文末,还需特别说明,在汉语史和文字学领域,字音、字义都有一定的历史语言层,这已是共识。但是,字形方面是否也有一定历史语言层,则尚鲜有谈及。[34]“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
”字在不同时期作为不同字的俗字,这在字形的历史层次方面是否仅仅只是一个特例,似乎有深入关注和研究的必要。



[1]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322
[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324
[3] [唐]陆德明撰,黄焯汇校.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6:141
[4]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69
[5] [唐]陆德明撰,黄焯汇校.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6:697
[6]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66
[7]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143,153
[8] 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社,2000:420
[9] 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9
[10] 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44
[11] 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俗字考[J].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二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113
[12] 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M].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146,231
[13] [民]俞樾.茶香室丛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5:1700
[14] [清]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758,758
[15] 辞源(第一册):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207
[16] 熊良智.从《辞源》“盻”、“盼”音

中国历史上的烤鸭故事

义释读说起[J].辞书研究,2005(3):195,195-196
[17] 陈才.朱熹《诗集传》校勘札记二则[J]//诗经研究丛刊:第17辑[C].学苑出版社,2009:383
[18] 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19] [宋]丁度,等编.集韵:影述古堂影宋钞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44,375,506,508,563
[20] [宋]丁度,等编.宋刻集韵:影宋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9:108下,145上,100上,145上,160下
[21] [宋]丁度,等编.集韵:影宋金州军本[M].北京:线装书局,2001:159,176,248,248,279
[22] 刘风,刘甫丰编.草书查真大字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3] 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0
[24] 曾良.“盼望”、“疆场”俗变探讨[J].中国语文,2008(2):180-182
[25] 不题撰人.十三经:影《四部丛刊》初编初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80上
[26]不题撰人.十三经:影《四部丛刊》初编初印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407下
[27] [宋]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第2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7下
[28] 秦公辑.碑别字新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99
[29] 冷玉龙,韦一心主编.中华字海[M].北京: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1048
[30] [民]刘复,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谱[M].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1930:56
[31] 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43-444
[32] 曾良.“盼望”、“疆场”俗变探讨[J].中国语文,2008(2):180
[3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499
[34] 承吾友但诚君见告,陈炜湛先生已经提出甲骨文中“月”、“夕”二字均可写作、两种字形,而这两字在早中晚期却有着不同的变化,最后才定型成为夕、为月,这极具启发性;见氏著《甲骨文简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页。但是这是隶定前的现象,至于隶定后的文字是否有这种情况,则尚未出现专论。其实,张涌泉先生《汉语俗字研究》(增订本)已经举过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我撰写该文时约在4年前,当时没见到张先生大著。
本文原刊《中国文字研究》第18辑。
点击下载附件:1318陈才:盻、盼、眄互讹琐谈
,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08650.html

以上是关于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中华书局-陳才:盻、盼、眄互訛瑣談;本文链接:http://gazx.sd.cn/zggs/31123.html。

Copyright © 2002-2027 小虎历史故事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苏ICP备18016903号-16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